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南澳島

汕頭南澳島

南澳島素有“粵東海上明珠”、“潮汕屏障,閩粵咽喉”之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海、山、史、廟”文體交叉的特色。

基本信息

景點介紹

南澳島位於東經117",北緯23",地處閩、粵、台三省交界海面上,居於香港、廈門

汕頭南澳島汕頭南澳島

、高雄三大港口中心點,也是台胞祖居地。這裡面臨南海,瀕臨國際主航線,成為發展遠洋海運業的理想這地。歷史上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東南沿海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素有“閩粵咽喉、潮汕屏障”之稱。 全島地處南亞熱帶,北回歸線橫貫全島。氣候宜人,冬曖夏涼。島上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具有“海、史、廟、山”相結合交叉特點。全島海岸線長78公里,大小灘頭61處,共17.5公里,可供旅遊沙灘60處。特別是呈月牙形的青澳灣是我國少有的淺海灘,沙質潔白、海水清靜無污染,為廣東省兩個A級沐浴海灘之一,有“東方夏威夷”之稱。島內已發現和修復的文物古蹟50多處,已建成全國第一座縣級文物古蹟博物館。有宋末皇帝駐蹕遺址太子樓、宋井,有鄭成功、戚繼光練兵收復台灣,抗擊外侵遺址;有為表彰鄭芝龍軍功而建的芝龍坊;有寧末巾幗英雄陳璧娘與其夫決別的辭朗洲;有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有我國僅有海島特色的國家森林公園,島上大小寺廟30多處,深澳關帝廟為我國沿海規模最大,被譽為“天南法乳”宗教名剎疊石岩在國內外影響很大。島上峰巒千姿百態、造型奇特、形象自然、是避暑、渡假、登高的好去處。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海島縣,由南澳島及附近37個小島嶼組成,陸地總面130.91平方公里,島上風光旖旎,景色秀美。南澳位於閩、粵、台三省交界海面,瀕臨西太平洋國際航線,自古以來,是東南沿海一帶通商的必經泊點和中轉站。南澳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海、山、史、廟”相互交叉的特色,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南澳生態旅遊的主色調。

這裡有澳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有“天然植物園”之稱的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候鳥天堂”之稱的島嶼自然保護區,又有亞洲第一島嶼風電場,還有歷史悠久的總兵府、南宋古井、太子樓遺址以及眾多的文史、古蹟、寺廟等。所有這些如同簇簇競相出水的奇葩,構成了一道亮麗的海島風景線。南澳島風況屬世界最佳之列,年平均風速達倒8.54米 /秒,有效風速時數 達7000多小時。據專家測算,島 上風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可達20萬千瓦 南澳島黃花山是全國唯一的海島國家森林公園,擁有植物1400多種102科。通過近20年的大規模造林綠化,南澳島目前森林復蓋率已達72.4%,綠化率94.6%。

著名景點

南澳島南澳島

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地處粵東海面,位於高雄--廈門--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點,瀕臨西太平洋國際主航線。她是由37個大小島嶼所組成,現有7萬多常住人口。南澳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海、山、史、廟"相互交叉的特色,藍天、碧海、綠島、金沙、白浪是南澳生態旅遊的主色調。這裡有澳灣省級旅遊度假區,有"天然植物園"之稱的黃花山國家森林公園和"候鳥天堂"之稱的島嶼自然保護區,又有亞洲第一島嶼風電場,還有歷史悠久的總兵府、南宋古井、太子樓遺址以及眾多的文史、古蹟、寺廟等。所有這些如同簇簇競相出水的奇葩,構成了一道亮麗的海島風景線。而南澳島冬暖夏涼的海洋性氣候更是十分宜人,空氣清新,沒有各類污染工業,每立方厘米空氣負離子高於城市10至20倍,是都市人休閒度假的好地方。

深澳古鎮 位於南澳島東北面,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北與饒平柘林鎮隔海相望,獵嶼、虎嶼(又稱塔嶼)屹立為門戶,嶼內水域寬闊,"澳之深無底",故稱深澳。

這個昔日戰火連天的海域,如今成了魚歡蝦躍的海洋牧場,一格格石斑魚養殖網箱,一片片紫菜竹架、一籠籠珍珠貝、一串串翡翠貽貝、太平洋牡蠣生機勃勃。那大片海灘涂,人們耕海築起了萬畝海水養殖基地,已經形成以石斑魚、鮑魚、珍珠、紫菜、對蝦、貝類等名貴海鮮為主的"聚寶盆"。

青澳灣 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青澳灣位於南澳島東部,海灣似新月,海面如平湖。金黃柔軟的沙灘坡度平緩,沙質潔淨,一直延伸至水下百米以外,無礁石無淤泥。海水也無雜質無污染。潮漲潮落不改澄碧顏色,背倚險峻高山,是廣東省兩個A級沐浴海灘之一。現度假區內現已建成了一批風格各異的賓館、酒店,並配套有會議中心、歌舞廳、沖淡室、停車場以及海上遊艇等活動項目,是一個悠閒度假、避署、休養的理想之地。

烏嶼 距南澳縣主島東南方約 3.9公里,是廣東省南澳島省級候鳥自然保護區。小島四周懸崖峭壁,岩礁棋布,潮流湍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成為了130多種海鳥栖息繁衍的"安樂窩",成為蜚名中外的"候鳥天堂"。

金銀島 位於深澳鎮賊澳灣。整個景點由九曲橋連線而成,相傳這裡是"海盜"吳平的藏寶之地,至今流傳著藏寶的謎語"潮漲淹不著,潮退淹三尺",卻無人能破譯,遂成千古之謎。

南澳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並建成了一批旅遊景點景區和服務配套設施,初步形成了以青澳灣為中心的全縣旅遊網路,現有賓館、酒店等接待場所50家,接待床位3000多個。

景點特色

宋井是南澳島上一處較有特色的景點,它位於雲澳海濱,相傳為南宋末代皇帝南

汕頭南澳島汕頭南澳島

逃時經過此地挖掘了龍井、虎井和馬井,至今已經有700多年歷史。1962年有人在石縫中拾到宋代錢幣4枚,證明此井確為宋井。附近有南宋末代皇帝駐紮島上時修的“太子樓”遺址。三井原在山坡上,由於地殼變動逐漸沉入海濱沙中,近年來,海潮將沙沖走,水井即現,相繼在1937、1969、1978、1981年露出過龍井或馬井,每次持續半年左右。神奇的是,井與海水相隔不過咫尺之遙,卻始終湧出甘甜的淡水,即使被沙淹沒,仍可恢復。近年加修圍欄保護,遊客至此都要品嘗井水以試鹹淡。 宋井之奇,在於700多年來,時隱時現。古井雖離波浪滔滔的大海僅10多米,但清泉不絕,水質清純甘甜,久藏而不變質,故被稱為“神奇宋井”,目前出現的是“馬井”,其餘兩個還未曾出現。站在望海亭上,海風習習,極目海天,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汕頭南澳美食

汕頭所在的潮汕地區盛行潮州菜,它是廣東三大菜系之一(其餘兩種為粵菜和客家菜)

汕頭南澳島汕頭南澳島

。潮菜的形成和發展可謂源遠流長。唐代大文豪韓愈曾寫過《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它是古代介紹潮汕飲食的著名篇章,從詩中可以看出,早在唐代時,潮汕地區的烹飪技藝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潮州菜以烹製海鮮見長,從選料到醬碟佐料,都要求新鮮美味、清而不淡、鮮而不腥、郁而不膩。鴛鴦膏蟹、生菜龍蝦、紅燉魚翅、蚝烙、清燉烏耳鰻、清湯蟹丸是潮菜海鮮類的代表名作。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善於烹製素菜,粗料細做,清淡鮮美,比較有名的有護國菜、馬蹄泥、厚茹芥菜、糖燒地瓜等。潮州菜的調味配醬也是一流的,不同的菜式都有專門的醬碟,鹹甜酸辣,各有講究。潮州特產的醬料有南姜、梅膏、魚露、紅豉油、三滲醬等,都很有風味,配上一些,能使菜餚更加鮮香。牛肉丸 鮮香脆嫩,極有彈性,扔在地上可以反彈得很高者為上品。鮮蚶 體小,殼易脫,肉質鮮甜無比,最好吃的同時喝一小杯紅酒,滋味更佳。蚝烙 以鮮蚝加鴨蛋和薯粉在平底鍋中翻煎而成的點心,吃的時候要醮汕頭魚露和辣椒醬,鮮酥無比。生菜龍蝦 此菜是用龍蝦、火腿片、番茄、雞蛋和香菜為原料精心烹製而成的,特點是龍蝦形態迫真,色彩鮮艷,肉質鮮美嫩滑。 蚝烙是潮汕的特有小食,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一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這種蚝烙,是用地瓜粉溶於水,拌蔥珠,在一個平底的鐵鍋上煎,加上海蠣(潮語叫蚝),再下蛋花,取起蘸魚露吃。這蚝烙有兩種做法,一是農村中比較便宜的做法,就是舀一銅匙的地瓜粉水,向寬口鐵鍋上一倒,再放下幾粒海蠣,就翻一翻取起來,乘熱並撒上一些胡椒粉,蘸魚露吃;一種是把地瓜粉水倒滿了整個鐵鍋,加上蛋拌勻,加上海蠣,下較多豬油,像浮炸一樣,使其帶脆,賣時在鍋里用平鏟將它切成幾片,按片出售,再炒上一些海蠣加上,這樣的蚝烙,價錢較貴,但很香脆。市鎮酒店、小食店多有這種小食,“西天巷蚝烙”是汕頭名小食之一。蚝有助於明目,又滑潤可口,蚝烙又能熱胃,寒天人們更喜歡吃.

青澳旅遊度假區

青澳旅遊度假區青澳旅遊度假區位於南澳島最東端,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

汕頭南澳島汕頭南澳島

。沙灘長2.4公里,木麻黃林帶約3公里,是自然條件優越的天然海浴場,省級度假區。用地面積:3平方公里,綠化率98%,綠化復蓋率90%。主要植物:木麻黃樹,台灣相思樹,水果林、松柏。 青澳灣,灣口朝東南,灣腹很深,灣弧達2.9公里。嶺頭新建的一座涼亭,名曰:“覽月亭”。成排成片的木麻黃樹循著孤形沙灘蔓延開去。海浪、白沙、林帶以及林中新築的各式亭台樓閣,構成了色彩斑斕的海市蜃樓圖景。據說沙灘長達2.4公里,沙頻寬近百米。沙灘向海延伸坡度平緩,數十米內海水僅米餘深,是海浴的理想場所,被譽為“泳者天池”,是廣東省僅有的兩個A級海濱浴場之一。

青澳灣自九十年代初展芳容,便備受中外人士青睞,紛紛投資,開發各種遊樂項目。歷經數年雕琢,已使這塊璞玉煥發出奪目光采。海灣賓館、青澳賓館、月亮灣大酒店、外商活動中心、青澳灣度假村等一批現代化服務設施應運而生且日臻完美,現已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旅遊度假區。

南澳之謎

百澳良港

南澳島南澳島

從中國東南沿海一路南下的“海上絲綢之路”,以陶瓷為最重要交易商品,方圓130多平方公里的南澳島,恰好扼其咽喉。

從發現“南澳一號”的“三點金”(民間對南澳島烏嶼與半潮礁之間海域的俗稱)海面北望,南澳島77公里長的海岸線曲折蜿蜒,彎曲係數高達0.714。這使得整個海島遠望起來,既像一片風中輾轉零落的楓葉,又如末代王朝無意間扯落的一幅裙角,孤獨地漂浮於汪洋之中。

“澳,在南方就是‘泊船的地方’,古時候南澳(島)又稱百澳,就是形容其可供泊船的港澳之多,現在整個島上比較有名的,還有99個澳”,土生土長的黃迎濤對島上地理非常熟悉。他舉例,比如名列南澳四大澳之一的深澳,就以水浚深而得名。古書記載(其)內寬外險,蠟嶼、赤嶼環處其外,一門通舟,中容千艘,番舶寇舟多泊焉。

天然造就的良港條件,周邊海路四通八達,南澳島很早就吸引了不遠萬里駕舟而來的中外商人。近年考古發現表明,至少在唐宋時期,雖然不屬官方明令開埠的少數幾個通商口岸之列,南澳島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不過,它遲遲沒有屬於自己的名字。

直至蒙古鐵騎橫掃中原、南宋小王朝倉皇南逃,南澳之名才依稀可辨。今天,閩粵沿海一帶還流傳著一些傳說,比如福建東山島,有“沉東京、浮大帽山”之說;粵東海陸豐地區有“沉東京、浮蓮花山”之說;南澳島則有“沉東京、浮南澳(島)”之說。“從東南沿海地區不約而同的傳說中,可以推斷,這很可能是南宋王朝南逃時,一路留下的暗語”,南澳島一研究人員分析:“‘浮’在古語中,有‘經過’之意。”

事實上,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失陷後,益王在逃亡途中重新被大臣擁立為帝。是年11月,帝舟離福州,南航入潮(汕),即駐紮在南澳島前村。為解決幾十萬南宋軍馬的飲水問題,漂泊流離的宋王室決定在南澳沙灘上鑿井三口,分別取名“龍井”、“虎井”和“馬井”。

如今,“龍井”、“虎井”已無跡可尋,唯有“馬井”仍清水盈底,常年甘澈。今年60歲的海島居民林仕堅記得,“文革”後期,一次颱風過後,“虎井”突然現出海面,一時島人驚喜無比,奔走相告。還是個孩子的他自己則赤腳走了10多里地,趕去海邊圍觀。此後“虎井”又一夜間盡淹于海濤,再未現身。

明萬曆二年(1574年),饒平東里人陳天資(賜進士)修撰《東里志》,據其記載:淳熙七年(1180年),楊萬里為廣東提點刑獄,海寇犯南澳,萬里命諸郡兵討平。這也是迄今為止,“南澳”作為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正式史書中。

海盜雲集

明朝初年,為防範盤踞海島的方國珍、張士誠殘部與海盜倭寇侵擾,明太祖朱元璋頒布律令,一方面加強海防,一方 面 取消海外貿易,要求“片板不準下海,點貨不準貢蕃”。而此時,歐洲地理大發現蓬勃興起,席捲全世界的海上貿易浪潮正越過印度洋,向東洶湧而來。

由於海上貿易利潤豐厚,閩粵沿海民眾一直趨之若鶩。廣東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李慶新說,即使是朝廷允許的朝貢貿易,貢使也能從中賺到巨額差價,如100斤胡椒在蘇門答臘值銀1兩,運到明朝便給價20兩;日本刀在本國價值800-1000文,明朝則給價5000文。“更不用說朝貢貿易之外的民間走私貿易,獲利更豐”。

據記載,當時潮州富家大賈往往公然修造大船,遍歷諸部,揚帆而去,數月後滿載而歸,金寶溢於衢路,周邊百姓往往見之目奪心駭,都以為“富擬王公,可一葦杭之而得”,於是不顧官令,紛紛駕船出海行商。

地處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良港眾多,又基本屬於“兩不管”之地,雖然朝廷海禁政策嚴厲,它卻儼然成為海盜雲集、貿易昌盛的化外之地。

不難想像,當年一艘艘滿載貨物的商船,清晨霧氣未散,就早早從廣闊的珠三角腹地出發,一路揚帆順韓江而下,直達汕頭樟林、柘林、南澳、萊蕪一帶,候風出海。天氣晴好時,南澳附近海面舟楫穿梭繁忙——— 畢竟這裡是它們向更遠海域起航前必經的重要補給地。

明洪武24年(1391年),朝廷因居民頑梗,盡發各澳居民到海門千戶所充軍;兩年後,針對少量重回南澳耕種的居民,大將湯和再次將其全遷回內地,以墟其地。然而,偷渡到南澳島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到永樂年間,朝廷不得不三遷其島,並多次派兵海上,蕩寇掃倭。

儘管如此,南澳島一帶無論寒暑,私蕃船隻從未斷絕。

其實,當時走私貿易者,除少數當地居民,大多是勢力強大的海上走私武裝集團,南澳更被官方形容為“盜賊淵藪”。海盜集團往往擁眾過千,猖狂流竄於閩粵浙一帶。明朝中期,以歙縣人汪直為首的集團,其麾下甚至還有日本人等外國人,明嘉靖32年(1553年)騷擾沿海時,連艦數百,蔽海而來,以致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

而十五世紀後期,隨地理大發現遠道而來的萄葡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也相繼來到東南沿海,叩關求市。可官府僅允許開放福建漳州、廣東廣州等兩三個港口進行朝貢,遠不能滿足激增的外貿需求。於是外蕃人或獨立、或糾合中國海盜,在閩粵沿海一帶大肆走私搶掠,直至明亡清興。這一時期,南澳島還曾被荷蘭人取名為“好望角”。

由於南澳地理位置獨特,每逢官府揖盜,粵方追捕則入閩,閩方追捕則入粵“追之則勢不可窮,縱之則勢將復返”。明萬曆三年(1575年),福建巡撫劉堯誨會同兩廣總督殷正茂,一起上疏皇帝請設南澳總兵,是年,皇帝詔受南澳鎮。

“自此,南澳島從一個貿易自由港,變成了一個專門扼守東南門戶的海防重鎮。”黃迎濤語氣中頗有幾分惋惜。

鹹味與硝煙味

在南澳島設立軍事重鎮,海防意義不言而喻。“扼住南澳這一大島,無異於扼住了閩粵海上咽喉”,黃迎濤做了一個合攏手勢。

清《南澳志》對南澳設鎮一事記述:澳之西為廣之碣石鎮、虎門鎮、高廉鎮,西南則雷瓊鎮;澳之東則福之金門鎮、漳州鎮、福清鎮,東南則台灣鎮,排若雁齒,聯若貫珠,而澳居其中……從職責上看,南澳雖設副總兵一名,統兵3000,受閩粵兩省之制,卻同時反制兩省之兵。

自南澳正式設鎮後,明代統治者在東南沿海築城池,建哨所、炮墩、衛所,將數千裏海岸納入嚴密管轄之中。翻閱南澳方誌,發現南澳設副總兵後,只負責軍事防務,並無管理民間貿易的職責。其海外貿易,仍局限於狹窄的朝貢渠道。清初,南澳所在的東南沿海同樣多次禁海,並將廣東、福建、浙江、山東等省沿海居民內遷30-50里,盡燒其民居船隻,片板不許下海。

“從海防力量上講,清代海防無論機構建制、軍隊設定,還是炮台武器等配備,都比明代要強大得多,但禁海效果並不理想”,李慶新通過梳理大量史實,認為在明清兩代戒備森嚴的海禁政策之下,實則涌動著民間洶湧澎湃的走私浪潮。

“從利益角度看,由於朝貢收入全歸中央朝廷,地方政府卻不得不為朝貢墊付接待貢使、修補風漂之船等費用,為彌補損失,以及本身禁不住巨大利益誘惑,明後期,尤其是貿易最繁榮的廣東地方政府,經常對民間暗流洶湧的走私貿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些甚至直接參與到走私活動之中。”李稱。

由於海盜與官府在南澳島的百年角力,今天,已成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的南澳島留存的數百處歷史遺蹟,也尤以海盜與官府海防遺蹟為多。黃迎濤如此概括,南澳就兩種味道,一是鹹味,一是硝煙味。位於深澳鎮東北角的吳平寨,至今仍有30餘戶吳姓人家居住。明嘉靖年間,盜匪吳平即在此占寨聚眾為王,後被戚繼光一舉剿滅。島上人還多稱吳平寨一帶為“賊坳”,而金銀島則傳為藏寶之地“漲潮淹不著,退潮淹三尺,傳的就是吳平在被戚繼光剿滅前,藏了十八桶金十八桶銀在金銀島某個地點,這是暗語,普通人哪裡找得著。”島民小吳說。在深澳鹽場附近的總兵府,明清兩代先後有176位副總兵、總兵等入住,如今門前兩株百年古榕,濃蔭匝地,據說鄭成功當年也曾在此樹下角力招兵,力大者入伍。

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歷朝歷代又走私猖獗,而海路兇險,導致南澳島周邊海域沉船甚多。“南澎列島之外,今天也還是西太平洋重要國際航線;南澳烏嶼島內側,則是我國東南沿海內航線,兩條航線大多交通繁忙”,黃迎濤稱,就在2007年5月底“南澳一號”被發現之前“三點金”附近海面還觸礁沉沒了另一艘海輪。這一處海域布滿暗礁,海水稍漲便無法看見。

交通指南

南澳島南澳島

南澳島市內交通:陸島交通便捷,環島公路68公里,海上航線方便快捷,每天有車輪渡、高速客船、直達客車往返於汕頭、澄海萊蕪、饒平等地。島上交通工具齊全,各景區景點實現通路通車。南澳車輪渡至萊蕪碼頭的船每兩小時一班。而從汕頭汽車總站發往南澳島的班車一天有3班,分別於8:20、12:00、14:00開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