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

海底地震

底地震主要分布在活動大陸邊緣和大洋中脊,分別相當于洋殼的俯衝破壞與擴張新生地帶。兩帶的地震活動性質截然不同。活動大陸邊緣地震帶位於板塊俯衝邊界,主體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此外還包括印度洋爪哇海溝附近,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溝及南桑威奇海溝附近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0%。

概述

地震是地下岩石突然斷裂而發生急劇運動,從而產生地震波向周圍傳播,並在相當範圍內引起大地震動的現象。地震在地球表面的分布極不均勻,大部分地震是構造地震,且主要發生在海洋地區。岩石圈板塊沿邊界的相對運動和相互作用是導致海底地震的主要原因。海底地震分布規律和發生機制的研究,是板塊構造理論的重要支柱。海底地震及其所引起的海嘯,給人類帶來災難。

分布

海底地震主要分布在活動大陸邊緣和大洋中脊,分別相當于洋殼的俯衝破壞與擴張新生地帶。兩帶的地震活動性質截然不同。活動大陸邊緣地震帶位於板塊俯衝邊界,主體是環太平洋地震帶,此外還包括印度洋爪哇海溝附近,大西洋波多黎各海溝及南桑威奇海溝附近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釋放的地震能量約占全球總量的80%。這裡既有淺源(<70公里)地震,也有中源(70~300公里)地震和深源(300~700公里)地震,地震帶較寬。震源深度通常自洋側(海溝附近)向陸側加深,構成一傾斜的震源帶,稱貝尼奧夫帶。全球幾乎所有的深源地震,以及大多數的中、淺源地震都發生在板塊俯衝邊界。全球最大震級(8.9級),即發生在這裡。

類型

活動大陸邊緣的地震活動大致可分為:

①海溝及洋側坡的小量淺震,多屬正斷層型,是大洋板塊沿俯衝帶向下彎曲引起的。

②海溝陸側坡附近頻繁的淺震,多屬逆斷層型,一般認為導源於沿板塊接觸帶的匯聚擠壓作用,太平洋周緣的大地震大多屬於這種類型。

③火山弧附近的小量淺震,在不同情況下,震源機制或為正斷層型,或為逆斷層、走向滑動斷層型。

④構成貝尼奧夫帶的中源和深源地震,主要位於火山弧與弧後區之下。

貝尼奧夫帶

貝尼奧夫帶通常自海溝內側下傾,上部平緩,向下逐漸變陡,平均傾角 45°,在不同地區可變動於15°~90°之間。如日本東北和南美西緣一些段落貝尼奧夫帶較緩,不超過30°;馬里亞納一帶較陡,幾近直立;湯加一帶則有接近45°的傾角。少數貝尼奧夫帶向大洋一側傾斜。貝尼奧夫帶的深度也不一致,有些僅200~300公里深,有些可延至600~700公里深處,還有的在300~500公里深處是斷開的,如南美西緣和新赫布里底群島。出現大於 300公里深震的地區有千島-堪察加、日本陸側、伊豆-小笠原、菲律賓、湯加-克馬德克、南美西緣等。貝尼奧夫帶的厚度較小,有的不超過20公里。由於板塊下插至較大深度,其內部溫度不高,仍具有一定彈性,所以中、深源地震是下插板塊內部破裂的結果。

大洋中脊地震帶

該處為分離型板塊邊界,只有淺源地震,地震帶狹窄、連續,寬度僅數十公里,釋放的地震能量占全球總量的 5%。

大洋中脊的地震活動包括:①沿中脊軸部(或中央裂谷)分布的地震,震級一般不超過7級,大地震很少;屬正斷層型,顯示張應力垂直於中脊走向。②沿斷裂帶分布的地震,僅限於被錯開的中脊軸之間的斷裂帶段落,震源機制顯示為走向滑動斷層,斷層面近於直立,錯動方向與中脊被錯開的方向恰好相反,證明這些斷裂帶屬於轉換斷層性質。大洋中脊上最強烈的地震均見於斷裂帶,最大震級8.4級。

大洋中脊地震帶縱貫大西洋、北冰洋、印度洋和太平洋,在各大洋之間首尾相連,並與環太平洋地震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地震帶相連線。作為板塊邊界的地震帶相互交接,把岩石圈劃分為若干內部地震活動較弱的巨大板塊(見板塊構造說)。 大洋中脊兩側的大洋盆地,位於板塊內部,是全球地震活動最平靜的區域。但在出現火山活動的局部地區,可有一些地震,如夏威夷群島一帶火山地震活動比較顯著,這些火山地震是由導致火山噴發的地下岩漿的運動引起的。

危害

地面破壞

地面破壞,如地面裂縫、塌陷,噴水冒砂等。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衝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

對海洋生物的危害

海底地震發生的同時,難免會從地心冒出很多有害氣體,會對海洋生物有嚴重的危害。

對海底光纜的危害

海底鋪設了很多光纜,當地震發生的同時,會破壞海底光纜。

數據記錄器

海底地震數據記錄器是一種大動態、寬頻帶數字儀器,能用於海底或陸地邊遠地區記錄地震數據.它體積小、重量輕、操作簡單,採用兩個快取存儲器控制PC/104嵌入式計算機,能在低功耗、長時間連續記錄地震數據.記錄器的關鍵部件是PC/104嵌入式計算機,能保證記錄器工作可靠.它使用硬碟存儲數據,2GB的硬碟能容納19998GB的地震數據,記錄地震數據多長時間由抽樣率決定.[1]
中新社聯合國一月十三日電(記者孫宇挺)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十三日傍晚在聯合國總部表示,截至目前統計,在海底地震中遇難的聯合國維和人員已經達到十六人。
這個數字比早先聯合國發布的數字又增加了兩人。
據潘基文介紹說,十六人中包括十一名巴西士兵、一名阿根廷維和人員、三名約旦警察和一名查德軍官。
在稍早舉行的一個發布會上,聯合國後勤支持部門的負責人蘇珊娜·莫卡拉表示,確認在海地地震中,有十四名聯合國維和人員遇難,五十六人受傷。聯合國負責維和事務的副秘書長阿蘭·勒羅伊在會上表示,實際的傷亡數字可能還要更高。
針對中國八名維和人員被埋的報導,聯合國後勤支持部門的負責人蘇珊娜·莫卡拉表示,八人屬於來自中國的一個代表團,當時正在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總部與聯合國負責海地維和事務的阿納比進行一場會晤,其中包括數名中國公安部人員,但他們並不屬於聯合國海地維和人員編制。
來自中國公安部網站十三日的訊息稱,地震發生時,四名公安部工作組人員和四名維和警察正在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總部大樓內,與聯合國官員商談維和工作。因地震造成該大樓倒塌,現八人下落不明。
路透社的報導稱,阿納比已經在大樓倒塌時遇難。但下午的發布會上勒羅伊並未對此表示確認。
紐約當地時間十三日早間,潘基文秘書長在聯合國總部舉行臨時記者會,他表示,面對此次重大的人道主義緊急情況,聯合國方面將從中央應急基金中調撥一千萬美元支援該國救災行動,並派遣助理秘書長、前海地問題特別代表穆勒前往現場協調救援工作。
勒羅伊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穆勒正在飛往太子港的路上。
據了解,目前太子港機場已經恢復運作。
海地駐紐約總領事菲力克斯·奧古斯汀十三日下午在領館舉行發布會說,“這次地震遇難者人數可能超過十萬。”
因為地震後物資缺乏,奧古斯汀告誡目前前往海地參與抗震救災的組織和個人,要準備好帳篷睡袋,以及備足一個禮拜的乾糧和水,“水目前是那邊最緊缺的東西。”
奧古斯汀說,目前當地只有一個醫院還在運作,我們現在需要來自國際社會的幫助。我們最需要的是醫療救助,我們需要大量醫療設備,需要醫護人員儘快前往海地幫助海地的受災民眾。
據海地駐紐約總領館介紹,目前全世界有五個國家公民前往海地還需要簽證,包括中國、巴拿馬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委內瑞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