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十三祖

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是經宋元明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淨宗立祖之說始於宋代,南宋宗曉法師(1151一1214年)立蓮社六祖(未立宗)。

淨宗十三祖

現在遵奉的淨宗十三祖,是經宋元明的逐漸推選而形成的。淨宗立祖之說始於宋代,南宋宗曉法師(1151一1214年)立蓮社六祖(未立宗)。以慧遠為蓮社始祖,善導、法照、少康、省常、宗賾五人繼之。云:“蓮社之立,既以遠公為始祖……繼此道者乃有五師,一曰善導師,二曰法照師,三曰少康師,四曰省常師、五曰宗賾師、是五師者,莫不仰體佛慈,大啟度門,異世同轍,皆眾良導。”
爾後,宋代的志磐法師在《佛祖統記》中,除專敘天台宗以外,兼及禪宗、華嚴、法相、密宗、律宗五宗。淨土不立宗而以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為蓮社七祖。宗曉、志磐同是夭台宗的學者,宗曉立蓮社六祖,志磐立七祖(志磐在宗曉的排名基礎上,略有刪增,刪除宗賾,增加承遠與永明延壽,後人排列大致依志磐所述),這種排名只是為淨土教提供師法楷模而已。當時還沒有淨土宗的稱謂。
元朝東林寺普度法師,因為當時白蓮教假借佛教別有作用,於是撰《蓮宗寶鑑》十卷,又著《廬山復教集》一卷,而自稱白蓮宗,但是卻無定祖之說,僅在他的奏文上敘及宋高宗時子元禪師提倡念佛,撰有白蓮懺法,併入內庭講念佛大旨。自此以後,淨土宗這個名稱才得以通行,而定祖之說尚未確定。
到了清朝中葉,才將宗曉、志磐的蓮社七祖和淨土宗的名稱相提並論,增加了明代的蓮池大師為八祖。清道光間,悟開法師增推蕅益大師為九祖,省庵大師為十祖,徹悟大師為十一祖。民國年間,印光大師又改推截流大師為十祖,省庵大師、徹悟大師遞降為十一祖、十二祖。印光大師往生後,四眾弟子加推其為十三祖。這樣,淨宗十三祖的譜系方告圓成。

淨宗祖師稱謂排列依次如下:

淨宗初祖廬山東林慧遠大師、淨宗二祖長安光明善導大師、淨宗三祖南嶽般舟承遠大師、淨宗四祖五台竹林法照大師、淨宗五祖新定烏龍少康大師、淨宗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淨宗七祖杭州昭慶省常大師、淨宗八祖杭州雲棲蓮池大師、淨宗九祖北天目靈峰蕅益大師、淨宗十祖虞山普仁截流大師、淨宗十一祖杭州梵天省庵大師、淨宗十二祖紅螺資福徹悟大師、淨宗十三祖蘇州靈岩印光大師
日本人也有一個淨宗譜系排列,所謂三國七祖。印度有二位祖師:龍樹菩薩(公元 2—3 世紀)、天親菩薩(公元 4—5 世紀),中國有三位祖師,曇鸞大師(公元 476—542 年)、道綽大師(公元 562—645 年)、善導大師(公元 613—681 年),日本有二位祖師,源信大師(公元 942—1017年),法然上人(公元1133—1212年),日人以為:凡淨宗安心血脈,佛世尊傳諸龍樹,祖祖相承,心心相續,以至今日,無有毫差。
我國隋唐時所列淨土教祖師,常以慧遠、曇鸞、道綽、善導四大師並列。曇鸞、道綽二大師,對淨宗根本理念的建構,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且專修淨業,志求往生,屬於“功德高盛”之列,然而,在現在淨宗所列十三祖之中,並無他們的地位,這亦屬一樁費解的公案,許多淨宗學人都存有這一疑竇,並試圖找尋一些原由。有的認為,曇鸞、道綽二大師的著作久已散佚,只是本世紀初楊仁山居士才從日本請回漢土。然而,如果以是否有淨宗著作為衡量淨宗祖師資格的話,這種說法似難成立。現今十三祖中,亦有不少未有著述的,如承遠、少康、省常三大師即是,或著述少份亦有多位,如法照、截流、省庵、徹悟等。印光大師曾就此質詢答覆云:“徹祖省祖之少著作,亦各人之心愿耳。其道德之憂劣,固不以著作之多少為定。古今有法身示現,但少數言句,無所著作者,多多也。何得在此處生疑。須知吾人慾了生死,實在不多。只一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足矣。縱饒讀盡大藏,亦不過為成就此事而已。”可見,從曇鸞、道綽二大師著述之失而復得來揣忖原由,似不能成立。
印順法師對此亦有一說,云:“四明石芝曉法師,為一天台宗學者,雖弘揚淨土,與曇鸞、道綽不同。曇鸞與道綽,判易行與難行、淨土與聖道二門。以為念佛往生,持戒與犯戒,定心與散心,愚痴與智慧,並承佛悲願而生。易言之,但須念佛,即得往生,犯戒等根機不在簡別之列也。淨土與聖道之判,即信願往生與戒定慧——聖道之別。故其弊,不重戒定慧之聖道,而以往生為純由佛力。善導承其餘緒,所作《觀經四帖疏》,即有此意。日本學者唐代來華,傳承此善導之法流,乃演出棄髦戒法,甚至專憑信願,不重持名(蓋以持名而至一心不亂,即由念佛而得三昧,等法聖道之真宗)。楊仁山老居士,曾專書以彈真宗,即於善導之說,致其微詞。日人每謂念佛有慧遠流、有善導流,然在中國,宋元明以來,漸融此二流,即不廢聖道而特重信願持名。於曇鸞、道綽等之極端說法,不加尊重。石芝曉法師雙取慧遠與善導,不取曇鸞與道綽,殆有此意乎?”
印順法師這一分析頗有見地。宋代宗曉法師以天台理念而作的揀擇,實則代表著中國佛界對淨宗的一般看法,自古以來,中國的佛教行人,受儒道思想的浸潤,得大乘各宗派的陶冶,因而自信自肯之心頗為隆盛,這種心態與大乘佛教深層理念相契。淨宗的弘傳便以融會他宗,自力他力並重較受歡迎,而舍聖道專歸淨土的觀念,尤其不重戒律,專依信心得救的說法,難以得到廣泛的認同。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唐代慧日法師(慈憨三藏)的融通各宗會歸淨土的主張,對中華佛教影響甚巨,宋元明清各代的淨宗大德及各宗諸師的歸淨,莫不受其影響。以致後人有對未將慧日列為淨宗祖師打抱不平之聲音。如日僧小野玄妙寫道:“然我慈憨三藏,為偉大之淨土祖師,而後世一部分淨土教徒,舉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五人,稱為支那淨土五祖而不列慈憨三藏之名,蓋以同一淨土宗,而慈憨三藏之淨土教,與善導一流之淨土教不相容耳。”這種觀點亦屬以凡夫知見強作判言,故而,這種呼聲回響者寥寥。慧日法師的淨土主張雖然頗具獨創性,亦能適應中土行人的文化心理與根機,然以“道盛德隆”的祖師標準來衡量,尚遜一籌。
至於曇鸞、道綽二大師的歷史懸案,余以為:鑒於曇鸞、道綽、善導三大師有一明顯的傳承脈絡,故取集大成者——善導大師為代表,列為二祖,與慧遠大師交相輝映,一則自力與他力並重;一則突顯他力本願。這兩大淨宗參照坐標,提供中國淨業行人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春蘭秋菊,各擅其美,只有應機之差異,並無實質之高下。
淨宗祖師的成立,表證古印度淨土教在中國化的過程中,尋找紮根點,融匯異質文化,進而卓然獨立的演進過程。初期的淨宗大德大多精通老莊與儒學,如道安、慧遠、支道林、劉遺民等。淨土宗在華夏大地的開花結果,表明淨宗自身的深邃生命力與中華文化的開放胸襟。中華文化為淨宗提供了生長的沃土,淨土宗提升中國文化的層次,二者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淨宗初祖——慧遠大師
淨宗二祖——善導大師
淨宗三祖——承遠大師
淨宗四祖——法照大師
淨宗五祖——少康大師
淨宗六祖——延壽大師
淨宗七祖——省常大師
淨宗八祖——蓮池大師
淨宗九祖——藕益大師
淨宗十祖——截流大師
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
淨宗十二祖——徹悟大師
淨宗十三祖——印光大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