溶劑乾法製漿工藝

溶劑乾法製漿工藝

溶劑乾法製漿工藝,是一種已進入大生產中的新型的紙漿生產方法。

溶劑乾法製漿工藝是一種已進入大生產中的新型的紙漿生產方法。為當今世界造紙領域的熱門課題。它擺脫了傳統強鹼或強酸的脫水素機理,利用催化裂解溶出的工藝,將纖維原料中的木質素、累膠質等有選擇反應溶出,從而得到良好的纖維紙漿。該方法因採用溶劑機理,生產過程不產生粘稠黑液,溶出物被分解成簡介碳氫化合物,以分子形成式溶於水中。該工藝已經在內蒙古五原縣大民財紙公司投入規模化批量生產,並獲國家重大發明專利。據查有關資料,日本、美國、俄羅斯、瑞士、德國等國內外研究者對溶劑紙漿生產工藝技術投入大量時間進行研究,都處於實驗室和中試階段,世界至今未發現其它昨用溶劑製漿造紙的成功先例。
溶劑是某些油脂衍生物和某些合成有機物的總稱。它溶於水或蒸汽中,即是很低的濃度(0.01——0.1%),也能降低水的表面張力,增加水的濕潤性能。溶劑根據在水或蒸汽水離解後,活性離子電荷的性質分為:陰離子、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和兩性表面活性劑。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技術就是充分發揮溶劑所具有的迅速滲透、潤脹、溶臘、脫脂、軟化的性能在不使用強鹼、強酸的條件下利用反應達到纖維皂化成漿抄紙的目的,同時也決定了溶劑可以利用壓力蒸汽代替水煮,以溶劑劑裂解滲透出代取強鹼、強酸對纖維中的木素抽提。溶劑製漿工藝與酸鹼工藝製漿一個最大的不同是,溶劑工藝製漿不同洗漿而傳統的酸鹼製漿必須水洗。否則不能抄紙。這種區別決定了溶劑乾法製漿生產工藝技術的可行性。開創了當今時代利用溶劑製漿抄紙的先例,實屬造紙領域一項重大革新。
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技術的創新點及傳統酸、鹼法製漿的區別:
1、 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技術是一種已經投入規模化大生產的國家專利技術,與傳統酸、鹼工藝最大的區別是結束幾千年紙漿生產大量用水的歷史。當今造紙業存在嚴重污染已經到危及人類生存的地步。無水不污、無河不涸的現狀給人類敲響了警鐘。為此,中共十七大提出建立環保型、節能型和諧社會。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技術的發明出現,將會結束當今時代造紙業存在的污染狀況。即是對歷史的部結,又是時代的創新。是造紙業的一場革命。
2、 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技術對原料選用廣泛性。
該工藝對稻草、麥草、龍鬚草、玉米稈、竹子、蘆葦、甘願、棉桿、棉短絨、闊葉木、針葉木及木材的下腳步料等具有纖維的草本、禾本、木本植物桔桿均可製漿。特別地於闊葉木、針葉木及其枝椏、下腳料因其纖維含量大、雜質少、而更具有操作性。
3、 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創新特點
該工藝因用溶劑製漿,所以形成製漿工藝靈活簡便,既或以適用新建項目,又適用於傳統老紙廠的技術改造。根據抄紙品種的不同,既可以高溫、高壓蒸煮,也可以冷法浸泡(適用於草漿)。既適用年十萬噸以上大規模生產,也適用於年效數千噸的中小型企業。
4、 環保特點鮮明
溶劑乾法紙漿生產工藝技術分為濕法和冷浸乾燥分離製漿兩種,生產過程中,噸原料用水3噸,較之於傳統酸鹼製漿用水187噸,差別巨大。傳統鹼法、亞納法、亞銨法、硫酸鹽法需要用大量水洗,否則不能漂白、濾水性差上了不紙機,抄不成高檔文化用紙。而新工藝因採用溶劑生產紙漿;一是溶劑不會對設備產生腐蝕,可以安全生產;二是新工藝不用水洗,紙漿皂化成熟以後,可以利用乾燥分離設備除去纖維中的木素等雜質。收取造紙必須的純淨纖維。三是傳統的強酸、強鹼法生產紙漿與植物桔桿中產生的多糖產生粘連,吸附在細小纖維上無法進行乾燥分離。而溶劑製漿則不同,在蒸汽的作用下,溶劑首先快速滲透細胞中,崔化裂解,將纖維原料中的木質素、膠質等多分子有選擇反應,溶出、溶出物因溶劑中的作用,分解成簡單碳氫化物,並絡合成分子形式與纖維維徹底分解而溶於水中。這就決定了可以乾燥分離的最突出的特徵。
5、 節省原料得率高
以針葉木為例、松、杉、柏為針葉木,只有松杉兩種植物
可以生產木漿。一般來說,松、杉兩種針葉纖維含量高達85%,適宜抄選各類高檔文化用紙。而傳統鹼法工藝,因在製漿生產過程中,使用28%的火鹼、高溫195℃壓力7—9、蒸煮時間長達15—18個小時,而且還要大量用水洗漿,故得率不超過70%。而採用溶劑新工藝,纖維汽熟化時間不超過3個小時,木漿皂化成熟後,即可乾燥分離,纖維流失少,得率一般達80%以上。
6、節約人力,如採用新工藝,年產10萬噸的製漿車間比傳統減少用人50%。
7、節省化工原料。傳統製漿工藝如生產每噸針葉木漿化工輔料不少於400公斤,而新工藝每噸絕乾木漿200公斤,而且不使用酸鹼等腐蝕性無機物。
8、節約成本,傳統製漿工藝以針葉木漿生產成本4000元,而採用新工藝生產成本不超過3000元。而且國內幾乎無生產廠家,主要依靠進口,屬於緊銷商品,經濟利潤和社會效益十分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