泓之戰

春秋時宋國、楚國之間的戰役。宋襄公十三年(前638),鄭文公朝楚,宋襄公率衛、許、滕等國伐鄭,楚救鄭伐宋。十一月,宋、楚會戰於泓(水名,今河南),宋軍已列陣,楚軍還在渡河,宋司馬子魚以楚兵多而宋兵少,建議乘楚軍半渡而擊,襄公以君子不攻處於陷地之敵不從。楚軍渡後尚為布陣,子魚又建議攻擊,襄公由不從。楚軍布陣後,襄公才下令進攻,宋軍大敗,襄公受重傷,於次年死去,宋國爭霸從而結束。

簡介

春秋時宋國、楚國之間的戰役。宋襄公十三年(前638),鄭文公朝楚,宋襄公率衛、許、滕等國伐鄭,楚救鄭伐宋。十一月,宋、楚會戰於泓(水名,今河南),宋軍已列陣,楚軍還在渡河,宋司馬子魚以楚兵多而宋兵少,建議乘楚軍半渡而擊,襄公以君子不攻處於陷地之敵不從。

楚軍渡後尚為布陣,子魚又建議攻擊,襄公由不從。楚軍布陣後,襄公才下令進攻,宋軍大敗,襄公受重傷,於次年死去,宋國爭霸從而結束。

相同點

“長勺之戰”與“泓之戰”是歷史上典型的兩大戰例,其相同點均是敵強我弱的背景,均是選擇了“後發制人”的戰略,可是兩次戰爭的結果卻大相逕庭。“長勺之戰”是以弱勝強的戰例,弱小的魯國巧用後發制人的指揮藝術,擊敗了強齊的進攻,成為萬世佳話;“泓之戰”呢?宋弱楚強,宋襄公也用了後發制人的戰略,卻坐失良機,慘遭失敗,成為千年笑柄。這是何故?

翻開《左傳》,我試圖從《曹劌論戰》與《子魚論戰》兩篇文言文的比較閱讀中尋求箇中原由。從《曹劌論戰》的閱讀中我們可感受到“長勺之戰”獲勝的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1)正義之戰是“後發制人”的背景。文章開門見山地寫道:“齊師伐我,公將戰。”齊國凌弱,發動是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魯莊公積極應戰,是保家衛國的正義之戰,自然會得到民眾的擁護,曹劌就是民眾中有勇有謀的代表人物,自告奮勇“戰則請從”。(2)取信於民是“後發制人”的支柱。文章第二段圍繞“何以戰?”的問題,寫了魯莊公與曹劌的三句精彩對白,充分展示了曹劌“取信於民”的政治遠見。取信於民,深得民眾擁戴的軍隊是作戰的無形精神支柱,是堅強的力量後盾。(3)瞅準戰機是“後發制人”的靈魂。文章第三段寫戰爭經過極其簡略,當曹劌巧施“後發制人”的指揮藝術大獲全勝後,魯莊公還不明其故。文章最後一段才借曹劌之口交代了戰爭取勝的原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贏,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多么精練的語言!多么敏銳的洞察力!多么絕妙的戰術!與此相反,“泓之戰”失敗的教訓在《子魚論戰》中也有沉痛的記載。究其失敗的原因,我竊以為主要有二:其一,假仁假義失人心者必敗。魯僖公十七年,齊桓公逝,宋襄公想繼續齊桓公的霸業。楚王假裝答應宋襄公當盟主,卻於魯僖公二十一年在孟地的集會上,把宋僖公抓起來,進攻宋國,不久又釋放了他。宋襄公不但不知醒悟,反繼續聯合幾個諸侯國進攻鄭國,因為鄭國歸附了楚,於是發生了楚宋泓之戰。當時宋國也有良將司馬子魚,他一開頭就指出宋弱楚強,敵眾我寡,反對輕率地和楚作戰,但宋襄公聽不進別人的意見,想以假仁假義籠絡諸侯,在你死我活的戰爭中也要擺出一副仁義長者的姿態,說什麼“君子重傷,不擒二毛”(君子在戰爭中不再傷害已受傷的敵人,不俘虜頭髮半白的人)。

結果吃了敗仗,自己也負了傷,“國人皆咎公”。其二、坐失良機再“後發制人”注定被動挨打。司馬子魚主張趁自己處於有利的地位和有利的時機,一舉擊潰楚軍,爭取戰爭的勝利。可宋襄公不聽,兩失戰機:當宋軍已經擺好了陣勢,楚軍還沒有完全渡過泓水時,子魚說:“他們的兵多,我們的兵少,趁他們還沒有完全渡過河來的時候,請下令進攻他們吧!”襄公說:“不可。”這是一失良機。當楚軍已經渡過泓水還沒有擺好陣勢時,子魚又報告要打亂楚軍的陣腳,可襄公還說“未可。”這是二失良機。這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呀!等楚軍擺好了陣勢,宋襄公才“後發制人”下令進攻,結果宋軍大敗,侍衛官全部被殺死。多么慘痛的歷史教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