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燈前的墨大拉

油燈前的墨大拉

拉圖爾的作品構圖嚴謹,以極端寫實手法描繪光與影的變化,畫風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但又有自己獨特風格。 這幅《油燈前的的墨大拉》,便是拉圖爾表現燭光的代表作品。 作品《懺悔的墨大拉》一如畫家其他的作品,洋溢著拉圖爾式的陰鬱與寂寞之感。

作品簡介

【畫名】《油燈前的墨大拉》
【作者】拉圖爾(法國)
【類別】布上油畫
【尺幅】128×94cm
【收藏】法國,巴黎,羅浮宮

畫家簡介

拉圖爾(1593—1652年)17世紀美術史上一位擅長描繪光線與陰影的大師。他的作品充滿神秘,深得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鐘愛。在他逝世後,他的作品曾被世界遺忘長達三個世紀之久,直到20世紀初才被發掘出來。拉圖爾的作品構圖嚴謹,以極端寫實手法描繪光與影的變化,畫風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但又有自己獨特風格。拉圖爾以年老樂師為題材的一系列畫作以及著名的《作弊者》、《女相命人》,展現出其細膩的筆觸和敏銳的觀察力,充分將畫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傳達出來。晚期傑作如《懺悔的墨大拉》、《伊琳為聖塞巴斯蒂安療傷》等系列作品,更將燃燒著蠟燭的夜光表現得淋漓盡致,流露出一股神秘動人的氣氛,整個畫面蘊含一種崇高的精神。

作品賞析

17世紀的法國,由於君主是國家的最高權威,所以,不論文學還是繪畫、雕刻,不但要受到王權口味的局限,而且還不得不以歌頌君王、服務於宮廷作為創作的首要任務。1648年,在王室保護下創立的“法蘭西皇家雕刻學院”,只重模仿,不重創新。他們甚至把藝術形式分為三六九等,即把希臘、羅馬的形式視為第一等;拉斐爾及其學派的形式視為第二等;而普桑和威尼斯畫派的形式被排在第三等和第四等;弗蘭德斯和荷蘭畫派的形式則被視為最下等。無疑,這種偏見必然會扼殺和埋沒在其他形式上進行探索而有作為的藝術家,譬如拉圖爾。拉圖爾一生活動範圍極為狹小,他生於呂內威爾,卒於此地,從未離開過家鄉。在他逝世後,被人們長期遺忘,幾乎沒有生平記載。他的作品也被認為是委拉斯凱茲、卡拉瓦喬、倫勃朗等人的作品。這種誤解直到20世紀才被推翻。拉圖爾這種簡潔概括的藝術重新獲得了美術界的推崇,這種情況與同時代的畫家維米爾有相似之處。
拉圖爾創作的題材主要是宗教畫和風俗畫,在他筆下,兩者往往有糅合在一起。拉圖爾一生崇尚卡拉瓦喬,他被這位前輩大師的作品中那股現實主義永恆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他摒棄了卡拉瓦喬作品中狂暴和粗野的成分,代之以肅穆、莊重、和諧的氣氛。這一點突出地表現在對“光”的描繪技巧上,尤其是對夜光有著強烈的嗜好,擅長表現細膩柔和的燭光。特別令人叫絕的是,似乎在他所有以“燭光”為主題的作品中,蠟燭均是被全部或部分遮擋住。這種利用燭光來營造獨特氛圍的繪畫效果,構成別致的情境,在當時乃至現在都極具鮮明的藝術特色,十分富有代表性。
這幅《油燈前的的墨大拉》,便是拉圖爾表現燭光的代表作品。我們看到整個畫面基本處在黑暗的陰影中里,只有桌上的蠟燭形成微弱的光源,散發著橘紅色的光,照亮不大的一片,沒有人忍心打破畫面的寧靜。一個女子坐在桌前,用胳膊肘托著下巴沉思,她就是墨大拉。墨大拉是《聖經》中僅次於聖母瑪利亞的女性,也被稱為“墨大拉的瑪利亞”。她原來是一個妓女,過著放蕩淫逸的生活,但是,在耶穌基督的感召下,她改惡從善,成為基督忠實的門徒。她陪著聖母一起看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然後又在3天后目睹了基督的復活,成為神跡的見證者之一。在這裡,拉圖爾將墨大拉表現得樸素、哀婉,絲毫不見華麗的服飾和世俗的享樂,只有明晰、沉靜的反省。若細心觀察,或許你會體會出畫家在構思上的一個秘密:墨大拉的頭、膝上的骷髏頭、桌上的書,正好形成一個三角,將中心的燭光圍起來,以唯一的光源吸引人們的視線,使觀者被眼前這種謐靜的氛圍所感染。
與這件作品關係密切的還有《懺悔的墨大拉》、《鏡前的墨大拉》,都是《聖經》題材中墨大拉的形象,兩者均以手托腮,並在微暗的光線下耽於冥想。作品《懺悔的墨大拉》一如畫家其他的作品,洋溢著拉圖爾式的陰鬱與寂寞之感。畫面構圖嚴謹,具有雕刻般的充實感。對畫中人物內心世界的細膩表達,體現了畫家敏銳的觀察力,真正對畫面起作用的是燭光那特有的渾然效果。在控制色彩明度上,拉圖爾運用燃燒著蠟燭的夜光來表現,以極端寫實手法描繪光與影的變化,從中我們可以想見藝術家觀察生活的細膩程度。光感處於似有似無的平淡之間,真實中具有一種剪影的美感,服飾與光線下的面孔幾乎是平塗,卻不妨礙人物特徵的表達。在恬靜自然生動的畫面中,樸實無華得以做大程度的升華,,整個畫面給人印象深刻。拉圖爾可能是最早利用簡化的幾何形去塑造永恆感的畫家,其作品像紀念碑一樣肅穆、沉靜。
有種理論說,拉圖爾開創了後世的立體主義。初聽起來嚇人一跳,但仔細分析他作品中渾厚圓潤的造型及隆起凹凸的造型輪廓又不無道理。很多作品像是直接鑲嵌在幕布上的突出的側體,這種造型方式無疑是很特別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