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腺癌

汗腺癌

汗腺癌(syringocarcinoma)系主要發生於大汗腺處的,具有浸潤性和轉移性的惡性腫瘤。是比較少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占皮膚惡性腫瘤的2.2%~8.4%,好發於40~60歲,女性較男性為多見。大部分發生於頭皮、面部、腋下、胸壁、陰囊及肛門周圍等處,可為單發或多發。臨床表現多為實性腫塊,邊界不清,位於表皮下或真皮層,質地堅硬,直徑多在2cm以上,大者可達20cm,與皮膚常常粘連,腫塊表面色澤正常或略呈淡紅色。癌細胞有明顯異型,排列成條索狀或斑塊狀有形成腺體傾向,無PAS染色陽性物質。瘤內見實質性腺樣和導管囊性區域和瘤透明細胞和不典型細胞。

基本信息

簡介

汗腺癌是比較少見的皮膚附屬檔案惡性腫瘤,占皮膚惡性腫瘤的2.2%~8.4%,好發於40~60歲,女性較男性為多見。大部分發生於頭皮、面部、腋下、胸壁、陰囊及肛門周圍等處,可為單發或多發。臨床表現多為實性腫塊,邊界不清,位於表皮下或真皮層,質地堅硬,直徑多在2cm以上,大者可達20cm,與皮膚常常粘連,腫塊表面色澤正常或略呈淡紅色。有時可有毛細血管擴張,病灶大時可潰破呈菜花狀,常伴感染。病程一般較長,發展慢,但少數進展快,生長迅速,出現遠處轉移。

輔助檢查

主要依靠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理上根據瘤細胞來源,有大汗腺癌和小汗腺癌之分。大汗腺癌可分為5型,小汗腺癌可分為4型,具體如下:

1.大汗腺癌

系發生於大汗腺處,常為實質性、浸潤性和轉移性的惡性腫瘤。根據組織病理特點分為5型:

(1)未分化型 有兩種癌細胞,一種胞漿透明或染淡伊紅色,呈小多邊形或卵圓形;另一種胞漿染深伊紅色,呈梭形。癌細胞有明顯異型,排列成條索狀或斑塊狀有形成腺體傾向,無PAS染色陽性物質。

(2)分化型 亦有兩種同未分化型,但胞漿淡染的細胞較大呈大多邊形或立方形。癌細胞相互交織,呈結節狀排列,傾向於形成腺腔或囊腔。部分癌細胞內含有PAS染色陽性物質。

(3)腺型 由立方形或柱狀上皮細胞組成,形成腺腔腺上皮細胞和腺腔內均見PAS染色陽性物質。

(4)黏液表皮樣型 由不典型鱗狀細胞巢及含有透明黏液或富於顆粒的柱狀細胞組成。

癌細胞侵襲局部表皮。

2.小汗腺癌

系發生於小汗腺處,常為實質性的、具有浸潤性的惡性腫瘤。依其組織病理特點分為四型:

(1)汗管樣小汗腺癌 瘤細胞累及整個真皮甚至皮下組織,有開口於皮面的擴大導管腔隙,與棘層肥厚或疣狀增生的表皮相連。內有彼此相連的導管腺樣囊狀結構,並可見角質囊腫。瘤細胞大小不一核深染。分裂象易見。間質內血管豐富或纖維化甚至呈軟骨樣。電鏡示腺囊腔的內襯上皮可有已角化或導管細胞,另見分泌細胞。

(2)透明細胞小汗腺癌 又稱惡性透明細胞汗腺瘤、透明細胞汗腺癌、惡性透明細胞末端汗管瘤,由良性透明汗腺細胞癌變而來。組織病理示:其腫瘤細胞侵入周圍組織,邊界不清楚。瘤內見實質性腺樣和導管囊性區域和瘤透明細胞和不典型細胞。

(3)黏液性小汗腺癌 瘤實質為小基底樣細胞組成的小巢或腺樣結構。導管和微小囊狀結構除大小和形狀不一外,似小汗腺。細胞明顯不典型,彼此融合或由硬化膠原隔開。胞核深染偶見核分裂象間質有明顯黏液坑是其特點

(4)小汗腺腺癌 系典型小汗腺癌,生長快,高度轉移。組織病理示同一瘤內除見實質性、導管、基底樣細胞和鱗狀細胞樣團塊外,主要為腺囊性結構瘤細胞特別是透明細胞內有小汗腺型酶和糖原。因此,PAS染色有助於區別富有細胞性小汗腺癌與轉移性腺癌。

診斷

1.病史 上40歲以上的中、老人發生的結節或潰瘍。

2.臨床特點

(1)大汗腺癌:結節發生在腋下等汗腺豐富部位,呈外突性和實體性,紅或紫紅色質韌,無自覺症狀。偶破潰呈菜花狀有痛感

(2)小汗腺癌:發生在頭面部或肢體的、快速生長的浸潤性斑塊

3.病理診斷 診斷此癌必須首先排除皮膚轉移性腺癌,尤其有淋巴結腫大者更應引起注意。

治療

西醫治療

1.手術切除

仍是目前的主要治療。手術範圍須距癌腫3~5cm,切開皮膚後再潛行分離皮片2~3cm,作廣泛切除,視基底癌腫的浸潤程度而決定切除範圍,通常應將受累組織一併切除並作區域性淋巴結消除術。如癌腫位於肢體而廣泛切除又難以徹底進行時,可考慮截肢術。

2.放射治療

此癌一般對放射治療不敏感,但對不適宜手術的患者可試用。

3.化學治療

動脈插管注射抗癌藥物如亞胺醌、塞替派、氮芥等,有時可使局部癌腫縮小。當癌腫已發生轉移則進行化學治療。

中醫辨證

(1)血熱濕毒型

主證:皮膚紅斑樣皮損或糜爛潮紅,伴有滲液、滲血,惡臭,觸之出血,漬而難收,口苦 咽乾,心煩易怒,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涼血,除濕解毒。

(2)肝鬱血燥型

主證:皮膚丘疹或小結節,逐漸擴大,質地堅硬,邊緣隆起,中有潰瘍,潰後不愈,伴情志不暢,急躁眠差,胸脅苦滿,口唇乾焦,大便乾澀,舌紅苔薄黃或薄白,脈弦細。

治法:疏肝理氣,養血潤燥。

(3)痰毒內結型

主證:皮膚丘疹或結節,中央糜爛或邊緣隆起,色暗紅,堅硬不平,局部刺痛,伴肌膚甲錯,面色晦暗,口唇暗紫,舌質暗紅,有瘀斑,脈細澀。

治法:活血扶瘋,清熱解毒。

(4)氣血兩虛型

主證:患病日久,神疲乏力,面色萎黃,骨瘦如柴,納差腰酸,頭暈目眩,少氣懶言,皮膚腫塊腐潰,惡肉難脫,稍有觸動則污血外溢,舌質淡白,邊有齒印,苔薄白,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氣血 扶正扶邪。

預防

1.對皮膚癌前病變如白化病、著色性乾病、X線及雷射性皮炎潰瘍,應提高警惕,防止本病的發生,必要時作組織病理學檢查。

2.避免過度日光曝曬,避免與各種射線、化學毒物的長期接觸,注意及時診治皮膚慢性炎性或潰瘍性病變。

3.皮膚癌預後良好,尤其是基底細胞癌,可采和綜合治療,對於第二次治療的病例,也絕不能認為是姑息性治療。

4.飲食宜富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C,忌食生薑、生蔥、大蒜、辣椒等刺激性食物,戒菸酒。

5.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感染的發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