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故土

內容介紹

有意義的場所是抗衡全球化和到處千城一面的重要力量,也是探索可持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著名學者蒂莫西·比特雷教授在書中展示了他深入廣泛的研究和遍行北美、歐洲各地的經歷,對現在的場所和建築進行了非常現實的審視,回顧當前的各種挑戰,探究了削弱場所情感的趨勢和因素,描繪了很多強化場所的建設性觀點和令人信服的構想。
王駿等編著的《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住宅與社區)》同時開拓了廣闊的新視野,探索了可持續性社區建設,向讀者們介紹了很多創意項目和活動。所以,對任何想抵制同質化發展、想把生活的環境和社區打造得更有特色的人而言,《消失的故土(全球化時代可持續發展的住宅與社區)》就是令人信服的信息和思想的源泉。

作者介紹

蒂莫西·比特雷(TimothyBeatlev)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博士,維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市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與環境規劃系教授,有近30年的教齡。他始終致力於城鎮的生態足跡和創建宜居環境的研究工作,把學術方向定位於可持續社區發展和創新戰略,曾出版包括《向歐洲城市學習》(被譯成中文)、《人居環境保護規劃》、《全球化時代的可持續家園》等在內的15部以上的著作,其中《合乎倫理的土地使用》被美國規劃協會評為“100部規劃基礎書籍”之一。現為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可持續發展學會Teresa Heinz基金(一個專門支持社會與環境研究的慈善基金會)專席教授。
王駿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歷史文化名城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多年教授外國城市建設史、城市設計等課程,出版有《我們的遺產我們的未來》、《歷史文化名城:桂林》(合編)等著作及教研論文等。
張冠增博士,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在日本Icu、明治學院大學、德國包浩斯大學任客座教授。出版有《城市發展概論》、《東亞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台灣地區高等教育縱覽》、《解析彩虹——科學的迷惘》、《後現代城市主義》、《規劃專業英語教程》、《西方城市建設史綱》等著作、譯著十多部,各種論文50餘篇。

作品目錄

前言第一章全球化時代的可持續場所場所的真正價值場所的本質,自然的場所場所幫助我們修復失去的聯繫有關場所的經濟論點重建場所重建場所的可能性第二章場所的基礎:概念、研究、文獻場所的語言場所的質量:我們喜歡什麼場所塑造中自然環境的重要性自然蘊含的力量,振興場所、建築和社區場所的倫理結論第三章歷史遺產提升場所品質正視工業化過去,重建歷史德國的景觀公園——北杜伊斯堡阿姆斯特丹的煤氣廠westerparkGasfabriek公園美國重現工業化歷史的嘗試歷史片斷及其重構作為歷史片段的城市景觀提升社區的歷史與文化遺產價值歷史及其可持續性保護歷史與現代化之間的微妙平衡美國城市的成功經驗結論第四章防止城市蔓延:社區規劃、可持續性與場所防止城市蔓延的理念與戰略避免社區建築的雷同單調通過良好的社區設計加強步行聯繫在現有的空間肌理上改建和拓展新城市主義的承諾新的街道與交通理念設計好的城際交通聯繫小結第五章自然與場所:環境提升場所品質社區就像森林:對城市和人工環境的再思考把自然重新融入我們的城市和生活綠色城市和社區城市與生活中的自然節奏重建與土地和景觀的聯繫地方景觀的饋贈:在當地生產和消費結論第六章步行場所步行區域的強制性不必擔心機動車道如何衡量場所的品質北美洲國家培育步行文化的機遇結論第七章藝術和節慶塑造場所支持培養地方藝術家藝術性場所的力量藝術化的基礎設施街頭藝術用藝術提高社區歷史遺產的價值街頭慶典、遊行和其他社區藝術活動結論第八章通過設計來學習:社區教給我們的從不動產到生存空間學校的新職責:讓學生了解家鄉景觀的知識基礎設施的知識建築物的知識結論第九章通過共享加強場所建設共享住房和生活空間交通出行共享公共腳踏車計畫共享和再利用社區物資結論第十章多代同堂的社區:尊老愛幼。珍視家庭城市布局要利於老人自理並方便出行通往花園和自然老少同樂學校是社區中心,也是多代同堂的中心終生社區結論第十一章節能與可持續發展的場所再生能源的城市:芝加哥埃洛島的啟示倫敦的零能耗社區社區更新,解決能源問題尋求風能之城低能耗建築改變城市形象面向低能耗未來的大膽設計結論第十二章地方新政策綜合性的政策,自下而上的政策新型協作與聯合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地方領導的新方法全球化一地域化的社區新型市民結論第十三章反思我們的場所責任參考文獻索引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