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源於“人為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

(圖)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是源於“人為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海水入侵使灌溉地下水水質變鹹,土壤鹽漬化,灌溉機井報廢,導致水田面積減少,旱田面積增加,農田保澆面積減少,荒地面積增加。最嚴重的會導致工廠、村鎮整體搬遷,海水入侵區成為不毛之地。

簡介

中國海水入侵主要出現在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海南、廣西9個省份的沿海地區。最嚴重的是山東、遼寧兩省,入侵總面積已超過2000平方公里。

原因

海水入侵誰之過

(圖)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2009年2月,深圳紅樹林保護區水塘里的魚大量死亡,包括最耐活的鯰魚。魚塘的工人阿桂認為是“水太鹹了,風浪把海水趕進了池塘”。

而深圳相關水務人員分析,由於大量水井非法私采地下水,造成深圳地下海水入侵嚴重,海水入侵到深南大道附近已形成了“地下鹹潮”,與海灣僅隔一片紅樹林和兩米堤壩的魚塘豈能倖免。

所幸的是,深圳沒有形成連片的大面積海水入侵地段,因為地下水的開採量還不算太大,另一方面,南方多雨,有大量降水補給地下水。

事實上,海水入侵正在成為沿海地區的“公害”,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對人們生活用水造成很大困難,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對社會發展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學界的基本判斷是,海水入侵造成的對環境與人體的危害已由潛在變為現實。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教授表示:“現在每個地方情況都很嚴重,不單單是深圳海水入侵,華北更嚴重。”華北平原環渤海城市帶,是一個經濟強勁發展並擁有2億居民的地區,城市經濟年增長率高達11%。但同時,這些城市周邊的江河卻隨著工農業的發展不斷萎縮,不少湖泊被污染成醬油色。城市發展越來越依賴地下水資源。

有限的地下水資源與日益膨脹的需求間產生了嚴重矛盾

(圖)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以山東濱州為例,濱城區教師王素青帶著學生作地下水使用調查,發現該市商家濫用地下水情況極為嚴重。對此,中國地質監測院吳愛民博士稱:“山東濱州地下就是一個漏斗,北方幾乎每個地下水超采城市就是一個漏斗。”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地下水漏斗群幾乎已遍布全國。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宗祜說,中國水資源總體狀況是: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中國南方約有占全國68%的地下水量和36%的農地,而北方占全國64%的農地卻僅有32%的地下水。

“華北地下水嚴重超采,超采率大於150%。像華北地區過去超采的地下水相當於兩條黃河的水量。”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水問題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劉昌明說。劉介紹現在華北缺水300億-400億立方米。

這被學界認為是海水入侵的主要原因。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薛禹群分析稱:“淡水抽水量超過了它的補給量,使海岸帶附近地下水‘水頭’不斷下降,出現 了淡水體的‘水頭’低於附近海水‘水頭’的現象,海水與淡水之間的水動力平衡被破壞,導致鹹淡水界面向陸地方向移動,就會出現海水入侵。”即海水入侵是源 於“人為超量開採地下水造成水動力平衡的破壞”,自然因素只是對海水入侵起一定的影響和控制作用。

氣候變暖“助紂為虐”

老北京們往往這樣講述有關水的記憶,“過去在北京城周邊隨便一打井就有水,現在河裡的水都幹了”。

北京缺水,天津更缺水。天津是中國最饑渴的城市之一。北京的人均占有水資源量不到300立方米,天津則是160立方米。天津的城市生活和工業用水主要靠外調的灤河水和黃河水,但外調水的供應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

京津地區的用水窘境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自20世紀 60年代以後,由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北方氣候變暖,降水量逐年減少。

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萊州灣沿岸地區遭遇連續多年的嚴重乾旱,1976-1989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0毫米,大氣降水補給含水層趨於減少,加劇了海水入侵的程度,現在渤海灣沿岸是海水入侵最嚴重的地區。

中國軍事博物館的歷史地圖上可以看到,渤海灣的許多沿海城市,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時,還是汪洋一片。如今,黃河、海河灤河遼河等大陸河流夾帶著大量泥沙,在渤海灣里堆積出的廣闊區域,因為人們無節制地開採地下淡水,造成海水大舉反攻。

(圖)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國家海洋局監測結果顯示,遼東灣萊州灣濱海地區海水入侵面積大、鹽漬化程度高。遼東灣北部及兩側的濱海地區,海水入侵的面積已超過4000平方 公里,其中嚴重入侵區的面積為1500平方公里。屬於遼東灣的盤錦地區海水入侵最遠距離達68公里。萊州灣海水入侵面積已達2500平方公里,其中萊州灣 東南岸入侵面積約260平方公里,萊州灣南側(小清河至膠萊河範圍)海水入侵面積已超過2000平方公里,其中嚴重入侵面積為1000平方公里。萊州灣南 側海水入侵最遠距離達45公里。

全球氣候變暖,萊州灣沿岸成為我國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最大的地區(9.3mm/a)。

2009年初,國家海洋局發布的2008年中國海洋環境公報顯示,去年我國沿海海平面為近10年來最高,比2007年高了14毫米。

研究表明,近30年來中國沿海海平面總體上升了9厘米,其中,天津沿岸上升最快,為20厘米,上海次之,為12厘米,遼寧、山東、浙江都超過了10厘米,福建、廣東較低,為5到6厘米。總體趨勢為“北高南低”,天津沿岸和長江三角洲地區上升較快,福建和廣東沿岸上升較緩。

未來中國沿海海平面上升趨勢還將進一步加劇,“有這樣一種預測,到2030年中國沿海海平面將上升約10至40厘米,2050年將上升約30至60厘米,2100年將上升約40至90厘米。”海洋學家、中國海洋學會常務理事王詩成認為,這並非危言聳聽。

在中國沿海,尤其是幾個三角洲地區,都因過量開採地下水而造成陸地地面嚴重沉降,這恰恰加劇了區域性的相對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造成這些地區海平面的 上升速度遠大於全球速度。隨著海平面的升高,海岸工程防護標準被迫一再提高。中國20世紀按照“百年一遇”設計的防潮工程,目前已經無法抵禦海洋大潮的影 響。如今,天津地區遭遇溫帶風暴潮時,會出現海水淹沒碼頭貨場的現象。

隨著海平面升高,還會引起海水入侵,增大潮水沿河流的上溯距離,從而加劇海水入侵。

被海水侵害的農業需“解渴”

海水入侵是人為活動強烈干擾自然生態系統而誘發的緩慢發生而又長期危害的人為自然災害,具有隱蔽、多變、難治理的特點。它不僅是一個自然科學問題,而且是一個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問題,其直接危害是造成農業水土生態環境的惡化。

表現

(圖)海水入侵海水入侵

渤海呈“C”字型,深嵌入中國北方大陸,環渤海地區三省一市,資源豐富,被譽為中國北方的“金項鍊”華北平原的小麥產量占全國產量的一半,但是 種植如此多的小麥消耗掉了巨量的華北平原地下水。有科學家認為,應當限制這些迅速城市化地區的農業發展,以保護瀕危的地下蓄水層。

現在的研究很少涉及海水入侵發生的環境背景及對農業生產特別是農業水土資源持續利用的影響。

煙臺師範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院劉賢趙教授研究認為,頻發的海水入侵已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給入侵區表層水土資源帶來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包括土壤水分降低、肥力下降、土壤中的水分與營養元素很不穩定、微生物活性減弱。

農業粗放式經營模式倚重於消耗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同時,環境的代價亦惡化農業的環境與發展。這樣的惡性循環已開始顯現。

海水入侵使灌溉地下水水質變鹹,土壤鹽漬化,灌溉機井報廢,導致水田面積減少,旱田面積增加,農田保澆面積減少,荒地面積增加。萊州市自1989年 以來,80%以上的耕地質量退化,全部水田改為旱田,保澆面積占可灌溉面積的百分數由1986年的70%下降到1995年的61.56%。

據調查,萊州市濱海平原區,該區土地質量較高,80%以上是噸糧田,受海水侵染後地下水質鹹化,1.81萬hm2糧田受到危害,其中0.83萬 hm2變成了低產田,0.13萬hm2成了不毛之地,年減產糧食0.75萬kg。龍口市海水入侵區過去是農業高產區,海水入侵後,多數農田減產 20%-40%,重者達50%-60%,個別為80%甚至絕產。

據了解,由於海水入侵後缺少淡水資源,萊州市被迫利用微鹹水進行農業灌溉,目前已在當地18個自然村推廣,改種的50多個耐鹽植物品種已產生了經濟效益。

從2000年開始,南京農業大學承擔的國家863海洋領域《海岸帶鹽生經濟植物中試與產業化》課題,選擇在萊州進行試驗。課題研究組在萊州市建立了立體式綜合試驗模式,確定了小麥、油葵、魯梅克斯(飼草)、菊芋(俗稱鬼子姜)等主要中試品種。

山東的昌邑、壽光、寒亭受海(鹹)水入侵影響,由以前的全國百強縣變成了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的地區。海水入侵造成的上述經濟損失是難以用具體數字表達的。經濟越發達的地區,海水入侵造成的經濟損失也越大。最嚴重的會導致工廠、村鎮整體搬遷,海水入侵區成為不毛之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