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哺乳動物

海洋哺乳動物

海洋哺乳動物是哺乳類中適於海棲環境的特殊類群,通常被人們稱作為海獸。是海洋中胎生哺乳、肺呼吸、恆體溫、流線型且前肢特化為鰭狀的脊椎動物。海洋哺乳動物主要包括鯨目 (Cetacea)、鰭腳目(Pinnipedia)和海牛目(Sirenia)。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都是從陸上返回海洋的,屬於次水生生物。屬游泳生物。

基本信息

簡介

體呈流線型、前肢特化為鰭狀、體溫恆定、胎生哺乳和進行肺呼吸的海洋脊椎動物。又稱海獸。它們都是由陸上返回海洋的,屬於次水生生物。一般包括鯨目、鰭腳目、海牛目的所有動物,以及食肉目的海獺和北極熊。鯨目動物(如鯨、海豚)和海牛目動物(如儒艮、海牛)終身棲息在海里,為全水生生物;而鰭腳目動物(如海豹、海獅)需要到岸上進行交配、生殖和休息,食肉目的海獺和北極熊僅在海中捕食和交配,為半水生生物。生活在河流和湖泊中的白暨豚、江豚、貝加爾環斑海豹等,因其發展歷史同海洋相關,也被列為海洋哺乳動物。

分類

包括鯨目、海牛目和鰭腳目。

鯨目

全水棲,形似魚;長可達30多米;皮膚裸露,僅吻部有少許剛毛,皮下脂肪肥厚;前肢鰭狀,後肢退化,尾肢為游泳器官;眼小,視力差,覓食和避敵主要靠回聲定位;頭頂有鼻孔1~2個;有肺2葉,營呼吸作用;無外耳殼,外聽道細小,但感覺靈敏,且能感受超音波;乳房一對;胚胎時期都有齒,但鬚鯨類的齒在出生時變為須,齒鯨類終生有齒。分3個亞目,已知90餘種。

海牛目

全水棲,紡錘形;皮厚,毛稀疏;頸短,有縊紋,頸椎互相分離;前肢鰭狀,後肢缺失,僅保留腰帶骨;無背鰭,尾鰭寬大扁平;臼齒咀嚼面平坦;胃多室,腸長,植食性,主食海藻;行動緩慢,好群居。分3科,其中大海牛科已於18世紀滅種,仍保存海牛科和儒艮科共4種。

鰭腳目

半水棲,似陸獸;密被短毛;頭圓,頸短;四肢呈鰭狀,前肢保持平衡,後肢為主要游泳器官;趾間有蹼;鼻和耳孔均有活動瓣膜,潛水時都關閉;口大,周圍有大量觸毛,有不同型牙齒;聽、視、嗅覺都靈敏,具水下聲通訊和回聲定位能力。

生物學特徵

哺乳動物在脊椎動物中最高等。

1、體表被毛;

2、胎生,哺乳;

3、牙齒有門齒、犬齒和臼齒的分化。

海洋哺乳動物除具有胎生、哺乳、體溫恆定、用肺呼吸等陸上高等哺乳動物的特點外,還由於生活在海洋中,產生了一系列的水生特徵。

體型 海洋哺乳動物的體型都很大,遠非陸生哺乳動物可以相比。藍鯨為世界最大的動物,體長達33米、重達 190噸。即使體形最小的海獺,其成年雄性體長也達1.47米、重約45公斤;雌性長為1.39米、重約33公斤。

海洋哺乳動物都是游泳生物。身體呈紡錘形或流線型。其中鰭腳目動物和海獺、北極熊是半水生生物,均具四肢,外形與陸上獸類相似;鯨類和海牛類是全水生生物,體形似魚,但它們的尾鰭呈水平狀,與魚類的垂直狀尾鰭是不同。

肺呼吸 海洋哺乳動物是由陸上動物演化而來,依然保持著用肺呼吸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便浮出水面換氣。它們不但善於游泳,還善於潛水,抹香鯨(Physetercatodon)可潛在水中長達1.5小時。

體溫 海洋哺乳動物分布很廣,南、北兩極尤多。為保持體溫,防止體熱過多的散失,它們都有很好的保護層:鯨類具有很厚的皮下脂肪,鰭腳類具有很好的毛皮。

繁殖生長 海洋哺乳動物繁殖較慢,多數一年一胎、一胎一仔,有的是三年一胎。哺乳期較長,半年至一年多。初生仔也較大,如抹香鯨出生時體長約4~4.5米,剛出生的海獺長約61厘米。幼獸跟隨母獸的時間也較長,這些都是為了保證其後代的成活率。

發現

日本發現返祖海豚

日本研究人員2006年11月5日說,一隻長有兩對腹鰭的寬吻海豚上月在日本西部海域被捕獲。研究認為,四鰭海豚屬返祖現象,證明海洋哺乳動物曾有四肢並生活在陸地上。

東京鯨類動物研究所顧問於2006年11月5日在電視新聞發布會上說:“我認為這對鰭是從遠古時代遺傳下來的特徵,那時候海豚的祖先都生活在陸地上。這是一個史無前例的發現。”他說,可能是基因突變導致這隻海豚返祖。

意義

鯨類是重要水產資源,經濟價值很大。它們的皮可製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煉工業用油,是做肥皂、蠟燭等的材料,骨可製作骨粉,內臟可作維生素製劑。抹香鯨的鯨腦油可做精密儀器的潤滑油。著名的龍涎香是抹香鯨腸部的產物。

海牛類、鰭腳類中的一些動物和海獺的毛皮質地優良,是製衣作帽的原料。另一些種類的皮可製革,有的還可食用。海象、海豹、海牛和儒艮的脂肪可煉油,供食用、點燈或作潤滑油。儒艮的油是貴重的藥材。它們的肉均可食用。海象的牙還能用於象牙雕刻。海豹的雄性生殖器是生津補血、健腦補腎的良藥。

隨著仿生學的發展,人們對海洋哺乳動物的潛水能力、游泳速度、回聲定位、體溫調節和發達的智力,越來越重視。馴養海洋哺乳動物為軍事和潛水作業服務,進行人和動物的“對話”,充當海洋牧場的“警犬”等工作,已在不少國家嘗試。海洋哺乳動物也是人們喜愛的觀賞動物。

種群分布

海洋哺乳動物分布在南北兩極到接近赤道的世界各海洋中,以北大西洋北部、北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和南極的水域為多。

研究簡史

人們早先曾把鯨類稱為“大魚”,把海牛和儒艮稱為“美人魚”。後來發現這些動物具有獸類的特點,又叫它們為“水獸”。18世紀,林奈和拉馬克最先給以科學的命名。1958年,V.謝弗發表第一本有關海洋哺乳動物的專著《海豹、海獅和海象》。1965年,R.J.哈里森和J.E.金最先把所有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動物歸至在一起,撰寫成《海洋哺乳動物》。1972和1974年,哈里森《海洋哺乳動物的功能形態解剖學》(2卷)和S.H.里奇韋《海洋的哺乳動物》的出版,標誌著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進入到生理、生化和實驗動物學的新階段。

中國對海洋哺乳動物的記載很早,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和清代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中就有描述。壽振黃等編寫的《中國經濟動物志·獸類》(1962)列出了中國海洋哺乳動物的系統綱目。60年代以來又有不少新發現,到1978年止,中國已知有30餘種鯨類(包括海豚)、4種鰭腳類和1種海牛類動物。研究內容也由分類描述發展到形態解剖、生態和生理方面。

貢獻及研究

由於海洋哺乳動物對氣候轉變的敏感程度很高及它們是生態系統裡面重要的成員,所以國際有不少科研機構和環保組織都對其進行研究。同時也有不少不同的動物園及海洋公園都會飼養或是繁殖它們,甚至把它們訓練,表演馬戲。含脂肪層厚且含脂肪量高,可供食用、提煉多種油脂化學工業用品及做潤滑油。內臟可製作腸衣和提取藥品。皮可製革。經馴養後均可成為觀賞動物或者動物歌手。

典型動物介紹

斑海豹

體長1.5-2米,體重120 -150公斤。

主要捕食魚類,也吃頭足類和甲殼類動物。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在我國主要分布於渤海和黃海。除產仔、休息和換毛季節需到冰上、沙灘或岩礁上之外,其餘時間都在海中游泳、取食或嬉戲。

海獅

因其面部像獅子,頸部生有鬃毛,叫聲也象獅子,故名。

體長250-350厘米,體重300-1000千克。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生活在海里,以魚、蛙、烏賊、海蜇等為食

海象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體軀龐大,皮厚而多皺,有稀疏的剛毛,眼小,視力欠佳,體長3~4米,體重1300公斤左右,長著兩枚長長的牙

儒艮

體紡錘型,長3米,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

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分布於廣東、廣西、海南和台灣南部沿海。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常被稱作“美人魚” ,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藍鯨

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動物,體長可達33米,重達160噸。

分布廣泛,從北極到南極的海洋中都有。

抹香鯨

大型鯨類,雄性體長達23米,雌性17米。頭部巨大,故又有“巨頭鯨”之稱。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中,在中國見於黃海、東海、南海。

偽虎鯨

體長5米,體重665千克。全身黑色,頭圓。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分布於除北冰洋外的世界各大海洋。在中國見於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有重要的科研和觀賞價值,經常被水族館飼養訓化作觀賞動物。

中華白海豚

身體修長呈紡綞型,喙突出狹長,體長2.0~2.5m,體重200~250kg。

常見於我國東海。;背鰭突出,位於近中央處,呈後傾三角形;胸鰭較圓渾,基部較寬,運動極為靈活;尾鰭呈水平狀,健壯有力,以中央缺刻分成左右對稱的兩葉,有利於其快速游泳。眼睛烏黑髮亮,上、下頜的每側都有32~36枚圓錐形的牙齒,齒列稀疏。吻部狹、尖而長,長度不到體長的十分之一。喙與額部之間被一道“V”形溝明顯地隔開。脊椎骨相對較少,椎體較長。鰭肢上具有5指。全身都呈象牙色或乳白色,背部散布有許多細小的灰黑色斑點,有的腹部略帶粉紅色,短小的背鰭、細而圓的胸鰭和勻稱的三角形尾鰭都是近似淡紅色的棕灰色。

白海豚身上的粉紅色並不是色素造成的,而是表皮下的血管所引致。這與調節體溫有關。一般會從初生的深灰色慢慢褪淡為成年的粉紅色。除了母親及幼豚,白海豚組群不會有固定的成員。它們的群居結構非常的有彈性,而組群的成員也時常更換。根據記錄,組群最多可有23條白海豚,而平均為4條。

海洋哺乳動物海洋哺乳動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