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茶餅

1914年鄭青松在武夷山病逝,倪志元將製作茶餅的工藝傳給其胞侄倪富生,工廠仍設在武夷山清源洞。 1925年,倪志元偕妻莊密娟到武夷山,傳授給她全套茶餅的製作工藝。 1930年倪志元在泉州市中山中路67號創設了“倪鴻記”茶店,經營武夷清源茶餅。

歷史由來
公元1823年(清道光3年)就有武夷清源茶餅的密傳手抄本,當時的茶餅製作只是小批量生產。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在武夷山清源洞為僧的南安人鄭青松得到此密傳手抄本,並和徒弟倪志元(又名倪鴻貴)在武夷山開始製作茶餅。有一年,師徒兩人回泉州省親,鄭青松見老母親年事已高,在泉州孤獨無依,就動員倪志元還俗,同時將外甥女莊密娟許配給倪志元。莊密娟留在泉州照顧鄭青松的老母親,師徒二人仍回武夷山清源洞製作茶餅饋贈親友。“武夷清源山牌”武夷清源茶餅的功效便在泉州逐漸為人所賞識。
1914年鄭青松在武夷山病逝,倪志元將製作茶餅的工藝傳給其胞侄倪富生,工廠仍設在武夷山清源洞。1925年,倪志元偕妻莊密娟到武夷山,傳授給她全套茶餅的製作工藝。第二年,茶餅製作工廠遷移到武夷山麓的赤石街。1930年倪志元在泉州市中山中路67號創設了“倪鴻記”茶店,經營武夷清源茶餅。1932年,倪志元在泉州病逝,同年,其妻莊密娟將茶餅工場移至建甌。
故鄉情引來茶餅傳承
帶著對先人的敬仰和對泉州濃厚的故鄉之情,倪志元傳人———泉州民主愛國人士倪鄭重先生繼承了武夷山茶餅工場和泉州“倪鴻記”茶店。倪先生擴展各種銷售渠道,武夷清源茶餅被傳到漳州、廈門,並分別設立了代銷點,同時又向東南亞、新加坡、印尼等華僑聚居地“進軍”。武夷茶餅的年產量從4000多斤增加到2萬多斤。
1956年,“倪鴻記”茶店被併入泉州市糖業糕點公司茶葉總店。倪鄭重先生將珍藏的武夷清源茶餅秘傳手抄本獻給國家。莊密娟也親自到泉州市茶葉總店茶葉加工場,向部分職工傳授製作工序,使得武夷清源茶餅在泉州得以傳承。
清源茶餅採用中藥材配合名茶精製而成,已有百餘年歷史。它具有開胃、健脾、消食、提神、醒腦之功效,可作藥用,可當茶飲,氣味芬芳,老幼皆宜,存儲越久,品質越佳,為閩南及南洋一帶人們所珍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