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浣花溪上見卿卿

《江城子·浣花溪上見卿卿》是張泌的詞作。這首詞是從男方的角度來寫的一次難忘的男女會見。首句點明相會的地點,“浣花溪上”,美好的名字,給人以美好的遐想。“臉波明”以下四句,寫男子所見女子的動人形象。後幾句尤含深意,一問一答,問者含情;答者有意,似笑似嗔,半真半假,天真可愛的形象幾筆勾出,耐人咀嚼。

作品原文

江城子
浣花溪上見卿卿,臉波明,黛眉輕。綠雲高綰,金簇小蜻蜒。好是問他來得么?和笑道:莫多情。

注釋譯文

⑴浣花溪——在四川成都,一名濯錦江,又稱百花潭,杜甫故宅在此。每年四月十九日,蜀人多游宴於此,謂之浣花日,唐名妓薛濤,亦家於溪旁,以溪水造箋,號“浣花箋”。
⑵臉波——眼波。《花間集》中“臉波”一詞四見:牛嶠《菩薩蠻》“臉波和恨來”,和凝《臨江仙》“臉波微送春心”,顧敻《甘州子》“燈背臉波橫”與此句,均作“眼波”解。

⑶綠雲高綰(wǎn挽)——把頭髮盤繞起來打成高髻。
⑷金簇小蜻蜒——金縷結成蜻蜒狀的首飾。

作品鑑賞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生活小鏡頭。如此活潑而有情趣,在詩詞中堪稱妙品。“卿卿”,是男子對他所愛的女子的暱稱。在浣花溪上,一對相熟識的青年男女相遇了。“浣花”溪本身就很美,那么這個女子的也一定是很美的了。在這樣的環境裡,能遇上這樣的女子,這本身就很動人。她的眼睛像秋水那樣明亮,有如此清亮的眼睛,她一定是非常活潑聰明的。正所謂“傳神寫照,只在阿睹”,其餘也就可以想見了。她的眉毛只是淡淡地描了點黛色,這是家常打扮,顯出了她的清秀。她那高聳的髮髻上,用一根吊有玉蜻蜓的金釵綰著,這就顯出了她流動的美來;正是她頭上這玉蜻蜓的擺動,使得她的一顰一笑,就非常生動而誘人。活畫出一個聰明而美麗的女子。
“好是問她來得么?”是男青年在涎著臉問她:“我來得么?”說明不是初次相見,而是很熟悉了,本可以來得,只是不知這次來不來得,所以才這樣發問。
“和笑道”,是笑著說:“莫自作多情啊!”省了句:“哪個認得你?”
話不多,但從兩人問答的語氣上,卻將他們兩人過去的微妙關係和今天的各自身份都表達得相當的清楚了。過去不是很要好,他決不敢這樣問;現在不是不能在一起,她也不會這樣回答。這是說熟,而又沒有到可以隨便在一起的地步;說不熟,卻又到了可以隨便打趣的地步。男的雖有愛慕之情,而女的卻還沒有確定關係。通首詞就這一問一答,然而讀者卻已感知到了許多:不僅是時空的,而且也是社會風貌的。因為從她頭上的“綠雲高綰”,並插以“金簇小蜻蜓”來看,她絕不是小家碧玉,何況這裡還省去了她的隨從、侍女和油壁小車,那么能與之攀談的,也省去了玉勒雕鞍的寶馬,在侍女侍從前而可以各自打趣的,也看出了社會之開放與主人之無拘無束。所以裝飾雖一點,而裝飾的語言卻甚豐富。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詞也很有特色:寫女子只勾畫頭面;寫他倆,又只勾畫女子。但這遺漏的部分,包括整個的他,讀者卻沒有感到是缺陷。因為正是這感情的交流,讓讀者能從這個局部看到了她那整體的美。從美麗而笑語動人的她,看到曾是和她相好過的他,也一定是一位與之相匹配的英俊少年。雖然是因為詞的這一體裁的字數限制的,不能不如此省,但還是體現了詩人文字的技巧,用點晴之筆做到了以少許勝多許了。
這雖是生活的小鏡頭,似乎無關宏旨,然而它復活了千多年前青年男女的情趣,不僅是一幅風俗畫,從而也有了史的價值。

作者簡介

張泌,字子澄。生卒年爵里無考。一說是晚唐詩人張泌;一說是南唐張泌;孫光憲的《北夢瑣言》中又記載了張曙的一首《浣溪沙》與張泌的一首《浣溪沙》只易兩個字。這些皆待考。張泌的詞,比較清俊委婉,如《南歌子》、《浣溪沙》等,都表現了溫柔的情趣。況周頤說:“張子澄詞,其佳者能蘊藉有韻致,如《浣溪沙》諸闋。又《河傳》雲‘夕陽芳草,千里萬里,雁聲無限起’,又雲‘斜陽似共春光語’,只是不盡之情,目前之景,卻未經人道。”李冰若也評道:“張子澄詞介乎溫、韋之間,而與韋最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