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志敘

海國圖志敘

《海國圖志》六十卷,何所據?一據前兩廣總督林尚書所譯西夷之《四洲志》,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1]。

作品原文

鉤稽貫串,創榛辟莽,前驅先路[2]。大都東南洋、西南洋增於原書者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增於原書者十之六[3]。又圖以經之,表以緯之,博參群議以發揮之。何以異於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譚西洋[4],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以技以制夷而作[5]。

《易》曰:“愛惡相攻而吉生凶,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偽相威而利害生。”故同一禦敵,而知其形與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6];同一款敵,而知其情與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古之馭外夷者,諏以敵形[7],形同幾席[8];諏以敵情,情同寢饋[9]。

然則,執此書即可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10]。此兵機也,非兵本也;有形之兵也,非無形之兵也。明臣有言:“欲平海上之倭患[11],先平人心之積患。”人心之積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非沿海之奸民,非吸菸、販煙之莠民[12]。故君子讀《雲漢》、《車攻》,先於《常武》、《江漢》,而知二《雅》詩人之所發憤[13];玩卦爻內外訊息[14],而知大《易》作者之所憂患。憤與憂,天道所以傾否而之泰也[15],人心所以違寐而知覺也[16],人才所以革虛而之實也。

昔準噶爾跳踉於康熙雍正之兩朝[17],而電掃於乾隆之中葉。夷煙流毒,罪萬準夷[18]。吾皇仁勤,上符列祖;天時人事,倚伏相乘[19]。何患攘剔之無期,何患奮武之無會[20]?此凡有血氣者所宜憤悱,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講畫也[21]。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則人心之寐患祛,其一[22]。以實事程實功,以實功程實事[23],艾三年而蓄之[24],網臨淵而結之,毋馮河[25],毋畫餅[26],則人材之虛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虛患去而風雷行。傳曰:“孰荒於門,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是臣[27]。”敘海國圖志。

作品注釋

[1]夷語:外文資料。

[2]“創榛辟莽”兩句:剷除雜樹野草,開闢道路。

[3]東南洋:指《海國圖志》卷三至卷十二,其中根據《四洲志》的只有二卷。西南洋:指《海國圖志》卷十三至卷十九,根據《四洲志》的只有三卷,所以說“增於原書者十之八”。大西洋:指《海國圖志》卷二十四至卷三十五,有九卷根據《四洲志》;小西洋:指《海國圖志》卷二十至卷二十三。北洋:指《海國圖志》卷三十六至卷三十八。外大西洋:指《海國圖志》卷三十九至卷四十三。

[4]中土:中國。譚:通“談”。

[5]師:學習。長技:先進的科學技術。

[6]相百:相差百倍。

[7]諏(zōu):詢問。

[8]幾席:桌子、床鋪。

[9]寢饋:睡覺、吃飯。

[10]唯唯,否否:應答詞。不置可否。

[11]倭:日本。

[12]莠民:惡人。

[13]《雲漢》:《詩經大雅》中篇名。《車攻》:《詩經小雅》中篇名。《常武》:《詩經大雅》中篇名。《江漢》:《詩經大雅》中篇名。前兩詩讚美周宣王治理內政,後兩詩讚美周宣王討伐外寇。作者藉此說明要先修內政,再御外敵。

[14]卦爻內外:《易經繫辭》說“爻象動乎內,吉凶見乎外”。爻是構成卦的基本符號,爻象變化,可測吉凶。訊息:變化。

[15]傾否而之泰:世運由不順轉入亨通。

[16]違:脫離。寐:此處喻愚昧。

[17]準噶爾:清代衛拉特的蒙古四部之一,以伊犁為中心,遊牧於天山南北。跳踉(liáng):跳梁,引申為叛亂。

[18]夷煙:鴉片。準夷:指準噶爾。

[19]倚伏:《老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相乘:互相依託轉化。

[20]攘剔:鏟絕(鴉片)。奮武:發揮武力。會:機會。

[21]講畫:議論、籌劃。

[22]養癰:比喻姑息壞人壞事。營窟:土室、穴居。比喻個人謀算。寐患:愚昧的弊病。祛:除去。

[23]程:計量、考核。

[24]艾:草藥名,越陳越好。

[25]馮河:語出《詩經小雅小旻》:“不敢憑河”。不要徒步涉水過河。

[26]畫餅:比喻圖虛名不務實。語出《三國志·魏志·盧毓傳》。

[27]傳曰:指韓愈《琴操十首越裳操》。越裳:古南海國名。

作品賞析

此文選自《魏源集》。《海國圖志》編於1842年。鴉片戰爭失敗後,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魏源為此悲憤滿懷,閉門著書。他受林則徐的囑託,在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的基礎上,“再據歷代史志及明以來島志及近日夷圖、夷語”,編寫了《海國圖志》,原為六十卷,後擴充至一百卷,成為當時我國自編的最為詳盡的世界史地參考書。《海國圖志》敘中說明編寫此書的目的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並進而提出了“平人心之積患”,改革內政的主張,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愛國熱情和政治眼光。全文開門見山,語言明快,層層深入,說理透闢,令人警醒。

作者簡介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陽人。近代經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入京師,與龔自珍結識,從劉逢祿受公羊《春秋》,編輯有《皇朝經世文編》,提倡經世實用的文章。1840年(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爆發後,曾入欽差大臣裕謙幕府,參與抗英鬥爭。後辭歸揚州,撰寫《聖武記》、編纂《海國圖志》,致力探求富國強兵和方法,提出了著名的“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始中進士。晚年皈依佛教。他主張“貫經術、政事、文章於一”(《劉禮部遺書序》)。散文多論說時務政事,觀察敏銳,文筆犀利,代表了鴉片戰爭前後新體散文的風貌。著作今有《魏源集》,中華書局1976年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