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epidemic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 又稱急性出血性結膜炎是由腸道病毒70型(RNA病毒)所致的結膜炎,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疾病1969年首先發現於非洲加納,以後蔓延到世界許多地區,曾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引起爆發流行。我國先後幾次發生流行。其臨床特點是起病急劇,潛伏期短,刺激症狀重,可伴有結膜下出血、角膜上皮損害及耳前淋巴結腫大。傳染性強,流行面廣,各種年齡均可發病。少數病例結膜炎後2~3周,出現全身發熱、倦怠、頭痛、等症狀,繼而出現運動麻痹,主要累及下肢,也可累及面神經一旦發生可造成永久性癱瘓。

基本信息

流行病學

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各種年齡均可發病無性別差異。本病為接觸傳染,以手-眼接觸為最主要的傳播途徑。

病因

最常見的是微小RNA病毒中的腸道病毒70型和柯薩奇病毒A24的變異株,也有腺病毒11型的報導。

臨床表現

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

本病潛伏期短,起病急,常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病,潛伏期最短2~3h,一般為12~24h。自覺症狀重,眼部疼痛、異物感、畏光及水樣分泌物。最典型的體徵是球結膜下點、片狀出血,同時結膜高度充血水腫。此外患者耳前淋巴結腫大可伴有發熱周身不適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本病的自然病程7~10天極個別患者可發生神經性併發症,如Bell面癱、脊神經根炎等。結膜濾泡、結膜下出血及耳前淋巴結腫大是診斷本病的重要依據。

併發症:

部分患者可並發角膜病變,表現為淺層點狀角膜病變,或上皮下浸潤,多位於下方角膜。個別嚴重者可出現輕度前葡萄膜炎。

診斷

根據流行性發病臨床上起病急、症狀重、結膜下出血等特點可診斷本病。病毒分離或PCR檢測血清學檢查可協助病原學診斷。

鑑別診斷:
流行性出血性結膜炎有時需與急性細菌性結膜炎相鑑別根據臨床上有結膜濾泡結膜下出血、結膜囊水樣分泌物及耳前淋巴結腫大等可對本病做出診斷。同時可進行結膜細胞學細菌學及免疫螢光檢查等都可做出鑑別診斷。

檢查

實驗室檢查:

發病期間結膜刮片進行細胞學檢查時可以發現上皮細胞的胞質及核出現空泡,核染色質濃縮。有的病例出現變性的巨核上皮細胞淋巴細胞明顯增多,單核細胞也增多。結膜刮片還可作間接免疫螢光檢查做出快速診斷。

其它輔助檢查:

PCR檢測、血液學檢查可協助病原學診斷。

治療

目前無特異性治療藥物,局部可用廣譜抗病毒藥如4%嗎啉胍、0.5%利巴韋林或羥苄唑點眼,每1~2小時1次,也可以使用干擾素滴眼劑。

預防

本病為高度傳染性疾病,一經發現患者應立即採取嚴格的消毒隔離措施,切斷傳播途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