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

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

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簡稱香港馬拉松或香港國際馬拉松,是香港最大型的馬拉松賽事,1997年至今該賽事由渣打銀行主力贊助,故賽事被冠名渣打馬拉松,是為渣打馬拉松“全球最強之戰”四個分站的最後一站、以及最難的一站(另外三個分站分別為肯亞奈洛比站、新加坡站和印度孟買站)。這項活動每年都吸引數以萬計的參賽者參加。

賽制

(圖)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2006年的香港馬拉松,當日香港出現煙霞,空氣混濁,有跑手因而哮喘發作最終死亡

目前(2009年時)的渣打香港國際馬松除了有馬拉松(42.195公里)賽事外,還設有半馬拉松(21.1公里)及10公里賽事。

在每種賽事之中,依照性別和年齡再細分各不同組別。

2007年起,10公里再細分為三個組別:10公里挑戰組(最佳成績少於01:10:00)、十公里1組(最佳成績01:10:01 - 01:25:00之間)、十公里2組(最佳成績多於01:25:01)

2008年起,10公里再細分為四個組別:10公里挑戰組(最佳成績少於01:10:00)、十公里1組(最佳成績01:10:01 - 01:25:00之間)、十公里2組(最佳成績01:25:01-1:40:00之間)、十公里3組(最佳成績多於01:40:01)

2009年起,半馬拉松再分為兩個組別:半馬松挑戰組(最佳成績少於02:15:00)、半馬拉松1組(最佳成績多於02:15:01)

歷史

1997年,為迎接香港主權移交予中國,首屆由渣打銀行贊助的香港馬拉松舉辦。由上水跨越落馬洲至深圳,故亦稱“渣打港深馬拉松”,共有超過1000人參加。

1998年,則在當時剛落成的赤鱲角香港國際機場及青馬大橋舉行。共有約6000名參加者參加。

1999年,賽事首次移施至市區中心舉行。於香港島的中環金融中心作起點,並以九龍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共吸引逾7000名跑手參與 。

2000年,當年賽道的特色以著名的維多利亞港為起步點的背景。參賽者從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出發,,並再以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賽事首次安排三項不同距離的賽事,包括馬拉松、半馬拉松及十公里賽。

2001年,參賽人數首次超過1萬人。賽事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起步,經過西九龍公路長青隧道,在青馬大橋及汀九橋折返經西區海底隧道。終點則在灣仔金紫荊廣場

2005年,渣打集團並贊助首屆“全球最強之戰”,將渣打全球4個馬拉松聯為一個大型的馬拉松比賽。

2006年,共有接近4萬人參加。2月12日比賽當日,有2名參賽者暈倒,情況危殆,其中一人延至2月14日清晨3時許不治,另有4800多人抽筋,22人身體不適送院。馬拉松比賽全程馬拉松冠軍由肯亞的博爾取得,時間是2小時14分18秒,女子組冠軍則由衣索比亞的圖恩以2小時35分15秒獲得,中國戴艷艷獲得第4名,未能衛冕。

2007年,賽會汲取去年的教訓安排急救等,乃有破記錄的6249人不適或受傷,占參加人數16.7%,35人需送院,其中一名年輕有經驗男跑手疑因中暑情況危殆。

2008年馬拉松的十公里項目與馬拉松、半馬拉松分開賽道,在東區走廊舉行,終點設在維多利亞公園。而馬拉松、半馬拉松首次延伸至銅鑼灣鬧市,終點也改設在維園。不少參賽者認為,東區走廊的賽道較以往途經西隧好。而精英運動員都認為,改在維園衝線有助創佳績。

比賽路線

1997年(渣打港深馬拉松)

(圖)渣打香港國際馬拉松比賽長青隧道青葵公路入口處

由香港上水起步,經過落馬洲皇崗,並以深圳為終點。

1998年(渣打新機場馬拉松)
由青馬大橋起步,並以香港國際機場跑道作終點。

1999年
於中環作起點,途經西區海底隧道與長青隧道,並以九龍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

2000年
由尖沙咀香港文化中心出發,途經尖沙咀海濱花園、多個位於九龍的公共屋邨及橫跨汀九橋,以深水埗運動場為終點。

2001年至2007年
賽事在九龍尖沙咀彌敦道近美麗華酒店起步,路線經過柯士甸道、廣東道,然後上西九龍公路、長青隧道,在青馬大橋及汀九橋折返經西區海底隧道、港島林士街天橋、畢打街隧道、夏愨道天橋、添美道、分域碼頭街。終點則在灣仔金紫荊廣場。

2008年
10公里賽事首次移師港島區東區走廊舉行。參賽者需由維園步行上東區走廊才能到達起點。起點香港東區走郎近興發街維園出口->東區走廊西行線->筲箕灣折回點->東區走郎西行線->維園道西行線->告士打道天橋->維多利亞公園終點 半馬拉松
起點尖沙咀彌敦道介乎金巴利道及加連威老道->柯士甸道->廣東道北行線->匯翔道西行線->連翔道北行線->過佐敦道後轉入南行線->西九龍快速公路南行線->青葵公路南行線->荔景折回點->青葵公路南行線->西九龍快速公路南行線->西區海底隧道往香港島方向->乾諾道天橋東行->乾諾道中東行線->畢打街隧道->夏愨道天橋->添美道->分域碼頭街->會議道->鴻興道->馬師道天橋->駱克道->東角道->記利佐治街->維多利亞公園終點
全程馬拉松
起點尖沙咀彌敦道介乎金巴利道及加連威老道->柯士甸道->廣東道北行線->匯翔道西行線->連翔道北行線->過佐敦道後轉入南行線->西九龍快速公路南行線->青葵公路南行線->長青隧道南行線->青馬大橋東行線->馬灣折回點->青馬大橋東行線->汀九橋南行線->汀九折回點->汀九橋南行線->長青隧道南行線->青葵公路南行線->西九龍快速公路南行線->西區海底隧道往香港島方向->乾諾道天橋東行->乾諾道中東行線->畢打街隧道->夏愨道天橋->添美道->分域碼頭街->會議道->鴻興道->馬師道天橋->駱克道->東角道->記利佐治街->維多利亞公園終點

2009年
起點於尖沙咀,去青馬大橋,經西區海底隧道,終點在維多利亞公園

批評

2001年至2007年期間,三個項目的項目的比賽均安排在同一段賽道進行,在西區海底隧道參加10公里賽事和半馬的參加者碰在一起令賽道非常擠迫。而且有部份參加者奇裝異服、拍照留念甚至推嬰兒車等行為引起其他參加者不滿,批評賽會應嚴加審查參加者的資格及限制人數。也有學者建議應設立“嘉年華組”並安排到最後出發,減少混亂。為減沙擠塞情況及改善安全,10公里項目於2008年起改於東區走廊舉行。

由2008年開始10公里賽改於東區走廊舉行,而起點接近北角城市花園。有居民批評清晨比賽開始前左右時,參加者的發出的噪音過大,警方亦證實收到居民投訴。

而有環保團體批評馬拉松賽事浪費大量膠袋存放參加者的行李,而多出的物資也沒有循環再用造成浪費。

參賽藝人

2007年
10公里賽
劉心悠、余佳噥及陳思慧
半馬拉松
張國強及莫少聰

2008年
10公里賽
楊千嬅、劉心悠、王志安(Otto, EO2成員)
全馬拉松
方力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