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水

澧水是中國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是湖南張家界市的母親河。幹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湖南澧水簡介

澧水是中國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是湖南張家界市的母親河。澧水幹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為主,北源源於湖南省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源於桑植縣八大公山東麓,南源源於湖南永順縣龍家寨,三源於桑植縣南岔匯合後東流。沿途接納漊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津市市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幹流全長388公里,流域面積18,496平方公里(湖南15,5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31.2億立方米。
中國湖南省西北部河流。發源於桑植縣北部山區。東流經張家界、慈利、石門、臨澧等縣市,在澧縣新州流入洞庭湖後歸長江。澧水總長372公里。大部分流經山區,多亂石暗礁,下游可通航。張家界市的張家界是著名的自然保護風景區。澧水夕照

湖南澧水地理

位於中國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湘鄂兩省。上游有北、中、南三源。其中北源最長,發源於桑植縣杉木界;中源水量最大,源出湘鄂邊境八大公山東麓;南源較小,發源於永順縣步塔。三源匯合後,往南經桑植、永順,再向東流,經張家界市、慈利縣、石門縣、澧縣,沿途接納漊水、渫水、道水等主要支流,經澧縣小渡口注入洞庭湖。長388千米,流域面積1.85萬平方千米。澧水與長江三峽、清江處於同一暴雨區,易與長江分流入松滋河的洪水相遇,造成下游洪災。流域內石灰岩地層分布廣,喀斯特發育,尤以支流漊、渫二河上游為甚,溶洞暗河遍布。中上游大都經山區和丘陵區,多亂石、暗礁。自石門以下為下游,屬平原區,河道平緩,可通航。
澧水上游有一段稱為茅岩河,全程約50千米,人稱“百里畫廊”。這裡山清水秀,岩險石怪,譚多流急,野趣橫生。船游茅岩河,但覺峰迴水轉,船遷景移,看不完的詩情畫意,有“不是三峽,勝似三峽”之感。
澧水系湖南省第四大河,流域跨湘鄂兩省,地處長江之南,北以武陵山脈北支與湖北清江水系分水,南以武陵山脈南支與沅水分野,西起湘鄂山區,東臨洞庭湖尾閭。澧水漁家地勢西、南、北三面較高,東部較低。幹流和主要支流皆自西北流向東南,幹流偏於流域之南,形成梳狀水系。澧水在湖南省境內15736平方公里,占85.2%。耕地面積477萬畝,其中水田300餘萬畝,人口380萬人。澧水流域主要是碳酸鹽地層,岩溶發育,溶洞、暗河、天坑遍布,且相互連貫。澧水下游是澧陽平原,河網交錯,水流互通。河源至桑植稱為上游,沿河兩岸山峰林立,河道平均坡降2.67%。桑植至石門為中游,一般是丘陵地帶,河道平均坡降0.745‰。石門至津市小渡口為下游,屬平原地形,河道平均坡降0.204‰。由於下遊河道平緩,當洞庭湖高洪水位時,經常發生洪水頂托。流域位於亞熱帶,年平均溫度16~18℃。流域內由於地形條件的影響,經常產生氣鏇雨和鋒面雨,且降雨強度大,在時空分布上也不均勻。桑植、慈利是湖南省三大暴雨區之一,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524毫米。由於上中遊河道坡度陡,洪水暴漲暴落,極易發生山洪災害。新中國成立前,水害橫行,洪水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

湖南澧水水利工程

澧水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有152萬千瓦,目前已建水電站300餘處,裝機容量達40萬千瓦,其中有王家廠和江埡兩座大型水庫。澧水幹流上梯級開發的有青山大型水輪泵站和茶庵、慈利城關、三江口、艷洲等水電站。王家廠水庫位於澧縣王家廠下游2公里的寶塔灣,正常庫容2億立方米,電站裝機容量4080千瓦,設計灌田46萬畝,年發電量1000萬千瓦時,年產鮮魚40萬斤。江埡水庫位於一級支流婁水上,控制流域面積3711平方公里,正常高水位235米,庫容17.41億立方米,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電站裝機容量30萬千瓦,年發電量7.56億千瓦時,已開始發電。青山水輪泵站位於臨澧縣杉板鄉,是灌溉為主、結合發電、改善航道的綜合利用工程。裝機3900千瓦,它與12個鄉93座水庫、16000餘處塘壩結瓜串聯,組成提、蓄、引相結合的大灌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