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

港城

連雲港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北翼,江蘇省東北部,山東丘陵與蘇北平原結合部。東臨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因港而出名,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擁的城市。

連雲港,簡稱“連”,古稱“海州”,江蘇省省轄市。因面向連島、背倚雲台山,又因連雲港港,得名連雲港。
連雲港位於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北翼,江蘇省東北部,山東丘陵與蘇北平原結合部。東臨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山東省臨沂市和江蘇省徐州市和宿遷市毗鄰,南與江蘇省淮安市和鹽城市相連,北與山東省日照市接壤。
連雲港是中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中國十大幸福城市、 江蘇沿海大開發的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城市、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範區、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員 、《鏡花緣》《西遊記》文化發源地、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首個節點城市 、絲綢之路經濟帶東方橋頭堡、 國際性港口城市、中國十大海港之一。
連雲港集“海”(連島海濱浴場)、“古”(海州古城、民主路老街、連雲老街、六朝一條街)、“神”(花果山)、“幽”(海上雲台山)、“奇”(漁灣)、“泉”(東海溫泉),是一座山、海、港、城相依相擁的城市。素有“東海第一勝境”之稱。這裡風景秀麗、環境優美,擁有江蘇省大面積濱海濕地、海洋灘涂,境內通榆運河、生態漁業發達,自古以來就享有“魚米之鄉”之稱。

連雲港發展重點規劃

規劃確定連雲港市域城鎮空間結構為“兩軸一心”。其中,“兩軸”為沿海城鎮發展軸和沿東隴海城鎮發展軸,“一心”為連雲港中心城區。
沿海城鎮發展軸:北起柘汪鎮,南到燕尾港-堆溝港鎮,包括海頭鎮、贛榆區城、南翼新城(板橋-徐圩地區)等城鎮節點,是依託連雲港濱海港口、土地、交通、景觀等優勢資源、以臨港產業為重點的市域南北向新興發展軸線。
沿東隴海城鎮發展軸:東起連雲港中心城區,西沿隴海鐵路和連徐高速公路經白塔鎮、東海縣城,向新沂、徐州方向延伸的市域東西向傳統發展軸線。
沿海城鎮發展軸和沿東隴海城鎮發展軸的交匯點即連雲港中心城區。由新海城區、連雲城區和海濱新區組成,承擔市級行政、商業、文化、旅遊等功能,體現高品質、現代化城市形象。

(一)海洋交通運輸業

1.加快以港口為中心的綜合運輸網建設

連雲港交通網連雲港交通網

連雲港港口為中心,全面提高鐵路、公路、水運等運輸手段的等級和網化水平,提高港站樞紐的裝備水平,形成乾支相連、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網路。適應國際航運船舶大型化、深水化的發展趨勢,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建設廟嶺三期第三、四代貨櫃泊位,完成10萬噸級深水碼頭和航道改造工程。創造條件建設貨主碼頭。積極開展外海深水港區建設前期工
連雲港港連雲港港
作。“十五”末,港口綜合通過能力達到3000萬噸以上,其中貨櫃吞吐能力達到40萬標箱。建成連徐、汾灌高速公路和國家級公路主樞紐,建設連通高速公路連雲港段,加快幹線公路改造步伐,全面提高國道、省道的路面質量和通過能力。開展灌河口攔門沙整治研究,推進堆溝港、燕尾港等灌河諸港的開發。
2.推進連雲港向貨櫃運輸基本港和樞紐港轉變
積極推進以貨櫃運輸為重點的陸橋運輸,加快連雲港港向貨櫃運輸基本港和樞紐港的轉變。增加貨運航線、航班,積極開闢連雲港至歐洲、地中海、澳洲的貨櫃幹線班輪,增加國內支線班輪班次,月均班輪航線保持在70條以上。擴大貨櫃運輸和大陸橋過境運輸。開闢海上客運航線,開通連雲港至韓國木浦、恢復連雲港至大連的客貨班輪。
3.完善口岸服務功能
立足為蘇北開發和西部大開發服務,加快區域性國際商務中心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口岸環境,推進口岸信息化。用足用活國家給予的隴海鐵路沿線的快速通關辦法,提高通關效率。增開鐵路“五定班列”,努力建立“直通式”港口。充分利用現有的倉儲和各種運輸條件,擴大煤炭交易市場規模,逐步建成進口化肥、氧化鋁、硫磺、木材、糧食等交易市場,形成物流中心。

(二)海洋漁業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按照以養為主,養、捕、加、貿並舉的方針,堅持科技創新,狠抓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培育和壯大海珍品養殖、海水育苗等特色產業,把連雲港市建設成為全省海珍品養殖基地。2005年海水養殖面積達到65萬畝,海水產品產量35萬噸,其中海水養殖產量15萬噸。
1.海水養殖業
按照統一規劃、綜合開發的思路,高標準建設海水養殖區基礎設施,採取招投標承包租賃等多種方式,吸引境外投資,啟動本地民間資金投入海水養殖。重點發展貝類,鞏固提高藻類,恢復和穩步發展對蝦,積極開拓魚蟹及海珍品養殖。
(1)區域布局
潮上帶以蝦、魚、蟹類養殖為主,重點是提高養殖的集約化水平。改造對蝦塘,推廣對蝦高產精養技術、兩茬蝦養殖技術及蝦貝、蝦魚、蝦蟹混養技術,培育、引進抗病高產對蝦新品種,提高對蝦養殖效益,積極發展工廠化養殖。建設以宋莊鄉、海頭鎮、九里鄉、徐圩鹽場、楊橋農場等為重點的潮上帶池塘高產高效養殖示範區。
潮間帶以貝類和紫菜養殖為主,重點發展貝類圍養增養,提高單產。調整貝類品種結構,發展經濟價值較高的貝類品種,提高經濟效益。建設以繡針河以南海區、龍河入海口海區、青口河以南海區、連雲區沿岸潮間帶和淺海、灌雲縣沿岸和開山島附近海域為重點的藻貝養殖區。
潮下帶淺海主要發展底播貝類增養殖、魚類網箱養殖、貝藻類浮筏養殖,推廣紫菜、海帶、裙帶菜與底棲貝類的立體養殖模式。在試驗、示範基礎上,積極發展外海深水網箱、沉箱養殖,促進網箱養殖由港灣向外海推進。建設以秦山島附近海區為主的網箱養殖區;建設以前三島周圍海區、柘汪以東海區、高公島東南海區為主的海珍品養殖區。
(2)新品種引進開發和試驗示範基地建設
做好七星鱸魚、石斑魚、紅鰭東方豚等魚類的示範推廣,引進美國條紋鱸、英國大鯪鮃進行試養。蝦蟹類繼續進行東方對蝦抗病優良品種的選育,南美白對蝦、鋸緣青蟹養殖試驗,長毛對蝦、斑節對蝦、三倍體對蝦、梭子蟹規模養殖示範。貝類引進墨西哥扇貝,進行青蛤、多倍體牡蠣的養殖試驗,大竹蟶、西施舌的增養殖示範。藻類引進和選育抗病條斑紫菜新品種,開發羊棲菜等新品種。平均每年引進1-2個新的優良品種,逐步形成主體品種、後備品種、新品種相配套的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建設以燕尾鎮、柘汪鎮為重點,以海珍品魚類為主的工廠化養殖示範基地。
(3)海水育苗業
在繼續保持商品化育苗業現有的三大拳頭產品——中國對蝦、中華絨螯蟹和條斑紫菜育苗的同時,適應貝類養殖和海水網箱發展的需要,積極發展貝類育苗和名貴大規格魚種培育,繼續採用細胞工程等高新技術開展海水育苗,不斷提高育苗水平。
2.海洋捕撈業
改進作業方式,採用先進的捕撈設備和鮮活貯運等技術,發展遠洋捕撈,提高捕撈產量。加強漁港碼頭建設,完成連島、青口、柘汪漁業碼頭建設,完善三洋港、燕尾港、海頭漁業碼頭的基礎設施,增強漁港的吞吐能力和服務功能,促進海洋捕撈業的發展。
3.水產品加工貿易
依託紫菜加工業良好的發展基礎,提高二次加工比例,扶持雅瑪珂紫菜有限公司等紫菜加工貿易企業,鞏固連雲港市紫菜加工貿易的龍頭地位。利用海產品的保鮮、加工新技術,開發小包裝方便冷凍產品(特別是粒凍、片凍和條凍小包裝)、兒童食品、保健食品、旅遊食品、休閒食品,大力發展貝類、低質魚類等水產品的精深加工,提高海產品附加值,逐步形成現代化的海產品加工生產體系。扶持連雲港海孚、富裕等水產品加工企業的發展,培育一批產加銷、貿工漁一體化的龍頭企業集團。按照建設區域性水產品貿易中心的目標,重點建設海產品批發交易市場,完善市場功能,形成區域性海產品集散中心。
4.水產品監測體系
適應我國加入WTO和市場運行新秩序的需要,建立健全水產品監測和檢測體系,強化水產品標準化和檢驗檢疫工作,發展無公害食品。

(三)濱海旅遊業

把開發優美自然風光與發掘深厚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把發揮地方旅遊資源優勢與改善旅遊服務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壯大旅遊

花果山花果山
經濟這一新的增長點,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到2005年,全市國內遊客接待量突破600萬人次,年均增長14%,海外遊客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55億元。

1.突出“山、海”特色,創建濱海旅遊品牌

花果山景區連島旅遊度假區海州灣旅遊度假區等旅遊功能區為重點,繼續加快景區景點深度開發和配套建設,建設一批品位高、吸引力強、效益好的旅遊精品工程,進一步增強連雲港市旅遊對外吸引力和發展後勁。
花果山景區:發掘西遊記文化內涵,建成“蓬萊”、“瀛州”勝境。創建國家AAAA級景區。
連島旅遊度假區:功能定位於岩礁、海水、沙灘、陽光、森林為特色的自然風光旅遊。重點是完善海濱浴場配套設施,加快環島公路、省海上訓練基地等工程建設,增加海上遊樂項目,豐富漁村風情游內容。爭取建設海洋水族館、海洋科技觀光場所等項目,創建國家AAA級景區。
海州灣旅遊度假區:完善旅遊基礎設施,重點發展海水浴、海灘拾貝等旅遊項目。建設能夠彌補季節性缺陷的大型娛樂設施,建設海濱十大景點、海濱娛樂城、室內海水浴場、沙灘運動中心,爭取列為國家和省級沙灘體育訓練和比賽基地。

2.加強旅遊綜合配套建設

鼓勵多種經濟成份參與經營旅行社。發展適應不同層次遊客需要的高、中、低檔賓館飯店,到2005年爭取新增三星級以上賓館4家,其中四星級以上1家。以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為契機,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創建濱海旅遊品牌。拓寬旅遊商品的領域,滿足不同層次遊客的購物需求,建設有規模、有特色的大中型旅遊購物場所,規範旅遊購物市場。增開至國內重點城市航線、航班,開闢更多的旅遊專列。積極溝通與其它旅遊城市的聯繫,形成網路,加強合作,優勢互補。

3.拓展旅遊新領域

充分利用海岸線、海島等旅遊資源,有計畫拓展濱海旅遊的範圍,推出海洋生態旅遊、漁業觀光旅遊、海島觀光旅遊等新的旅遊項目。注重旅遊產品包裝,做到淡季有活動、旺季有高潮、年年有創新。

(四)海洋工業

通過不斷加強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最佳化海洋工業結構,積極發展新興產業,培植海洋工業發展新優勢,全面提高海洋工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逐步把連雲港市建成具有一定規模的重要海洋化工和臨海工業基地。

1.鹽業

立足現有鹽業,因地制宜調整結構,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強化以鹽為主、多業發展的生產格局。本著穩產優質的原則,最佳化生產布局,對單產低於60噸/公頃的低產鹽田實施退鹽轉農,“十五”期間,鹽業生產面積穩定在200萬畝左右,海鹽產量穩定在120萬噸以上。加大鹽田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現有海鹽生產設備,提高生產工藝水平,重點推廣滷水全塑密封保護法、防滲法,提高產量、質量。深化企業經營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鹽田國有民營。

2.海洋化工

根據國家產業政策,以現有苦鹵化工企業為基礎,瞄準國內外同行業先進水平,對苦鹵化工進行技術改造,調整產品結構,改造生產工藝,重點推廣實施控速結晶新工藝、氯化鎂轉氧化鎂、氯化鉀由細鉀轉粗鉀等項目,提高鉀、溴、鎂等系列產品產量。
純鹼生產在穩定現有年產90萬噸能力的基礎上,提高產品質量,建設氯化鈣二期工程,逐步向上、下游產品延伸,延長產業鏈。實施鹽鹼聯合,加快總投資3億元輸鹵管道工程建設,降低生產成本。
發展海洋精細化工。圍繞溴、氯、鎂、鈉、鉀等系列海洋化工產品,不斷加快技術改造與技術創新步伐,改善產品質量和產品結構。以省海洋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市海水化工一廠和黃海化工廠等企業為龍頭,發展溴系列化工產品,重點發展八溴醚、四溴雙酚A、三溴苯酚等產品,力爭使連雲港市成為全國重要的溴化工基地。以市雙菱化工集團為龍頭,發展氯系列化工產品,擴大氯化苄、氯化鈣等氯系列產品生產能力。以市鹽化廠為龍頭,大力發展鎂系列產品,形成氧化鎂、碳酸鎂、硫酸鎂、氫氧化鎂等系列化工產品。以市雙菱化工集團和市華晶鉀鹽公司為龍頭,發展鉀、鈉系列產品,建設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鹼。

3.海洋醫藥及海洋保健品

加快康緣海洋醫藥中試基地、市海洋生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大力發展海洋藥物、海洋保健品、海洋生物材料等系列產品,建成江蘇省海洋藥物開發中試基地。
採用生物技術、先進的分離和提取技術,重點引進和開發在抗腫瘤、心血管疾病、抗感染、免疫調節等領域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質類新藥物。完善海龍膠囊產品,開發殼聚糖硫酸酯抗凝血新藥,氨基葡萄糖硫酸鹽治關節新藥,益智健腦4056新藥,海藻降壓膽固醇膠囊。開展超臨界、膜分離和納米技術在海洋醫藥方面的套用,開展具有免疫功能的紫菜多糖,微晶甲殼質,魚貝中具有抗菌、減肥作用的活性多肽和魚肝油酸鈉等技術的研究開發。

4.臨海工業

適應港口發展需要,積極發展海洋機械製造業,建設江河集團年產5萬標準貨櫃項目,發展遠洋船舶修造業,研製、生產船用導航GPS定位系統和航道測量設備。積極發展出口導向型加工製造業,建設年加工能力36萬噸大豆製品、13.5萬噸山梨醇配套30萬噸澱粉等項目。創造條件,發展高能耗臨海重化工業,爭取建設20萬噸燃料酒精、40萬噸電解鋁、木漿造紙等項目,爭取建設大型原油儲備基地和大型煉油廠。加快田灣核電站一期工程及配套的500KV輸變電工程建設,2005年2×100萬千瓦核電機組建成投產,年發電量達140億度。做好田灣核電站二期工程及相配套的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

功能分區

一心三極

連雲港城市空間結構規劃連雲港城市空間結構規劃

“一心”即濱海新城,“三極”分別為新海城區、南翼新城贛榆新城
濱海新城:包括濱海核心區和連雲城區,為本規劃重點培育的區域性綜合服務中心區。規劃主要承擔行政辦公、商業貿易、商務流通、文化娛樂、旅遊接待等綜合服務中心職能,以及連雲區的區級中心職能。同時,濱海新城也是高標準建設的現代化特色濱海社區。
新海城區:主要承擔市級高等教育職能,以及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職能,成為配套比較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歷史文化淳厚、城市尺度宜人的城區。
南翼新城:依託徐圩港區重點打造的江蘇省乃至國際級臨港產業基地,主要承擔為南翼港區及臨港工業園區綜合配套服務的職能,遠景進一步拓展成為產業實力雄厚、配套設施完善的臨港新城。
贛榆新城:承擔都市發展區北翼的中心服務職能,重點發展區級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體育、生活居住等功能,形成功能齊全、環境優美、具有較高水準的複合型城區。

一體兩翼

港口空間布局形成由海灣內的連雲港主港區、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區、北翼的贛榆和前三島港區共同組成的“一體兩翼”總體格局。
連雲港區:充分發揮深水港資源優勢,加快深水航道和大型專業化礦石、煤炭等泊位建設,以貨櫃和大宗物資運輸為重點,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使其成為以物資轉運、商貿流通為主的核心港區,提升並鞏固其區域性樞紐港口地位,為蘇北和隴海鐵路沿線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南翼徐圩港區:以臨港工業港區功能為主,逐步兼顧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預留遠期發展大宗散貨、貨櫃等貨物轉運的功能。
南翼灌河港區:以中小泊位為主,發展小批量散雜礦建材料、化工原鹽等運輸通用港區。
北翼贛榆港區:近期以港區後方的臨港工業為重點的臨港工業港區,逐步兼顧部分公用貨物運輸功能。預留遠期發展散貨、貨櫃等貨物轉運的功能
北翼前三島港區:以石油運輸為主、主要為大型石化產業發展服務,形成大型石化專用港區。

一縱一橫

重點打造臨港工業,改善提升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培育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形成“藍色”產業帶與“綠色”產業
帶相交的“一縱一橫”型布局結構。
藍色(沿海)產業帶:以發展沿海臨港產業為主,培育壯大石化、重型裝備製造、能源和物流四大產業集群,打造大型石化、新型鋼鐵、新能源、現代機電、臨港物流、海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基地。
綠色(沿東隴海)產業帶:以發展資源加工和勞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培育壯大醫藥、新材料、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及機械加工五大產業集群,建設一批都市型特色產業園區。
區域服務中心(海濱新區核心區):藍色產業帶和綠色產業帶的交匯處重點發展商務服務、信息諮詢、中介代理、會展交易等現代服務業。同時,積極發展商業服務、餐飲娛樂、文體休閒等消費性服務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