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湖[仙桃沙湖]

沙湖[仙桃沙湖]

沙湖鎮因鎮治設沙湖而得名。沙湖本為大湖名稱,明代始稱玉沙湖,明清時代,沙湖鎮均設定巡檢司衙門。

簡介

沙湖鎮系仙桃市東南部的一個邊沿鎮。東與武漢市銀蓮湖接壤,西和楊林尾毗鄰,南靠東荊河與洪湖市一水之隔,北臨彭場與西流河隔河相望。西北距市治仙桃37公里,鎮治設沙湖,全鎮總面積約150平方公里,耕田面積96000畝,其中白田24129畝,水田37596畝,水產養殖面積27097畝,在東荊河外灘,還有蘆葦100000畝,自然湖泊50000畝。總人口45429人(少數民族43人外)。其餘均系漢族。

沙湖鎮因鎮治設沙湖而得名。沙湖本為大湖名稱,明代始稱玉沙湖,明清時代,沙湖鎮均設定巡檢司衙門。1949年解放後,為沔陽縣第四區人民政府所在地;1951年底該區劃出西流河、何家口等地與第三區劃出的公明鄉等地合成第十五區;1956年撤區成立沙湖指導組;1957年恢復沙湖區,將復興鄉劃歸楊林尾區,吳豆刂鄉劃歸洪湖縣所轄;1958年建沙湖人民公社,原所轄7個鄉更名為管理區;1960年又改公社為區,所轄7個管理區更名為公社;1966年將所轄王場和杜窯兩個公社劃歸西流河公社,官土 當 公社劃歸楊林尾區管轄。1984年機構改革,將人民公社更名為沙湖鎮委會。1987年撤區建鎮,劃出尤拔鄉的石潭、合興、寶興、聯合、新建、新垸、四新、邵台、施家灘等九個村歸何場管轄,劃出紅垸鄉的朱排口、黃金壩、磨盤、黃豆、雙豐、湯台、雙勝、周湖、純良、純南等十個村和中幫鄉的紅土湖、三溝、等2個村歸杜窯鄉管轄;2001年,仙桃市機構調整、撤銷杜窯鄉,將原劃出的12個村又劃歸沙湖鎮所轄。沙湖鎮現所轄一街道辦事處、兩個居民委員會。35個村、2個漁場和蘆席場。

洪湖赤衛隊在此取景 洪湖赤衛隊在此取景

沙湖自古地靈人傑。這裡不僅是光緒翰林院禮部左侍郎李紱藻的桑梓之地,而且養育了著名歌唱家王玉珍(《洪湖赤衛隊》主角韓英的扮演者)、著名篆刻家楊白陶、著名作家楚良等大批仁人志士,形成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沙湖是江漢平原一個古老的歷史名鎮,隋唐建鎮,明初為沔陽州三大鎮之一,設沙湖驛,素有“ 沙湖沔陽州”之稱,建於明代的魁星閣是當時標誌性建築。

沙湖 沙湖

沙湖是一個水鄉園林生態鎮。境內湖泊星羅棋布,溝渠縱橫交錯,水土肥沃,物產豐富。全鎮現有耕地面積9.6萬畝,其中精養魚塘面積3.8萬畝,蓮藕面積2.5萬畝,養鱉面積1200畝。沙湖外灘擁有蘆葦10萬畝,天然湖泊5萬畝,農業開發前景十分廣闊,沙湖鹹蛋、沙湖麻鴨、沙湖紅蓮、沙湖刁子魚等農副產品名揚四海。

地理環境

位置 面積

沙湖鎮位於仙桃市治東南37公里處。東與武漢市銀蓮湖接壤,西和楊林尾毗鄰,南靠東荊河與洪湖市一水相隔,北鄰彭場與西流河隔河相望。全鎮面積150平方公里。據2004年統計年報,耕地面積96000畝,其中白田24129畝,水田37956畝,水產品面積27097畝,在東荊河外灘,還有蘆葦100000畝,自然湖泊50000畝。全鎮轄一個街道辦事處,兩個居民委員會,35個村民委員會,2個漁場,1個蘆葦場,鎮政府機關設在龍鳳山下的祖師豆刂 溝東邊。

行政區劃

沙湖鎮地處沔東南邊陲,地域遼闊,但作為縣以下行政單位,變化非常頻繁,僅據縣誌記其梗概:

清雍正十二年(1973)沔陽州劃為“五鄉、二土圖一百里”的政區,沙湖屬東方悅安鄉管轄。

光緒年間,沔陽州為東南西北四個鄉轄133個鎮城東為東鄉,沙湖歸東鄉管轄。

民國元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成立沔陽縣行政公署,縣以下政區沿襲清制。

民國21年(1932)全縣劃為10個區沙湖為三區,轄8個鄉,即:何萬鄉、西流河鄉、崇何鄉、中王杜鄉、彭沙千鄉、解尤鄉、太和陽鄉、沙官鄉。

民國25年(1936)沔陽將10區劃為六個區,沙湖為第六區,區治設沙湖,轄228保,成立10個聯保,即:白五、西流河、崇何、壩潭、中王杜、何萬、解尤、太和陽、沙官、周圻。

建國後,1950年,沔陽行政區劃調整為2鎮10個區,下半年復調為2鎮16個區,沙湖為第四區。

1951年6月分縣後,沔陽重新劃為2鎮13個區,沙湖仍為四區,轄36個村。

1956年撤銷區級行政機構,全縣劃為10個指導組,四區改為沙湖指導組,轄復興、尤拔、油合、中邦、王場、杜窯、官土 當、吳豆8個鄉,76個鄉高級合作社3個初級合作社。

1957年撤銷指導組,恢復區級建制,沙湖恢復區制,將復興鄉劃歸楊林尾、吳豆鄉劃歸洪湖縣,沙湖改名為沙湖區。

1958年,建立沙湖人民公社,原所轄7個鄉、尤拔、中幫、保豐、官土 當、、杜窯、王場 、雙合更名為管理區。

1961年,改沙湖公社為沙湖區,原所轄 7個管理區更名為公社。

1966年,將所轄王場公社,杜窯公社劃歸西流河公社,官土 當 公社(雙合)公社劃歸楊林尾管轄。

1984年,機構改革,取消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名稱,恢復區鄉建制,沙湖公社改名為沙湖鎮,轄尤拔、中邦、油合、保豐、紅垸5個鄉和一個街道辦事處。

1987年,撤區建鎮,沙湖鎮尤拔鄉的9個村劃歸何場管轄。紅垸鄉和中邦鄉的三溝村、紅土湖村劃歸杜堯鄉管轄。

2001年,杜窯撤鄉,原劃出的紅垸鄉和中邦鄉的三溝村、紅土湖村劃回沙湖鎮。

2004年,仙桃市撤銷蘆葦場建制,將其劃歸沙湖管轄。

2005年底,沙湖鎮有一個街道辦事處,2個居民委員會,35個村民小組,1個蘆葦場,2個漁場。

城區 村莊

一、城區簡介:

沙湖城區,歷史悠久,據嘉靖《沔陽志》記載,“沙湖早於隨唐建政”。但據李氏家譜文亮公撰《夢澤烏林沙湖沔陽史志》記載,建政更早。

西周厲王時,沙湖曾設獵戌安民,獵戌蓼公因紅花嶺(獵戌駐地)淤沙擊目,河湖相連,故將紅花嶺一帶稱之謂沙河集。

東周時期:烏林沙湖屬鄖國,鄖子為王,曾在沙湖設烏林依督治理沙湖,魯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鄖與隨、絞州蓼伐楚,被楚滅,鄖遂為楚地。因此沙湖屬楚國。

明初:沙湖設驛

明未清初,沙湖均設巡檢司衙門。叫“沙鎮司”。

城區建設,明洪武二年間,即已形成了一閣、二樓、四街、八橋、四十八廟門的建築格局。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了。據李氏家譜記載,明成祖(永樂)三年(1406),李氏先祖文亮公(武進士、金凌侍衛)勅贈御史,奉旨承天府沔陽州監修十多處橋廟,其中,在大長河沙鎮,修一橋《軒轅橋》一廟《龍鳳山》,廟一閣改古元通寺為《魁星閣》,一樓《觀止樓》等大型建築。現根據原沔陽縣文史研究員李恭權先生提供的《沙湖舊貌示意圖》綜述如下:

一閣:魁星閣,位於沙湖鎮東,通順河南。

二樓:鎮西為大觀樓,鎮東為觀止樓。占地面積各約150平方米,青石浮雕樓基,高約二米,樓台四角和前後兩面八根一尺見方石柱力擎樓頂,畫棟雕棟,飛檐刁斗,八角板爪,風鈴叮咚。

四街:

竹排街:位於通順河南,上起土地廟,下至黃絲河(通順河支流向南出東荊河)全長兩華里。

河街:與竹排街隔河平形相望。上起剅背,下至東閣,每家正屋門前有一立柱瓦面從事經營的場子,鱗次櫛比,高低一致,風霜雨雪,行人不鷺。

正街:為一條純商業街,麻石鋪面,街寬約5米,兩邊為本地商鋪和外幫客號的門店。

后街:位於護鎮河南(即娘娘溝南邊),清稱瓷器街,上起司觀橋,下至古法華寺,長約華里,清末時,客戶不堪漬水之苦,遷往正街而廢棄。

八橋:由西至東橫跨護城河上。即:

軒轅橋:建於永樂三年(1406年)寬2米、長4米、石拱型:往北通龍風山。

古更橋:寬2米、長約3米,磚拱石面。

大巷橋:寬2米、長約3米,磚拱石面,往北通鎮外福興橋至赤嶺。

五局橋:寬2米、長約3米。

司觀橋:寬3米、長約5米,石拱橋,石雕欄桿為沙湖八景“觀橋望月”之處。

火爐橋、娘娘橋、清平橋:長寬結構與五局橋古更橋近似,五橋皆往北通馬道子(即明清時驛道)出赤嶺。

四十八廟門:現將有址可考且規模較大的寺廟列名如下:以司門口為中心,上有觀音閣、龍風山廓。三義殿、董家廟;下有城皇廟,五仙殿、天齊廟、七聖宮、法華寺、藥王廟、三仙殿、古佛寺;通順河南,上有土地廟,下有楊泗廟……其它寺廟、或由於較小、或早先廢棄,難以一時弄清,故而只好留待後人補充。

民國時期至解放前夕,雖然沙湖累遭洪水,兵燹的破壞,但明清風格的建築格局依稀猶存。1954年,洪水肆虐,沙湖才徹底淪為廢墟。

1954年冬,沙湖重建。五十年來,城區街道建設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了很大的發展,已經建成了《二縱三橫》的主幹道14條。現將其街道的名稱、走向、長度、寬度記載如下:

沙湖街:西起剅溝,東到龍王咀,原長1200米,寬4米,石板路面。1955年改修,磚渣路面。1980年,擴建延伸,全長1500米,水泥路面。沿街兩邊有200家商店,30多棟大樓。

玉沙大道:西起仙沙公路,東到楊老堤。全長1200米,寬25米,水泥路面。1980年動工,1985年完成沿路兩邊大樓鱗次櫛比。

沙湖大道:西起宏成公司(原敷料廠),東到沙湖二橋。全長2200米,寬40米,水泥路面,1985年動工,2005年完成1200米。沿路有多家大型引資企業。

車站路:南起勝利街,北到老車站。全長450米,寬12米,水泥路面。1980年前形成。

仿古路:南接車站路,北抵沙湖大道。全長400米,寬12米,水泥路面,1985年完成。

大橋路:北起玉沙大道,南抵沙湖大橋。全長800米,寬24米,水泥路面,1993年完成。

幸福街:西起仿古路,東至大橋路。全長850米,寬15米。

農工路:西起沙湖高級中學,東到祖師豆刂 溝。全長1200米,寬10米。

剅溝路:南起水工隊,北抵仙沙公路。全長800米,寬24米。

建設街:西起大橋路,東抵沙湖棉花採購站。全長1000米,寬5米(為沙湖居民老居54年時重建)

河堤街:西起磚瓦廠,東抵楊老堤。全長2500米(為沙湖居民老居54年時重建)

二、村莊(居民委員會)簡介

彭台村:駐地 彭台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7公里。1958年以村駐地彭家台自然鎮而得名,為彭台大隊,1984年改名為彭台村。轄2個村民小組91戶,433人,耕地面積460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4畝。全村由彭台自然鎮和喻家台自然村組成。

彭家台自然村:彭家台位於沙湖駐地西北部,四方河南岸,東南距沙湖鎮駐地7公里。仙(桃)沙(湖)公路從街上穿過,人口433人,均系漢族。

解放前,此地是一小村莊,沒有工商業,只有一所國小,教師三人,學生百十來名。在一間茅草屋裡設了一個醫療組,醫護人員只有3名。1958年才興建小集鎮,以原村名彭家台命名。街上設有日雜、生資、百貨、收購、糧站、棉組等商業單位。工業企業有農具、皮革、修配等單位,還興辦了一所中學和一個防治組。改制後,除中學外,其它單位均已改制為民營企業或個體戶。此地主要靠仙沙公路運輸,交通比較方便。

豐樂村:駐地 新建

東南距沙湖駐地10公里,1958年為六合大隊,1974年以大隊地處豐樂垸地片改名豐樂大隊;1984年改名為豐樂村,有12個村民小組,408戶,1588人,耕地面積3144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201畝。

全村由磨盤洲(此村原是一小洲,形如磨盤,故名)藍家灣、袁家台、橫堤、六合莊(此村最初是李、萬、劉、雷、郭、蔡六姓居住,故名)周西灣、袁家台、彭家台8個自然村組成。

蘆莊湖村:駐地 新建

東南距沙湖駐地9公里。1958年為八一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蘆莊湖村更名為蘆莊湖大隊,1984年改名為蘆莊湖村。有10個村民小組,360戶,1513人,耕地面積2505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768畝。

全村由蘆莊湖、李家台、大張家台、新老山(此村原地勢低洼,蘆葦叢生,是新老用柴之地,故名)4個自然村組成。

紅軍壩村:駐地 中邦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下3公里。1958年為中心大隊,1977年改名紅軍壩大隊,1984年改名為紅軍壩村。有7個村民小組,227戶,1056人,耕地面積1782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65畝。

(紅軍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此地因洪水長期泛濫,紅軍在此築了一條大壩,戰勝了洪水,故名)

全村由中邦、肖家洲、何家灣、小垸子、小余家台、大余家台6個自然村組成。

赤嶺村:駐地 赤嶺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6.5公里,1958年以大隊駐地赤嶺得名。1974年為紅旗大隊,1977年恢復原名為赤嶺大隊,1984年改名為赤嶺村。有7個村民小組,331戶,1084人,耕地面積2899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49畝。

全村由赤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蘇維埃紅色政權與白區分界之嶺。故名)萬家口、柳家台3個自然村組成。

余場村:駐地 余場

南距沙湖鎮駐地5.5公里。1958年以大隊駐余家場得名為余場大隊,1984年改名為余場村。有4個村民小組,229戶,871人,面積1543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62畝。

全村由余家場、新河口兩個自然村組成。

三溝村:駐地 新建

南距沙湖鎮駐地5.5公里。1958年以大隊境內三溝片村得名為三溝大隊。1987年撤區建鎮,該村劃歸杜窯鄉。2001年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改名為三溝村。有9個村民小組,362戶,1622人,耕地面積2654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921畝。

全村由左家台、劉家台、易家台、王家灣、雷家台、傅家台、趙家塌子下彭家台、張家灣9個自然村和三溝片村組成(此片村內有三條溝,故名)

紅土湖村:駐地 紅土湖

南距沙湖鎮駐地7公里。1958年為大紅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紅土湖村更名為紅土湖大隊。1987年撤區建鎮,該村劃歸杜窯鄉。2001年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紅土湖村。有4個村民小組,200戶,1038人,耕地面積1570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437畝。

全村由紅土湖(因此地紅粘土較多,故名,是沙湖鹽蛋的產地)、鄧家台、張家大灣、天鵝洲4個自然村組成。

朱排口村:駐地 朱排口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7.5公里。1958年為群力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朱排口村更名為朱排口大隊。1987年撤區建鎮,該村劃歸杜窯鄉。2001年,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朱排口村。有8個村民小組,230戶,1041人,耕地面積1863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86畝。

全村由朱排口(此地原有一出四方河的溝口,過去用木料或竹子紮成竹簰或木簰由此口出入,原名出簰口,後演變為朱排口)晾網塔(此地地勢較高,漁民經常在此晾網,故名)2個自然村組成。

皮條州村:駐地 皮條州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6公里。1974年前為和平大隊。1974年後併入赤嶺大隊。1985年從赤嶺分出以原和平大隊駐地皮條州片村改名為皮條州村。有4個村民小組,217戶,961人,耕地面積1570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433畝。全村由上黃家台、下黃家台、皮條洲、大洲、毛家場5個自然村組成。

上馬嶺村:駐地 上馬嶺

東距沙湖鎮駐地8.7公里。1958年為新發大隊。1977年為馬嶺大隊。1979年恢復為新發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地上馬嶺村更名為上馬嶺大隊。1984年改名為上馬嶺村。有5個村民小組154戶,671人,耕地面積1318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43畝。

全村由上馬嶺(馬嶺,元末明初,陳友諒在此紮寨,練兵跑馬,故名)橫台2個自然村組成。

下馬嶺村:駐地 新建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8.5公里。1958年以大隊境內下馬嶺片村得名為馬嶺大隊。1984年改名為下馬嶺村。有6個村民小組,177戶。778人,耕地面積1492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405畝。

全村由下馬嶺片村(此片村在馬嶺下首,為陳友諒率兵,跑馬操練的地方,故名)和團圓(元末明初,陳友諒領導農民起義,兵馬集中後,在此喝過團圓酒,故名)塌地(此村原為低洼湖地,故名)丁家台、中馬嶺4個自然村組成。

朱小垸村:駐地 朱小垸

東距沙湖鎮駐地8公里。1958年為群合大隊,1975年為齊心大隊,1979年為群合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地朱小垸村更名為朱小垸大隊,1984年改名為朱小垸村。有4個村民小組,146戶,645人。耕地面積982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451畝。

全村由朱小垸,三角潭2個自然村組成。

新剅 溝村:駐地 黃邵垸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6.5公里。1958年為新河大隊,1975年為齊心大隊,1979年為新河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新

剅溝片村更名為新剅溝大隊,1984年改名為新剅溝村。有7個村民小組,261戶,1218人,耕地面積1971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726畝。

全村由新剅溝片村和(此片村包括黃邵垸、李家河口2個村)黃邵垸、李家河口、新堤灣,3個自然村組成。

油合村:駐地 油榨灣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1.2公里。1958年由油榨灣與其它幾個合作社合併而成,得名油合大隊。1984年改名為油合村。有8個村民小組,369戶,1711人,耕地面積2188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1318畝。

全村由油榨灣(此村人們原以榨油為職業,故名)許家灣、熊家台、堯台、林家台、夾洲6個自然村組成。

祖師溝村:駐地 祖師溝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400米,1958年為群心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地祖師溝村更名為祖師溝大隊,1984年改名為祖師溝村。有4個村民小組,204戶,883人,耕地面積434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439畝。

此村由祖師溝(此地原挖一條入通順河的排水溝時,挖出了一個用石頭雕刻的祖師像,故名)自然村形成。

夾河村:駐地 新建

東距沙湖鎮駐地5公里。1958年為紅衛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夾河片村更名為夾河大隊。1984年改名為夾河村。有10個村民小組,304戶,1108人,耕地面積1799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1176畝。

全村由夾河片村和上陳家台、上劉家台、龔家台、張家台、喻家口、朱家灣,6個自然村組成。

涼亭村:駐地 涼亭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3.5公里。1975年為良種場。1978年改為沙湖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地涼亭村更名為涼亭大隊。1984年改名為涼亭村。有5個村民小組,228戶,943人,耕地面積1118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772畝。

全村由涼亭(此地原是南北交通要道,周圍都是荒湖,在此中心處有一草棚涼亭,供來往行人歇息,故名),小山台、罾口(此地原是一個搬罾的碼頭人們習慣罾口),二道橋、白魚咀5個自然村組成。

窯邦村:駐地 上余家邦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2.2公里。1958年為畜禽場,1961年為窯灣大隊,同年與上余家邦合併為窯邦大隊,1984年改名為窯邦村,有6個村民小組,248戶,1070人,面積1132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240畝。

全村由窯灣、上余家邦、 牛民地、吳家灣4個自然村組成。

沙湖村:駐地 沙湖鎮

1958年為菜園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地沙湖鎮上更名為沙湖大隊,1984年改名為沙湖村。有4個村民小組409戶,1329人,耕地面積190畝,主產蔬菜,水產品面積291畝。

全村包括彭家灣1個自然村。

楊台村:駐地 楊家台

西距沙湖鎮駐地3公里。1968年以大隊駐地楊家台村得名為楊台大隊,1984年改名為楊台村。有10個楊民小組,407戶,1587人,耕地面積3001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704畝。

全村由楊家台、河埠頭(三百多年前此地是一河岸碼頭,故名)上新口3個自然村組成。

荊豐村:駐地 新建

西距沙湖鎮駐地6公里。1958年為泗民大隊,1977年為四大隊,1979年為窯灣大隊,1980年以大隊處東荊河和保豐垸附近更名為荊豐大隊,1984年改名為荊豐村,有7個村民小組,194戶,814人,耕地面積99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740畝。

全村由荊豐大灣1個自然村形成。

灘湖村:駐地 新建

西距沙湖鎮駐地7.5公里。1958年為泗民大隊,1966年為五大隊,1977年為四大隊,1979年以大隊境內灘湖村更名為灘湖大隊,1984年改名為灘湖村。有4個村民小組165戶,673人,耕地面積831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694畝。

全村由東灣、劉家老台、灘湖3個自然村組成。

游湖村:駐地 新建

西距沙湖駐地4公里。1958年為三合大隊,1966年為二大隊,1979年以大隊境內游湖村更名為游湖大隊,1984年改名為游湖村,有8個村民小組,321戶,1211人,耕地面積1666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68畝。

全村由游湖(二百年前,這裡是一湖區,宋姓漁民在此高地居住,原名宋游湖,後演變為游湖)。李家灣、二家口、鵝公台(由原蜈蚣台搬遷此地,因近音得名鵝公台)木橋溝、回洲溝6個自然村組成。

陳家河村:駐地 陳家河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6.3公里。原名七大隊,1977年為一大隊,1979年以大隊駐地陳家河村更名為陳家河大隊,1984年改名為陳家河村。有4個村民小組,131戶,625人,耕地面積1191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451畝。

由陳家河、罐子灣(此村是由西流河的罐子灣遷來,仍用原名)新台、新施家灘4個自然村組成。

蘆席場村:駐地 蘆席場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3.3公里。1966年為全豐大隊,同年改為八大隊,1978年改為新口大隊,1980年以大隊駐地蘆席場村,更名為蘆席場大隊,1984年改名為蘆席場村。有10個村民小組,419戶,1765人,耕地面積2352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913畝。

全村由蘆席場(一百多年前,此地是一小自然鎮,人們形容只有一巴掌大,故名)上黃剅、新邵台、下全豐、三合莊(此村原是三個小村合併成的,故名)下新口、上全豐7個自然村組成。

黃金壩村:駐地 千弓

概況:西南距沙湖鎮駐地9公里。1958年為國際、聯盟兩個大隊,1965年合併為朝陽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黃金壩地片更名為黃金壩大隊,1987年撤區建鎮,該村劃歸杜窯鄉。2001年3月,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改名為黃金壩村。有8個村民小組,172戶,836人,耕地面積2354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659畝。

全村由千弓(此村長有一千弓,故名)榨屋台、連大灣三個自然村組成。

磨盤村:駐地 曾家灣

西南距少湖鎮駐地12.5公里,1958年為杜窯先鋒、福建三個大隊,1966年合併為紅光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上磨盤、下磨盤兩村更名為磨盤大隊。1987年撤區建鎮劃歸杜窯鄉。2001年3月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磨盤村。有5個村民小組,192戶,931人,耕地面積2379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398畝。

全村由磨盤(過去此地有一片地形為磨盤,故名)下磨盤、王家台、曾家灣4個自然村組成。

村:駐地 上官棚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6.4公里。1966年新建為新生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黃家剅村更名為黃剅大隊。1987年,劃歸杜窯鄉。2003年3月,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黃剅村。有8個村民小組262戶,1233人,耕地面積2748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356畝。

全村由上官棚、李家灘、黃家剅、三叉溝、新茭排(此村是1966年從西流河的茭排遷來的,故名)5個自然村組成。

雙豐村:駐地 新建

西南距沙湖駐地8.5公里。1966年新建,以糧棉雙豐收得名。1987年劃歸杜窯鄉,2003年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雙豐村。有5個村民小組,116戶,534人,耕地面積1109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1169畝。

全村由尹家台、下官棚2個自然村組成。

湯台村:駐地 新湯台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8公里。1983年新建,1987年劃歸杜窯,2001年杜窯撤鄉,劃歸沙湖。有3個村民小組,138戶,552人,耕地面積1157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面積512畝。

新湯台自然村:位於沙湖鎮東北部,這裡有一條街,東西走向,長400米,碎石鋪路,可通汽車,街上設有百貨、日雜、生資、收購等商業門店有一所學校,現有學生247名,教師12名。這裡是1966年新建的一個小集鎮,水上交通主要靠通順河,上達沙湖鎮,下通銀蓮湖農場,陸路有公路通往沙湖鎮和西流河。

此地原名湯台,因與對岸一個自然村同名,1980年地名普查時更名為新湯台,現為紅垸片區機關所在地。

全村由新湯台、老湯台、北堤口3個自然村組成。

雙勝村:駐地 新建

西南距沙湖駐地8.7公里,1980年前屬雙豐村管轄1982年後由雙豐劃出改名為雙豐大隊,1982改名為雙勝村。1987年劃歸杜堯鄉,2003年杜堯撤鄉,又劃歸沙湖。有7個村民小組,114戶,492人,耕地面積1024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1418畝。

全村由李游湖(古時有一土匪首領金鉤呂鬍子在此為王,官府屢捕不獲,呂改姓李在此湖區遊動,故名)自然村形成。

周家湖村:駐地 陳家台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6公里,1958年為黃豆 湯台兩個大隊,1966年合併為紅爐大隊,1980年以大隊境內周家湖村更名為周家湖大隊。1987年劃歸杜窯鄉,2001年3月,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改名為周家湖村。有6個村民小組,188戶,905人,耕地面積1463畝。主要產品水稻棉花,水產面積804畝。

全村由陳家台、條岸嶺(此村原處隔土 當 湖東岸解放前經常漬水,人們來往要赤身涉水,原名條胯嶺後因含義不佳改名條岸嶺)。周家湖、下余邦4個自然村組成。

純良村:駐地 純良嶺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10公里。1958年以大隊駐地,純良嶺村得名為純良大隊。1987年劃歸杜窯鄉2001年3月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純良村。有3個村民小組,127戶,605人,耕地面積1058畝,主產水稻棉花,水產品面積524畝。

註:此地原名純娘嶺,後因含義不佳,改名純良嶺,為純良百姓之意。全村由純良嶺自然村形成。

純南村:駐地 純南嶺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10公里。1958年為純良大隊。1977年分大隊時以大隊駐地純南嶺村改名純南大隊。1987年劃歸杜窯。2001年3月杜窯撤鄉,又劃歸沙湖。現名為純南村。有11個村民小組,203戶,1021人,耕地面積1713畝,水產品面積428畝。

全村由純南嶺(此村原名純良嶺,因處通順河之南習慣稱純南嶺)。路家台丁字堤、長湖四個自然村組成。

沙湖鎮紅垸漁場:

南距沙湖鎮駐地7.6公里,1970年建成,有兩個村民小組55戶,209人,耕地面積330畝,水產面積322畝。

沙湖鎮余家湖漁場:

東南距沙湖鎮駐地7.2公里。1967年建場,場部設余家湖。1981年春,由原沙湖區綜合場漁業隊,剝離分劃後,單獨成立改名為余家湖漁場。有43戶,186人。水產品面積702畝。

沙湖鎮隔 湖漁場:

西南距沙湖鎮駐地約3公里。1976年建場,場部設隔土湖。1981年春由原沙湖區綜合場綜合場漁業隊剝離分劃後單獨成立,改名為隔土湖漁場,有80戶,432人,水產品面積1369畝。

蘆葦場:

2003年由市劃歸沙湖。轄一個村(榕樹灣村156戶,603人)。總人戶:306戶,1303人。有蘆葦面積100000畝,自然湖泊面積50000畝。

勝利社區委員會 駐勝利街

轄勝利正街以南區劃。有8個居民小組。888戶,3866人。居委會由勝利正街(南片)河堤街、河堤巷、文工路、工農路、九斤麻、勝利新村、文化新村、建設街、水運新村組成。

附九斤麻的來歷:一百多年前,沙湖鎮西約五里的通順河畔,有曹台、郭台、王台、蔡台、楊台、唐台等七個自然村。一天,縣城的官船由漢口逆水上行時擱淺於此地,縴繩拉斷,船工上岸請村民幫忙。走到村中一看,儘是大肚子病人,七個村都一樣,請不到人,船工們只好找村民買了九斤麻,編成纜繩,將船拉出淺灘。後來,人們就稱這裡為“九斤麻”。

玉沙社區居委會 駐玉沙大道

轄勝利正街以北區劃。有12個居民小組。1060戶,4950人。居委會由勝利正街(北片),勝利巷、玉沙路、玉沙巷、新建巷、仿古路、車站路、大橋路、幸福渠路、幸福街組成。

城鎮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城鎮人口急劇增加,城鎮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成了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1983年,鎮政府組建城建辦公室,由一名副鎮長主持工作。辦公地址設在勝利正街中段。經過一年之久的調查論證,作出了《沙湖鎮(鎮區)總體規劃》(初稿)。1987年,根據初稿的實施情況,對其規划進行了一些切合實際的修改;2001年又三易其圖,使之更趨合理,其規劃布局為:

工業區:基於防止工業廢水廢氣對鎮區環境污染為前提,分西北兩部:西部豆刂 溝以上,主要發展機械、修造、建築材料工業,北部,沙湖大道以北,主要發展化工輕紡,衛生材料工業。

商業區:除了早期已經形成的商業區(勝利正街)外,另於大橋路和玉沙大道的交匯處向四方延伸發展。

居住區:除以老鎮區街、河堤街、建設街以及勝利正街兩端為主的老居住區外,進行了新居住區的調整。1986年後,根據規劃要求於玉沙大道,沙湖大道之間基本形成了以幸福渠為軸線,兩邊平行發展的幸福街;形成了以祖師溝東邊,南起水管所,北抵仙沙公路的豆刂 溝街居民區。

給排水:在原自來水廠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容改造,供水能力提高到了日供量5000噸。排水管道在原有5900米的基礎上,又新建了4000餘米。

改造背街小巷12條(文工路、大碼頭巷、新碼頭巷、司門口巷等)總長計1200多米。

進行了房產測量登記,發放了房產證書。

城鎮綠化復蓋率現已達到了28%。

電訊電纜:建有10000門自動程控電話機房一座,移動通訊基站(移動、聯通)二座。設有110千伏大型變電站一座。

土地管理

1985年,成立土地管理所(2001年12月易名為土地資源所)。辦公地點設在大橋路(現遷玉沙大道,泰格油廠對門)。

1986年開展了城鄉非農業用地的清理,清理後,建了檔,發了證。

1988年,開展了土地利用現狀的調查,並在此基礎上,2005年,進行了土地利用的更新調查。

1989年,開展了國有土地覆核。

1992年,開展了農村村居“三結合”的調查。

1994年,開展了城鎮土地初始登記,城鎮地籍調查,並在此基礎上於2002年開展了利用衛星實行土地動態監測的前期定點工作。

1997年後,開展了非農業建設用地的清查。

2004年,開展了農村集體所有權登記發證的工作。

歷史

魁星閣 魁星閣

沙湖鎮歷史悠久,據嘉靖《沔陽志》記載:“沙湖早於隋唐建政”。相傳,沙湖一帶是八百里洞庭湖邊的一片無名沙灘。宋仁宗乘船瀏覽洞庭湖,曾停泊此地,其時陽光照耀大地,玉色耀眼,仁宗皇帝驚嘆一聲:“好一片玉沙呀!”於是人們把這個地方叫玉沙,後仁宗廢沔陽為鎮,併入玉沙,元世祖開沔陽府,隸河南行省,領縣二(玉沙、景陵),明初為湖廣行省,十三年後改隸漢陽府。

蘆葦風光 蘆葦風光

當時,玉沙周圍已有稻草湖、五湖、熊家湖、紅土垸湖等四大湖。一年夏天,外地一個才子坐船觀賞湖區風光,登上玉沙魁星閣第三層樓,舉目遠眺,詩興大發,揮筆在魁星閣大柱上寫下了四句詩:“玉沙問俗暫停槎(船),只見平湖不見沙,誰道湖區風光好,如花少女賣魚蝦”。到了農曆七月初七,玉沙的一批文人聚集在魁星閣為魁星祝壽,一個老秀才看到這首詩,沉思了一會兒,也感到眼前是茫茫平湖,而不是沙灘,玉沙之名不符,徵得眾文人同意,取“沙”之典故,就“湖”之實際,改玉沙為沙湖,從此,沙湖出名。後沔陽為州,故有 沙湖沔陽州之稱。

濕地風光 濕地風光

明末清初,沙湖鎮極為興盛,全鎮有河街、正街、瓷器街、竹排街,街上有浙江的匹頭、江西的金銀鋪、湖南的鞭炮廠;東西街頭各一個約150平方米的戲樓,這裡白天人馬川流不息,晚上燈火輝煌,從上街到下街的“沙湖四十八廟門”頗負盛名。沙湖八景也饒有風趣,如:“官橋望月”、“古樹濃蔭”、“佛掌夕陽”、“網曬蘆花”、“美女負薪”、“龍鳳呈祥”、“玲瓏白塔”、“漁家燈火”等。八大風景映襯“四十八廟門”,集中地反映了水鄉集鎮的美麗風光。據傳,光緒年間,在這裡習文成才的李紱藻,在就先後當了“六部”官,一度還“代駕朝五嶽,見官大三級”;環繞沙湖鎮的“娘娘溝”和座落在“幸福渠”堤上的“九子墓”還有一段美妙的傳說,說的是崇禎皇帝的一個娘娘帶了七個心腹侍從和一隻小狗,隱居到這裡,她捐錢在這裡開了一條溝,取名娘娘溝。死後,人們將她(它)埋葬在當時的法華寺花園裡,後人稱為九子墓。清朝時期,沙湖鎮均設定巡檢司衙門,叫“沙湖司”,現在沙湖街中心的“司門口”就是由此而來。民國初年,歷遇洪水泛濫和血吸蟲病及軍閥混戰的危害,1940年,日本派36架飛機轟炸了沙湖鎮,使這裡頗成廢墟。

1949年沙湖鎮解放,為沔陽縣第四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現為沙湖公社所在地。

沙湖省級濕地公園

沙湖省級濕地公園地處仙桃市城區東南部、魚米之鄉名鎮沙湖鎮境內,東與長江相接,西與漢水相連,南依洪湖東荊河大堤,北靠仙桃東荊河大堤,古老的東荊河貫穿全境,成為公園的主要水系紐帶。 唐代大詩人李白來此作《游沙湖》詞,其詞如下:錢塘月,洞庭煙,沙湖水色竟如天,

喔,是明嘹,喔,是辛酸,缺少高樓台閣,未見墨客流連……

沙湖落日 沙湖落日

 沙湖省級濕地公園於2007年8月獲湖北省林業局批准建立,是典型的內陸湖泊濕地,經專家多方面考察論證,現確認園區內有2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30多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80多種省級保護動物,9種國家一、二級保護植物,具有典型的濕地景觀和顯著的生物多樣性特徵,是內陸地區理想的候鳥繁殖區,尤其是園區內野生蘆葦林能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擬建立的沙湖濕地公園總面積5萬多畝,本著“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的原則,將在公園內建設黃金水道、觀鳥台、木橋棧道、水上飯莊、農家垂釣、濕地探險等相關景點。

影視創作拍攝基地

《洪湖赤衛隊》拍攝現場 《洪湖赤衛隊》拍攝現場

該濕地公園於2008年12月21日被省電影家協會授牌,成為江漢平原首家影視創作拍攝基地。像大家比較熟悉的《沔州烽火》、《生命回歸線》、《洪湖赤衛隊》等影視劇,大部分外景都是在濕地公園拍攝。正在聯繫和準備選點和拍攝的電視劇還有三部,一部是為了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湖北省準備拍攝一部《辛亥百年》,這個劇組上個月已經到沙湖鎮選點看了,二是根據抗日戰爭的題材,講述以沙湖為背景的電視劇,叫《並蒂蓮花》,另外還有一部,是以張難先為原型的電視劇,叫《火線》,這三部已經在沙湖選點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