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氏

況姓始於周朝始祖受封於況,以封為姓。封地在今山東。三國時候,有個名人叫況長寧,他就是況姓的始祖。況長寧是四川人,所以見於古書記載的況姓,起先都見於四川,而到了元朝,明朝時候,況姓有許多見於江西了,說明有一支況姓由四川遷居到了江西。那時江西也是個文人墨客集萃之地,況逵、況文、況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學出眾之人。況叔其,明朝浙江人,嘉靖年間對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學問,寫成了一本名著叫《考古辭宗》。現況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縣、高安市,靖安縣。

姓氏源流

況(Kuàng況)姓源出有三:
出自姚姓
起源於周代,以封地名為氏。在周朝初年,舜(黃帝的第八代子孫)的後人虞公烈被封於況地(今山東省境內),他的後代子孫便以封地名“況”作為姓氏,稱為況氏。後來改為況,稱況氏。這是況姓的主要起源,真正的得姓始祖。
出自三國時期蜀國名人驃騎將軍況長寧之後
。據《蜀志》載:“漢有況長寧。”他的後代就沿襲況姓,稱為況氏。實為況氏十四世分支祖。
出自由黃姓所改
明代蘇州知府黃鐘,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鐘就成了況鍾,他的後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實為四十九世分支祖。
況氏名人三國時見於四川,原漢蜀之地,但在宋、元、明、清之時,多出現在江西、安徽、廣西一帶。
從歷史資料上考證,況是“況”(左邊是三點水旁)的俗字,我國有姓況的人,也有姓況的人。況氏和況氏,雖然寫法上有一點之別,但論起源流,確相通脈,原來是一家人。我國的況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為氏”,這支況氏發祥於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國時期蜀漢名人況長寧的後裔,故況長寧就是蜀地況姓的始祖。始於四川的況氏,到宋、元、明之際,卻大量出現於江西省境內,並且以江西高安為中心。還有一支則是“改姓而來”。據《姓氏考略》記載,到了明朝永樂年間,被稱為千古良吏的典範的蘇州知府況鍾,本姓為況,隨養父姓黃,後來又改為姓況的,這樣看來他就是另一支況姓子孫的祖宗。

先代世系

謹按:虞國君之子烈,仕周,受封於況〔國〕,食邑浙江永康郡,贈文簡公,居曲江水北,子孫以國為氏。故烈公為況氏受姓之始祖。列世系如下;
一世祖烈;娶姜氏.生子一名;基.
二世祖基;烈公之子.娶吳氏.生子二名;鎬,鎰.
三世祖鎬;基公長子,娶鄭氏,生子一名;溥;
鎰,基公次子.
四世祖溥;鎬公之子.娶王氏.生子四名;范,怡,柱,初.
五世祖范;溥公長子.
怡;溥公次子.
柱;溥公三子.娶李氏.生子一名;安.
初;溥公四子
…………
十四世祖長寧∶三國時期蜀漢名臣.封驃騎大將軍.
…………
十八世祖昌伯∶福公子.隋拜諫議大夫.唐貞觀中封開國侯.食邑四千戶,居江右曲江,為豫章(江西)況姓始祖。始纂《況氏譜牒》。
三十四世祖政:仕宋,為河東節度使,食采於筠州(高安)遂遷筠而家焉。
三十六世祖國用:名雅,字子文。賜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藥湖遷上高城北東嶽廟祠聖前,為敖邑(上高)況姓始祖。
四十九世祖鍾∶以實公子.大明名臣.禮部郎中.蘇州知府.人稱∶“況青天”。
…………
至吾已七十一世.現有七十五代.

遷徙分布

(〈周朝〉山東→河南→〈晉朝〉江蘇→浙江→〈唐朝〉江西→〈明朝〉湖南→〈清朝〉廣西、貴州、重慶、湖北等地部分況氏的遷徙)得姓始祖烈公,仕周,受封於況,子孫以國為氏,始居水北(山東)。十八傳為昌伯公,於唐貞觀時封開國侯,食邑四千戶,居江右曲江(江西洪都府豐城之曲江),為江西況姓之始祖,始纂況氏譜牒,欽賜聯有“海內文章伯,水南忠孝家”之句。後析居南昌之西山(新建縣)。居水南。三十四傳至政公,為河東節度使,唐宣宗李忱大中年間(847-859)食邑於江西筠州府高安之藥湖。政之孫國用公析居上高之青城(大塘)。至四十四傳景仙,宋徽宗趙佶政和年間(1111~1118年)又自青城析居瑞州府高安之雲崗(老屋況村)。然後子孫遷南方諸省。
況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新編況氏族譜》(續民國《續江西譜》)記載,況姓始於周朝始祖受封於況,以封為姓。封地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代以封地名為氏姓,稱況氏,然後遷浙江,再江西,並望於江右。另一支況姓起源於三國時候,有個名人叫況長寧,他就是況姓的始祖。況長寧是四川人,所以見於古書記載的況姓,起先都見於四川,而到了宋、元、明朝時候,況姓多見於江西了,那時江西也是個文人墨客集萃之地,況逵、況文、況叔祺、況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學出眾之人。現況姓主要分布在江西省高安市、上高縣、靖安縣。況姓另外一支來源是;是我國古代三大清官之一,況鍾,況鍾是江西靖安縣人。況鍾本姓為況,隨養父姓黃,後來又改為姓況的。從況逵、況文、況真、況暹、況叔祺等名士的事跡,便可以一目了然。況是以江西為中心的名姓。從歷史資料上考證,況是“況”的俗字,我國有姓況的人,也有姓況的人。況氏和況氏,雖然寫法上有一點之別,但論起源流,確相通脈,原來是一家人。況姓望出筠州府(瑞州府)(今江西省高安市)。

歷史名人

歷史名人
況烈:仕周,受封於況,食邑永康郡,贈文簡公。為況氏受姓始祖。
況基:世襲公爵。
況鎬:封永康侯。
況鎰:封永寧侯。
況榮:拜秦相,後漢封榮國公。
況長寧:(生卒年待考),三國時期的蜀漢名臣,封驃騎將軍,著名蜀漢文士,撲蜀盡忠,況氏鼻祖之一。
他曾說:“臨事小心謹慎,靠好計謀成功。蜀是小國,所規劃、所圖謀的,在於固守和打仗。”
在《三國志·諸葛恪傳》中記載:“況長寧以為君子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且蜀為蕞爾之國,而方向大敵,所規所圖,唯守與戰,何可矜己有餘,晏然無戚?斯乃性之寬簡,不防細微,卒為降人郭修所害,豈非兆見於彼而禍成於此哉?往聞長寧之甄文偉,今睹元遜之逆呂侯,二事體同,故並而載之,可以鏡誡於後,永為世鑒。”
當時人們稱其所說為君子之言
況昌伯∶隋拜諫議大夫.唐貞觀時封開國侯.食邑四千戶,居江右曲江(洪州西山),為豫章(江西)況姓始祖。始纂《況氏譜牒》。編成後,學士房(玄齡)杜(如晦)多以詩贈,奉太宗命,杜若虛為序,御題牒首曰:海內文章伯,水南忠孝家。
況鼎:居新建西山太平鄉,以忠孝上聞,官拜水南伯。唐宣宗幸其宅,賜“太平堂”匾,又贈門表曰:天下詩書府,山陰將相家。
況吉:官銀青光祿大夫,檢校禮部尚書。
況與:官給事中。
況玉:官國子祭酒。
況政:名朴,仕唐(一說宋),為河東節度使,掌國子尚書兼提調都軍事。食采於筠州(高安),遂遷筠而家焉。
況敏:官經武要略。(武略將軍).
況欽:官觀察御史。
況鑫:官刑部侍郎。
況國用:名雅,字子文。賜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北宋中期由筠州藥湖遷上高城北東嶽廟祠聖前,為敖邑(上高)況姓始祖。
況茂枝:官兵部司馬。
況大興:官浙江紹興同知。
況榮華:官永寧知州。
況成:福建建陽令升池州郡守。
況昶:官翰林侍講。
況綰:官刑部尚書。
況淳昌:觀文殿大學士,銀青光祿大夫。
況志寧:宋代詩人,存《百花橋》等五首詩。
況師點:宋代詩人,存《聖濟院》詩。
況鼎成:松江府華亭縣小官鎮人,生於南宋嘉熙四年庚子(1240年),官至尚書省度支員外郎。宋末,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五月,元兵南下,各州縣忙著備戰。況鼎成便在宋御前金山制置使徐光祖軍中,充任右軍統領,防守白沙、商盪口、典下橋、八字橋、惠通橋五關要塞。是年中秋,他奉令率兵增援招討都統劉師勇的北上抗擊元軍。
況宸豪:祖籍在江浙行省松江府華亭縣小官鎮,元朝時在鯨海(今日本海)鎮守海疆。為鯨海水兵指揮使。在開拓海疆中屢建奇功,威名遠播諸島,後因功晉爵為明威將軍(正四品)。
況逵:(生卒不詳)字肩吾。元朝安徽廬江人,寓居江西高安。少時勤奮讀書,有救世濟民之志。這時科舉罷廢,遂以吏職求仕。至大二年(1309)任廣西道廉訪司書吏。泰定(1324——1327)末任光澤縣尹。下車伊始,即以重法繩治豪紳,使其不敢為非。又提倡文教,興建雲岩書院,招集諸生講學。有兄弟二人爭田,則以《詩經·伐木》喻之,親自講授親友和睦之道,二人感動,和解而去。改高安縣尹,平反境內冤案,百姓立碑傳頌政績。元統二年(1335)擢慶元路提官。
況銘遠:諱文興,名景湯,上高大塘人。當元季兵亂之際,捐粟八百擔賑濟瘟疫,明初,援例宦武林(浙江)糧運使,後以子貴賜文林郎。事載縣誌。
況和卿:洪武間官浙江寧波同知,封烈士大夫。
況均仁:官刑部主事。
況忠仁:翰林院承旨。
況孜:官廣安知府。
況必安:明永樂間(1403~1424年)官福建巡按御史,見《福建通志》(民國)
況鍾:(1383-1443),字伯律,明朝江西靖安人。明成祖時出任蘇州知府,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為政務鋤豪強,植良弱,舉利除害,不遺餘力,甚稱良吏,與海瑞齊名。後來他秩滿當遷,郡民二萬餘人主動向朝遷上表乞留,因此,皇帝特詔留任。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皇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鐘就成了況鍾,他的後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
況叔祺:(約公元一五六五年前後在世)字吉甫,江西高安人,明嘉靖庚戌(1550年)進士,欽差提督貴州學政,翰林院禮部郎中,對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學問,讀遍這方面的古書,又拜訪了不少收藏家,見到不少古代器物,再結合書本,寫成了名著叫《考古辭宗》(二十卷)及《二史會編》(十六卷)、《大雅堂摘稿》、《四庫總目》、《九夷古事》[善本]:(一卷)傳於世。
況文:字應奎,江西高安人,明永樂甲申(1404年)進士,官兩浙御史,讞決冤獄,人號神明,尋擢廣東左參政。每於衙署中大書“平恕”兩字,故所至深得民心。
況真:字彥珍,明高安人,由歲貢歷刑部主事,福建按察僉事,天性質直,用法平允,正統間鄧茂七黨寇汀州,真與馬雄討之。初有功,後失利,謫黑鹽大使。天順後復職,尋致仕。
況暹:字鼎元,明朝上高人,由舉人(永樂丁酉舉人)歷萊陽,漢川,歸安教諭,官至光祿寺署正。志行純潔,文章典雅。閒居三十年,以讀書作文自娛。
況性:字道植,宜豐人,嘉靖癸卯(1543)授光祿寺正卿。
況禹謨:四川鹽運使。
況祥麟:字皆知,號葵槓,嘉慶庚申(1800年)恩科舉人,誥封奉政大夫,晉封中憲大夫。是個文學家,也是文字學,音韻學家,著有《紅葵齋詩草附詞》,《葵槓筆記》,《六書管見》。況祥麟為人和善,善啟迪後進,對晚輩的學識品行影響很大。
其夫人朱鎮,字靜媛,名門閨秀,敕封太孺人,誥封太恭人。能詩能詞,號稱“臨桂女史”,著有《澹如軒詩草》。
況洵:字雲衢,號瑜卿,邑廩貢生,候選訓導,歷署河池州學學正,西林縣學訓導,敕授修職郎,賜封文林郎,欽加內閣中書銜,誥封奉政大夫。
況澍:字雨人,道光乙酉年(1825)舉人,己丑年(1829)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協修《康熙字典》,改刑部貴州司主事,升福建司員外郎,誥授奉直大夫。著有《東齋雜著》,《東齋詩集》。
況澄:(1799----1866)字少吳,晚清廣西臨桂著名詩人兼地方文獻整理學家,臨桂況氏科舉家族及其家族文學創作群體的首位進士、翰林,清季四大詞人之一況周頤的伯父。嘉慶戊寅恩科舉人,道光壬午(1822年)進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授戶部雲南司主事,則例館提調,官江西司員外郎,福建司郎中,山東道,貴州道監察御史,兵科,刑科給事中,工科掌印給事中,巡視西城。簡放河南糧鹽道兩署,河南按察使。曾任道光甲午陝甘鄉試主考官,道光癸巳會試,道光辛卯順天鄉試同考官,道光庚子河南鄉試提調官。誥授中憲大夫。有《春秋屬辭比事記補》,《西舍詩鈔》、《西舍文集》、《使秦記程集》,《雜體詩鈔》、《紅樓譜》行世。
況詮:字怡卿,廩貢生,候選訓導,例授修職郎,敕贈文林郎,欽加內閣中書銜。
況周頤(1859~1926),近代詞人。原名周儀,以避宣統帝溥儀諱,改名周頤。字夔笙,一字揆孫,別號玉□詞人,晚號蕙風詞隱。臨桂(今廣西桂林)人。原籍湖南寶慶。光緒五年(1879)舉人。後官內閣中書、會典館纂修,以知府分發浙江,曾入兩江總督張之洞、端方幕府。其間,復執教於武進龍城書院和南京師範學堂。辛亥革命後,以清遺老自居,寄跡上海,鬻文為生。
況周頤以詞為專業,致力50年,為晚清四大家之一。20歲前,詞作主"性靈","好為側艷語","固無所謂感事"(趙尊岳《蕙風詞史》)。光緒十四年(1888)入京後,與當時詞壇名家同里前輩王鵬運同官,以詞學相請益,得所謂重、拙、大之說,詞格為之一變。稍尚體格,詞情也較沉鬱,如〔齊天樂〕《秋雨》等。中日甲午(1894)戰爭時,憤於外敵入侵,寫下一些傷時感事、聲情激越的篇什,如〔唐多令〕《甲午生日感賦》、〔蘇武慢〕《寒夜聞角》、〔水龍吟〕《二月十八日大雪中作》、〔摸魚兒〕《詠蟲》、〔水龍吟〕"聲聲只在街南"等,反映"嘶騎還驕,棲鴉難穩"的現實和"壯懷空付,龍沙萬里"的感慨。有一些作品則是對清室的興衰、君臣的酣嬉,深致憂思,如〔三姝媚〕的"紅樓依然,玉容歌舞"、〔鶯啼序〕的"有恨江山,那能禁淚"等。
辛亥革命後,況周頤與朱孝臧唱和,受朱影響,嚴於守律,於詞益工。
況周頤尤精詞評。著有《蕙風詞話》5卷,325則。是近代詞壇上一部有較大影響的重要著作。1936年,《藝文》月刊又載《續編》2卷,凡136則,系輯自況氏各種雜著。1960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取正續兩編為一集,統名《蕙風詞話》,與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合刊出版。況周頤的詞學理論,本於常州詞派而又有所發揮。他強調常州詞派推尊詞體的"意內言外"之說,乃"詞家之恆言"(《蕙風詞話》卷四),指出"意內為先,言外為後,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蕙風詞話》卷一),即詞必須注重思想內容,講究寄託。又吸收王鵬運之說,標明"作詞有三要,曰:重、拙、大"。他論詞突出性靈,以為作詞應當"有萬不得已者在",即"詞心","以吾言寫吾心,即吾詞","此萬不得已者,由吾心醞釀而出,即吾詞之真"。強調"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但亦不廢學力,講求"性靈流露"與"書卷醞釀"。有其自具特色的詞論體系。此外,論詞境、詞筆、詞與詩及曲之區別、詞律、學詞途徑、讀詞之法、詞之代變以及評論歷代詞人及其名篇警句都剖析入微,往往發前人所未發。朱孝臧曾稱譽這部詞話、認為它是"自有詞話以來,無此有功詞學之作"(龍榆生《詞學講義附記》引)。
況周頤著作,有詞9種,合刊為《第一生修梅花館詞》。晚年刪定為《蕙風詞》2卷。又有《秀道人修梅清課》1卷,與張祥齡、王鵬運聯句詞作《和珠玉詞》1卷。又輯有《薇省詞抄》11卷,《粵西詞見》2卷,《詞話叢鈔》10卷。
此外,尚著有《詞學講義》、《玉棲述雅》、《餐櫻廡詞話》、《歷代詞人考略》、《宋人詞話》、《漱玉詞箋》、《選巷叢譚》、《西底叢談》、《蘭雲菱夢樓筆記》、《蕙風簃隨筆》、《蕙風簃二筆》、《香東漫筆》、《眉廬叢話》、《餐櫻廡隨筆》等。
況仙根:[清]初名桂本,以字行,號幼楳,自號味道人,廣西桂林人。祥麟孫。麇生,官昭平訓導。篆摹彝器款識,隸學禮器、史晨,精研刻印,嬉宗秦、漢,鐵線滿白,尤所擅長。
1、況姓歷代進士(部分)
況章:江西上高人,北宋元佑丙寅(1086年)進士,官僉都御史.
況文:江西高安人,明永樂甲申(1404年)進士,官廣東左參政.
況琛:同榜進士,官永平教授.
況瑩:賜進士,官文淵閣學士.
況璧:明進士,兄弟同榜,官修撰.
況璟:江西高安(老屋況村)人,明弘治庚戌進士,官刑部郎中,蘇州知府.
況照:江西高安(老屋況村)人,明戊辰進士,官大理寺卿,廣西按察司僉事.
況維煊:江西高安人,明丙戌進士,官吏部考功司郎中.
況叔祺:江西高安(老屋況村)人,明嘉靖庚戌進士,欽差提督貴州學政,翰林院禮部郎中.
況上進:明嘉靖癸未進士,官都御史.
況逢春:江西上高人,清鹹豐癸丑(1853)年進士,官廣西慶遠府知府.
況澄:廣西臨桂人,清道光二年進士,他的兄弟況洵,況澍都是進士.清四大詞人之一況周頤的伯父
況洵:廣西臨桂人,清進士,況周頤的父親.
況澍:廣西臨桂人,清進士.
況桂馨:江西新建人。光緒二年丙子二甲七十四名進士,散館授編修,翰林院二品頂戴。
況國泰:江西上高人,清末己丑科進士.
2、歷代舉人(部分)
況伯固:南宋鹹淳丁卯(1267年)解元。
況思文:明庚子舉人。
況清寧:明解元。
清旭:明癸卯舉人。官淮安守備。
況一經:嘉靖壬午(1522年)舉人,嘉靖17年任仙居縣令,後升任廣東連州知州,贈奉政大夫。
況維墉:明辛卯舉人,官淮寧知縣。
況子玉:上高人,明丁卯舉人,官宣城知縣。
況於梧:明嘉靖甲子(1564年)舉人,官儀真縣知縣,淮安府通判,紹武同知。
況尚鎮:明辛酉舉人,官廣信守備。
況暹:字鼎元,上高人,明永樂丁酉(1417年)舉人,贈光祿大夫。
況璉:上高人,明景泰庚午(1450年)舉人,官四川茂州知府。
況春魁:上高人,字應星,己酉科第四名武魁。
況文英:丁酉舉人。
況汝霖:己卯舉人,丙戌揀選知縣。
況紹鍾:壬申科舉人,侯選守備。
況鳴韶:辛酉舉人。
況起謂:甲辰舉人。
況大業:丁酉舉人,官千總。
況維翰:江西上高人,清丙午舉人。
況夢飛:上高人,清光緒年間舉人。
況祥麟:[清]字皆知,號花矼,廣西桂林人。嘉慶五年(一八oo)舉人,砥行劬學,年開九秩,猶能伏案。精篆籀六書之學,間作印章,蒼勁入古。著經述、六書管見、紅葵齋詩。其家族四代有舉人十人。
其他
況文生男,1964年5月生。農藝師。畢業於江西省農業大學。現任安義縣土壤肥料管理站站長。江西省土壤學會、南昌市農學會、安義縣農學會會員,中國農函大輔導教員。在縣級基層從事農技推廣工作13年,獲農業部“豐收”二等獎1次,江西省油菜“金花”二等獎兩次,南昌市科技人員創技術直接經濟效益二等獎1次、科技進步三等獎1次,安義縣科技進步一等獎2次。先後獲江西省農業廳“先進工作者”稱號三次、南昌市“先進工作者”稱號兩次、縣級“先進工作者”稱號6次。1997年在安義縣農村開展“十五大”精神宣講、“十星級農戶”創評活動中被評為“優秀隊員”,同年還被中共安義縣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撰寫《梨葉甲生物學特性觀察》在《中國果樹》雜誌上發表,《“821”油茶高產栽培技術》獲安義縣農學會優秀論文獎;完成了農業部指定文稿《安義縣農業經濟概述》和南昌市政府第四次人口普查辦公室指定文稿《淺論安義縣人口與土地資源的關係》的寫作;為《安義縣國有土地規劃》一書編寫了《安義縣糧食、油料、棉花、果業生產用地預測及規劃方案》;為《安義縣年鑑》撰寫了《農業服務體系形成網路》、《完善農業生產承包責任制》、《雜交水稻制種和良種推廣》、《棉花生產新突破》、《油菜生產變革》等文章。

郡望堂號

1、郡望
九江郡:九江秦屬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漢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復江州,宋因之。明、清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縣治德化,1913年改為九江縣。1917年設市。
廬江郡:秦朝時期為九江郡,在楚漢之際分出一部分為廬江郡,漢朝時期名為舒。隋朝開皇年間(公元581~600年)置廬江縣,治所在舒(今安徽廬江),其時轄地在今安徽省長江以北廬江一帶。
高安郡:亦稱筠州府、瑞州府、建成縣、多聚縣、高安市。
2.堂號:
高安堂:以望立堂。
恩榮堂:以皇恩為榮[明.彥珍公之故]
親睦堂:此乃上高大塘《況氏家譜》堂號
祠聖堂:江西《上宜況氏族譜》中的堂號
編輯本段
六家譜文獻:
巴蜀況氏族譜上下卷,(現代)闔族編修,2009年計算機排印本兩冊。原稿現被收藏在重慶市涪陵區況道鳳處,公開發行。
江西大塘況氏族譜,(現代)闔族編修,1994年計算機排印本。原稿現被收藏在江西省上高縣大塘鎮。
江西《上宜況氏族譜》(總卷)、(現代)闔族編修,1995年8月計算機排印本。現被收藏在江西省上高、宜豐兩縣況姓族人處。

七字輩

江西上宜況氏字輩:
江敖宜昌續賢才傑”
四川遂寧況氏字輩
“文運天開盛福祿定真祥”。
四川南充況氏字輩:“
國政啟朝廷”。
四川三台況氏字輩:“
永隆昌宗天開國”。
江西上高況氏字輩
:“遠子希尚循效萬良宗鼎士貞昭茲來許文章華國詩禮傳家”。
江西高安況氏字輩:“
忠厚衍餘慶元盛流益堂”。
貴州龍里況氏字輩:“
君良應文於淳必正國光道行仕德元慶彭家之尊”。
貴州赫章況氏字輩:“ 
(永昭浩靈聖天宇佑禎祥廣愛仁智信毓秀德澤長繼維輝先緒煥守孝益良建樹尚定和高厚紹家邦) 
此排行共40代,從第71代開始,到110代結束。由貴州省畢節地區赫章縣野馬川支、鐵匠支、小山支、朱明支;貴州省畢節地區陰底支、織金八步支、納雍姑開支、黔西支;雲南省鎮雄縣坡頭支、魚洞支;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支共同到江西考察後彙編以上新譜總計40代。

重慶涪陵況氏字輩

登峰顯奇智榮國隆鄉邦賢才世之寶仁義胤緒昌五職統革倫振興東華強金靈銀輝晉永代樂福康全親合其澤乾坤壯廬江燿天吉地守鴻發定久長源遠繼先志典范怡嗣章忠孝衍餘慶知書識禮芳勤儉端裕貴崇文尚藝香修德誠信木博學惠萬方”。
山東章丘況氏字輩:“
少作維元葉春秋集氏迅”。
河南新鄉況氏字輩:“
嘉保振守仁”。
湖南況氏一支字輩
:“其克嗣先猷忠厚衍餘慶源盛流益長伯世承祖德(新、邵合修班次因“衍”字派而合之)錦水鴻圖運雲岡燕翼昌發秀三湘地增輝百歲坊”。
湖北紅安況家畈字輩:“
業守詩書,家邦必達”。
湖北紅安況家河字輩:“
崇陟步紹業光宗”。
編輯本段
八況姓宗祠通用對聯
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言稱君子;
民號青天。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蜀漢人況長寧,曾說:“臨事小心謹慎,靠好計謀成功。蜀是小國,所規劃、所圖謀的,在於固守和打仗。”人稱君子之言。下聯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況鍾,字伯律,小吏出身,永樂年間歷任禮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時出任蘇州知府十三年,嚴懲貪;吏,與巡撫周忱奏請減免江南賦稅。創立“綱運簿”,設定“濟農倉”。興利除害,不遺餘力,百姓稱他為“青天”,任職期滿時,蘇州兩萬多人請求他留任。
-----------------------------------------------------------------
況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考古辭宗留芳遠;
雲岩書院播惠長。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考古學家況叔祺,江西高安人。官至貴州檢學僉事,精於考古,有《考古辭宗》傳世。下聯典指元代光澤令況逵,廬江人。有用世志,親自為諸生講學,建有雲岩書院。
鋤豪強,民乞留任;
決冤獄,人稱神明。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禮部郎中況鍾,字伯律,江西靖安人。出任蘇州知府後,鋤豪強,扶良弱,興利除弊,不遺餘力。正統間秩滿當遷,郡民二萬餘人乞留。詔進二秩留任,後卒於官。下聯典指明代御史況文,字廳奎,江西高安人。讞決冤獄,人稱神明。
十年不愧趙清獻,七邑重逢張益州。
-----楊士奇詩贈況鍾聯
-----------------------------------------------------------------
況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復任興歌,誠清獻無愧;
臨事而懼,譏費禕不知。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下聯典指況姓始祖之一,三國時蜀國名人況長寧事典。
姓氏譜弦歌,韋白以來成別調;
功名起刀筆,蕭曹自古是奇才。
——清·梁章鉅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代江蘇巡撫梁章鉅撰題江蘇省蘇州市(明代蘇州知府)況鍾祠聯。況鍾,江西靖安人。為明代著名清官,與海瑞齊名。上聯典指他改姓之事,以唐代先後任蘇州刺史的韋應物、白居易作比,盛讚況鐘有政聲、民望。下聯典指況鍾出身於刀筆吏,與西漢蕭何、曹參作比,讚頌況鍾德才功績。
海內文章伯,水南忠孝家。------唐太宗題況氏譜牒聯
天下詩書府,山陰將相家。----唐宣宗贈水南伯(況鼎)門表聯

九況姓開國將軍

況開田少將
況開田(1912-1983),江西省蓮花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
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特務營政治處宣傳員,紅一方面軍供給部會計、財務科副科長、會計科科長,紅軍前敵總指揮部供給部會計科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2軍分區供給部部長,冀察軍區供給部部長,冀察軍區後勤部部長兼供給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第19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參加了綏遠、太原、蘭州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後勤部第6分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第3分部政治委員,志願軍財務部部長。1959年畢業於解放軍政治學院。任濟南軍區後勤部第一副部長、部長,濟南軍區司令部顧問,濟南軍區顧問。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一級自由獨立勳章。1983年1月3日逝世,終年71歲。
況玉純少將
況玉純(1913-198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4軍10師30團營部書記。團政治處秘書長,第30軍88師政治部秘書長,89師264團營政治教導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第2兵站站長,騎兵團教育股股長、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第9分區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7縱隊21旅旅長,第3軍分區副司令員,獨立第1旅旅長,第二野戰軍17軍49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貴州獨山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營房部副部長、後方工程建築部副部長、營房管理部政治委員、營房部部長、後勤技術裝備研究院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89年4月18日日逝世,終年76歲。
十:況姓其他名人:
況文榜:清鹹豐時總兵。
況業學1907-1938湖北黃安(今紅安)縣華河況家河人,1929年況業學參加紅軍,歷任營長、新四軍團長。1938年,在與日軍作戰中犧牲。
況益勤:清初農民軍將領。
況童:捻軍將領。公元1876年清光緒二年春大旱。5月,原捻軍將領況童,席曉侯聚眾數百人在封子山(今安徽濉溪縣)再度起義,6月1日攻克百善集,2日攻克柳孜集,鐵佛集10月敗走蕭地.
況步才:老紅軍,江西人,生於1917年,1928年參加革命工作,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經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立下汗馬功勞。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況步才擔任江西省農林墾殖廳副廳長,1980年離休。在林業崗位上工作了近二十年,熟悉江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對江西的林業事業有著深厚的感情。在生病住院時,況步才仍十分關心江西的林業發展事業,並為全省的綠化建設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議和意見。得知省綠化委員會開展“綠地認養活動”後,他表示:我是一個受黨教育多年的老黨員,人雖然離休了,但可以為江西的綠化事業做一點事,要打破舊的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我做起,回響省、市綠化委的號召,積極參與樹木的認養,為南昌市創建花園城市作出自己的貢獻。
況禮文:四川人,同濟大學畢業,原成都軍區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正軍職離休幹部。
況浩文:(1930-----)筆名林蘭,重慶市巴縣人,中共黨員,大學文化;1950—1952年在西南革大一期學習,後分配到西南軍區公安部隊司令部偵察處任參謀,1955年轉業至重慶市二工業局任黨組秘書,1959年任市化工局秘書副科長。文革中遭受迫害,長期無正式工作,文革結束後恢復正常生活後,歷任重慶化工局辦公室副主任,重慶化肥礦山公司副經理,重慶市外貿局長兼黨組書記,重慶市外經貿委主任、黨組書記,重慶市委第五、六屆委員,重慶長發集團公司董事長,高級經濟師。1956年開始文學創作,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小說《一雙繡花鞋》,中篇小說《南嶺之鷹》、《在茫茫的夜色後面》、《企業家》,電影文學劇本《寶笈疑雲》等。2008年,況浩文出版了《一雙繡花鞋》的姊妹篇《風荷》。
況璃:筆名川人、水兄。白族。四川安岳人。中共黨員。1986年畢業於某軍隊院校政教系,2002年研究生畢業於四川大學管理學院經濟技術與管理專業。碩士學位。1980年應徵入伍,歷任戰士、軍旅新聞工作者等。1990年轉業地方歷任報社編輯、記者,副總編輯、總編輯,黨委宣傳部領導等。四川省作協第七屆全委會委員、成都市微型文學學會會長、李劼人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等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中篇小說《趟過死亡》、《胡楊灘》、《老山蘭》、《大漠狼煙》、《無形階層》、《昨天的太陽》等十餘部,中篇報告文學《王洛賓走馬河西》、《科學家失蹤之謎》、《中國西部大監獄》等八部。出版有《龍子龍孫》、《心海流韻》、《半邊人影兒》、《趟過死亡》、《心靈映像》、《一秒鐘的地球與一生的村莊》、《市場法則主導下的傳媒經濟》、《體驗經濟及其策劃空間研究》等文學和學術著作十餘部。作品分獲多種軍隊和政府獎,紀實文學《天下客家》(合作)獲成都市第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一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