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糰

湯糰

寧波的豬油湯糰,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

概述

寧波豬油湯糰,據考證始於宋元時期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它用當地盛產的一級糯米磨成粉做成皮,以細膩純淨的綿白糖黑芝麻和優質豬板油製成餡,具有香、甜、鮮、滑、糯的特點,咬開皮子,油香四溢,糯而不粘,鮮爽可口,令人稱絕,因而享譽海內外。寧波地區民間每逢正月初一早晨,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要吃寧波湯糰,以示歡樂、團圓、吉祥之意。一些海外僑胞每逢佳節,總愛吃碗湯糰以寄託思鄉之情。自1982年起,寧波湯糰已成為浙江省向海外出口的第一個點心品種。1997年入選為中華名點小吃。

詳細

寧波人在大年初一都有吃豬油湯糰的傳統習慣。湯糰含有團圓、如意的意思,即使在海外的遊子,他們"每逢佳節倍思親",在新春佳節也忘不了要吃家鄉的豬油腸團,盼望團圓,以慰思鄉之念。
湯糰,原名元宵,原是指元宵節。舊時候,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元夜。湯糰以元宵命名,起源於隋朝。相傳,隋煬帝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那一天晚上,在洛陽搭台歌舞"與民同樂",並用實心的圓子,湯中撒糖,賜給臣下和歌姬作晚點食用。因這天恰好是元宵夜,故名"元宵"。這種為人們喜愛的食品傳至寧波,經過長期發展,逐步改進,才逐漸形成現在水磨糯米粉嵌豬油餡的寧波湯糰特有的風味。
傳說八洞神仙呂洞賓在陽春三月,變一位賣湯糰的老翁在西湖叫賣。許仙吃了呂洞賓的湯糰,不小心,一顆湯糰"的溜溜"滾落西湖,被白蛇吞吃了,白蛇成了仙,與許仙結成夫婦。又傳說,寧波"鴉片戰爭"後被闢為"五口通商"口岸,大批洋人湧進寧波,他們吃了寧波豬油湯軒團,在津津有味之餘,對這滾圓雪白軟糯香甜的湯糰發生了興趣,產生了疑問,翻來覆去總是弄不懂,這湯糰餡子是如何嵌進去的。寧波湯糰已有七百多年歷史。因系用水磨方法把糯米磨成漿製作,故又被叫作"吊漿湯糰"。
製作方法是:用上白糯米,水浸三天后,磨成漿,盛入布袋吊起,瀝至不乾不粘時取用,做成湯糰,皮薄而滑,白如羊脂,油光發亮,糯而不粘。湯糰餡,須選用優質肉豬板油,去筋除皮;把黑芝麻炒搗成粉,如棉白糖,三料反覆揉涅均勻,搓成玻璃彈子似的小球,嵌入皮子內。這種餡子香甜油燙,油而不膩,獨具特色。湯糰做成後,入沸湯煮至上浮,再加入少許冷水煮沸,即可撈起食用。舊時候,湯糰一般只能在春節期間方能吃到,平時民間很少製作,寧波有一首兒歌這樣唱叫"拜歲拜嘴巴,坐落瓜子茶,豬油湯糰燙嘴巴"。
寧波湯糰以"缸鴨狗"湯糰店歷史最久。"缸鴨狗"實名江阿狗。他原來寧波開明街開店,就將人名作店名,在招牌了繪了一隻缸、一隻鴨子、一隻狗作記,這個別出心裁的招牌,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和傳播,同時他因製作精細,價廉物美,各界人士都喜歡吃他做的湯糰,生意越做越大,使得遠近聞名,生意興隆。舊時候還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三點四點餓過頭,豬油湯糰缸鴨狗,吃了銅鈿還勿夠,脫落衣衫當押頭"。
寧波有人外出經商的傳統。隨著越來越多的寧波人到各地開店做生意,也把寧波湯糰這種食品傳到各地,開起寧波湯糰店來。現在,上海、杭州、南京、安慶等地不少城市都開有寧波湯糰店。寧波對外開放後,還把寧波湯糰速凍出口。從此,寧波湯糰的名氣就更大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