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諾依古城

汗諾依古城

汗諾依古城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最早、發展歷史最長的一處古遺址,其文化層上起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五六千年),下至清朝中期,唐、宋時代(公元7—13世紀)是這度古城的鼎盛階段。

“汗諾依”在維吾爾語中,是“王宮”的意思,汗諾依古城是喀喇汗王朝遷都喀什噶爾後初期的首府。這座古城1957年被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汗諾依古城遺址

汗諾依古城在喀什市東北28公里處,北倚古瑪塔格山,南對喀什噶爾綠洲,早已乾涸的恰克瑪克河古河道繞遺址而過。

簡介

汗諾依古城汗諾依古城
這座古城,是目前所知喀什市附近起源最早、發展歷史最長的一處古遺址,其文化層上起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晚期(距今約五六千年),下至清朝中期,唐、宋時代(公元7—13世紀)是這度古城的鼎盛階段。“汗諾依”在維吾爾語中,是“王宮”的意思,據某些專家認為,這很可能就是我國西域疏勒國的都城所在地;也有人進一步認為,汗諾依古城也可能是喀喇汗王朝遷都喀什噶爾後初期的首府。這座古城1957年被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遺址東西長約10公里,南北寬約9公思,總面積在6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有城垣、殘堡、房舍、手工作坊、宗教活動場所以及田疇、溝洫等歷代人類活動遺蹟。中部有一座方形小城,占地9000平方米,城垣殘高尚有5.6米,土築城牆厚達7米。小城西北隅有一軍事堡壘;東北城垛至今明顯可見。東南與西北方各開5米寬城門一道。這座方城,可能是古代疏勒國統治者們居住的地方,是“汗諾依”(王宮)的真正所在地。方城四周的遺址,則是當時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居民的生活區和生產區。

在未經認真清理的遺址內,遍布著各類陶器殘片,多為紅陶,也有部分灰陶與黑陶,年代較晚的還上了釉,其他還有少量瓷片。出土的陶器中,主要是煮食或盛物的器皿。其中最大者高80厘米,為兩口陶缸:其中之一出土時,內中還留有半缸高梁面,另外一口內貯120多公斤古錢。其他還出土過一些銅、鐵器以及玻璃、玉器、金幣、金印和珠寶首飾。

可以印證遺址文化上限的,是兩件紅陶紡輪:其一狀若小餅,較大,直徑5.7厘米,高1.1厘米;另一較小而高,形似小桃。兩件紡輪中心部位均有小孔,為安裝紡錘之處。據考證這是新石器時代人類剛剛發明紡織時的紡紗工具,同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紡輪形制酷似。

汗諾依古城遺址中出土最多的,是大批的古錢幣。除了在附近居民處徵集到不少外,60年代初曾經一次就出土過43公斤約1萬枚各類古貨幣。其中大部分是圓形、無孔、厚重、用打壓方法製成的。鑄有明確年代的,有唐開元、北宋景佑以及鑄有阿拉伯銘文的當地貨幣。其中一枚古錢最有意思,是圖形方孔,以銅鑄成,大小、重量、外形與中原古錢完全相同,唯兩面鑄文是阿拉伯文的古維吾爾語銘,這正是千百年來漢、維吾爾兩個兄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直接表現。

能表明這一點的,出土文物中還有一件古代內地漢族官員所穿的“朝靴”;其次,還出土過一批火候高、色形清白、製作精良、擊之錚錚有聲的瓷器殘片,一看就知是來自內地的產品。

大約在喀喇汗王朝的中晚期,汗諾依古城西部的恰克瑪克河(天河)水流逐年減少,不知在什麼時候就完全枯竭了。就現在來看,這條古河道最寬處可達180米,最窄處也有90米,在古代可能是一條水量浩大、急流滾滾的大河,為這座古城的繁榮想必提供了極大便利。恰克瑪克河的乾涸,大概是汗諾依古城被廢棄的原因之一。再一重大原因,是歷年戰爭的破壞,從廢墟中的遺物來看,兵燹(xian)之跡處處可見。雖然這樣,世代居於此城的百姓們,還有相當一批遲至清朝初年才最終離開。如今伴隨著這座古城的,只是一片不算富庶的農田和林地。

廢棄的原因初探

“汗諾依”即維吾爾語“皇宮”之意,說明這裡在古代確是當地政權的首府。據我國考古學家黃文弼實地考證,認為汗諾依古城就是唐朝疏勒國都“伽師城”,也是疏勒鎮及疏勒都督府治所。喀拉汗王朝初期王都也設於此,後來改作夏季行宮。

恰克瑪克河的乾涸是古城廢棄的原因之一,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因戰火焚毀。從廢墟中的遺物來看,兵燹之跡處處可見,雖然這樣,世代居住於古城的百姓還有相當一批直到清代才最終離開,古城至此宣告荒廢。
喀拉汗王朝末期至14世紀初期,汗諾依遺址以西的恰克瑪克河水源斷絕,又因戰亂頻繁,古城漸趨沒落,清中期遂最終荒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