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皇[沙皇的稱呼]

沙皇[沙皇的稱呼]

中世紀的俄國,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們也稱呼舊約的人物為沙皇。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凱撒(Caesar)的轉翻譯音(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

基本信息

詞源

沙皇(царь)一詞中的“沙”來自拉丁語中凱撒(Caesar)的轉翻(Цезарь),царь就是“大皇帝”的意思,後保加利亞君主西蒙大帝自稱沙皇(цар),其詞源即來源於“沙阿”,是為沙皇的最早使用,沙皇相當於國王,而不是皇帝。

沙皇沙皇

伊凡四世後來也採用沙皇作為自己的頭銜,俄語轉寫為царь(Tsar)。
中文譯為“沙皇”,是將царь的音譯“沙”與代表地位(當時俄國已經是帝國)的“皇”字連寫而來。

含義 

中世紀的俄國,沙皇這個稱號指最高統治者。早期俄羅斯人認為拜占庭帝國是羅馬帝國的繼承人,是宇宙的中心。俄羅斯人尊稱拜占庭的君主為“沙皇”,而認為俄羅斯的大公們是拜占庭沙皇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們也稱呼舊約的人物為沙皇。
13世紀,蒙古韃靼人的駭人聽聞的統治,加上強盛的蒙古大汗娶了拜占庭的公主為皇后,使俄羅斯人轉而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俄羅斯大公即又是蒙古“沙皇”(即蒙古大汗)的大臣了。但隨著蒙古人的衰落,俄羅斯人不樂意再尊稱蒙古大汗為沙皇了,但始終不敢正式自稱沙皇。
西蒙大帝西蒙大帝

西蒙大帝1547年1月16日,莫斯科大公國大公伊凡四世(伊凡雷帝)發表了重要講話,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被稱為沙皇俄國(王國時期),伊凡四世打破了對沙皇的一切權力限制,領主政體改為了沙皇專制政體,於是伊凡大帝成了第一位沙皇。後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於1721年將沙皇升格為皇帝,俄羅斯正式成為帝國,但一般沿用沙皇、沙皇俄國作為俄羅斯帝國君主和國家的呼稱。
在保加利亞,保加利亞大帝西蒙一世(西蒙大帝)於913年將大公升格為沙皇,國號即變更為保加利亞王國,925年迫使東羅馬帝國給予“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頭銜,即成為皇帝,國號也一度被稱為保加利亞帝國。特別注意的是:“希臘人的皇帝”是東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
說沙皇是凱撒的俄語音譯,其實是一種附會。沙皇一詞最早出現在歐洲是10世紀的保加利亞,西蒙大帝一生與東羅馬帝國交戰,自然不會去崇拜羅馬帝國的事實開創者凱撒。更不可能用凱撒一詞作為自己的頭銜作為國王的地位來使用。西蒙大帝後來被東羅馬帝國奉為皇帝,也表明沙皇是國王,而不是皇帝。

電影

基本信息

導演:帕維·龍根
編劇:AlekseiIvanov
主演:彼得·馬莫諾夫/奧列格·揚科夫斯基/RamilyaIskander
類型:劇情/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羅斯語
上映日期:2009-11-04
片長:123分鐘
又名:皇帝/Tsar

簡介

本片以俄國歷史上首任沙皇伊凡四世為主人公,講述了16世紀的俄羅斯,他以殘暴的手段統治全國,最終反對他的那個人卻是他童年時的摯友;影片著重刻畫了伊凡四世的內心世界。 
伊凡四世在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他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他的故事也多次被搬上大銀幕。電影《沙皇》由俄羅斯著
名導演帕維·龍根執導,2009年5月曾入選第62屆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隨後還曾參加了波蘭華沙電影節、莫斯科電影節等,獲得高度評價。 
出生於1949年的俄羅斯導演帕維·龍根是坎城的常客。他的三部作品《計程車司機布魯斯》、《月亮樂園》、《愛,婚了頭》都曾獲選入圍主競賽單元進行金
棕櫚的角逐,而1990年的《計程車司機布魯斯》則最終贏得了最佳導演獎。2007年,帕維·龍根還曾以評審身份參加坎城電影節。

對於這個背景設定在四百年前的故事,帕維·龍根卻認為這部電影與當下有著緊密的聯繫,他表示:“這是一個關於今天俄羅斯的隱喻,而它也同樣指涉史達林時代。”帕維·龍根表示,這部電影在某些表現手法上借鑑了中國京劇的表演手法。

擔任主演的彼得·馬莫諾夫是俄羅斯著名演員,有著深厚的舞台劇表演功底,他與導演帕維·龍根曾合作過《計程車司機布魯斯》、《孤獨之島》等多部作品,非常默契;片中扮演伊凡四世的敵人一角的是奧列格·揚科夫斯基,他是俄羅斯廣受歡迎的表演藝術家,已於2012年5月20因病逝世。《沙皇》定於2009年11月4日在俄羅斯公映。

歷任俄國沙皇:

基輔羅斯
862—879年留里克
879—912年奧列格(882年遷都基輔,從此開始基輔羅斯的統治)

..

912—945年伊戈爾
945—962年奧爾加攝政(伊戈爾妻)
962—973年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
973—980年雅羅波爾克一世
980—1015年弗拉基米爾一世
1015—1019年斯維亞托波爾克一世
1019—1054年雅羅斯拉夫一世
1054年雅羅斯拉夫死後,其子三分天下,基輔羅斯解體。
1054—1073年伊茲雅斯拉夫
1073—1078年斯維亞托斯拉夫二世
1078—1093年弗塞沃洛德一世
1093—1113年斯維亞托波克二世
1113—1125年弗拉基米爾_莫諾馬赫
1125—1132年穆斯提斯拉夫一世
穆斯提斯拉夫一世死後,羅斯完全進入封建割據時期。
1132—1139年雅羅波爾克二世
1139—1146年弗塞沃洛德二世
1146—1154年維雅切斯拉夫
1154—1157年尤里_喬治_多戈里奇一世
弗拉基米爾大公統治時期
1157—1175年安德列_安德魯一世_伯格柳別斯基
1157—1176年麥可
1176—1212年弗塞沃洛德三世
1212—1217年,1218—1238年尤里二世
1217—1218年康斯坦丁
蒙古統治時期
1238—1246年雅羅斯拉夫二世
1246—1247年斯維亞托斯拉夫
1248—1249年麥可
1249—1253年安德列二世
1253—1263年亞歷山大一世
1263—1272年雅羅斯拉夫三世(特維爾公)
1272—1276年巴西爾_瓦西里
1276—1281年,1283—1294年德米特里厄斯_季米特里
1281—1283年,1294—1304年安德列三世
1304—1319年米切爾(特維爾公)
1318—1326年尤里_達尼洛維奇(莫斯科公)
1326—1327年亞歷山大二世(特維爾公)
1328—1331年亞歷山大三世
莫斯科大公國
1263—1303年丹尼爾
1303—1325年尤里三世
1325—1341年
1331—1341年立陶宛伊凡一世(又稱“錢袋”伊凡)
1332—1341年弗拉基米爾
1341—1353年西蒙
1353—1359年伊凡二世
1359—1389年季米特里_頓斯科伊(頓斯科伊意思為“頓河英雄”)
1389—1425年瓦西里一世
1425—1462年瓦西里二世(“失明大公”)
1462—1505年伊凡三世(伊凡大帝,1480年脫離蒙古統治)
1505—1533年瓦西里三世
1533—1584年伊凡四世(伊凡雷帝,1547正式稱“沙皇”)
1584—1598年費多爾_狄奧多一世(1598年沙皇費奧多爾死,無嗣,留里克王朝告終。)
王朝混亂時期
1598—1605年鮑里斯_戈都諾夫
1605年費奧多爾_狄奧多二世
1605—1606年季米特里一世(偽沙皇)
1606—1610年巴西爾四世_叔伊斯基
1607—1610年德米特里厄斯_季米特里二世(偽沙皇)
1610—1613年伏拉斯基拉夫(波蘭公)
羅曼諾夫王朝
1613—1645年米哈伊爾_羅曼諾夫
1645—1676年阿列克斯
1676—1682年狄奧多三世
1682—1696年伊凡五世
1682—1725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
1725—1727年葉卡捷琳娜一世
1727—1730年彼得二世
1730—1740年安娜_伊凡諾芙娜
1740—1741年伊凡六世
1741—1762年葉麗薩維塔_伊莉莎白
1762年彼得三世
1762—1796年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大帝)
1796—1801年保羅一世
1801—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
1825—1855年尼古拉一世
1855—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
1881—1894年亞歷山大三世
1894—1917年尼古拉二世
1.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大帝) 1682——1721年為俄羅斯沙皇,1721——1725年為俄國皇帝。打敗瑞典和土耳其。1721年加冕為全俄皇帝。他積極改革,是俄羅斯社會面貌向西方靠攏。他在涅瓦河上建立了新京都聖彼得堡。1725年死於尿毒症。皇位傳給續妻葉卡捷琳娜一世。
俄國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
2.葉卡捷琳娜一世·阿列克謝耶夫娜 1725——1727年在位,遵照彼得一世的志願,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
3.彼得二世·阿列克謝耶維奇 1727——1730年在位,在位期間,罷黜彼得一世的寵臣阿·緬希科夫,首都遷回莫斯科。1730年死於天花,此後,羅曼諾夫王朝絕嗣。
4.安娜·伊萬諾夫娜 1730——1740在位。俄國女皇,伊萬五世沙皇和普拉斯科維亞·薩爾特科娃皇后的女兒。
5.伊萬六世 1740——1741在位。登基時還不到1周歲。他的母親是安娜·伊萬諾夫娜女皇的外甥女。1741年被推翻。
6.伊莉莎白·彼得羅夫娜 1741——1761年在位。彼得大帝最後的繼承人和最小的女兒。她發動政變,l囚禁了攝政女皇和伊萬六世。女皇知書而不識禮,為人乖戾暴躁。她參加了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幫助普魯士保住了西里西亞。還參加了七年戰爭。1761年死於聖彼得堡,王位傳給外甥彼得·烏爾利希。
7.彼得三世·烏爾利希 1762年在位。彼得大帝的外孫。霍斯丁公爵卡爾·腓特烈的兒子。1742年從霍斯丁回到彼得堡成為大公和皇儲。1744年娶安哈特—采爾布斯特公主索菲婭·腓特烈·奧古斯塔為妻。1762年繼承王位,荒疏政務,而且狂熱的模仿普魯士的制度,他憎惡妻子, 結果招來了1762年的政變。他本人被囚禁在彼得—保羅要塞。1762年離奇死亡。
8.葉卡捷琳娜二世(大帝)1762——1796年在位。俄國僅有的兩位大帝之一。生於安哈特—采爾布斯特。1744年成為大公夫人。1762年發動政變成為女皇。葉卡捷琳娜奉行擴張主義政策,發動了兩次俄土戰爭、一次俄瑞戰爭和三次波蘭戰爭。她和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一起瓜分了波蘭的領土。在這些戰爭中,俄國完全獲得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口,領土擴大了67萬平方公里。
9.保羅一世·彼得羅維奇 1796——1801年在位。俄國皇帝,官方說法是彼得三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獨子。1796年即位之後廢除了大部分母親所建立的制度。他狂熱的仿效普魯士的軍事制度,遭到了貴族們的反對。1801年,保羅一世死於一次政治謀殺,罪魁很可能是他的兒子和繼承人亞歷山大大公。
10.亞歷山大一世·巴甫洛維奇 1801——1825。俄國皇帝保羅一世的長子。出生在聖彼得堡。1801年策劃了謀殺父親的政變,同年成為俄國皇帝。亞歷山大與拿破崙皇帝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但仍然不可避免地捲入了反法戰爭。1811年亞歷山大在莫斯科擊敗了拿破崙的60萬大軍,1814年和1815年分別在萊比錫和滑鐵盧打敗法軍,迫使拿破崙兩度退位。此後亞歷山大一世成了歐洲的保護者和英雄。他信仰神秘主義,受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的影響很深。1825年與伊莉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皇后到塔甘羅格療養,結果離奇的死在那裡。亞歷山大娶巴登公主路易莎·瑪麗婭·奧古斯塔(伊莉莎白·阿列克謝耶夫娜)為妻,他們只有兩個女兒,他的王位由弟弟尼古拉大公繼承。
彼得三世
11.尼古拉一世·巴甫洛維奇 1825——1855。1825年亞歷山大一世駕崩,尼古拉大公遂向王兄康斯坦丁大公宣誓效忠,但康斯坦丁自願放棄王位,尼古拉就成了沙皇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為人殘暴,對革命和起義採取堅決鎮壓的態度。他洞察到了農奴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一個強大的封建帝國,但他的改革還僅限於不損害地主階級的利益的範圍內。尼古拉一世把俄羅斯引進曠日持久的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在這場戰爭中沒撈到什麼好處,而是損兵折將,經濟崩潰。1855年,尼古拉在戰爭的硝煙中去世。尼古拉一世是俄國第一位迎娶普魯士王族的皇帝,他之所以違反祖制的娶了一位一等大貴族的女兒,是因為他當時並不知道會成為君主。他和妻子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卡·路易莎·夏洛特·威廉明娜(亞歷山德拉·費奧多羅夫娜)共生有7個子女,長子亞歷山大繼承王位。
12.亞歷山大二世·尼古拉耶維奇 1855——1881。尼古拉一世死後,亞歷山大二世順應時機的結束了克里米亞戰爭(1856),戰爭結束之後,面對國內愈演愈烈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於1862年頒發敕令,解除了農奴對農奴主的義務,但他們須得用大量的金錢“贖身”。儘管亞歷山大二世改革根本沒有減輕農奴的負擔,但它畢竟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革命,並為二月革命打好了基礎。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在十二月黨人的未遂政變中被刺殺。亞歷山大二世娶黑森—達姆斯塔特的馬克西米連娜·威廉明娜·奧古斯塔·瑪麗婭為妻,子女均夭折;後娶葉卡捷琳娜·多爾戈盧卡婭女大公,有數個子女。王位由次子亞歷山大大公繼承。
到18世紀,俄國奪得了通向北方波羅的海和南方黑海的出海口。從19世紀初期開始,俄國的對外擴張勢頭更加猛烈。1809年,迫使瑞典割讓包括芬蘭在內的大片領土,芬蘭成為俄國境內的一個大公國。在維也納會議上,俄國夥同普、奧再次瓜分波蘭,奪取了波蘭大部分地區。1826—1828年,俄又迫使伊朗割讓了幾乎全部喬治亞、北亞塞拜然和東亞美尼亞。1828年春天到1829年秋天,俄通過對土耳其戰爭,吞併了高加索的黑海海岸。俄國還逐步向中亞推進,到19世紀中後期,吞併了包括今天的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在內的廣大地區。也就在這一時期,俄國通過與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如《瑗琿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割占了中國總計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大地區。到1913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已成為擁有2280萬平方公裡面積的龐大殖民帝國。從某種程度上講,沙俄的歷史就是一部侵略擴張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