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學新理論與新技術

胃癌的化學治療第一節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第一節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療第一節

作者介紹

蕭樹東,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附屬
仁濟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
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譽所長,衛生部內
科消化重點實驗室主任,中華醫學會
消化系病學會主任委員。任《中華消
化雜誌》、《胃腸病學》主編,任《Cut》、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
peutics》、《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等6本國際著名消化專業雜誌編委。
在慢性胃炎、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
內鏡雷射技術在消化領域中套用等
方面的研究獲得國家級、衛生部、國
家教委、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十餘項。
巫協寧,1927年生,1952年畢業於
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院。為護理學士、
醫學博士。現為上海醫科大學內科教
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內科主任醫
師。任《中華消化雜誌》、《內科急危重症
雜誌》、《臨床內科雜誌》編委。曾任上海
消化病學會主任委員、委員、顧問;上海
市高級職稱內科組評審。編寫《敗血性
休克的搶救》、《臨床胃腸病學》等14部
專著。發表中英文論文194篇。
江石湖,1962年畢業於上海第二
醫學院醫學系。現任上海第二醫科大
學內科教授,消化重點學科帶頭人,瑞
金醫院消化科主任兼內窺鏡室主任,
消化科臨床藥理研究基地組長;博士
生導師;任上海消化病學會副主任委
員,《中華消化雜誌》、《上海醫學》、
《胃腸病學》等雜誌編委或副主編。參
加過近十本消化病專著的編寫工作,
有近百篇論文或綜述發表於各雜誌。
李宣海,1951年生,1978年畢業
於上海第二醫學院醫學系。現任上海
第二醫科大學黨委書記,兼任衛生部
內科消化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上海第
二醫科大學醫學營養專業副主任。

作品目錄

目錄
第一章 胃腸道癌的分子基礎與化學預防
第一節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與APC 基因
第二節 結直腸致癌過程的多步驟分子模式
第三節 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腸癌與微衛星體不穩定性及DNA錯配修復基因
第四節 胃癌的分子發病模式
第五節 胃腸道癌的化學預防
第二章 胃腸腫瘤發病相關基因(cDNA)的克隆
第一節 核酸雜交策略
一、差異雜交
二差異篩選
三、cDNA微點陣雜交
四、寡核苷酸微點陣雜交
五、遞減雜交
六、cDNA代表差異分析
第二節 限制性酶切策略
一、RFLP偶聯的結構域定向差異顯示
二、cDNA3′端限制性酶切片段分析
三、基因表達系列分析
第三節 隨機測序策略
一、表達序列標記
二、電子扣除
第四節 PCR擴增策略
一、RNA 任意引物PCR指紋
二、差異顯示反轉錄PCR
第三章 腫瘤細胞的多藥耐藥性
第一節 腫瘤細胞的耐藥機制
第二節 胃癌細胞的多藥耐藥性
第三節 克服耐藥的方法
第四章 端粒、端粒酶與腫瘤
第一節 端粒及端粒酶的結構和功能
一、端粒
二、端粒酶
第二節 細胞老化的端粒假說――染色體有絲分裂鍾
第三節 端粒、端粒酶與腫瘤的關係
一、細胞永生化的兩步假說
二、端粒、端粒酶在腫瘤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變化
第四節 端粒酶的基因調控
第五節 以端粒酶為靶位的腫瘤治療
一、反義基因治療
二、逆轉錄酶抑制劑治療
三、核苷類似物治療
四、腫瘤分化誘導劑治療
五、端粒酶蛋白質抗體
第六節 問題與展望
第五章 細胞凋亡與胃癌
第一節 細胞凋亡的概念及特徵
一、細胞凋亡與程式性細胞死亡
二、細胞凋亡的形態學特徵和生物學標誌
第二節 細胞凋亡與胃癌的發生
第三節 細胞凋亡與胃癌的生長
第四節 細胞凋亡與胃癌的浸潤和轉移
第五節 細胞凋亡與胃癌的預後
第六節 細胞凋亡與胃癌治療
第七節 結語
第六章 非甾體類抗炎藥與結直腸癌的預防
第一節 非甾體類抗炎藥
第二節 NSAIDs預防結直腸癌的作用方式
第三節 臨床試驗
第七章 非甾體抗炎藥物與胃十二指腸疾病
第一節 有多少出血、穿孔、住院及死亡可歸因於NSAID
第二節 哪些病人更易受影響
第三節 所有NSAIDs與阿司匹林都是一樣的嗎
第四節 什麼時候最易發生胃腸道併發症
第五節 Hp會減輕或加重NSAID的毒性作用嗎
第六節 什麼是防治NSAID相關性潰瘍最有效的方法
第八章 環氧合酶、細胞凋亡和胃腸道
第一節 細胞凋亡
第二節 非甾體抗炎藥物和環氧合酶
第三節 NSAIDs及其抗腫瘤作用
第四節 NSAIDs抗腫瘤作用的機制
第五節 細胞凋亡的誘導
第六節 展望
第九章 非甾體類抗炎藥和胃腸道疾病
第一節 非甾體類抗炎藥與花生四烯酸代謝
第二節 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分類
第三節 NSAIDs與食管炎
第四節 NSAIDs 和結直腸癌、食管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 )
第五節 NSAIDs 的副作用及其發生機制
第六節 胃黏膜對NSAIDs損傷的適應性
一、適應性的特徵
二、適應性產生的機制
第七節 NSAIDs 胃腸道副作用的防治
第八節 NSAIDs 新製劑的研究
第九節 NSAIDs 和幽門螺桿菌(Hp)的關係
第十章 細胞死亡形態
第一節 腫瘤病
一、腫瘤病的一般特徵
二、腫瘤病的形態和病因學
第二節 細胞凋亡
一、細胞凋亡的一般特徵
二、細胞凋亡的形態學和病因學
第三節 細胞壞死
一、細胞壞死的定義和一般特徵
二、細胞壞死的形態和病因學
第四節 細胞死亡機制
一、遺傳性調節和信號傳導
二、線粒體膜通透性轉換(MPT)
三、離子和細胞容積的調節
四、鈣離子
五、不同類型的細胞死亡形態之鑑別
六、細胞凋亡抑或細胞壞死的決定點
七、細胞凋亡性或非凋亡性死亡:兩種連續性的抑或不同的細胞死亡形態
第十一章 內臟感覺與胃腸道疾病
第一節 內臟感覺的神經生理學基礎
一、內臟感覺通路
二、胃腸道感受器
三、I級感覺神經纖維
四、脊髓背角
五、中樞
第二節 內臟感覺過敏的機制
一、外周致敏化
二、中樞致敏化
三、內源性疼痛抑制系統的作用
四、心理因素的影響
五、胃腸局部因素的影響
第三節 胃腸功能性疾病與內臟感覺
一、咽、食管功能性疾病
二、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三、腸易激綜合徵
第四節 內臟感覺功能的檢測
第五節 內臟感覺過敏的治療
第十二章 維生素與腫瘤
第一節 維生素抗腫瘤概念的提出
第二節 維生素與腫瘤關係的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研究
一、抗氧化維生素
二、葉酸
第三節 維生素抗腫瘤的機制
一、抗氧化、清除自由基
二、增強免疫功能
三、改變化學致癌劑的性質,阻斷其傳播
四、增加間隙連線的交通
五、維持細胞DNA甲基化狀態
第十三章 TGF-β及其受體表達與胃腸腫瘤演進的相關性
第一節 TGF-β超家族結構和功能
一、TGF-β超家族分類和結構
二、生理學功能
第二節 TGF-β受體及其信號傳導
一、受體的結構特性
二、受體介導信號傳導機制
第三節 胃腸腫瘤的TGF-β及其受體表達特徵
一、惡性胃腸腫瘤缺失TGF-β反應性
二、胃腸腫瘤細胞TGF-β受體基因突變
三、TGF -βRⅡ是腫瘤抑制基因
第四節 胃腸腫瘤TGF-β及其受體的臨床前景
一、重建TGF-βRⅡ基因表達和惡性性狀逆轉
二、TGF-βRⅡ可能是新的腫瘤標誌
第十四章 腫瘤的自殺基因療法及其對消化系癌腫的治療作用
第一節 基本組成
一、能編碼一種酶的基因(“自殺”基因)
二、基因轉移載體
三、能被自殺基因編碼的酶作用的前藥
第二節 自殺基因/前藥系統
一、單純皰疹病毒1型胸腺嘧啶激酶/更昔洛韋系統(HSV-tk/GCV)
二、帶狀皰疹病毒胸腺嘧啶激酶/阿糖甲氧基嘌呤(VZV/Ara-M)
三、胞嘧啶脫氨酶/5氟胞嘧啶系統(CD/5 FC)
四、細胞色素P450微粒體酶CYP2B1/環磷醯胺系統(CYP2B1/CPA)
五、細胞色素P450CYP4B1/氨基蒽系統(CYP4B1/2AA)
六、脫氧胞苷激酶/阿糖胞苷系統(dCK/Ara-C)
七、鳥苷-黃嘌呤磷酸核糖基轉移酶/6-硫黃嘌吟系統(gpt6TX)
八、硝基還原酶/GB1954 系統(NTR/CB1954)
九、嘌呤核苷磷酸化酶/6-甲基嘌呤脫氧核苷系統(PNP/6-MeP-dR)
十、胸腺嘧啶磷酸化酶/5′-脫氧-5-氟尿嘧啶系統(TP/5′-DFUR)
十一、羧基肽酶G2/CMDA系統(CPG2/CMDA)
十二、羧酸酯酶/CPT-11系統(CE/ CPT -11)
十三、複合系統
第三節 作用機制
一、單純彌散作用
二、“代謝協作”作用
三、免疫介導作用
四、其他作用
第四節 對消化系腫瘤的治療作用
一、肝癌
二、結直腸癌
三、胰癌
四、胃癌
第五節 安全性
第六節 展望
第十五章 消化系疾病的基因治療
第一節 基因治療的概述
一、基因治療的方法
二、導入外源基因的靶細胞和方式
三、基因治療的類型
第二節 基因治療的載體
一、逆轉錄病毒
二、腺病毒
三、腺相關病毒
四、其他病毒載體
五、非病毒載體
六、靶向轉導
第三節 基因治療的疾病
一、單基因遺傳疾病
二、惡性腫瘤
三、傳染性疾病
四、其他
第四節 展望
一、發展載體技術
二、深入研究疾病的分子機制
三、有效目的基因的開發
四、發展疾病動物模型
第十六章 光譜診斷胃腸道癌腫的研究
第一節 螢光光譜檢測的基本原理
一、HpD螢光檢測
二、自發螢光檢測
第二節 臨床套用
結語
第十七章 胃癌的化學治療
第一節 單一抗癌劑
第二節 多種藥聯合化療法
第三節 目前治療方法
第四節 CDDP與CPT-11聯合化療
第五節 輔助化療
第十八章 胃MALT淋巴瘤的病理和若干臨床問題
第一節 胃MALT淋巴瘤的概念和病理
一、MALT淋巴瘤的概念
二、病理和組織學特徵
三、免疫組化和分子病理學變化
第二節 假性淋巴瘤和反應性淋巴組織增生
第三節 Hp和胃MALT淋巴瘤的關聯
第四節 若干臨床問題
一、形態學診斷
二、黏膜活檢
三、診斷
四、治療
第十九章 幽門螺桿菌,下一世紀的展望
第一節 幽門螺桿菌及與其相關的消化性潰瘍病的消失
第二節“檢測和治療”的困惑
第三節 抗幽門螺桿菌治療的最最佳化
第四節 幽門螺桿菌治癒的後果
第五節 胃責門
第二十章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
第一節 Hp與胃癌相關的流行病學證據
一、Hp檢出率的對照研究
二、Hp感染率與胃癌死亡率的地域相關性
三、Hp感染後果的前瞻性研究
第二節 Hp感染與胃癌發生的可能機制
一、感染Hp後為什麼部分病人更易向萎縮和腸化發展
二、Hp感染造成有利於胃癌發生的胃內微環境改變
三、Hp的致突變作用
四、胃癌發病機制中的各種協同因素及其與Hp作用的相互關係
第三節 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的動物實驗研究
第四節 Hp感染的預防和治療在胃癌預防中的意義及套用
第五節 展望
第二十一章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免疫發病機制及預防
第一節 免疫發病機制
第二節 保護性免疫機制
第三節 疫苗研製進展
一、動物模型的建立
二、疫苗構建
第四節 免疫防治的動物和臨床實驗
一、免疫預防
二、免疫治療
三、臨床實驗
第五節 問題與展望
第二十二章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腸激素
第一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泌素
一、壁細胞對胃泌素的敏感性
二、Hp感染引致胃泌素釋放增多,根除Hp對血清胃泌素的影響
第二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生長抑素
一、Hp感染與D細胞
二、Hp與SS
三、Hp的脂多糖與SS
第三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泌素-生長抑素
一、Hp與胃泌素-SS平衡的調節
二、Hp感染的高胃泌素血症形成的可能機制
第四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泌素釋放肽
一、GRP 對受Hp感染人的胃泌素和SS信息核糖核酸(mRNA)的影響
二、根除Hp的DU病人GRP刺激的PAO研究
第五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表皮生長因子
一、表皮生長因子族簡述
二、Hp與胃黏膜MKN28細胞
三、Hp和EGF與DU生成的關係
四、Hp感染與消化性潰瘍的發生及癒合
五、VacA與EGF的致病關係
第六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多種生長因子
一、Hp感染與胃液的生長因子
二、Sulglycotide的細胞保護機制
三、Hp根除與EGF和TGF
第七節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其他胃腸激素
一、Hp感染與胰島素
二、Hp與I型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三、Hp與百肽腸高糖素(glicentin)
四、Hp感染與CCK
第二十三章 螺桿菌屬細菌與動物和人類疾病關係
第一節 螺桿菌屬細菌研究概況
一、螺桿菌屬細菌的分類及特徵
二、宿主與致病性
第二節 螺桿菌與肝、膽、胰疾病
一、肝螺桿菌(Hh)
二、膽囊螺桿菌(Hch)
三、膽螺桿菌(Hb)
四、狗螺桿菌(Hca)
第三節 與人類疾病相關的螺桿菌
一、海爾曼螺桿菌(H.heilmanii,Hhe)
二、H.cinaedi和H.fennelliae
三、狗螺桿菌(H.canis)
四、艾蕪青草螺桿菌(H.rappini)
五、雞螺桿菌(H.punonum)
六、H.westmeadii
第二十四章 幽門螺桿菌毒素及其與臨床疾病的關係和檢測方法
第一節 幽門螺桿菌毒素的基礎研究
一、關於VacA蛋白與vacA基因
二、CagA蛋白與cagA基因
三、VacA和CagA
第二節 幽門螺桿菌毒素與臨床疾病的關係
一、VacA與疾病的關係
二、CagA與疾病的關係
第三節 幽門螺桿菌毒素的檢測
一、空泡變性試驗
二、中性紅攝取試驗
三、血清學診斷
四、分子生物學檢測方法
第四節 展望
第二十五章 幽門螺桿菌受體與可溶性幽門螺桿菌抗原測定
第一節 幽門螺桿菌相關受體的研究
一、細胞表面型受體
二、細胞外基質受體
第二節 血清可溶性Hp抗原測定
一、現有Hp測定方法的評估
二、血清可溶性Hp抗原測定的機制
三、S-Hp測定的方法
四、S-Hp測定的臨床價值
五、存在的問題
第二十六章 幽門螺桿菌感染臨床結局多樣性機制研究進展
第一節 幽門螺桿菌因素
一、vacA和cagA基因及其表達的蛋白
二、cag致病島
三、其他毒力因子多態性與致病性的關係
第二節 非幽門螺桿菌因素
第三節 幽門螺桿菌與宿主互相作用
一、炎症反應
二、抗原模擬
三、細胞增生與凋亡
第四節 展望
第二十七章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診斷和治療進展
第一節 幽門螺桿菌的診斷
第二節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的適應證及方案
第三節 幽門螺桿菌耐藥性及治療對策
第四節 幽門螺桿菌根除後復發及對策
第二十八章 消化道出血診斷與治療的現狀
第一節 消化道出血診斷的臨床思路
一、嘔血、黑糞與便血的分析
二、大量出血的早期識別
三、出血程度的估計
四、病史是診斷的基礎
第二節 內鏡檢查是首選的診斷方法
一、食管疾病出血
二、胃、十二指腸疾病出血
三、腸道疾病出血
第三節 影象診斷方法的套用
一、血管造影檢查的套用
二、胃腸X線檢查的套用
三、放射性核素檢查的套用
四、鼻胃管抽吸檢查的套用
第四節 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措施
一、緊急處理與監護
二、內鏡下局部止血
三、消化性潰瘍與急性胃黏膜病變出血的治療
四、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治療
五、其他疾病出血的治療
六、外科手術適應證
第二十九章 消化性潰瘍出血的內鏡治療
第一節 流行病學
第二節 內鏡治療
一、內鏡下控制出血的方法
二、治療對象的選擇
三、再次治療的作用
四、內鏡治療後再出血
第三節 胃酸的抑制
第四節 急診手術
第五節 復發的預防
第三十章 胃十二指腸黏膜防禦功能的新認識
第一節 黏液-HCO3 屏障
第二節 黏膜血流量
第三節 黏膜上皮細胞的再生和修復
第四節 前列腺素
第五節 胃腸肽類激素
一、生長抑素
二、鈴蟾肽(蛙皮素)
三、神經降壓素
四、降鈣素基因相關肽
第六節 生長因子
一、表皮生長因子
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
三、轉化生長因子
四、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第七節 其他增強胃腸黏膜防禦功能的因素
一、巰基物質
二、白介素-1
三、一氧化氮
四、辣椒素
五、鈣通道阻滯劑
六、鋁製劑
第三十一章 消化系統內鏡的新進展
第一節 內鏡設備的進展
一、電子內鏡的進展
二、細徑和極細徑纖維內鏡
三、小腸鏡的改進
四、超聲內鏡的改進
五、內鏡輔助設備的進展
第二節 消化系統內鏡診斷學的進展
一、放大內鏡檢查
二、色素內鏡檢查
三、膽管鏡及胰管鏡檢查
四、超聲內鏡
五、內鏡功能檢查
六、磁共振胰膽管成象及仿真內鏡
第三節 消化系統內鏡治療學的進展
第三十二章 胃腸道仿真內鏡
第一節 VE基本原理與成象技術
第二節 胃腸道VE臨床套用
第三節 VE優點與局限性
第三十三章 胃腸道免疫的若干進展
第一節 腸道相關淋巴樣組織及相應免疫應答的特點
一、腸道集合淋巴結
二、固有層淋巴樣細胞
三、上皮內淋巴細胞
四、口源性耐受
第二節 T、B淋巴細胞亞群和細胞因子
第三節 IgA的分泌和功能
第四節 肝臟相關免疫
第五節 胃腸道和自身免疫病
第三十四章 胃腸激素的某些進展
第一節 胃腸激素與免疫
一、腸道免疫系統
二、黏膜免疫功能的神經內分泌調節
三、神經肽對機體防禦反應的生理和病理生理學意義
第二節 胃腸激素與細胞增生和上皮修復
一、細胞增生分化的調控
二、胃腸道上皮修復的調控
三、胃腸激素對細胞增生的影響
四、胃腸道生長因子和胃腸激素對上皮生長和修復的影響
第三十五章 消化道多肽激素研究的進展
第一節 腦腸神經系統的概念
第二節 胃-腸-胰(GEP)多肽激素的分子生物學
一、GEP多膚激素分子的胞內合成(前激素原)
二、多肽激素的異質性
三、GEP多肽激素的生物效應和作用機制
第三節 消化道多肽激素對上皮細胞及自身分泌細胞的促營養、促生長作用
第四節 胰島APUD瘤的內科治療
一、細胞毒藥物治療
二、經皮動脈栓塞治療
三、其他對症治療藥物
四、生長抑素及其長效衍生物(奧曲肽)治療
第五節 胃酸分泌和胰外分泌的調節
一、胃酸分泌的調節
二、胰腺外分泌的調節
第三十六章 新型疫苗研究進展
第一節 多肽疫苗
一、多肽疫苗的優點
二、抗病毒性的多肽疫苗
三、抗菌多肽疫苗
四、抗寄生蟲多肽疫苗
五、抗腫瘤疫苗
第二節 新型活疫苗
一、遺傳重組疫苗
二、基因缺失疫苗
第三節 合成肽疫苗
第四節 蛋白質工程疫苗
第五節 抗獨特型抗體疫苗
第六節 口服疫苗
一、口服疫苗的優越性
二、流感口服疫苗
三、A肝口服疫苗
第七節 核酸疫苗
一、DNA的免疫機制
二、影響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
三、DNA疫苗的安全性評價
第八節 佐劑
第九節 展望
第三十七章 炎症性腸病的發病機制與治療進展
第一節 發病機制
第二節 藥物治療
一、一般治療原則
二、主要藥物
三、治療方案舉例
第三節 治療的某些進展
第四節 展望
第三十八章 腸易激綜合徵的動力學研究
第一節 病因
第二節 病理生理學
一、胃腸動力學異常
二、內臟痛覺過敏
第三節 臨床表現
第四節 診斷
第五節 治療
一、解痙劑
二、止瀉藥
三、通便劑
四、促動力藥
五、抗抑鬱藥
六、內臟止痛劑
第三十九章 生物反饋與結直腸動力性疾病
第一節 結腸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二節 肛直腸病理生理與臨床
一、糞便排出機制
二、功能性排便異常與臨床
第三節 肛直腸動力檢測方法及其意義
一、肛直腸測壓法
二、排糞造影法
三、排便流速的測定
四、粘性液體排出實驗
五、疲勞速率指數(FRI)
六、肌電圖
第四節 生物反饋療法與功能性排便異常
一、治療對象的選擇
二、方法及療程
三、療效評估方法
第五節 生物反饋技術套用的評價
第四十章 慢性腸假性梗阻
一、定義
二、病因學
三、臨床表現
四、實驗室及其他檢查
五、病理學
六、診斷
七、治療
第四十一章 胃-食管反流病
一、人體食管和胃-食管連線區的實用局部解剖
二、人體食管和胃-食管連線區的生理學
三、病因和發病機制
四、病理改變
五、臨床表現
六、診斷
七、併發症
八、治療
第四十二章 賁門失弛緩症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 發病情況
第二節 病因和發病機制
一、病因
二、發病機制
第三節 病理生理
第四節 臨床表現
一、症狀
二、併發症
第五節 診斷檢查
一、X線檢查
二、食管壓力測定
三、內鏡檢查
四、食管通過時間測定
五、診斷標準
第六節 鑑別診斷
一、賁門及食管下段癌
二、賁門及食管下段良性腫瘤或外壓性狹窄
三、賁門及食管下段瘢痕狹窄
四、反流性食管炎
五、瀰漫性食管痙攣
六、食管硬皮病
第七節 治療
一、藥物治療
二、擴張治療
三、肉毒桿菌毒
四、硬化劑治療
五、微波治療
六、手術治療
七、治療選擇及其前景
第四十三章 門脈高壓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藥物治療及理論基礎
第一節 門靜脈及血流的生理學
一、門靜脈的生理學特徵
二、門靜脈血流的生理學
第二節 肝硬化門脈高壓的發生機制
一、門靜脈血流增加和高動力循環
二、阻力的增高
第三節 門脈高壓藥物治療的病理生理基礎
一、肝內阻力
二、門脈側支阻力
三、全身血容量的增加
第四節 門脈高壓藥物治療的血流動力學
一、胃食管靜脈曲張的形成及其破裂的影響因素
二、食管靜脈持續出血的影響因素
三、藥物治療的血流動力學終點
第五節 胃食管靜脈出血的藥物治療
一、控制急性出血的藥物
二、預防第一次出血和再出血
第四十四章 門脈高壓症出血的內科治療
第一節 門脈高壓症出血的藥物治療
一、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
二、特利加壓素
第二節 食管和胃靜脈曲張出血的皮圈結紮和硬化劑治療
一、內鏡靜脈曲張皮圈結紮治療(EVL)
二、硬化劑治療(ES)
第三節 內鏡金屬夾及粘合劑止血治療
一、內鏡金屬夾止血治療
二、內鏡組織粘合劑止血治療
第四節 經頸內靜脈肝內門體支架分流術(TIPS)治療
第五節 肝移植
第四十五章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結構
第二節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作用機制
第三節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組織器官分布
第四節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功能調節
第五節 總結
第四十六章 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療
第一節 干擾素
第二節 胸腺肽
第三節 利巴韋林
第四節 核苷同類物
第五節 熊去氧膽酸
第六節 金剛烷
第七節 靜脈放血祛鐵
第四十七章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治療的進展
第一節 干擾素療法
第二節 干擾素-利巴韋林聯合療法
第三節 胸腺素-干擾素聯合療法
第四節 去鐵療法
第五節 其他療法
第六節 結論和展望
第四十八章 細胞凋亡與肝臟疾病
第一節 細胞凋亡的特徵
第二節 細胞凋亡的調控
一、特殊受體及其配體的結合
二、細胞內凋亡信號通路的調控
三、其他癌基因
第三節 肝臟疾病中的凋亡現象
一、肝細胞癌
二、病毒性肝炎
三、酒精性肝病和中毒性肝損害
四、藥物性肝損害
五、急性肝衰竭
第四十九章 細胞凋亡與慢性肝病
第一節 細胞凋亡
一、細胞凋亡概念
二、形態學特徵
三、凋亡程式及其機制
第二節 慢性肝病中的細胞凋亡
一、慢性病毒性肝炎
二、酒精性肝病
三、自身免疫性肝病
四、代謝性肝臟疾病
五、肝纖維化
六、肝硬化
七、肝細胞癌
八、針對凋亡的治療
第五十章 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療
第一節 分子抗病毒物
一、反義寡核苷酸
二、核糖酶
三、顯性陰性蛋白質
第二節 載體
一、病毒載體
二、非病毒載體
第三節 總結
第五十一章 脂肪肝的研究進展
第一節 脂肪肝的病理學評估
一、定義與分類
二、大泡型脂肪肝
三、小泡型脂肪肝
四、脂肪肝炎
五、肝纖維化
六、肝硬化
第二節 脂肪肝的發病機制
一、脂肪代謝異常
二、激素影響
三、環境因素
四、遺傳因素
五、氧應激
六、免疫反應
七、肝篩改變
八、游離脂肪酸的作用
九、缺氧和肝微循環障礙
第三節 脂肪肝的診斷
一、存在常見的危險因素
二、血液生化檢查
三、影象學檢查
四、肝活檢
第四節 脂肪肝的治療
一、脂肪肝治療的基本原則
二、飲食治療
三、藥物治療
第五十二章 肝纖維化分子生物學機制
第一節 細胞外基質與肝纖維化
一、細胞外基質的細胞來源
二、細胞外基質的分解
第二節 細胞因子的調控作用
一、轉化生長因子β1
二、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
三、腫瘤壞死因子α
四、白介素1
五、干擾素a、r
第五十三章 肝纖維化治療的現狀和展望
第一節 抗病毒治療
第二節 抗肝纖維過度沉積
一、抑制ECM產生細胞(星狀細胞)的細胞內傳遞系統
二、抑制肝星狀細胞活化
三、抑制ECM合成過程
四、促進ECM分解
五、轉基因
六、中和抗體
七、抑制炎症反應
第三節 預防和治療內毒素血症
第五十四章 肝纖維化血清標誌物
第一節 ECM的成分及其代謝酶
一、ECM的成分
二、ECM的代謝酶
第二節 肝纖維化血清標誌物
一、PⅢNP
二、7S-膠原
三、Lam-P1
四、HA
五、其他
第三節 結語
第五十五章 介入治療在消化系疾病中的套用
第一節 經導管血管內灌注藥物和栓塞治療
一、肝癌的肝動脈栓塞化療
二、脾動脈栓塞治療門脈高壓和脾功能亢進
三、動脈造影對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診斷和治療
四、肝血管瘤的栓塞治療
五、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的栓塞治療
第二節 穿刺活檢、造影和減壓引流術
第三節 帶囊導管擴張術
第四節 經頸靜脈肝活組織檢查
第五節 經頸靜脈肝內門體分流
第五十六章 重症胰腺炎的發病機制和治療
第一節 重症胰腺炎的發病機制
一、胰腺腺泡損傷
二、腺泡損傷後的變化
三、重症胰腺炎併發症的發生機制
第二節 重症胰腺炎及其併發症的防治
一、治療方案
二、展望
第五十七章 慢性胰腺炎的診斷與治療
第一節 定義和分類
第二節 病因及發病機制
一、慢性酒精中毒
二、膽道系統疾病
三、胰腺外傷和手術創傷
四、高鈣血症
五、先天性遺傳性因素
六、免疫因素
七、其他因素
第三節 臨床表現
第四節 實驗室檢查
一、胰腺外分泌功能檢查
二、胰腺內分泌功能檢查
第五節 影象學檢查
第六節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程式
二、診斷標準
三、鑑別診斷
第七節 治療
一、內科治療
二、外科治療
第五十八章 胰腺炎的內鏡診斷與治療
第一節 急性胰腺炎的內鏡診治進展
一、急性胰腺炎的相關病因研究
二、急性胰腺炎及其內鏡診斷與治療
第二節 慢性胰腺炎及其內鏡診治進展
第五十九章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診斷治療進展
第一節 發病機制
第二節 診斷
一、診斷急性胰腺炎
二、提示膽源性胰腺炎的依據
三、確定急性胰腺炎的嚴重程度及預後
第三節 治療進展
一、膽石處理
二、重症胰腺炎的處理
第六十章 慢性胰腺炎的病因與發病機制
第一節 膽道系統疾病與慢性胰腺炎
第二節 慢性酒精中毒
第三節 熱帶性胰腺炎
第四節 急性胰腺炎和胰腺分裂症
第五節 遺傳性胰腺炎
第六節 特發性慢性胰腺炎
第七節 其他
第八節 慢性胰腺炎病因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