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倫茲,H.A.

洛倫茲,H.A.

洛倫茲,H.A.荷蘭物理學家,1853年7月18日生於阿納姆,並在該地上國小和中學,成績優異,少年時就對物理學感興趣,同時還廣泛地閱讀歷史和小說,並且熟練地掌握多門外語。洛倫茲1911~1927年擔任索爾維物理學會議的固定主席。

洛倫茲,H.A.

正文

洛倫茲,H.A.荷蘭物理學家,1853年7月18日生於阿納姆,並在該地上國小和中學,成績優異,少年時就對物理學感興趣,同時還廣泛地閱讀歷史和小說,並且熟練地掌握多門外語。他雖然生長在基督教的環境裡,但卻是一個自由思想家。
1870年洛倫茲考入萊頓大學,學習數學、物理和天文。1875年獲博士學位。1877年,萊頓大學聘請他為理論物理學教授,這個職位最早是為J.D.范德瓦耳斯設的,其學術地位很高,而這時洛倫茲年僅23歲。在萊頓大學任教35年,他對物理學的貢獻都是在這期間作出的。
1912年洛倫茲辭去萊頓大學教授職務,到哈勒姆擔任一個博物館的顧問,同時兼任萊頓大學的名譽教授,每星期一早晨到萊頓大學就物理學當前的一些問題作演講。後來他還在荷蘭政府中任職,1919~1926年在教育部門工作,其間1921年起擔任高等教育部部長。
洛倫茲1911~1927年擔任索爾維物理學會議的固定主席。在國際物理學界的各種集會上,他經常是一位很受歡迎的主持人。
洛倫茲在物理學上最重要的貢獻是他的電子論。早在他作學位論文之前,由於讀過菲涅耳文集而深受其影響;後來受到H.von亥姆霍茲的啟發,他用J.C.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來處理光在電介質交界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問題,作為他的博士論文。在論文的末尾,他提到把光的電磁理論與物質的分子理論結合起來的前景,這就是他後來創立電子論的根源。1878年,他發表了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論文,把以太與普通的物質區別開來,認為以太是靜止的,無所不在,而普通物質的分子則都含有帶電的諧振子;在這個基礎上,他導出了分子折射率的公式(即洛倫茲-洛倫茨公式)。1892年,他開始發表電子論的文章,他認為一切物質的分子都含有電子,陰極射線的粒子就是電子,電子是很小的有質量的剛球,電子對於以太是完全透明的,以太與物質的相互作用歸結為以太與物質中的電子的相互作用。在這個基礎上,1895年他提出了著名的洛倫茲力公式。另外,1892年他研究過地球穿過靜止以太所產生的效應,為了說明邁克耳孫-莫雷實驗的結果,他獨立地提出了長度收縮的假說,認為相對以太運動的物體,其運動方向上的長度縮短了。1895年,他發表了長度收縮的準確公式,即在運動方向上,長度收縮因子為洛倫茲,H.A.。1896年,P.塞曼發現放在磁場中的光源,其光譜線發生分裂(塞曼效應)。洛倫茲立即用他的電子論對這一現象作了定量的解釋。由於這一貢獻,他和塞曼共同獲得19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1899年,他在發表的論文裡,討論了慣性系之間坐標和時間的變換問題,並得出電子質量與速度有關的結論。1904年,他發表了著名的變換公式(J.-H.龐加萊首先稱之為洛倫茲變換和質量與速度的關係式,並指出光速是物體相對於以太運動速度的極限。
此外,洛倫茲在當時物理學的各個領域裡都有很深的造詣,他在熱力學、物質分子運動論和引力理論等方面,也都有過貢獻。1878年,他指出物理學研究的目的是找出一些簡單的基本的原理,使得所有的現象都能用這些原理來解釋。
洛倫茲還是一位教育家,他在萊頓大學從事普通物理和理論物理教學多年,寫過微積分和普通物理等教科書。在哈勒姆他曾致力於通俗物理講演。他一生中花了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審查別人的理論並給予幫助。他為人熱誠、謙虛,受到A.愛因斯坦E.薛丁格和其他青年一代理論物理學家們的尊敬,他們多次到萊頓大學向他請教,愛因斯坦曾說過,他一生中受洛倫茲的影響最大。
洛倫茲雖然是一位世界性的物理學家,但他除了短期出國講學和參加會議外,終生都在荷蘭的阿納姆、萊頓和哈勒姆三個城市裡生活。他生活習慣很有規律,長於社交,善於辭令,具有幽默感,是一位和藹可親的學者。
除了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外,他還被英國皇家學會授予朗福德獎章和科普利獎章。法國巴黎大學和英國劍橋大學都曾授予他名譽教授稱號,他還被選為德國物理學會會員和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洛倫茲於1928年2月4日在哈勒姆逝世,荷蘭王室和政府以及很多國家的科學院都派代表到哈勒姆參加他的葬禮。愛因斯坦作為新一代理論物理學家的領袖和普魯士科學院的代表,在安葬儀式上發表講話,稱他為“我們時代最偉大和最崇高的人”。

配圖

相關連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