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湖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通知

(湘政發〔1999〕9號)

婁底地區行政公署,各市、州、縣人民政府,省直機關各單位:

由省計委商有關部門編制的《湖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湖南省人民政府
一九九九年四月二十八日

湖南省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湖南是一個以山丘地貌為主的農業省份,降雨多,地表坡度大,加上對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是長江中游地區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的省份之一。為加快生態環境整治,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按照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結合湖南實際,特制定本規劃。

一、全省生態環境現狀

湖南省位於長江中游,絕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土地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465萬人。其地貌特徵表現為: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部低平,中部丘崗起伏,呈不對稱的馬蹄形盆地形態,湘、資、沅、澧四水(以下簡稱“四水”)及環湖諸河呈向心狀匯入洞庭湖。多年平均降雨量1400多毫米,年平均氣溫16 ̄18℃,屬中亞熱帶季風溫潤氣候。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野生動物800多種。由於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暴雨多,山丘坡度大,容易產生水土流失。

建國以來,我省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較大成績,積累了一些經驗。據初步統計,全省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68萬公頃,修建梯土、梯田10.8萬公頃,人工造林保存面積326.5萬公頃,飛播造林保存面積53.3萬公頃,封山育林累計在封面積208.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51.4%;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50個,森林公園46個,保護地面積65.68萬公頃,占全省土地面積的3.1%;建設水庫13286座,其中大中型水庫247座;開生態農業示範縣試點5個,示範鄉、村110多個,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160多條。1993年消滅了宜林荒山,1997年實現了綠化達標。但是,由於過去重生產建設輕生態環境保護,重工程措施治水輕生物措施治水等主觀原因,以及自然條件複雜、不利因素多、治理難度大等客觀原因,我省自然生態環境仍很脆弱,主要表現在七個方面:

(一)水土流失繼續加重。我省現有水土流失面積4.7萬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蝕總量1.7億噸,分別較解放初期增加了1倍多。雖然近年來得到一定的治理,但資源開發和生產建設仍產生了一些新的水土流失,流失面積呈增加的趨勢。

(二)森林生態功能退化。雖然我省有林地已達1.374億畝,但闊葉林少,針葉林多;防護林少,用材林多;成熟林少,中幼林多;混交林少,純林多,導致森林生態功能退化。

(三)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全省800多種野生動物有59種瀕臨滅絕,5000多種高等植物中有88種已經極為稀少。解放初期全省山丘區時常出現的華南虎和金錢豹如今難覓蹤跡,野生魚類、鳥類資源也明顯減少。

(四)洞庭湖生態惡化。由於長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四水”和長江“三口”泥沙淤積和洲灘圍墾,洞庭湖濕地生態遭到嚴重破壞。據觀測,平均每年沉淤在洞庭湖的泥沙在1億噸以上,平均每年淤高3.5厘米。

(五)土地質量下降。因水土流失,全省有100多萬公頃的一級耕地降為二、三級耕地,28%的耕地土壤有機質下降,有34.5萬公頃的山地淪為石裸地,80多萬公頃水田潛育化或次生潛育化。

(六)農業環境污染加劇。全省因盲目使用農藥、化肥及工業“三廢”排放已污染土地528萬公頃,“四水”70%以上的河段不符合漁業水質標準。

(七)水旱等自然災害頻繁。九十年代以來,我省火災頻繁,而且災害損失日趨嚴重,1991年為28億元,1998年達到329億元。山丘區旱災由過去的1.28年發生一次提高到1.1年發生一次,滑坡、土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機率也明顯增加。

生態環境的惡化,給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巨大損失和危害。如果任期發展,必將嚴重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奮鬥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按照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總體部署,緊緊圍繞我省生態環境面臨的矛盾和問題,在積極爭取國家支持的同時,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按照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要求,依靠科技進步,充分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促進全省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質量要求,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地進行區域布局,分類指導。

2、堅持綜合治理、突出重點的原則。實行農藝、生物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封山植樹與發展農村能源相結合,退耕還林還牧與基本農田建設相結合,退耕還湖與發展養殖業相結合,突出重點工程,選準突破口,重點推廣一批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的實用技術。

3、堅持治理與開發並重的原則。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將生態環境建設與產業開發、農民脫貧致富和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堅持建設與管護並重的原則。在合理開發利用各類自然資源,科學安排整治措施和建設內容的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法律法規保障體系,依法對資源和建設工程進行有效管理和保護,確保建設一片,成功一片。

5、堅持發揮科技優勢,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行業技術指導和施工管理,大力推廣套用國內外先進的生態環境建設成果和技術,不斷提高我省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

6、堅持政府支持和民眾參與相結合的原則。各級政府在高度重視生態工程建設,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扶持的同時,要通過加強宣傳,廣泛發動,充分調動民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確保建設穩步推進。

(三)奮鬥目標:

1、近期目標。從現在起到2005年,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產生新的水土流失,全省生態環境建設取得初步成效。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704平方公里,占重點治理區水土流失面積的44%,有林地面積達到10333千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2.8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4%,生態公益林占森林面積比重達到27%以上,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比重達到6%;退耕還林222千公頃,以坡改梯為主要方式,綜合治理25度以下的坡耕地367千公頃;新建穩產高產基本農田667千公頃,新建改良草地267千公頃;加強農村能源建設,力爭節柴煤灶普及率達到90%以上;初步建成全省生態環境監測保護體系。

2、中期目標:從2006年至2010年,使全省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觀,生態環境基本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576平方公里,全省65%以上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全省有林地面積達到10666千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3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5%,生態公益林占森林面積比重達到33%;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到土地總面積的7%;2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實現梯田化,退耕還林還草、退田還湖目標全面實現,50%以上的縣(市、區)達到生態農業縣標準。

3、遠景目標:從2011年到2030年,全省生態環境得到全面保護,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有林地面積達到10800千公頃,森林蓄積量達到4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5.5%,生態公益林占森林面積比重達到35%;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到土地總面積的8%;25度以下的坡耕地全部改造成為穩產高產的水平梯田(土),各項農業資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全省基本實現山川秀美,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

展望2050年,我省生態環境建設將得到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與生態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三、全省生態環境建設的總體布局與主要內容

我省生態景觀特徵多樣,其主要特點是:沅水、澧水流域,山體高大,走向明顯,山巒起伏,地形陡峻;光、熱資源較少,暴雨集中;耕地少而分散,且以坡耕地為主;森林植被資源豐富但破壞程度大,水土流失嚴重;農業生產的自然地理條件較差,經濟相對落後。湘江、資水流域,低山丘陵面積大,地勢平緩;耕地資源比較豐富,經濟比較發達;森林植被尚好,但土壤抗蝕能力差,生態功能脆弱。針對上述特點,為便於開展以流域為單元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將我省生態環境建設按水系劃為六大塊,即湘江流域、資水流域、沅水流域、澧水流域、洞庭湖區、其他水系。

(一)湘江流域:這一流域包括長沙、株洲、湘潭、衡陽、郴州、永州大部以及邵陽的邵東、婁底地區的漣源、雙峰和婁底市等8個地(市、州)、50個縣(市、區),總面積85383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5914.3萬畝,森林覆蓋率51.55%;水土流失面積18808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22%,平均侵蝕模數為3365噸/平方公里。流域以丘陵山地為主,人口稠密,土地開發較充分,農業經濟較為發達。由於該流域易蝕母質發育的土壤比例大,加之人類活動頻繁,經營粗放,林草植被破壞嚴重,特別是衡邵盆地大面積紫色頁岩,荒山禿嶺,植被稀疏,生態環境十分惡劣。該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切實保護好現有的森林植被,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提高森林覆蓋率;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增加混交林和防護林比重,提高森林防護效能;大力營造水源涵養林、薪炭林,改造丘陵紅壤、紫色土和花崗岩侵蝕地;採取等高線耕作和免耕少耕栽培技術,預防和控制水土流失;實施沃土工程,推廣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和豬-沼-果生態農業模式,搞活農村經濟。

(二)資水流域:這一流域包括邵陽市(除綏寧、城步)、婁底地區(冷水江、新化)、益陽市(安化、桃江、資陽、赫山)等3個地(市)、16個縣(市、區),總面積26738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1878.4萬畝,森林覆蓋率49.2%;水土流失面積6657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23%,平均侵蝕模數為3034噸/平方公里。該流域以丘陵為主,社會經濟屬中等水平,境內隆回、新化、安化等山區縣經濟相對落後,人均耕地少,且旱土坡耕地多。境內石灰岩區建庫條件差,蓄水能力相對不足,紅岩區剝蝕嚴重,花崗岩區崩崗多,加之亂砍濫伐,全墾開挖,水土流失面積大。該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功方向是:以建設生態公益林為中心,實行林業分類經營和定向培育;大力保護天然林資源,積極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薪炭林;有針對性進行坡改梯,建設基本口糧田,禁止濫墾亂挖、過度利用,堅決控制人為的水土流失

(三)沅水流域:這一流域包括懷化市和湘西自治州的全部以及邵陽市(城步、綏寧)常德市(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漢壽縣)等4個市(州)、26個縣(市、區),總面積51066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為4043.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8.61%;水土流失面積10305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積的20%,平均侵蝕模數為3329噸/平方公里。該流域地勢陡峭、河谷深切,耕地少而分散,其中坡耕地占48%,且耕地質量差,農民經濟收入不高。境內森林過伐,山洪頻繁,河岸沖刷嚴重,土地“石化”現象突出。該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大力改造坡耕地,25度以下的進行坡改梯,建設基本農田和果園林及經濟林地,25度以上的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加強現有的無水田、冷浸田等低產田的改造,提高單產;徹底改變油桐、油茶以及造林整地的墾挖方式,改全墾為帶墾或穴墾;調整林種結構,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建設沅水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全面封山育林,禁伐天然林,推廣旱作節水技術。

(四)澧水流域:這一流域包括常德市(石門縣)、張家界市(慈利、桑植、永定、武陵源區)等2個市、5個縣(市、區),總面積15505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843.4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3.79%;水土流失面積4565平方公里,占全流域的29.4%,平均侵蝕模數為4909噸/平方公里。流域崇山峻岭,地勢陡峭,日照短,積溫低,宜農地少,人均耕地少,且以坡耕地為主(占67.3%),糧食單產低,人地矛盾突出,農村經濟薄弱。境內溪流眾多,洪澇災害嚴重;陡坡地開荒種糧普遍,順坡耕種,植被反覆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崩塌、崩崗、土石流時有發生。該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和工程措施並舉,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還林力度,狠抓坡改梯,建設基本農田;發展水源涵養林、用材林和經濟林、薪炭林,減少地表徑流,防止土地“石化”;進行山溪綜合治理,防止崩塌、崩崗、土石流等自然災害,保護沿岸農田,減輕災害。

(五)洞庭湖區:包括岳陽市(全部)、常德市(安鄉、津市)、益陽市(南縣、沅江、赫山)、長沙市(望城縣)等4個市、14個縣(市、區),總面積27334平方公里,森林面積為829.2萬畝,森林覆蓋率27.8%;由於長江“三口”和“四水”泥沙的大量湧入,造成河湖淤積、湖容萎縮嚴重;農田排灌設施老化,內漬內澇,全區60%的稻田潛育化、次生潛育化。湖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加強濕地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大力營造防浪防堤林和水土保持林;調整最佳化平原林網結構,實現“三網”(林網、路網、溝網)配套;調整生產結構,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改革耕作制度,積極推廣避洪種植方式,禁止圍湖造田,有計畫地退田還湖,平垸行洪;疏通河道,改良排灌體系,降低地下水位,逐步根治稻田潛育化;合理開發利用湖區濕地資源,積極推廣適合湖區的生態農業模式,提高土地生產力。

(六)其他水系:包括珠江水系的江華、江永、宜章、汝城、臨武以及贛江水系的桂東和汝城的一部分,涉及6個縣,總面積5757平方公里,有林地面積為232.8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6.94%;水土流失面積1150平方公里,占該區域面積的20%,平均侵蝕模數為3300噸/平方公里。該區域生態環境建設的主攻方向是:丘陵山區以坡耕地綜合治理為重點,突出抓好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恢復林草植被,積極發展林果業,畜牧業和多種經營,發展可持續農業。

四、生態環境建設重點項目規劃

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戰略任務,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根據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結合湖南實際,從現在起到2003年,全面啟動十大生態環境建設建設項目,重點抓好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的50個縣(市、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力爭在短期內取得明顯成效。

(一)坡耕地綜合治理工程。我省水土流失量有50%左右來自坡耕地,全省1277千公頃坡耕地中,25度以下的1072千公頃,占83.9%。為了提高坡耕地質量,減少水土流失,計畫在全省通過坡改梯等措施,將25度以下的坡耕地改建成高標準水平梯田(土),其中1999年至2003年重點在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30個縣(市、區)綜合治理坡耕地200千公頃,每畝綜合治理6個縣市。項目建成後,全省每年將新增糧食生產能力3億公斤,減少水土流失4660萬噸,減少江河湖庫泥沙淤積2219萬立方米。

(二)退耕還林工程。到2003年,全省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25度以下不宜耕種的坡耕地大部分退耕還林,總計退耕還林222千公頃。主要建設內容:25度以上的坡耕地絕大部分還為生態林,25度以下的不宜耕種的坡耕地部分還為生態林,部分建成商品林。

(三)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近期將重點抓好“四水”中小游40個縣的小流域綜合治理。湘中紅壤丘陵區突出植被建設、崩崗治理和庫區基本農田建設,湘西武陵山區突出抓好植被保護和坡耕地治理及山溪整治。到2010年,全省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836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1280平方公里,其中到2003年治理小流域50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4萬平方公里。

(四)水土保護工程。對因洪災潰堤、沙石淹壓農田的荒石溝,採取上游修建攔沙壩,下游修建河堤,恢復基本農田的措施進行治理,到2003年治理荒石溝500條,恢復基本農田5萬畝。

(五)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主要抓好長江中上游防護林和洞庭湖防浪護堤林等工程建設。規劃1999--2010年在“四水”中上游53個縣營造防護林400千公頃,其中1999--2003年營造防護林170千公頃;並建設水源涵養林和洞庭湖防浪護堤林400千公頃,基本建成全省水土保持和防護林體系。

(六)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將“四水”及其生態脆弱的一級支流兩側、大型水庫、洞庭湖周圍的林地劃為禁伐區。到2003年,有林地管護1800千公頃,封山育林330千公頃,人工造林100千公頃,在禁伐區外營造商品材基地100千公頃。2004--2010年繼續對1500千公頃有林地進行管護。

(七)封山育林工程。到2003年,全省封山育林2570千公頃。工程建成後,混交林面積將大幅度增加,森林的生態防護效益將得到顯著提高。

(八)草地生態建設工程。到2003年,在“四水”中上游重點建設改良草地200千公頃。

(九)沃土工程。到2005年,全省綠肥面積恢復發展到1333千公頃以上,平衡配方施肥面積占到農作物面積的80%以上,建成高產穩定基本農田667千公頃,其中到2003年,重點抓好寧鄉等30個縣(市、區)的實施。項目建成受益後,將使項目區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0.05個百分點以上,土壤基礎地力普遍提高一個等級,化肥利用率提高10%。

(十)生態農業工程。到2003年,全省建設30個生態農業縣。主要建設內容是: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200千公頃;治理污染耕地2千公頃;發展“豬-沼-果”三位一體庭院生態經濟戶10萬戶;興建沼氣池3萬戶,推廣省柴節煤灶30萬戶,建設薪炭林38千公頃;建立重點區域農業生態環境預防監測和保護體系。

五、生態環境建設的政策措施

(一)加強領導,積極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跨世紀、綜合性的宏偉工程,涉及多個行業和部門,因此,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領導,各部門要協調行動,確保規劃建設目標順利實現。省里將設立全省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組織機構,專門負責組織規劃的實施,各地(市、州)、縣(市、區)也要相應成立生態環境建設組織機構,建立部門分工協作機制。計畫部門要負責搞好生態環境建設統籌規劃、重點工程的建設布局及年度建設計畫,並做好項目建設的組織協調工作。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要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具體負責本行業有關的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技術指導和施工管理。環保部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監督檢查。各級政府都要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實行領導負責制,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規劃任務落到實處。

(二)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建設和保護生態環境。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進一步完善我省具體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的執法監督體系,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對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和保護。對在經濟建設過程中引起生態環境破壞,造成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的行為,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嚴肅查處。

(三)加強宣傳,建立齊抓共管的社會化機制。各級各部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營造全社會齊抓共治的生態環境建設氛圍。要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宣傳教育,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的思想,提高對生態環境建設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使所有公民都能夠自覺地參與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四)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提高生態環境建設科技水平。要根據我省生態環境類型千差萬別的實際情況,積極組織有關科研院所,重點開展紅壤地區侵蝕土壤生態環境系統恢復和重建、喀斯特區域脆弱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和穩定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並逐步建設能覆蓋主要生態類型區的生態環境定位監測網路,加強生態環境演替的定位監測和巨觀預測,同時加強科學技術的普及和套用,提高生態環境建設效益。

(五)增加投入,建立健全生態環境建設投資機制。堅持政策、集體、個人三結合的政策,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措生態環境建設資金。對於已納入國家生態環境建設計畫的重點工程項目,要按國家要求從地方財政中安排好配套資金。地方性建設項目要積極自行籌措資金,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投入主體作用,制定優惠政策,廣泛吸引社會各方面的投資。要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促進外資向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投放。各級政府要把生態環境建設的投資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生態環境建設資金。

(六)加大政策扶持,加快生態環境治理進程。以有利於生態環境建設為原則,制定“四荒”土地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的管理標準。要研究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對於退耕還林的土地,由政府核定所涉及的人口數並統一調劑口糧,同時,統一規劃對25度以下坡耕地進行坡改梯,建設高標準基本口糧田。此外,穩定山林權屬政策,堅持“誰造誰有,合造合有”的原則,允許繼承、轉讓,防止退耕還林地出現逆轉。對於退耕還經濟林的,自有收入起,5年內免徵農林特產稅,對於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國有林場和森工採伐企業轉產後,5年內免徵農業稅、所得稅,對於利用“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發展木材綜合利用的免徵增值稅。對平垸行洪、退田還湖、移民建鎮工程,要切實保證建鎮土地供應,減免移民建村、建鎮的有關稅費,同時,合理安排和調整安置區土地承包關係,解決移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土地資源。

(七)加強管理,抓好生態環境重點工程建設。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制定《湖南省生態環境重點工程建設和管理辦法》,依據科學規劃和設計、嚴謹評估和論證、積極施工和監督的原則,嚴格按照國家基本建設程式實施重點工程的建設,充分發揮工程效益和示範樣板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