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興化

江蘇興化

興化市,隸屬於江蘇省泰州市,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地區腹地,東鄰大豐、東台,南接姜堰、江都,西與高郵、寶應接壤,北與鹽都隔河相望。位於北緯32°44′~33°16′,東經119°43′~120°1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總面積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949.65平方公里,下轄31個鄉鎮和2個街道;戶籍人口158.25萬(2016年末)。 元代,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1948年底,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地級揚州市。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興化古稱昭陽,又名楚水;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源遠流長,興化誕生出中國 四大名著之一《 水滸傳》的作者施耐庵、揚州八怪之首鄭板橋等世界知名文豪和書畫家。是著名的“ 魚米之鄉”,首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 生態示範區,國家衛生城市,世界四大花海之一的“千島菜花”聞名遐邇。

歷史沿革

相傳,春秋時興化屬吳,戰國時屬楚,為楚將昭陽的食邑。昭陽受封于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興化原名昭陽,在宋朝原為犯人發配之地。後因范仲淹在此任職取名興化,意為“昌興教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中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920年),自海陵縣劃出北鄉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當代興化縣治的開始。南唐時屬海陵(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泰州,後改揚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復興化縣治,復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又復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再隸高郵。

元代(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

清(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占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中國共產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興化城解放。1946年冬,解放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占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中國共產黨控制之中。

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地級揚州市。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於1987年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1996年改隸新成立的地級泰州市。

地理環境

位置域境

興化市地處江淮之間,里下河地區腹部,東鄰大豐、東台,南接姜堰、江都,西與高郵、寶應接壤,北與鹽都隔河相望。位於北緯32°44′~33°16′,東徑119°43′~120°16′。政區東西、南北間距各約55公里。興化市總面積2393.35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766平方公里,占73.8%,河道、湖盪、灘地等水域面積627平方公里,占26.2%。

地形地貌

興化地勢低洼平坦,地面高程在1.40米~3.20米之間,平均高程1.80米(廢黃河高程系,下同)。境內地勢東部、南部稍高,西北部偏低,為周邊高中間低的碟型窪地,是里下河地區建湖、興化、溱潼三大窪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稱“鍋底窪”

興化為里下河淺窪平原區,位於江淮平原的里下河凹陷中心地帶,為中新生代斷隘盆地持續沉降區,古地貌為大型湖盆窪地。在第四紀,窪地經由江河、海合力堆積,經歷了海灣——瀉湖——水網平原的演化過程,形成湖盪、沼澤地貌特徵,均為第四系全新統湖積層和河流泛濫物所覆蓋,其基底是以碳酸鹽為主的古生代地層。

水文特徵

興化屬淮河流域,境內河道縱橫,湖盪棋布。歷史上為適應西有運堤歸海五壩,東有入海五港的排水格局,水系以東西走向為主。隨著江都和高港水利樞紐的建成,境內水系逐步調整為南北走向,原有東西向河道已成為引排調度河道。境內湖盪眾多,面積較大的有:大縱湖、吳公湖、郭正湖、平旺湖、得勝湖、烏巾盪、沙溝南盪、癩子盪、官莊盪、王莊盪、花粉盪、廣洋盪、團頭盪,俗稱“五湖八盪”。建國後,興化站多年平均最高水位2.10米,多年平均最低水位0.86米,最高水位發生在1991年7月15日,達3.35米,最低水位出現在1953年6月19日,只有0.28米。

氣候特徵

興化位於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兼受大陸與海洋性氣候影響,具有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寒夏熱和雨熱同步等特點,大氣環境質量優於國家Ⅱ級。年平均氣溫14°~15℃。無霜期210~220天。興化歷年平均降水量1040.4毫米,但年際變化較大,1991年降水量2080.8毫米,而1978年僅393.6毫米。年內降水量在時空分布上不均,6~9月份降水相對集中,約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年平均蒸發量為960毫米左右。

行政區劃

截止2011年末,興化市下轄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8個鎮、6個鄉。居民委員會76個、村民委員會614個、村民小組8262個。

鄉鎮名稱下轄村委會/居委會
戴窯鎮

一清居委會、東關居委會、護架居委會、韓窯村、元友村、榮進村、古牛村、三合村、新唐元村、新竹元村、錢元村、燈塔村、聯葛村、新花園村、青鳳村、窯東村、窯南村、恆和村、鋸家村、北李村、勝合村、果園村、焦勇村、袁夏村、永傑村、洪亮村、劉豐村、東三村、舍王村、向陽莊村、楊林村、葉堡村、興野村、唐林村、白港村

合陳鎮

民建居委會、合陳村、卜寨村、勝利村、東聯合村、東向陽村、鳳存村、錦賢村、界牌村、婁子村、朱陳村、朱甜村、陸謙村、紅旗村、李秀村、九里港村、高桂村、許港村、萬沈村、桂山村、樊奚村、張居村、征孫村、塔港村、鄧橋村、成章村、幸福村、甘楊村

永豐鎮

朱嚴居委會、永興村、新虎村、港中村、劉葛村、如意村、蘇楊村、四塔村、迎新村、鍾祁村、明興村、祁吉村、徐楊村、桑富村、三聯村、永聯村、三星村、東倪村、東棒徐村、府李村、四合村、捷行村、捷西村、新科村、蔡星村、戚舍村、沙仁村

新垛鎮

新港居委會、豐樂村、新城莊村、團結村、孫家村、廟徐村、曹吉村、新東村、荷花港村、施家橋村、朱彭三莊村、徐高村、李施郊村、張高村

安豐鎮

程關東居委會、西園居委會、太平居委會、青龍居委會、虹橋居委會、永安居委會、程關西居委會、萬耿村、萬劉村、西南村、寺萬村、三莊村、五莊村、東新合村、塘港村、九豐村、東郊村、黃莊村、新北郊村、新夏村、成其甫村、盛宋村、中圩村、大楊莊村、陸宴村、四和村、沈曹村、張陽村

海南鎮

蔡高居委會、蔡高村、胡家村、老舍村、許馬村、北蔣村、新伍村、新合村、中興村、張聯村、唐良村、蘇海村、莫顧村、南蔣村、東盪村、西盪村、金儲村、劉澤村、新發村

釣魚鎮

釣魚居委會、北芙蓉居委會、釣魚村、姚家村、同聯村、陸胥村、同利村、八尺溝村、北趙村、春景村、雙吉村、陸楊村、南趙村、南北夏村、劉陸南村、卞張村、南旺村、陳李吳村、中朝村、湯顧村、北芙蓉村、洋汊村、蘇任村、檀孫村、南劉村、聖傳村

大鄒鎮

虹橋居委會、雙溪村、渭水村、友誼村、北銀村、蘆家壩村、復興村、沈五村、萬家村、新莊村、吉耿村、吳家莊村、向家村、顧馬村

沙溝鎮

繁榮居委會、團結居委會、民主居委會、興隆居委會、興龍村、官河村、聯溪村、水金村、董莊村、光耀村、高桂村、石樑村、沙北村、嚴舍村

中堡鎮

中堡居委會、東皋村、陸家甸村、沙灣村、長安莊村、西孤村、東盪莊村、夏宏村、中堡村、龍江村、戚家村、夏李村、朱野村、中堡水產村

李中鎮

草王居委會、草王西村、草王東村、天鵝村、許季村、顧趙村、李南村、興健村、黃邳村、蘇宋村、劉溝村、黃花村、翟家村、鐵陳村、黑高村、陸家村

西郊鎮

集鎮居委會、華南村、鄭朱村、劉聯村、北興村、孫張村、興西村、西郊村、侯管村、金焦村、夏許村、姜戴村、馬港村、丁沙村、陳楊村、盪朱村、徐圩村、北沙村

臨城鎮

城南居委會、大王村、劉陸村、朱中村、西滸村、花沈村、三王村、南婁子村、新銀村、姜家村、郭家村、陸橫村、任家村、臨東村、老閣村、十里村、八里村、陳口村、宣揚村、袁舍村、三趙村、王梅村、陳里村、秦家村、古莊村、瓦莊村、曹垛村、磚場村

垛田鎮

金島居委會、蘆洲村、南園村、高家盪村、征北村、張莊村、南仇村、新聯合村、解樓村、城東村、凌翟村、王橫村、得勝村、楊花村、新徐莊村、孔長村、王垛村、楊盪村、張皮村、三羊村、申家佃村、湖西口村、垛田水產村

竹泓鎮竹泓水產居委會、永寧居委會、竹二村、馮家村、趙徐沈村、志方村、九港村、丁劉村、舒余村、竺陸張村、解徐王村、東高魏村、白沙村、竹一村、竹三村、竹四村、西劉舍村、北張舍村、尖溝村
沈淪鎮集鎮居委會、沈倫北村、沈倫南村、關華復村、李默村、金唐紀村、樊榮村、柏九村、姜朱村、張譚村、薛鵬村、沈家村、安塘村、冒家村
大垛鎮板橋居委會、大何村、三家村、婁莊村、興蘆村、東劉村、朱羅村、大陶村、世聯村、保寬村、從六村、安民村、雙石村、許馬莊村、丁家村、阮中村、管阮村、雙包村、陳卞村、盛吳村、肖莊村、吳楊村、天河村、吳岔村
荻垛鎮荻垛居委會、塾墩村、蔣家村、富家村、周石村、荻垛村、北王村、四聯村、董唐村、周吾村、野陳村、從劉村、南北石村、廷良村、西毛村、新豐村、郟周村、郝家村、南王村、大袁村、征王村、七子村
陶莊鎮梓辛居委會、南柯村、焦莊村、夏北村、王寺村、仲馮舍村、卞堡村、袁莊村、金戈村、陶莊村、焦舍村、潘戴村、裴舍村、潘洋汊村、羅馬村、三和莊村、周馮村、大顧村、幸福莊村、新徐村、季平村
昌榮鎮昌榮居委會、安西村、安仁村、寶宏村、欣榮村、唐子村、紅花村、富民村、雙星村、鹽北村、朝陽村、存德村、瞿沈村、唐澤村
茅山鎮茅山居委會、姜太村、茅山東村、茅山西村、紀荀村、茅山北村、朝陽莊村、薛楊村、孫王村、顧馮村、南朱莊村
周莊鎮邊城居委會、周莊居委會、薛莊村、周郊村、鄔牛村、顏呂村、殷莊村、周澤村、東坂村、黃界村、西邊城村、官莊村、胡官村、東滸村、伍張村、周北村、夏泊村、邊城一村、邊城二村、西滸村、西坂倫村、江孫莊村、祁溝村、農興村、騰馬村、大同村
陳堡鎮新陳居委會、東南村、鎮郊村、向溝村、校果村、寧鄉村、唐莊村、蔣莊村、曹黃村、武澤村、四林村、蔡堡村、陸陳村、沈蘆村、東彭村、袁家莊村、里堡村、高里莊村
戴南鎮顧中居委會、顧莊水產居委會、人民居委會、護國居委會、中迎村、戴澤村、永豐村、南朱村、東陳村、羅顧村、裴馬村、雙沐村、史堡村、雁倫村、北姜村、陳祁村、孫堡村、石萬村、北孫村、丁吉村、顧莊村、光孝村、帥垛村、姜何村、張合村、黃夏村、花楊村、季家村、刁家村、馮田村、管家村、徐唐村、徐顧村、小良村、張萬村、趙家村、董北村
張郭鎮趙萬居委會、裕民居委會、水產居委會、蔣莊村、羅么村、趙萬村、歐家村、同濟村、葛尤村、劉紀村、五星村、周家村、南橋村、草積村、千戶村、陸姜村、吁戚村、華莊村、朱家村、藕杭村、港南村、楊家村、三舍村、蒲場村、唐劉村、東周村、西周村
昭陽鎮水關居委會、迎豐居委會、長安居委會、文峰居委會、景范居委會、五嶽居委會、儒學居委會、滄浪居委會、文林居委會、南滄居委會、新陽居委會、西霞居委會、牌樓居委會、新義居委會、海池居委會、英武居委會、五嶽村、沙甸村、城堡村、南陽村、陽山村、安洲村、雙潭村、冷家村、嚴家村、城北村、新城村
大營鎮興營居委會、大營村、營東村、屯南村、營豐村、屯軍村、聯鎮村、洋子村、高港村、陣營村、屯北村、營中村
下圩鎮玉帶居委會、東港村、李陽村、朝陽村、雙建村、同盟村、鎮二村、洋港村、劉文村、聯富村、鎮一村、清洋村、雙聯村
城東鎮東鮑居委會、東北村、東鮑南村、東鮑西村、臘樹村、躍進村、西湖村、恆劉村、趙獻村、聯發村、孫唐村、新南村、錢戴村、塔頭村、周蠻村、沈溝村、灶陳村
老圩鄉振興居委會、肖家村、民樂村、聯合村、韓周村、雙徐村、西風村、鍾南村、安東村、孫聯村、朱文村、葛揚村、雙葛村、文邱村、郭徐村、潘王村
周奮鄉周奮居委會、時堡村、仲南村、仲北村、三界村、崔一村、崔二村、崔三村、崔四村、斜溝村、付堡村
缸顧鄉缸顧村、房石水村、瞿馮村、東羅村、萬旺村、東旺村、夏廣村、仲家村
西鮑鄉官河居委會、牛陸莊村、肖垛村、胡楊村、西鮑村、沙陸村、竇泊村、平旺村、周家莊、村韓家村、朱莊村、巾盪村、張舍村、新王村、新民村、北賀村、高垛村、陸鴨村
林湖鄉魏莊東村、魏莊西村、鐵陸村、西丁村、強勝村、朱陳莊村、馬家村、湖東村、灣朱村、戴家村、姚富村、朱胖村
開發區開創村、開拓村、開明村、開泰村、開富村、開放村、開源村、開發村、向陽村

2018年5月,經江蘇省人民政府同意,調整興化市部分行政區劃

(一)撤銷興化市垛田鎮,設立興化市垛田街道。以原垛田鎮所轄區域以及興東鎮的新南、錢戴2個村委會,林湖鄉的湖東、戴家2個村委會區域為垛田街道行政區域。垛田街道辦事處駐城東村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景盛路2號。

(二)撤銷興化市安豐鎮、下圩鎮、老圩鄉,設立新的安豐鎮。以原安豐鎮、下圩鎮、老圩鄉所轄區域以及永豐鎮的鐘祁、祁吉、戚舍3個村委會區域為安豐鎮行政區域。安豐鎮人民政府駐新北郊村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府前路1號。

(三)撤銷興化市沙溝鎮、周奮鄉,設立新的沙溝鎮。以原沙溝鎮、周奮鄉所轄區域為沙溝鎮行政區域。沙溝鎮人民政府駐團結居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人民路8號。

(四)撤銷興化市缸顧鄉、李中鎮、西郊鎮,設立興化市千垛鎮。以原缸顧鄉和李中鎮所轄區域以及西郊鎮的華南、劉聯、北興、孫張、興西、夏許、姜戴、馬港、丁沙、陳楊、盪朱、徐圩、北沙13個村委會區域設立千垛鎮。千垛鎮人民政府駐顧趙村委會境內,辦公地址為李健南路39號。

(五)將原西郊鎮的鄭朱、西郊、侯管、金焦4個村委會劃歸臨城街道管理。臨城街道辦事處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調整後,垛田街道行政區域面積82.5平方公里,人口7.06萬人,管理1個居委會、26個村委會;臨城街道行政區域面積158.5平方公里,人口9.82萬人,管理1個居委會、45個村委會;安豐鎮行政區域面積209平方公里,人口12.7萬人,轄9個居委會、51個村委會;沙溝鎮行政區域面積124.1平方公里,人口5.46萬人,轄5個居委會、20個村委會;千垛鎮行政區域面積192.8平方公里,人口8.23萬人,轄2個居委會、36個村委會;永豐鎮行政區域面積69.27平方公里,人口4.63萬人,轄1個居委會、23個村委會;興東鎮行政區域面積110.8平方公里,人口5.82萬人,轄2個居委會、31個村委會;林湖鄉行政區域面積46.2平方公里,人口2.96萬人,轄2個居委會、10個村委會。

自然資源

興化自然條件優越,水上資源豐富,是國家級生態示範區。興化市水域面積近120萬畝,水質達到國家地面水田類標準。土地面積359萬畝,有機含量高,土質肥沃。

土地資源

截止2009年統計結果為:興化市土地總面積359.0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95.69萬畝(包括基本農田185.91萬畝和一般農田9.78萬畝),園地、林地2.61萬畝。牧草地及其他農用地34.83萬畝,其他用地(包括城鎮、村莊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等)125.92萬畝。

水資源

興化河網稠密,無封閉疆界,屬里下河水資源平衡區。可供利用的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資源豐富,水質較好。地表水主要包括自然降水、江都和高港水利樞紐補給的長江水及沿運河自灌區的少量回歸水。由於不具備攔蓄條件,又不受地面高程的制約,當河網水位超過1.4米時,多餘的水量即向江海和下游地區排泄,以致對自然降水的利用水平很低。

興化地下水資源豐富。境內地下水可開採量為3.12億立方米,第Ⅱ、第Ⅲ、第Ⅳ承壓水開採價值較高,在地表以下150~400米之間,單井日湧水量可達1000~2500立方米。

礦產資源

興化境內,石油、天然氣儲量較大。邊城、周莊、茅山、劉陸等斷塊油田,石油賦存在新生界下第三系戴南組ED地層中。陳堡地區探明的石油地質儲量1800萬噸,是江蘇陸上最大的整裝油田,已達年產30萬噸石油的能力。

人口民族

人口

2013年,全市總戶數52.81萬戶(公安人口年報數據,下同),戶籍人口157.79萬人,戶均人口2.99人。在總人口中男性82.85萬人,女性74.94萬人,2013年當年出生16848人,死亡11986人,人口出生率10.69‰,死亡率7.61‰,人口自然增長率3.09‰。

截止2011年底,興化市總戶數53.19萬戶,總人口157.30萬人。在總人口中,男性82.17萬人,女性75.13萬人;人口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657人。

鄉鎮面積人口鄉鎮面積人口
釣魚鎮75.52平方千米44836大營鎮50.67平方千米27784
大鄒鎮46.55平方千米27675老圩鄉52.43平方千米26884
沙溝鎮70.03平方千米28233下圩鎮49.12平方千米25969
中堡鎮83.20平方千米35440周奮鄉57.86平方千米28037
李中鎮80.27平方千米35779缸顧鄉46.33平方千米20790
西郊鎮70.24平方千米28882城東鎮55.47平方千米30239
臨城鎮92.74平方千米52795西鮑鄉52.41平方千米28640
垛田鎮59.55平方千米56231林湖鄉66.38平方千米36257
竹泓鎮64.45平方千米39987茅山鎮43.04平方千米31331
沈倫鎮49.59平方千米28859人周莊鎮92.52平方千米56679
大垛鎮72.76平方千米42044人陳堡鎮80.68平方千米45299
荻垛鎮72.41平方千米46742戴南鎮198平方千米123000
昌榮鎮61.80平方千米36836   

民族

興化市少數民族41個,少數民族人口1669人。

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滿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納西族、景頗族、土族、羌族、仫佬族、布朗族、仡佬族、阿昌族等。

經濟概述

綜述

2013年,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75.84億元,增長11.6%(可比價,下同),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7.67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248.10億元,增長13.6%;服務業增加值240.07億元,增長12.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5911元。財政收入70.67億元,增長2.7%。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3.53億元,增長13.8%。三次產業結構最佳化為15.2:43.1:41.7,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比上年上升1.0個百分點。

第一產業

興化工農業門類較全。以機械、冶金、化工、醫藥、紡織、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導行業。現有各類企業2600多家。其中大型企業3家,中型企業16家;省級企業集團 4家。齒輪、軸瓦、鋼簾線、異植物醇、特種不鏽鋼焊絲、敏感元器件、軟軸軟管、酮酞箐、鏈輪曲柄、棉紗、牛仔布、脫水蔬菜等產品暢銷國內外市場。中莊醉蟹、河蝦籽、金松皮蛋、板橋米酒等產品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傳統的農業正向新型、高效、產業化方向發展。

興化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基地。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年產糧食110萬噸,棉花4萬噸,油料3.7萬噸,生豬45萬頭,家禽2000多萬隻,蛋品7萬多噸。此外,興化市注重傳統農業向新型、高效、產業化方向發展,生態農業迅速崛起,一禾蔬菜、垛田香蔥、興化青蝦、大縱湖蟹等無公害農產品已經越來越受到海內外消費者的歡迎和喜愛。

2013年,興化完成第一產業增加值87.67億元,增長3.3%。實現農林牧漁總產值147.89億元,增長7.1%。糧食總產量141.11萬噸,增長1.3%,實現“十連增”,蟬聯“全國糧食生產標兵(先進)縣(市)”。棉花、油料產量有增有減,其中,棉花產量12408噸,下降8.8%,油料產量38339噸,增長10.8%。

水產品總產量28.02萬噸,增長6.5 %,淡水產品產量連續24年位居全省之首。設施漁業規模繼續擴大,新增設施漁業面積2萬畝,累計達到13.69萬畝。

第二產業

2013年,興化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48.10億元,增長13.6%。其中,工業增加值215.86億元,增長14.6%;建築業增加值32.24億元,增長7.7%。

2013年,興化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160.3億元,增長18.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153.47億元,增長19.3%;全年完成產品銷售收入2106.4億元,增長18.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133.54億元,增長19.2%;實現工業利稅總額195.3億元,增長25.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112.19億元,增長20.6%;實現工業利潤總額113.3億元,增長25.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64.35億元,增長20.8%。

2013年,全市共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8項,當年新開工37項,完成工業投資158.66億元,興達鋼簾線、伽力森主食、可可食品、新源同昌、悅興藥業、重慶江電等一批5億元以上重大項目加快推進,18個億元以上項目竣工投產。

2013年,興化完成建築業增加值32.24億元,增長7.7%。2013年建築業從業人員11.07萬人,比上年減少0.33萬人,施工面積2859.23萬平方米,增長17.67%,建築業營業收入149.19億元,增長13.42%。

第三產業

2013年,興化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6.48億元,增長12.2%。按行業分,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億元,增長12.5%;住宿餐飲業17.63億元,增長10.6%。按所在地分,城鎮零售額112.2億元,增長13.5%,鄉村零售額14.3億元,增長3.2%。。

2013年,興化實現協定利用外資3.54億美元,增長13.2%;實際利用外資1.6億美元,增長18.1%;全年進出口總額5.28億元,下降9.3%,其中出口4.43億美元,下降4.8%。淨增民營經濟註冊資本77.9億元,新發展私營企業1201家,個體工商戶3047戶。

2013年,興化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57.59億元,增長10.9%;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322.19億元,增長17.0%。貸款餘額320.59億元,增長21.3%;其中工業貸款119.96億元,增長19.2%。

社會事業

科技

2013年,興化市建成江蘇省唯一鄉鎮(戴南鎮)不鏽鋼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成立泰州市特殊產業技術創新與智慧財產權戰略同盟。新增紅膏公司國家級博士工作站。獲批高新技術企業29家、省高新技術產品38項、省民營科技型企業23家;新增省著名商標5件、省名牌產品4個;全市專利申請量3583件,其中發明專利336件,授權1534件,其中發明專利17件。

教育

2013年,興化市被教育部確認為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市。全市擁有普通中學57所,在校學生42923人,專任教師4578人;獨立國小21所,在校學生55616人,專任教師4511人;職業中學1所,在校學生2797人,專任教師169人,特殊教育學校1所,在校學生108人,專任教師32人。

文化

2013年,興化市成功舉辦第十一屆鄭板橋藝術節、第二屆施耐庵文學獎評活動,全國首家“中國農村電影基地”落戶興化,上池齋藥店獲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完成首批9個興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授牌。全年參加全國、省、泰州市田徑、游泳、國象等各類比賽,共獲得金銀牌各30枚、銅牌12枚,承辦了第五屆中國興化全國國象錦標賽(個人甲組)和第四屆全國少年兒童西洋棋精英賽。

衛生

2013年,興化市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村衛生室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穩步推進。全市擁有衛生醫療機構671個,病床4391張,衛生技術人員5516人。

社會保障

2013年,興化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61元,增長9.5%。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3247元,增長12.0%;全年淨增就業10505人,新增扶持創業15853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9%以內。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分別擴面12730人、10050人、12846人,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100%,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續保率92%。加大保障房建設力度,建成公共租賃房618套、城市棚戶區改造安置房698套,新增發放廉租房租金補貼269戶。

交通運輸

興化交通運輸業平穩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全年完成客運量1172萬人,增長3.0%;客運周轉量67984萬人公里,增長3.0%;貨運量5873萬噸,增長9.9%;貨運周轉量1224770萬噸公里,增長9.9%;年末公路里程2630.95公里,增長1.6%,其中等級公路2629.69公里,增長2.4%。

公路

縱向公路

  • 鹽靖高速:從北安豐鎮自北向南進入興化市轄區,於戴南鎮出市境,設有北安豐、興化(大垛)、戴南三個互通口。

  • 寧鹽高速公路:規劃中的寧鹽高速(南京至鹽城)將橫穿里下河地區,途經興化西部,為當地居民新增一條快速通道。按照規劃,寧鹽高速還將與省道333、省道611、省道203、省道264相交,興化居民到高郵、儀征等地也非常方便。業內人士說,寧鹽高速還將與經過的京滬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相交時有望設立1個樞紐,最終如何設定互通,要以權威部門的規劃發布為準。

  • 阜興泰高速公路(通過省發改委工可審批)阜興泰高速公路興化至泰州段(下稱興泰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順利通過省發改委審批。這標誌著興泰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邁出了最關鍵一步。起於興化南,向南經陳堡、周莊、俞垛、淤溪,接擬建的泰高高速公路淤溪樞紐,全長約35.5公里。建設興泰高速公路工程,可完善區域高速公路網路,改善興化地區對外快速交通條件,加強蘇中與蘇南地區交通經濟聯繫,促進沿線經濟協調發展。

  • 江蘇S229省道從北安豐鎮自北向南進入興化市區,於戴南鎮出市境,與鹽靖高速一起構築鹽靖南北向交通南北向交通道,同時也是與蘇南地區直接對線路。

  • 江蘇S232省道(建造中)泰州中部幹線。

  • 江蘇S231省道 是興化與泰州聯繫的主幹路。

  • 橫向公路

  • 江蘇S333省道從戴窯鎮自西向東進入興化市區,於興化市五里西路過境公路路口折向南與江蘇省道 233省道併線;南支線(即東南繞城)於過境公路路口折向南與江蘇省道 233省道併線;於臨城鎮出市境。

  • 江蘇S331省道從周莊鎮自南向北進入興化市區,止於興化市長安北路過境公路路口。

  • 江蘇S233省道從大鄒鎮自北向南進入興化市區,於臨城鎮出市境。

  • 鐵路

    興化站(貨運站),半小時車程內可以到達東台火車站。興化站站址在江蘇省興化市最東部合陳鎮,於鋪建新長鐵路時開工興建。離東台站20公里,位於新長鐵路大豐站和東台站之間,隸屬上海鐵路局管轄。現為五等站。

    航空

    1小時車程內可以到達揚州泰州機場、1.5小時車程內可以到達鹽城南洋國際機場。

    城市榮譽

    全國榮譽

  • 中國農村綜合實力百強縣(市)

  • 全國糧食生產標兵(先進)縣(市)

  • 2016年5月25日,第三屆中國縣域電子商務峰會在山東壽光舉行,興化榮登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百佳縣榜單。

  • 省級榮譽

  • 江蘇省社會治安安全市

  • 江蘇省掃黃打非先進模範市

  • 鄉鎮榮譽

  •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沙溝鎮)

  • 江蘇省特色文化之鄉(茅山鎮)

  • 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全國衛生鎮、全國文明鎮(張郭鎮)

  • 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名鎮(李中鎮)

  • 旅遊景點

    水上森林公園

    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位於興化市李中鎮,始建於80年代初期,景區核心面積1500畝,是江蘇省最大的人工生態林,是都市人回歸自然休閒的好去處,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景區栽植的10萬株水杉、池杉等樹木高大茂密、生機盎然,樹梢益鳥歡聚,溝內魚兒跳躍,林內一片生機。這裡是野生動物的天堂,林中鳥平時有3萬多隻,最多時有6萬多隻。黃昏時分,百鳥歸巢,遮天蔽日,景象蔚為壯觀。 

    玄武靈台

    玄武靈台又叫拱極台:海池河畔的“玄武靈台”景區,樓台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一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玄武靈台”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讚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台唱和集》和《興化拱極台志》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台”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游台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一。

    八字橋文化廣場

    八字橋位於老城區中心地段、四牌樓東側,即東城內大街與北城內大街交會處,橫跨南北流淌的北市河上的一座單孔花崗岩石橋。據《成豐重修興化縣誌》載:“一名登瀛,東來之水,自此而北。中和、永福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曰八字橋。”據有關史料記載,八字橋始建於明成化二年(1466年),距今已有近540年歷史。 依託“古八字橋”的歷史淵源而設計的八字橋文化廣場呈開放式扇狀,格局頗為大氣。廣場的整個布局大致分三個部分:東部為印象“八字橋”。由磚石結合新建的兩座仿古橋,一名為“登瀛橋”,另一名為“中和橋”。中部為興化城池圖。整個廣場以淺浮雕的形式,雕刻興化古代的城池圖,以再現古城興化四面城樓、吊橋、護城河的歷史風貌。其中建有獨具興化風格的荷花池噴泉,池中設有一組木蓬船及孩童戲水雕塑。廣場中段的前端將設計下沉式小型廣場,以便於市民開展文化健身活動。西部為四牌樓。按照四牌樓的原料架構,將位於文博中心院內的四牌樓遷址重建到廣場。四牌樓的四根立柱選用福建產花崗岩石,仍然使用拆移的牌匾。

    地方特產

    興化青蝦

    興化青蝦個體大,品質純正,體色為青藍色並伴有棕綠色斑紋,體表光潔半透明,身體分20節。楚水、千垛、金沙溝牌青蝦獲國家級無公害水產品質量認定,楚水牌大青蝦獲得中國綠色食品中心綠色食品標誌許可使用認證,楚水牌青蝦、凍青蝦等是江蘇省名牌產品。

    中莊醉蟹

    選用蜈蚣湖、大縱湖出產的螃蟹,配有冬蟲夏草、枸杞子、人參、花淑等名貴中藥材配製成三滷料,經過嚴密的21道工序精製而成,肉質細嫩,色清如玉,口味鮮美誘人,是早在十八世紀聞名遐邇的進京貢品,1898年獲南洋國際物賽會金獎,1984年獲江蘇省名特優產品稱號,1997年獲綠色食品標誌,2003年獲江蘇省名牌產品稱號。

    沙溝大魚圓

    沙溝大魚圓風味獨特,別的地方則叫魚丸子,魚丸子細小如彈丸;說沙溝大魚圓之大,在油鍋里大如桌球般,盛在碗裡色澤金黃,圓圓滾滾,裡面肉色雪白,挾在筷子上是長的,掉在桌上是扁的,吃在嘴裡是燙的,鮮嫩爽口,油而不膩。

    米甜酒

    米甜酒,又名糯米漿酒,歷史悠久。1852年縣誌上即有記載:“甜酒,其味淡,配燒酒乃適口。”1931年興化縣續志載:“實業糟坊,縣境內有七十餘家均集東北鄉鎮,釀酒多以米、麥等原料,總名曰土酒,其以糯米釀造者曰漿酒。”興化米甜酒是選用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輔以陳釀米燒酒發酵而成。

    特色文化

    段式板凳龍

    最初流行於興化北部安豐一帶,在板凳上用布纏成龍形,三人操持舞蹈。後來在槓子龍、扁擔龍、板凳龍等表演形式的基礎上,經過整理、糅合、加工、編排,形成游龍形段式“板凳龍”舞。這種龍舞表演形式多樣,可長可短,長短結合,合分輝映,既可在室內舞台表演,也適合在大型廣場表演。興化的段式板凳龍繼參加中央電視台“心連心”藝術團演出後,2004年赴寧參加全國十運會會徵揭徵儀式,同年參加央視七套“農民豐收迎大年”春節聯歡晚會演出。

    竹泓傳統木船

    2006年12月初,由竹泓鎮申報的“木船製造工藝”項目一舉成功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經過各級政府的努力與保護,2008年6月7日的國發〔2008〕19號中,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總計510項),“竹泓傳統木船製作技藝”成功入圍,序號920、編號Ⅷ-137。在2009年5月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中,“竹泓傳統木船製造技藝”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周永幹上榜,成為我市首位“國寶”級“非遺”傳承人。

    興化名人

    類別人物
    文學界鄭燮、劉熙載、李鱔、李詳、畢飛宇
    軍政界李春芳
    影視界王音棋、尚雯婕、陽斌、孫佳
    體壇(奧運)健將侯逸凡、谷笑冰
    科學界鈕經義、王振義、王存玉
    其他張桃芳

    歷史名人

  • 鄭燮,漢族,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名人,“揚州八怪”之首,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

  • 劉熙載(1813~1881),清代文學家。字伯簡,號融齋,晚號寤崖子,江蘇興化人。道光進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廣東學政。我國十九世紀時期的一位文藝理論家和語言學家。被稱為“東方黑格爾”。著作中以《藝概》最為著名,是近代一部重要的文學批評論著。

  • 李春芳,男,嘉靖十年(1531)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擢進士第一,以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狀元,授翰林學士,與張居正同科。隆慶二年七月至五年五月(1568年-1571年)任當朝首輔。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狀元宰相。

  • 李鱔,男,(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又號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揚州八怪之一。

  • 李詳(1858―1931)字審言,晚號輝叟,江蘇興化人。國學大師。工詩文考證,著作豐富,著有陶齋藏石記釋文《楓園藝友錄》。

  • 當代名人

  • 鈕經義,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58年起開展人工合成胰島素研究。1959年,發現合成胰島素原C肽的新方法。在國內首創多肽合成研究工作,合成催產素。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3年獲國家發明獎二等獎。

  • 張桃芳,世界十大狙擊手之一,在上甘嶺阻擊戰中,張桃芳任狙擊手,斃敵214人,被志願軍總部和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常務委員會授予特等功、二級英雄和朝鮮一級國旗勳章。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新式戰鬥機飛行員,有上千小時安全飛行記錄。

  • 侯逸凡,1994年生,西洋棋女棋手,世界女子棋手中最年輕的國際特級大師,2010年女子西洋棋世界錦標賽冠軍,史上最年輕的世界棋後。被譽為“中國的天才少女”。

  • 谷笑冰,西洋棋國際特級大師,國家隊隊員,江蘇省西洋棋女隊主力隊員,央視西洋棋欄目講解人。曾戰勝世界冠軍謝軍、許昱華、諸宸等名將。2003年成為江蘇省第一位西洋棋女子國際特級大師,2004年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 王振義(1924.11.30- ),內科血液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法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終身教授。主要貢獻是利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分化,提高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完全緩解率和長期生存率。2011年1月14日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王存玉,中國內地首位當選美國國家醫學院院士的學者。先後在密西根大學、加州大學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口腔生物學和醫學系主任、講席教授。

  • 畢飛宇,1964年生,《哺乳期的女人》獲首屆魯迅文學獎短篇小說獎,《玉米》獲第三屆魯迅文學獎。代表作有《青衣》、《平原》《慌亂的指頭》等。2011年8月,長篇小說《推拿》獲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 王音棋,女,1991年5月1日出生。曾獲江蘇省第八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特等獎,興化中學生辯論賽冠軍。2013年主持央視新聞頻道凌晨三點的《新聞直播間》,被網友贊為“央視最美實習女主播”。

  • 尚雯婕,女,1982年12月22日出生於上海,祖籍興化。原創電子音樂獨立唱作人,著名歌手,被譽為“潮流天后”“電音女王”。屢獲最佳女歌手、最受歡迎女歌手、最佳電子藝人等多項大獎的實力音樂人。2013年在中法國宴中獻唱,得到兩國最高領導人的鼓勵與肯定。

  • 陽斌,男,1989年11月出生,江蘇省興化人。國內新銳節目主持人。現為CCTV《星光大道》走進地方演唱會主持人。

  • 孫佳,女,1981年10月出生,江蘇省興化人,海政文工團青年歌手,被美譽為“軍中荷花”。代表作《永遠和人民在一起》。

  •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