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連忘返的海河公園、聞名於國內外的望海樓教堂、雄偉壯觀的“老龍頭火車站”--天津站……但它最讓眷戀的卻是夜幕降下之後,海河流水閃爍的波光燈影的美,流動不息的美。那兩岸若明若暗的各色燈光,倒映在河中,浮如絢麗的彩霞,緩緩的流水,又把一道道彩霞送向遙遙的遠方,使人們產生無限的遐思。在天津,有“七十二沽”之稱,海河還被一些人稱作“沽水”。於是,“沽水流霞”就這樣傳開了。
海河公園
海河兩岸的碧帶般公園--海河公園,是天津人民最喜歡散步、遊玩、休憩的地方之一。在三岔口緊靠獅子林橋的水面上,有兩組銅質塑像,這是海河公園的起點。其中,一組塑像是兩條雄踞的蛟龍,它們相對昂首嬉戲,龍首中間有一枚彩色圓珠懸空疾轉,龍口噴出丈余高的水霧,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二龍戲珠”;一組塑像是頑皮可愛的哪吒,腳踏風火輪,手持降魔圈,身騎一條蛟龍,威風凜凜,氣蓋山河,再現了我國古代神州傳說“哪吒鬧海”的生動場景。在兩組塑像的周圍,懸掛著一串串七色彩燈。每逢傍晚,蒼穹深遽,祥雲渺茫,彩燈閃閃爍爍,水聲嘩嘩作響,水霧團團迷濛,如若置身其間,便會立即有一種飄飄欲仙之感。
沿岸東行到北安橋,是海河公園的青年園。步入園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銀灰色的雙面同步電子石英鐘,這是設計者在有意啟迪青年們珍惜“黃金時代”的寶貴光陰。花叢中矗立著一座名為"青春"的群雕,4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手挽著手,用熱烈的目光互相勉勵去追求美好未來。園內中心處有一座花崗岩石碑,鐫刻著鄧穎超親筆題寫的大字--“青年園”。挺拔、翠綠的白蠟,艷麗、火紅的串紅,遍布各處,洋溢著一派青春氣息。
與青年園毗鄰的是草花園。園內草本花卉繁多,五彩繽紛,目不暇接。這裡靠近天津市了繁華的地區,園外車輛川流不息,人流熙熙攘攘,園內卻是鬧中取靜的好去處。高聳的草花叢中一座名“海河兒女”的雕塑,塑造了一位體態輕盈、健美的漁家女,站立在海河波濤之中,右手高攀一隻振翅欲飛的海鷗,一對明眸凝望著藍天、白天,表達了對新生活的一片深情。這裡最引人注目的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人造疊水瀑布--涌春泉。它占地800多平方米,瀑布3疊直落河中,氣勢磅礴,蔚為壯觀。
草花園以東依次是春花園、夏花園,月季園、秋景園,分別栽植了各季盛開的花木和四季常青的松柏,三季花事不斷,四季各有佳景。春花園以泡桐、洋槐、西府海棠、連翹、碧桃、榆葉梅等為主體植物,早春時節,百花爭艷,呈現出春到海河的景象。夏花園有合歡、欒樹、紫薇、木槿、珍珠梅等花木,盛夏時節,綠樹成蔭,鮮花點綴,美在其中。月季園的布局錯落有致的花壇,種滿了天津市市花--月季,五顏六色,分外妖嬈。秋景園採用自然式的山林野趣手法布置,起伏不平的土丘、曲折迂迴的小徑和小巧玲瓏的茅亭,顯得層次分明,雅致樸素,而表現秋色的火炬、銀杏、杜黎、金銀木、杞等。在天高雲淡的秋月里,紅綠相映,格外鮮艷。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夏花園內占據顯赫位置的一組山石。這山石是從天津薊縣老虎頂採集來的震旦亞紀晚前寒武紀疊層石,距今已有漫漫的10億年。李先念同志書寫的“人民城市人民建”大字,鐫刻在這塊石頭上。
從秋景園到海河對岸向西折回,便是植物造型園。這裡呈現另一種園藝風格,設計者藉助西方園林的造園手法,以規則式布局為主,每隔七、八十米,就會展現不同形狀的組合花池,使甬道更向,丘巒起伏,空間變幻,新意迭出。這裡的疊水台、海波亭、兒童樂園、天鵝雕塑以及用五色草編紮成的海獅戲球、白熊憨立、飛魚展翅、海馬望月、海豚鑽圈等植物立體造型,也會使人覺得美不勝收。
向西行到四緯路和六經路交口處,一組更為恢宏的美景,映入人們眼帘。這組美景,是大型浮雕彩燈水景--“百龍戲水”。它地處海河風景線中段,主段是一座長107米、寬4米的白色大理石浮雕,鐫刻著近百條神態各異、翻騰奔躍的白龍,構成4個“游龍戲水”的逼真畫面。兩側的漢白玉石上,一邊刻著“百龍戲水,時泰景和”,一邊刻著“津門龍影,萬象更新。”每一條龍的嘴部,含有一個噴頭,海河水從龍嘴中噴涌而出,在音樂程式的控制下,不斷變幻著水柱的高度和形狀。浮雕的前面,裝有造霧噴頭和300盞水下彩燈。入夜,龍嘴中的水柱,造霧噴頭的水霧,交匯在一起,浮雕前仿佛進入“雲海茫茫”的境界,水上彩燈又將白龍、水柱、水霧映得五光十色,堪稱天津一大奇景。
再向西行,就到了噴泉遊樂場。這裡的海河水面上,龍船、快艇、鴛鴦船,隨波遊蕩,輕鬆自如,歡聲笑語,不時在空中迴蕩;鯨魚號、黃蓮聖母號等大型遊船,載著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遊客,浮波而行,兩岸的旖旎風光盡收眼底。位乾遊樂場中心的是大型聲控噴泉群,20多米高的水柱騰空而起,伴隨著悠揚、明快的樂曲,又分別展示幕簾狀、湧泉狀、霧球狀、喇叭狀……到了夜晚,160盞水下彩燈,大放光華,水柱被塗上了瑰麗的色彩,頓時變成童話般世界,不知陶醉過多少遊人。
望海樓教堂
坐落在三岔口一帶海河北岸的望海樓教堂,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天津教案”遺址。這裡原有一座望海樓,建於清代康熙年間,曾是清代皇帝出巡到天津時遊玩的地方。這一帶車船交匯,商販雲集,是水陸交通的要道。望海樓的旁邊,還有香火旺盛的崇禧觀、望海寺等廟宇。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等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使法國獲了在中國“各省租買地”和“建造自便”的“權利”。1862年,法國攫取瞭望海樓一帶方圓15畝地方的“永租權”。1896年12月,法國傳教士謝福音主持拆掉了崇禧觀,在原來地基上蓋起一座規模可觀的天主教堂。這是一座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呈長方形,前邊有3個鐘樓,仿佛3個筆筒。法國傳教??名用法文刻在教堂鐘樓正面的大理石上。當地人稱這座教堂為“望海樓教堂”。
1870年夏,與望海樓教堂僅有一河之隔的仁慈堂三、四十名兒童,由於法國傳教士和修女的虐待,再加上流行瘟疫,被折磨而死。隨後,這些兒童的屍體被胡亂地埋在荒野里,不少屍體露出地面,遭到野狗爭食,四肢離散,慘不忍睹。當時,天津又發生幾起拐騙兒童事件,罪犯被抓獲後,都供認受望海樓教堂教民的指使。於是,天津人民對侵略者鬱積已久的仇恨,終於瀑發了,書院開始停課,士紳紛紛集會,反洋教的揭貼很快貼滿大街小巷。6月21日,數千民眾在望海樓教堂前示威。一貫無視中國人民的法國領事豐大業,帶著秘書西蒙,氣勢洶洶地闖入通商衙門,見到三口通商大巨崇厚就破口大罵,鳴槍進行恐嚇,將屋內陳設砸得粉碎。歸途中,豐大業大舉槍向天津知縣劉傑射擊,劉傑一閃身,子彈擊傷了身旁的隨從。西蒙也在一旁鳴槍恐嚇民眾。在場的民眾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當場打死了民憤極大的豐大業和西蒙。緊接著,又鳴鑼聚眾湧向望海樓教堂,打死了謝福音和其他二十多名教士、修女等,放火焚燒瞭望海樓教堂和法國領事館、仁慈堂。這就“天津教案”爆發的過程。
現在,望海樓已經成為國家級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老龍頭火車站”--天津站
天津站位於海河風景線的中心,是一座造型新穎、宏偉和富有時代感的車站。天津站原為“老龍頭火車站”,始建於1888年,是全國最老的車站之一,但站舍十分簡陋,設施十分落後。後經幾次改建,仍然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1987年4月,天津新客站開始建設,轉年10月建成,鄧小平同志親自題寫了站名--天津站。
天津站主站房高23.75米,上面的圓形塔樓高70米,外部用花崗岩蘑菇石和剁斧石裝修,呈現銀灰色。從空中鳥瞰,它形成一個144度夾角,與海河的走向基本平行,而且宛如一隻振翅飛翔的銀色海鷗,象徵著天津正在新長征中雄姿勃勃地騰飛。圓形塔樓的頂部,是一座6米見方的石英鐘--這是目前全國鐵路車站最大的石英鐘,雄渾的鐘聲,傳遍方圓數里,時時催促人們去建設新的生活。
與天津站主站房毗鄰的商業大樓--龍門大廈,是一種造形奇特的米黃色建築物。遠遠望去,它就象一條橫臥的金龍,龍首高高昂起,龍尾稍稍翹立,顯示奔騰萬里之狀。它向人們預示:昔日的“老龍頭”,今日又煥發了生機。
天津站的各種服務設施,技術先進,門類齊全,在國內堪稱一流。同時,天津站又是一座“藝術宮殿”。主站房的中央圓廳,直徑40米,高21米,中部是由10根石柱圍合而成的高大空間。中央圓廳的頂部,是一幅目前國內最大的穹頂油畫--《精衛填海》,由著名油畫家秦征等人創作。畫面上的精衛,背生雙翅,披髮裸體,集愛、美、剛毅,頑強於一身,表現了中華民族移山填海的博大氣魄。
此外,朱子平和李家旭創作、王之江監製的鑲嵌在南出站口的浮雕壁畫《盤古開天》,曹德北創作的裝飾在飲席候車廳的壁畫《玉蘭花鳥》,李長有創作的裝飾在基本站台候車廳的壁畫《津東第一關》、黃國忠創作的裝飾在餐廳的壁畫《陽光·生命》,黃宗瑞、楊明、李志國創作的裝飾在餐廳的大型壁畫《海之曲》,無不取材新穎,立意深刻,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著名書畫家王學仲、孫其峰、肖朗、溥佐、趙松濤、孫克綱、王頌余、慕凌飛等創作的一批書畫珍品,也散落在各個貴賓室、候車廳,使屋內熠熠生輝。
天津站前身的“老龍頭火車站”,又是當年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紀念地。1900年6月15日晚,八國聯軍的1700多名沙俄侵略軍攻占了“老龍頭火車站”,於是義和發卻了一場攻打“老龍頭火車站”的激烈戰鬥。天津義和團發動了呂祖堂壇口的首領曹福田,擔任這次戰鬥的指揮者。6月18日,曹福田率領數千名團民,協同部分清軍,合力攻打火車站,雙方激戰10多個小時。儘管義和團的武器落後,但人人奮勇衝殺,終使侵戰略軍支撐不住,“皆高掛白旗,以示不戰”。曹福田識破這是緩兵陰謀,繼續同敵人展開搏殺,殲敵500多名。後來,義和團幾度占領火車站,又幾度退出,一直到天津城陷落之前,戰鬥始終沒有停止。一位西方記者評論“老龍頭火車站”戰鬥時說:“華人此次甚勇敢,為從來所未見,向尚不信其有此耐戰之心,目下觀之,彼等之勇猛及耐心之處。較被圍西人之心更勝矣。”
往昔的戰場換了新顏。如今,天津站高大建築物前的視野開闊的廣場,是一塊十分美麗的地方。廣場的中心,是一座盆景式大花壇,盛開的月季花燦若繁星;廣場的兩側,為樹冠鏇式樓梯之外,還沒有電梯直通塔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