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古戲台

江西古戲台

走進贛劇之鄉——江西樂平,人們會發現一個奇特的文化景觀,這裡分布著412座造型優美、風格各異的古戲台,因其數量眾多、藝術絢麗、風格獨特而被建築專家譽為“中華一絕”和“江西最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樂平也因之被稱為“中國古戲台博物館”。

江西樂平吊鐘村戲台 實習記者:王海林 攝江西樂平吊鐘村戲台 實習記者:王海林
樂平古戲台:鄉民的精神殿堂
為什麼一個面積只有1973平方公里的樂平市,方圓百里的村莊裡有這么多、這么精美的古戲台?
從由政協樂平市委員會編、江西人民出版社傾力打造的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圖書《中國樂平古戲台》畫冊(中英文對照)中可窺一斑。
樂平處於贛東北山地向鄱陽湖平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居民多是唐末動盪後由四方遷移而來,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移民們既帶來了強烈的生存願望,也帶來了四方文明。定居下來的人們不斷奮鬥、碰撞,也不斷交往、交融,逐漸形成了屬於自己,也能拿得出去的獨特的戲曲文化、民俗文化。
有了戲曲演出,戲台便應運而生。贛劇的演出活動在樂平城鄉盛況空前。有民謠曰:“深夜三更半,村村有戲看,雞叫天明亮,還有鑼鼓響”,“三天不看戲,肚子就脹氣,十天不看戲,見誰都有氣,一月不看戲,做事沒力氣”,這是對樂平人贛劇情結的真實寫照。樂平鎮橋等鄉鎮在樂平素稱“贛劇之鄉”,著名的“樂平腔”又稱“高腔”,是歷史上贛劇的主要支派。
隨著贛劇在樂平的形成和發展,樂平古戲台也相繼出現和增多,逐漸成為與贛劇血肉相連且並駕齊驅的獨特建築藝術。與輝煌燦爛的贛劇相比,古戲台建築更是燦爛輝煌。一座座精美絕倫的戲台,演盡了千古風流。
樂平古戲台,不僅數量多、分布廣,而且風格多樣,異彩紛呈。就屬性而言,分祠堂台、萬年台、廟宇台、會館台、家庭台五種類型。由於歷史的原因,廟宇台、會館台、家庭台都隨著社會的變遷而消失在曾經的歲月之中。如今,在樂平真正意義上能被稱為古戲台而且隨處可見的其實就是祠堂台和萬年台.
吊鐘戲台吊鐘戲台
祠堂台是戲曲文化和宗族意識聯姻的產物,它將戲曲活動請進了森嚴壁壘的宗族祠堂。晴天用前台,雨天用後台,觀眾可坐在祠堂大廳和兩側包廂看戲,因而也稱為“晴雨台”。其中著名的祠堂台是:滸崦戲台,位於鎮橋鎮滸崦村中央,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晴雨台、看台(閣樓包廂)和名份堂(程氏宗祠)三部分組成,屬晴雨雙面祠堂台,又稱鴛鴦台,以“建築奇巧複雜,裝飾豪華艷麗”著稱,堪當古戲台中之極品;2000年,該台被列為江西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車溪村敦本堂戲台位於涌山鎮車溪村,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屬仿明祠堂台建築群,為祠堂戲台之經典。涌山昭穆堂祠堂台位於涌山鎮涌山村,始建於明崇禎年間,其“工藝之精細,建築之宏偉,堪稱鬼斧神工”。另外,還有田裡蔡家村戲台、龍溪村戲台、袁家村戲台等。
萬年台是戲曲文化和民眾生活聯姻的產物,萬年台是獨立的單台,大都坐落在村坊中心,台前有一坪小廣場,與大街小巷相通,便於觀眾集散。萬年台衝破了祠堂台封閉逼仄的束縛和壓抑,因而受到更多民眾的喜愛,她被命名為萬年台,真真切切表露了萬千觀眾對戲曲的迷戀和對這種戲台能千秋萬載永存的美好祝願。其中,眾埠界首戲台始建於清代,1930年方誌敏同志在此台上宣布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2001年6月,該戲台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坑口戲台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原屬晴雨雙面台,後改建為萬年台,因與滸崦戲台相像,同譽為“姊妹雙葩”。另外,還有龐公橋戲台、橋頭黃家戲台、張家橋戲台、神溪華家戲台、尚濂嘴戲台、鎮橋徐家村戲台、護里村戲台等等。
草台是臨時搭建的演出台,支木為柱,蓋稻草(或竹蓆)為頂,可單獨使用,也可搭在古戲台旁邊,供兩個戲班“打串台”(唱對台戲),哪邊演出精彩,觀眾就呼嘯著倒向哪邊,氣氛十分熱烈,真是“草台演春秋,觀眾亦無數”,並引出“還眼債”的自嘲自謙的趣事。
這些風格各異的古戲台,大都出自本地的能工巧匠之手,那種對贛劇藝術的痴迷,竟能幻化成匠藝的才華橫溢。《中國樂平古戲台》的“藝術攬勝”部分對“屋脊與脊飾”、“寶頂”、“飛檐”、“立柱、柱礎”、“斗拱”、“梁枋”、“斜撐、雀替”、“門飾、屏風、窗欞”、“吊籃、懸柱”、“月梁”、“藻井”用精簡的文字、大量精美的圖片加以介紹,使讀者在巧奪天工的視覺享受同時,了解建築藝術知識。
樂平古戲台是江南近古鄉土建築的典型模式,均為磚木結構,既兼廡殿式建築的莊重,又寓樓閣式建築的靈巧。枋昂斗拱層層疊疊,遍布木雕戲文,其中梁的圖飾多以文武天官、滿堂福、九老天官、萬壽圖為主題,枋的圖飾則以獅子木雕為主,如九獅過江、五獅搶寶等,敷金施彩、極盡豪華;屋脊中央矗立著一串疊起的紅黃藍數色彩瓷寶頂,一組方天畫戟直指雲天,不僅是戲台的主要標識,而且寓含了老百姓鎮邪驅災保平安的美好願望;屋脊的兩端分別飾有造型優美的鰲魚,正面上方都有做工精緻、直衝雲霄的飛檐翹角,使戲台在端莊中顯露出沖天豪氣,這種造型在中國古建築中極為罕見;戲台天棚中央綴有十分考究和華麗的藻井,藻井有方形頂和圓形的穹隆頂,主要起攏音和反射音的作用,藻井及其以下空間,是戲台最中心部位,其中藻井象徵著天,戲台面代表地,天地合一,構成了演繹生、旦、淨、末、醜的特定藝術表演空間。
楹聯和匾額的考究,更增添了古戲台的風采。它們大多裝飾精美,鎦金髹漆,字跡出自鄉儒耆宿之手,剛勁圓潤、瀟灑自如,內容形象生動,寓意深長,回味無窮。楹聯中有題誦戲劇的,“咫尺天涯評論是非功過,須臾歲月曆數萬古忠奸”,“三五步能是千里江山,四六人可代百萬雄兵”;有勸導觀眾且具深刻哲理的,“眼界抬高不怕前頭遮住,腳跟站穩何懼後面擠來”,“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曉世情看戲情”;有追溯本族歷史淵源的,“圓水會九龍人傑地靈興萬代,關西成望族枝繁葉茂肇千村”;有感時醒世的,“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有著名劇作家石凌鶴先生為樂平劇院落成(1986年)所作116字的長聯,還有把村名地名祝福企盼吟成楹聯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樂平古戲台中,匾額的內容為光宗耀祖,歌功頌德,勸誡世人和對戲台文化的讚美,如坑口戲台的“曠懷古希”、滸崦戲台的“久看愈好”、徐家戲台的“百看不厭”、華家戲台“頂可以”,等等。匾額與楹聯交相輝映,使樂平古戲台更具泥土芬芳和文化靈氣。
《中國樂平古戲台》的“戲俗風情”部分,介紹了“打彩”這一樂平民間演戲做戲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它充分體現了村民們對演員的尊重與褒獎;演出前舉行莊重的祭祖敬神儀式、請村中長老和功臣坐在口字席(貴賓席)上看戲,體現了村民們對祖先神靈及長老功臣的尊崇;以及體現樂平人“戲劇情節”的鑼鼓架——一座濃縮的微型古戲台:大事演戲、小事鑼鼓架,等等。
讀罷《中國樂平古戲台》,我們不僅了解到了一些中國地方戲劇文化、民間戲俗和古代建築藝術知識,還感覺到,古戲台在樂平,不僅是保存完好的建築,還是村民們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場所,是百姓的“父老開心地,鄉村體面場”,她是象徵,是圖騰,是鄉民們的精神殿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