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滬

深滬

深滬鎮地處福建省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台灣海峽西岸;三面臨海,一面依山,地理位置獨特;山清水秀,風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獅”之美稱。鎮域面積33.46平方公里,轄19個行政村(居),本地人口4.8萬多人。海外僑胞4萬多人,外來人口4.2萬多人。

基本簡介

深滬鎮位於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是東南亞、港澳台僑胞的重要祖地,素有“峙海金獅”

之稱。面積33.5平方公里,人口4.8萬,轄13個行政村和6個居委會。2003年末被評為“中國內衣名鎮”。工業和海洋水產業以及出國經商是該鎮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擁有萬噸級雜貨碼頭、國家中心漁港。近年來曾獲“全國千強鎮”福建省“百強鄉鎮”、“明星鄉鎮”、十好文明鎮”等榮譽稱號。境內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有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至今7500-8000年的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海底古森林遺蹟,有距今1萬多年的古牡蠣礁及至今80多萬年的舊石器古人類活動遺蹟,有宋朝建成的崇真殿、明朝建成的煙墩山烽火台;還有大道公宮、鎮海宮、龍泉宮等文物古蹟,自然名勝。並被泉州列為十八景之一。

地理位置

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豐富,氣候宜人,是最適合人類生存的氣候條件。地理構造奇特,海洋、礦產、旅遊資源豐富,擁有“全國唯一、

世界少有”的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海底古森林遺址。深滬鎮位於東經118°9′,北緯24°37′,地處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台灣海峽西岸,三面臨海,一面依山,南鄰金井鎮,西接龍湖鎮,北臨深滬灣。面積33.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8公里,海洋、礦產、旅遊資源豐富。 位於閩南經濟區、海西經濟區。

行政劃分

深滬鎮位於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有深滬港貨櫃碼頭 。人口75095人(2003年末)。轄7個社區、1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港阜。名勝古蹟有古深滬對外聯繫通道“壁山棧道”,台灣同胞祭祖聖地寶泉庵,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海底古森林遺址”。唐稱壁山里,宋稱弦歌里,元稱深滬。1958年屬金井公社,1966年置深滬公社,1984年改鎮。1997年,面積33平方千米,人口4.8萬,轄港阜、壁山、南春、東垵、後山、獅峰、金嶼7個居委會及首峰、群峰、華峰、東華、華山、潯光、華海、坑邊、東山、柳山、運伙、科任12個村委會。
代碼:350582105:~001港阜社區 ~002壁山社區 ~003南春社區 ~004東垵社區 ~005後山社區 ~006獅峰社區 ~007金嶼社區 ~201華山村 ~202首峰村 ~203群峰村 ~204華峰村 ~205東華村 ~206潯光村 ~207華海村 ~208坑邊村 ~209東山村 ~210柳山村 ~211運伙村 ~212科任村 ~400深滬工業區

歷史沿革

深滬建於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時稱壁山里,唐稱壁山里,宋稱弦歌里,元正式啟用深滬。明洪武二十年置巡檢司,設九品司官,並築司城造煙墩(烽火台),駐防正七品武職把總及五品千總,此制一直沿襲至清。1940年深滬建鎮,解放後為第19區,1958年屬金井公社,1966年拆出成立深滬公社,1984年復建鎮制至今。現轄有19個行政村(居),面積33.46平方公里。深滬港,有貨櫃碼頭。轄港阜、壁山、南春、東垵、後山、獅峰、金嶼7個居委會及首峰、群峰、華峰、東華、華山、潯光、華海、坑邊、東山、柳山、運伙、科任12個村委會。歷史上深滬是一個海上運輸的重要港口,處在泉州灣“三灣十二港”之中。據《泉州府志》記載,唐 代泉州港十八渡,深滬占兩渡,是一個較大的商埠。明清時,海運業相當發達,據傳有200—400噸位的“大福船”30多艘,碑載:清乾隆壬戊年發展到96艘之多,並在陳家渡設“里金局”(海關)。志載:“時深滬島上萬人煙,民財多至千萬。” 璧山頂石刻“深滬”二字,相傳為羅隱書,深滬名字因此而來。

自然環境

深滬鎮位於晉江市東南沿海突出部,東臨台灣海峽,南接金井鎮,西北接龍湖鎮。通用閩語方言。轄南春、東垵、後山、港阜、璧山、獅峰六個居委會;運伙、壩邊、華峰、東北、科任、柳山、東

山、土嶼、潯光、首峰、群峰、華海、華山十三個村委會。鎮人民政府駐地獅峰,距市政府駐地羅山街道22公里。橋居海外華僑及港澳同胞約一萬多人。地勢東南向西北傾斜,屬沿海海岸占地。境內山峰有乳山、煙墩山。主要溪流有湖漏溪、源於湖、流經華山、華海匯入深滬灣。海岸線曲折長達十六公里,港灣、礁石甚多。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溫度20.0攝士度。年均降水量965.0毫
米,偶有霜期。主要自然災害有颱風暴風。原稱“滬江”,晚唐詩人羅隱題“深滬”於石崖,故名。 宋屬安仁鄉,弦歌里管轄;明、清屬十五 、十六都。民國1936年屬五區;1942年屬深滬鄉,1943年屬深滬鎮。建國後,1950年屬十二區;1956年屬金井區;1958年屬深滬鄉;1959年成立人民公社,屬金井公社;1961年組成深滬公社,1984年政社分開,成立深滬鎮人民政府。

基礎設施

供水工程:擁有日供水10萬噸的自來水廠一座。
污水處理:擁有日處理污水能力為1.25萬噸的晉江金泉環保污水處理廠一座,準備擴容至日處理污水4萬噸。
供電工程:發電量3億千瓦時的火力發電廠一座,3.5萬伏和11萬伏供電線2條。
交通工程:泉州環城高速公路、大深公路、深金公路、英深公路、泉州沿海大通道等貫穿全境,陸路、海路運輸十分方便快捷。 距離晉江機場21公里、廈門高崎國際機場55公里、高鐵晉江火車站30公里。
碼頭建設:現擁有商業碼頭、漁業碼頭各一個。萬噸級商業碼頭年吞吐量超過一百多萬噸,後方堆場21萬平方米。深滬國家中心漁港碼頭總投資5800多萬元,順岸碼頭443米,防波堤長300米。2003年深滬港晉升為國家開放口岸,深滬國家中心漁港獲國家農業部批准,漁港擴建工程總投資概算6675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全鎮有本二類凱歌體育管理學院,首峰、深滬2所中學,11所國小,7所幼兒獨立園,其中首峰中學為省三級達標中學,中心國小、華峰國小為省級農村示範國小及晉江市一級達標學校,全鎮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國中入學率均達98%以上。
文體:文體事業蓬勃發展,活動異常活躍,全鎮有投資500多萬元的鎮文化活動中心一座,體育館一座,村級文體活動中心10個。有 380年歷史的深滬御賓南音社、深滬音樂愛好者協會、太極拳協會、桌球協會、滬江燈謎社、滬江書畫社、深滬民樂社、深滬游泳協會等各種文藝社團組織。日常性及節慶性的群團組織活動常年不斷。
衛生:全鎮有一級乙等衛生院及民辦醫院等,衛生所41家。
廣播電視: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數位電視已普及。
小康建設:寬裕型小康建設成績斐然,18個村(居)通過晉江市寬裕型小康村驗收。東華、群峰、運伙為晉江市文明精品村。文體事業蓬勃發展,移風易俗深入人心,科學文明已成新風尚。
“海陸變遷”國家地質公園科教工程
一、屬地描述
“海陸變遷” 國家地質公園科教工程建設項目位於晉江市深滬鎮地質博物館處,沿海大通道西側。
項目建設區總面積約120000m。
二、開發條件
☆緊臨“沿海大通道”快速路,與泉州、石獅、安海等市交通便捷;
☆ 晉江市深滬灣濱海旅遊度假區的亮點,國內唯一的以海底古森林和古牡蠣礁為保護對象的國家地質公園,世界罕見,具有品牌效應,科學價值極高,可構建很好的科普教育基地;
☆ 項目所在地為沿海大通道規劃控制區範圍內,有部分海岸防護林地,可有效利用其營造園林景觀;
☆ 已完成項目區征地工作;
☆ 已建有地質博物館;
☆ 電力、給水就近接駁。
三、項目創意
☆ 通過海底古森林實地感受,再用高科技手段演示地殼變化場景,體驗滄海桑田變化,達到海陸變遷科普教育目的;
☆ 海底古森林、古化石林、現代森林(防護林改造、保育)“三林並舉”;
☆ 完善地質博物館建設,構建地質科普教育基地。
四、建設內容
☆海底古森林、古牡蠣礁遺蹟保護與展示:浮標攔網;
☆地質公園園碑及自然保護區區碑設計與建設;
☆地質博物館建設與完善,建立地殼演化多媒體演示系統;
☆“天地人”演示場建設:超大型投影幕牆,聲光電立體音響配套(增設回音壁,以強化音效),其內容是科技館多媒體演示系統的放大和延伸,延伸內容可以地球、宇宙和人類的大事件、大災難、大幻想等;
☆古化石林園林建設,古化石林為核心,配套現代園林;
☆現代森林公園建設;
☆化石林、現代園林景觀區環形公路建設;
☆大型停車場及門景建設;
☆配套水電工程建設;
☆餐飲設施建設。
五、投資規模
近期投資規模約3000萬元人民幣,根據近期遊客規模及消費水平估算,約7年可收回全部投資。

城鎮規劃

以建設“開放型的工業、港口、旅遊型僑鄉城鎮”為目標,合理布局工業區、生活區、商貿區、旅遊區,從風景旅遊、生態環境、港口建設、抗震防災及交通、能源、電訊、科教文衛、商貿服務、園林綠化等方面全面科學規劃,總體規劃趨於科學化、合理化,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

經濟發展

深滬又是福建省著名的工貿港口城鎮。依託國家一類口岸深滬港的優勢,臨海工業群發展迅猛。現有上市公司3家,分別是潯興、百宏、浩沙。各類生產企業42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86家,內衣生產企業200
多家,從業人員3.2萬人。另有內衣產業配套企業——織布廠62家,印花廠23 家,織帶廠25家,包裝廠21家,漂染廠13家,拉鏈廠13家;SBS潯興拉鏈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內衣行業是深滬鎮最大的支柱產業,約占深滬鎮經濟總量的60%,經過20多年的不斷發展,深滬鎮內衣行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獨領風騷。現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內衣生產基地,是公認的“中國內衣名鎮”。2004年1月9日,全國紡織行業發展協會、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授牌。授予晉江市深滬鎮為“中國內衣名鎮”榮譽稱號。深滬鎮人才輩出,華僑多,是一個僑鄉。民族以漢族為主,其次還有少數回族,畲族。 2007年,深滬農民人均純收入八千多元。浩沙、通億2個內衣品牌獲福建省著名商標;潯興集團公司是“中國拉鏈中心”,是中國拉鏈生產規模最大的企業,其“SBS”商標榮獲“中國馳名商標”。農業有糧食、水產、畜禽、蔬菜、水果和農副產品的保鮮深加工等六大生產工具基地。漁業產值3.91億元,產量12.8萬噸,有漁船347艘,總噸位2.2萬,馬力9.3萬匹。冷凍加工公司12家,日製冰1495噸,冷藏能力3000噸/次。是福建省“漁業十強鎮”。

旅遊景點

深滬鎮地理位置獨特,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獅”的美譽,瀕臨泉州十八景之一深滬灣,境內自然、人文景觀豐富,有國家級自然風景保護區,區內有至今7500—8000多年的全國獨有、世界罕見的海底古森林遺蹟和至今9000-25000多年的古牡礪礁;有至今80—50萬年的舊石器古人類活動遺蹟;有市級文保單位崇真殿、保泉庵、烽火台、汪公墓、壁山崖刻、節孝流芳坊等7處。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面積68平方公里。

地區特產

深滬水丸:即以海魚肉為原料製作的魚丸。深滬 水丸取料認真,製作講究。選用剛出海的鰻魚、嘉臘魚、敏魚、馬鮫魚等作原料,製作時把魚頭、內臟去掉,而後用利刀把魚肉刳下來,配以上等地瓜粉,精鹽等佐料和水攪拌,攪拌手路要講究功夫。隨後捏成小丸放入煮沸的鍋水中,待見到水丸浮上來,即撈起來。深滬水丸色澤雪白,嫩而不爛,極富彈性,香津爽口,不腥不膩,以肉骨湯配煮,色調淡雅,氣味清香,為宴席中一道風味菜餚。
馬鮫羹,以新鮮馬鮫魚為原料,生抽、白清、蒜泥和蛋清為佐料。味道鮮美清香、可口生津、百吃不膩。
野生紫菜,其質細嫩,色澤棕黑,清甜可口。含有多種維生素和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有降壓祛瘀之功效。
石花糕,採摘生長在礁石上的石花,再經洗滌、暴曬、提煉,使之結凍成品。具有清涼解毒、生津止渴,驅油腥、降虛火之功效,是夏季極佳飲品。

深滬褒歌

深滬褒歌是一種閩南民間小曲。晉江深滬一面依山,三面臨海,山明水秀,風光旖旎,素有“峙海金獅”的美譽,是個典型的漁區和商貿港口。漁民們在出航或歸航的水程上,為驅散航程的寂寞和孤單,同航而相鄰的船隻便會互邀褒歌,以此來營造一些輕鬆氣氛,消除勞累。由於生活環境、生產條件的不同,演唱的背景和形式也有所不同,表現的歌詞內容和音樂風格也隨之而異。因此,深滬褒歌便有多種不同叫法,如褒歌、摽歌、相褻歌、船頭歌、扒蟯歌等。
褒歌是漁民們在生產勞動中以大自然和人的情感為內容創造的,唱詞大多採取比興、借喻等修辭手法,於樸實中蘊含深刻的哲理,具有非常鮮明的行業特色和地域性、通俗性。漁民們在海上相邀褒歌,隨口編唱,回到岸上,或在海灘上作業時,經常對雙方褒出的佳句絕句重溫自娛,或修改補充,流入社會傳唱,又得到更多的加工和提煉,成為船頭褒歌的優秀作品。
深滬褒歌主要包括勞動歌(如出船號子、拉網捕漁號子)、生活歌(如漁民生活苦歌、遊戲歌)、情歌(如戀歌、別歌)和 “相褻歌”(即漁民們互相說笑逗趣的歌,內容較粗俗,卻也率真直白)。褒歌的歌詞大多是七言四句,或是五言四句式,一二四句押韻。有由上下句構成對應式的、一板二眼的《褒歌調》,也有起承轉合式的、一板一眼的《十二生肖調》。大多是一人領唱,眾人和唱的形式,所以,人們在傳唱的時候常有不同程度的即興發揮。此外,還有一種俗稱“開嘴管”的曲調,它的鏇律接近自然形態,音高、音調、節奏等,都與歌詞語言聲調一致,即使出現一些滑腔裝飾,也都語言化了,類似於小曲中的吟唱調。
由於清代海禁及現代通訊在漁船上的運用等原因,深滬褒歌已停唱了很長時間。現在收集到的褒歌是從老人口中記錄下來的,其中很多歌詞、曲調與台灣的閩南語歌曲《行船歌》有相同之處。深滬褒歌作為獨具特色的漁區音樂,是當時閩南民間生存、生活、生產狀態和人文思想的真實寫照,為閩南文化和閩台關係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依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