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學刊

求是學刊

《求是學刊》是黑龍江大學主辦的雙月刊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文社科引文索引來源期刊、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第二屆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第三屆全國三十佳社科學報、第三屆國家期刊獎百種重點期刊,首屆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欄建設入選期刊”,第二屆教育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名刊工程”入選期刊,北方地區優秀期刊,黑龍江省精品期刊,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中國期刊網、中國電子光碟版入編期刊。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11)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主要欄目

海外來稿、文化哲學研究、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業問題、蘇聯俄羅斯法學在中國、古代文學新視界、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

期刊介紹

求是學刊求是學刊
《求是學刊》創刊於1974年,原名為《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改名為《求是學刊》(雙月刊)。30餘年來,《求是學刊》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辦刊方針政策,一貫本著唯實、求是、圖新的辦刊宗旨。《求是學刊》按學科主要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美學、史學。從創刊至今,《求是學刊》主要開設的專題研究有:“思維科學研究”、“哲學體系改革”、“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學:後現代主義研究”、“文化哲學:全球化的文化反思”、“文化哲學:現代性研究新視閾”、“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20世紀末中國哲學重大問題檢討”、“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哲學思考”、“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海外來稿”、“學術對話”、“生產力經濟學”、“第三產業問題研究”、“國有企業問題研究”、“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業問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欄”、“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法制現代化研究”、“行政法新理念”、“蘇聯俄羅斯法學在中國”、“社會轉型與法律多元”、“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重塑文學史: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新視界”、“20世紀中國美學批評”、“美學在當代”、“當代文學思潮前沿問題探討”、“東北地方史研究”、“史學博士論壇”、“史學理論暨史學史”、“明清史研究”、“中外史學及其比較研究”等專欄。至2006年止,《求是學刊》已出版中文版33卷174期,發表學術文章3685篇,年平均發行量2萬冊左右,位於高校學報前列。《求是學刊》編髮稿件質量上乘,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複印資料》、《光明日報》等文摘報刊轉載、摘編的文章數量一直名列全國學術期刊前10名。《求是學刊》在國外也有很好的影響,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十幾個國家都擁有眾多的訂戶。《求是學刊》為繁榮我國的學術文化理論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投稿須知

1、求是學刊編輯部要求論文摘要儘量寫成報導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字選擇貼近文義的規範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2、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元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3、求是學刊編輯部要求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4、求是學刊編輯部要求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採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採用腳註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於3條。

初創階段

《求是學刊》的前身《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74年10月,當時作為內部版不定期學術刊物發行。編輯部成員主要有李祖培、王貴福、甘雨澤(後很快調出),李祖培為主要負責人。從1975年到1978年《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共出版了12期,其中,1975年出版4期(總第2-5期),1976年出版4期(總第6-9期),1977年出版3期(總第10-12期),1978年出版1期(總第13期)。1978年10月郭壽岩、劉宏章(後調出)、扈穎航、周眾調入編輯部工作。
1979年《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由內部不定期學術刊物改為內部定期學術刊物,為季刊。同年11月,張志儉調入編輯部工作,任哲學編輯。
《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從1974年創刊的內部不定期的學術刊物到1979年的內部定期學術刊物,6年的時間,《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報一直注重編輯隊伍的建設,編輯的素質較高,大多數編輯是教師、資料員出身,業務能力強,思想境界高,甘願為他人做嫁衣裳。在這6年間,編輯部十分重視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和在同行中的地位。在此期間,為紀念魯迅誕辰100周年,《求是學刊》編輯出版了由著名哲學家張岱年以及其他全國知名學者參加撰寫的《魯迅專輯》,周建人親自題寫了書名。在形式上,把學報從一個不定期的內部刊物變為定期的內部學術刊物,發行量達3000多冊;在內容上,學科門類齊全,開闢了文、史、哲、經、法、教等欄目,充分體現了期刊作為哲學社會科學綜合性大學學報的特色。學報還積極吸引高水平的外稿以提高校內稿件的質量,以此推動校內科研水平的提高,為我校的教師隊伍建設做出了貢獻,也為《求是學刊》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時期

《黑龍江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自1980年第1期(總第18期)起改名為《求是學刊》,為季刊,國內公開發行,代號為14-25。扈穎航與郭壽岩任副主編。1980年1月王世蓮調入編輯部任編輯,3月楊治興調入編輯部任編輯。在這一年,黑龍江大學與吉林大學、東北師大、哈師大、四平師院等家學報發起成立東北地區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吉林大學學報為理事長單位,《求是學刊》副主編郭壽岩當選為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求是學刊》自1981年第1期(總第22期)起,向國外公開發行,季刊。國外代號Q468,國內代號14-25,註冊為黑龍江省期刊登記第004號。1981年6月,餘式暉調入編輯部工作。
《求是學刊》自1982年第1期(總第26期)起改為雙月刊,逢雙月15日出版,國外代號相應改為BM468。同年2月,副主編扈穎航、編輯王世蓮調離編輯部。同年10月,《求是學刊》第5期開闢“生產力經濟問題研究”專欄,發表熊映梧的《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若干問題》等論文5篇。此後,“生產力經濟問題研究”成為《求是學刊》較有影響的不定期欄目。1983年8月,《求是學刊》第4期開闢“思維科學研究”專欄,發表劉奎林的《靈感思維與科學發現》和張尚仁的《論認識工具》,此後,“思維科學研究”成為《求是學刊》又一較有影響的不定期專欄。同年9月,張玉寬畢業分配至編輯部工作;12月,副主編郭壽岩調離編輯部,王貴福任副主編。
1984年9月,副主編王貴福調離;10月,楊治興離休;11月葉伯泉調入編輯部任文學編輯。
1985年3月,餘式暉任《求是學刊》副主編;8月,張玉寬調離,趙亞喬本科畢業
分配至編輯部任經濟學編輯。
1986年5月,張志儉同志離休,此前曾任編輯室主任。1986年8月,李小娟本科畢業分配至編輯部任哲學編輯。
1988年2月《求是學刊》成立編委會,呂冀平任編委會主任,孫雲和餘式暉任編委會副主任。餘式暉任主編。同年6月,周眾、趙亞喬被東北地區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優秀編輯。同年8月,《求是學刊》從第4期(總第63期)起採用統一刊號:CN23—1070,ISSN1000—7504。同年11月,《求是學刊》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期刊。
《求是學刊》從1980年改名並向國內公開發行到1981年向國外公開發行,1982年從季刊改為雙月刊,並在原有欄目的基礎上,1982、1983年先後開闢了“生產力經濟問題研究”、“思維科學研究”等專欄,《求是學刊》無論從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發生了質的飛躍,由此奠定了《求是學刊》作為綜合性大學學術期刊的學術地位。從1985年到1990年《求是學刊》的編輯隊伍經歷了新老交替的變更,編輯隊伍不斷壯大,各欄目編輯齊全,欄目設計也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繼續開設“生產力經濟學研究”、“思維科學研究”、“東北地方史”專欄,使其研究更深一步;另一方面,注重當下的學術熱點的捕捉,對經濟學中的第三產業研究,對哲學前沿問題,如哲學體系改革、本體論問題、認識論中的價值問題、實踐問題的爭論都給予了關懷。國內外發行總量達3000多冊(每期),在學界及期刊界有一定的影響。這一時期,《求是學刊》是黑龍江省高校學報研究會的秘書長單位,對黑龍江省高校學報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輝煌時期

1990年5月,李小娟撰寫的《淺談文科學報的校對》被東北地區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優秀論文。同年6月,《求是學刊》主編餘式暉退休,黑龍江大學副校長尚鶴翔兼任主編,黑龍江大學哲學系副教授衣俊卿調入編輯部任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同時調入編輯部工作的有張曉校、杜桂萍,分別擔任史學編輯、文學編輯。同年9月,《求是學刊》在黑龍江省高校文科學報編輯質量評比中,榮獲優秀編輯質量一等獎。12月,歷史編輯、副編審周眾離休。周眾於1985年—1988年間,曾擔任編輯室主任。
1991年1月,《求是學刊》第1期開設了“《求是學刊》公開發行十周年(1980-1990)”專欄,發表熊映梧、孫雲、張奎良、呂冀平教授撰寫的4篇學術文章,並發表了副主編衣俊卿以“本刊編輯部”的名義撰寫的紀念文章《唯實、求是、圖新》。3月21日,黑龍江大學舉行《求是學刊》和《外語學刊》公開發行十周年紀念會,有關上級主管部門領導同志和各界代表130餘人參加了會議。9月,為紀念黑龍江大學成立50周年,《求是學刊》第5期發表了由葉伯泉撰寫的編輯部文章《追求科學,探索真理》。9月,黑龍江省首屆期刊優秀文章編輯獎評選揭曉,《求是學刊》有4篇文章入選,李小娟編輯的《黑格爾哲學體系新探》(1990年第3期)和趙亞喬編輯的《關於農村實行“兩田制”運行模式的構想》(1990年第6期)獲一等獎;周眾編輯的《英雄與時代》(1990年第3期)和葉伯泉編輯的《審美文化的概念和結構》(1990年第6期)獲二等獎。11月,在1991年度職稱評定工作中,衣俊卿破格晉升為教授,張曉校、趙亞喬和杜桂萍晉升為編輯,李小娟破格晉升為編輯。《求是學刊》1991年在《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上被摘發23篇,文摘數量列全國綜合性大學第一名(據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會務簡報》1992年2期報導)。
1992年3月,《求是學刊》第1期開闢“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欄目,發表衣俊卿的《人類精神的跨世紀走向》和邴正的《人類自我意識的歷史演變》,此後,這一欄目成為《求是學刊》不定期重點欄目;同期,還開闢“史學博士論壇”,發表葛志毅的《玄聖素王考》和馮輝的《唐代社會的開放風氣》,該欄目此後亦成為不定期學術專欄;同月,副主編衣俊卿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獎。7月,趙亞喬畢業,獲經濟學碩士學位。12月,衣俊卿當選為新成立的黑龍江省期刊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12月,衣俊卿當選為黑龍江省“十大傑出青年”並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津貼。同年,據有關權威材料調查,《求是學刊》1991年在86條檢索途徑中被轉摘71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二位;《求是學刊》哲學版被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列入中文核心期刊,並被列入全國45家綜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求是學刊》1992年所發文章在各報刊上的被轉載數量列全國文科學報第3位(據全國文科學報研究會《會務簡報》1993年第9、10期報導)。
1993年3月,黑龍江大學副校長尚鶴翔主編退休,衣俊卿任主編。6月,黑龍江省第二屆期刊“優秀文章編輯獎”評比揭曉,《求是學刊》共有5篇文章入選:張曉校編輯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與五四時期的東西文化之爭》(1992年第1期)和李小娟編輯的《簡論人類精神生活》(1992第4期)獲一等獎;葉伯泉編輯的《宋詩發展的美學軌跡》(1991年第1期)、杜桂萍編輯的《兩個貌似神乖的詩派》(1991年第4期)和趙亞喬編輯的《論生產力發展的跳躍規律》獲二等獎。7月,東北三省文科學報研究會於7月21日-24日舉行年會,並進行評獎活動,《求是學刊》獲四項獎:葉伯泉和李小娟被評為“優秀編輯”;杜桂萍和張曉校分別獲優秀編輯學成果一等獎。7月,李小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8月,張曉校破格晉升為副編審。9月,衣俊卿調任黑龍江大學哲學系主任,兼任《求是學刊》主編,楊彬調入編輯部任副主編。同年,衣俊卿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頒發的“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求是學刊》1993年共被114條途徑轉摘文章74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3位(據中南財經大學檢索諮詢服務報告1994年統計數字顯示)。
1994年1月,衣俊卿被全國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1993年度全國“優秀編輯”。同月出版的第1期(總第98期)開闢“美學在當代”的不定期學術專欄。3月,《求是學刊》被評為1993年度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類優秀期刊。5月,《求是學刊》第3期為“百期專號”,刊有百期紀念致賀單位名單、齊世榮等13名學者的百期感言,以及熊映梧、厲以寧等學者撰寫的18篇學術論文。8月,李小娟的《論市場經濟對學術期刊的雙重影響》(刊《齊齊哈爾師院學報》1994/5)分別獲1994年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青年編輯委員會評選的優秀論文“一等獎”。1994年黑龍江省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比的優秀論文“一等獎”;李小娟的《論市場經濟與學術期刊的發展繁榮》獲1994年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比的優秀論文“一等獎”、杜桂萍的《現代化進程中的學報編輯意識》獲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優秀論文二等獎。9月,衣俊卿教授的論文《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獲黑龍江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1月,張曉校任副主編。《求是學刊》1994共被105條途徑轉載77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3位(據中南財經大學檢索諮詢服務報告1995統計數字顯示)。
1995年4月,黑龍江省第3屆期刊“優秀文章編輯獎”評比揭曉,《求是學刊》共有5篇文章入選:李小娟編輯的《哲學的嬗變:從擬科學到擬價值》、杜桂萍編輯的《優美樂曲中的不和諧音符》、張曉校編輯的《創造性思維與歷史認識系統結構》獲一等獎;趙亞喬編輯的《中國怎樣向市場經濟過渡》、楊彬編輯的《關於貪污罪構成的要件及刑事責任原則的探討》獲二等獎。8月,衣俊卿教授的專著《東歐的新馬克思主義》獲金岳霖學術獎。11月,楊曉彬調入編輯部工作。12月,衣俊卿教授的論文《日常交往與非日常交往》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與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求是學刊》1995年共被105條途徑轉載66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7位(據中南財經大學檢索諮詢服務報告1996年統計數字顯示)。
1996年2月,李小娟同志被國家教委條件裝備司和全國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評為1995度全國優秀編輯。4月,趙亞喬同志被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評為1994-1995年度優秀編輯。8月,李小娟編輯晉升為副編審。9月,衣俊卿主編當選為黑龍江大學副校長,兼任《求是學刊》主編。衣俊卿的專著《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李小娟的論文《論精神現象的內涵與形態》獲第七屆黑龍江省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11月,《求是學刊》被評為黑龍江省優質期刊。《求是學刊》1996年共被105條途徑轉載文章92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3位(據中南財經大學檢索諮詢服務報告1997年統計數字顯示)。
1997年3月,副主編楊彬調離《求是學刊》,任馬列部主任。4月,黑龍江省第4屆期刊“優秀文章編輯獎”評比揭曉,《求是學刊》共有4篇文章入選:李小娟編輯的《中國哲學的失落與重建》、張曉校編輯的《中觀史學與科舉制研究》獲一等獎;杜桂萍編輯的《論文學史家》、趙亞喬編輯的《論市場經濟建構中的集體談判》獲二等獎。5月,楊曉彬調離《求是學刊》。8月,杜桂萍、趙亞喬晉升副編審。《求是學刊》1997年共被105條途徑轉載文章84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4位(據中南財經大學檢索諮詢服務報告1998年統計數字顯示)。
1998年4月,康敬奎調入《求是學刊》任法學編輯。8月,副主編張曉校晉升編審。9月,衣俊卿主編當選校長,兼《求是學刊》主編。11月,《求是學刊》被評為1997年度黑龍江省“一級期刊”。12月,衣俊卿辭去主編職務,哲學與行政管理系主任丁立群兼任《求是學刊》主編。張曉校在1997年度學校技術考核中獲得優秀。《求是學刊》1998年共被105條途徑轉載文章65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6位(據中南財經大學檢索諮詢服務報告199年9統計數字顯示)。
1999年1月20日,李小娟被中共黑龍江省委、黑龍江省政府授予“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稱號。3月,徐松巍調入《求是學刊》任副主編,兼編輯部主任。4月,黑龍江省第5屆期刊“優秀文章編輯獎”評比揭曉,《求是學刊》共有4篇文章入選:李小娟編輯的《社會思維場論》、杜桂萍編輯的《當代中國美學的走向:辯證和諧的美學》、張曉校編輯的《唐代政治開放述論》、趙亞喬編輯的《當前經濟學應該研究的一些問題》均獲一等獎。1999年5月18日黑龍江日報發表介紹《求是學刊》文章,題為:“《求是學刊》追求學術高品位”。6月,《求是學刊》作為黑龍江省5個候選單位之一,參評第二屆全國百強社科期刊和首屆中國期刊獎,這是中國期刊界最高獎項。8月,張曉校調離《求是學刊》。9月,康敬奎考入黑龍江大學法學院讀在職碩士研究生;同月,《求是學刊》被評為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10月,《求是學刊》被評為1998年度黑龍江省一級期刊;李小娟的《論精神現象的內涵與形態》獲黑龍江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青年一等獎”。11月,《求是學刊》為迎接21世紀的到來,新開闢了“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法制現代化研究”、“20世紀中國美學批評”等欄目。同年,《求是學刊》被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社會科學文獻計量評價中心確定為1999年度的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趙亞喬在1998年度學校技術考核中獲得優秀。《求是學刊》1999年共被122條檢索途徑轉載文章57篇,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7位。
2000年第1期,《求是學刊》又開闢了“行政法新理念”、“世紀之交話史學”等不定期欄目。2月,丁立群主編去北京國家高級教育行政學院學習3個月。3月,徐松巍副主編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讀博士後。李小娟主持學報工作。《求是學刊》第2期又在“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欄目基礎上開設了“20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重大問題檢討”,對“實踐哲學”、“交往理論”、“文化哲學”、“發展理論”、“人學”等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重新檢視。5月,《求是學刊》被確定為全國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的核心期刊,並被編入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0年版(第3版)。6月,杜桂萍的《形式主義美學及其困惑》文章分別獲2000年黑龍江省教委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黑龍江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李小娟的《90年代日常生活批判研究述評》分別獲2000年黑龍江省教委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和黑龍江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李小娟被評為1998-2000年度黑龍江大學優秀黨員。7月,李小娟、康敬奎被評為東北地區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1998-2000年度優秀編輯;李小娟的論文《學術期刊的風格與編輯的品位》、康敬奎的論文《對學報現代化的幾點思考》在東北地區高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第11屆學術研討會上榮獲優秀論文“一等獎”。9月,在佳木斯召開的黑龍江省高等學校學報研究會2000年學術研討會上,李小娟的論文《學術期刊的風格》、康敬奎的論文《對學報現代化的幾點思考》榮獲優秀編輯學論文“一等獎”;李小娟、趙亞喬、杜桂萍、康敬奎被評為1997-1999年度黑龍江省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優秀編輯。杜桂萍考取哈爾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11月27日—12月16日,趙亞喬、杜桂萍、李小娟、康敬奎在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培訓中心參加全省第一、二期社科類期刊編輯崗位培訓班,均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崗位培訓合格證書”。李小娟、康敬奎在1999年度學校技術考核中獲得優秀。據中南財經大學統計,《求是學刊》2000年共被全國15種文摘報刊121條檢索途徑轉載文章90篇,在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3位;在全國2588種期刊中排列17位。
2001年1月,李小娟被任命為《求是學刊》副主編。據《光明日報》2001年3月11日發布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1998):高校社會科學綜合性學報被引次數排序前20名》(南京大學統計),《求是學刊》名列第12位。4月,《求是學刊》李小娟、趙亞喬、康敬奎、杜桂萍等編輯人員整理自1974年創刊以來在本刊發表的全部文章的中圖分類號;期刊簡介(期刊發展歷程、獲獎情況、國內外資料庫收錄情況、欄目主題介紹、各時期紀念活動的題字詞、賀詞);編輯部介紹(編輯部組成、歷屆主編的簡介、編委會簡介)等,為完成“世紀光碟”的製作而做準備。截止2001年第5期,《求是學刊》共發表10組“20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重大問題檢討(筆談)”:實踐哲學、交往理論、文化哲學、發展哲學、價值哲學、人學研究、新儒學、後現代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理念。2001年8月,《求是學刊》“世紀光碟”由清華同方光碟電子出版社出版。
2001年9月,《求是學刊》截止2001年第5期共發表10組“20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重大問題檢討(筆談)”。9月,李小娟晉升為編審。9月,杜桂萍被聘為黑龍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生導師。9月,在黑龍江省第六屆期刊“優秀文章編輯獎”評比活動中,杜桂萍編輯的《百年美學對中國傳統美學的反思》、李小娟編輯的《文化哲學的主題及中國文化哲學的定位》獲一等獎;趙亞喬編輯的《工業化過程中農業生產結構的變動》和康敬奎編輯的《依法治國必須弘揚正義法精神》獲二等獎。9月,《求是學刊》邀請美國過程研究中心會員、西雅圖美中人民友好協會主席費勞德前來黑龍江大學講學,其演講稿“懷特海過程哲學及其當代意義”發表在《求是學刊》2002第1期。10月,徐松巍獲黑龍江大學教師特聘崗位津貼。10月,《求是學刊》被《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2000)選用為來源期刊。11月,《求是學刊》入選“中國期刊方陣”。12月,趙亞喬在2000年度學校業務考核中獲得優秀。2001年,共被全國15種文摘報刊121條檢索途徑轉載文章73篇,在綜合性大學學報中排第5位(據中南財經大學統計)。
2002年1月,《求是學刊》改版為國際標準大刊,頁碼增加到120頁,定價8元。3月,杜桂萍獲黑龍江大學傑出青年基金,李小娟獲2001年校優秀編輯。4月,黑龍江省高校學報研究會2002年常務理事會在黑龍江大學召開.5月,《求是學刊》開設“海外來稿”專欄,促進了《求是學刊》面向國際的步伐.6月,李小娟參加由北京師範大學和美國過程哲學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價值哲學與過程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特約美國過程研究中心創會主任、世界著名過程思想家小約翰·科布、世界著名後現代思想家大衛·格里芬等為本刊撰文;邀請美國生態紀學會主席赫爾曼·格林前來黑龍江大學講學,其文章“托馬斯·柏勵和他的生態紀”發表在《求是學刊》2002年第3期。6月,李小娟獲黑龍江大學“模範黨務工作者”稱號。7月,《求是學刊》在“第二屆全國優秀社科學報”的評比活動中被評為“雙十佳社科學報”;李小娟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主編”;杜桂萍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編輯”。7月,《求是學刊》協辦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五屆青年編輯研討會,23日在黑龍江大學舉行學術報告會,衣俊卿校長做學術報告。8月,丁立群當選黑龍江省哲學學會副會長,李小娟當選黑龍江省哲學學會理事。
從1990年-2002年,《求是學刊》在衣俊卿主編、丁力群主編的領導下,本著唯實、求是、圖新的辦刊宗旨,把追求高品位視作刊物的生存之本,突出學術前沿,確立主題意識,實現編輯學者化以提高刊物的高品位,建立一支開放型的、富有現代思維的作者群體。因此,《求是學刊》無論在編輯隊伍建設方面還是在刊物質量上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編輯部有正高級職稱的2人、副高級職稱的3人,博士(包括研究生)3人,碩士3人。他們的科研成果和獲得的獎勵豐碩;1991年~2001年,《求是學刊》在全國綜合性大學學報的地位一直名列前茅,無論在學界,還是在社會上都有很好的口碑,獲得了可喜的成績。根據國內權威機構所公布的諮詢報告,《求是學刊》自1991年以來,被轉載文章的數量排名一直保持在全國高等學校綜合性大學學報的前7名:1991年—第2名、1993年—第3名、1994年—第3名、1995年—第7名、1996年—第3名、1997年—第4名、1998年—第6名、1999年—第7名、2000年—第3名,2001年-第5名。據中南財經大學2000年檢索報告,《求是學刊》通過15種文摘報刊121條檢索途徑轉載文章90篇,在全國2588種期刊中排列第17位。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哲學原理”專題從147種期刊上轉載文章363篇,《求是學刊》被轉29篇,名列第1位。高校社會科學綜合性學報被引次數排序前20名》,《求是學刊》名列第12位。1999年在首屆全國百強社科學報評比中獲得第15名的好成績;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研究會統計,2000年《求是學刊》在高校學報轉摘率排名中,列第7位,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全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四大權威刊物轉摘81篇。2000年《求是學刊》再次被列為全國核心期刊,並被列入全國45家綜合性文科重要期刊行列。2002年被中國人文社科學報研究會評為“全國雙十佳社科學報”。

欄目主題

《求是學刊》主要是以刊發哲學、經濟學、法學、文學、歷史學等學科為主的綜合性文科學報。以追求高品位為之辦刊特色,在注重學術品位的同時,把突出刊物的前沿意識、主題意識作為提高刊物品位的一個重要途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求是學刊》就率先開闢了“生產力經濟學”、“思維科學研究”等學術專欄,吸引了著名經濟學家熊映梧教授和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先生為我刊撰文,推動了生產力經濟學和思維科學走向深入。90年代以來,《求是學刊》先後又開闢了“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美學在當代”、“重塑文學史:巨觀性研究與批判性思考”、“國有企業問題研究”、“史學博士論壇”、“法制現代化研究”等學術欄目,通過這些定期或不定期開設的學術欄目,提出新的選題,確立刊物的主題思想,以此來捕捉、追蹤學術熱點,突向學術前沿。《求是學刊》在學術研究的定位中,指向了當代現實問題反思和人文關懷,使學刊占有了當代學術審視的制高點。各項指標都位居全國高校文科學報前列。

哲學版

《求是學刊》哲學版一直把突出哲學主題、捕捉前沿課題、追蹤學術熱點作為提高刊物學術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刊便開設了“思維科學研究”專欄,發表文章60餘篇,匯聚了全國眾多思維科學研究領域的專家,使思維科學研究處於全國領先地位;80年代末,根據當時的學術熱點,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改革”專欄;進入90年代,《求是學刊》哲學版先後又開闢了“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文化哲學:後現代主義研究”、“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現代認識論研究”、“實踐問題研究”、“知識經濟的哲學思考”、“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等一系列在20世紀90代中國哲學研究領域出現的重大熱點問題的專題欄目。通過這些定期或不定期開設的專題欄目,提出新的選題,以此來捕捉、挖掘學術熱點,突向學術前沿,使學刊占有了當代學術審視的制高點。這尤其表現在90年代初創辦的“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以及“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欄目上。這兩個欄目在世紀之交的重要歷史時刻,努力探索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乃至人類的整個精神世界的跨世紀走向。“文化哲學”專欄的開闢,領導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新潮流;通過獨創“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專欄,開闢了“日常生活批判”這一文化哲學研究的新領域,探討人自身的現代化與人類文化在新世紀的重建等問題,填補了國內學術界在這一領域的空白,使文化哲學的研究處於領先地位。“20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重大問題檢討”專欄,匯集了10個專題的筆談,在反思、總結過去的基礎上,建設關於未來哲學的新理念。“海外來稿”專欄匯集了國外著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的精彩的學術文章,為中外文化交流建立平台。“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筆談)欄目是對當代哲學變革的重大思索。
思維科學研究《求是學刊》重頭欄目,1983年開闢。1983年8月,開闢“思維科學研究”專欄,發表《靈感思維與科學發現》和《論認識工具》,以後,這一專欄相繼發表有關文章62篇,持續15年,匯集了全國一大批在思維科學研究領域中卓有成績的學者,如劉奎林、張尚仁、楊春時、孫慕天、季國清、曾傑、陳國屏、王南、陳尚武、洪家榮、霍明遠、李曉明等學者,其中,曾傑的《社會思維的三種基本類型》(1990/5)、李以渝的《兩面神思維與太極思維》(1992/1)、曾傑的《社會思維場》(1997/4)均被《新華文摘》摘編過。這一欄目的設立,使《求是學刊》成為“思維科學研究”的重要陣地,在學界產生深遠影響。
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求是學刊》重頭欄目,1992年開設。出於對社會轉型期中國文化哲學研究的重要性和發展前景的捕捉和理解,《求是學刊》1992年第1期首開“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專欄,邀集跨世紀的一代中青年學者:高清海、孫正聿、衣俊卿、俞吾金、王南是、鄒廣文、丁立群、荊學民、鄒詩鵬、賀來、邴正、孟憲忠、劉少傑、高湘澤、劉懷玉、安維復等從哲學、文學、科學、人類學、文化學等大視角對人類精神加以回顧與前瞻,做廣義的文化哲學透視,揭示世紀之交人類精神演進的新態勢、新發展、新突破。在這一欄目中已經發表的20餘位學者的30多篇論文涉及到文化哲學研究的各個主要方面:文化哲學的建構、世紀之交的人類文化精神、哲學理性精神的重建、中國文化的轉型,並且提出了許多很有深度的見解。王南是的《簡論人類精神生活》(1992/4)、黃盛華的《信仰缺失》(1993/2)、安維復的《哲學觀的嬗變:從擬科學到擬價值》(94/1)、王南是的《21世紀中國哲學精神展望》(1994/3)、楊春時的《中國哲學的失落與重建》(1995/2)王國有的《文化批判及其維度》(1997/5)、衣俊卿的《現代文化哲學的主題與中國文化哲學的定位》(1999/1)、丁立群的《文化哲學何以存在》(1999/1)均在《新華文摘》有過反響。在某種意義上,“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記錄了上一世紀末中國文化哲學研究所走過的歷程,是那一時期我國文化哲學研究的一個縮影。“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專欄為學界文化哲學研究的開始和深入開闢了一塊荒地,在學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由此,《求是學刊》成為學界、期刊界關注的焦點。
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1995年開設。這一欄目是繼“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後又一探討文化哲學的研究陣地。這一欄目的開設旨在使哲學理性回歸生活世界,在文化衝突中重新定位。至2000年止,共刊發國內25位著名中青年學者(衣俊卿、孫正聿、鄒廣文、丁立群、李文閣、田海平、鄒詩鵬等)的27篇文章,他們從對衣俊卿的《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一書的理論構架的立論基礎、理論體系、基本思想入手,對日常生活批判這一學科的可行性和價值做出論證,從哲學、文化學、人類學等不同側面展開日常生活批判研究以及中國現代化研究,他們試圖把關於人的形而上的反思和實證研究結合起來,以人類文化的演進為大背景,以中國現代化和文化轉型為依託,建立起一種關於人自身現代化和總體人的理論。王國有的《日常生活批判》、孫正聿的《非常識的常識化》、鄒廣文的《日常的非日常化與非日常的日常化》、鄭文明的《日常交往與人的現代化》、鄒詩鵬的《日常生活批判與知性啟蒙》、衣俊卿的《日常生活批判與深層文化啟蒙》等分別在《新華文摘》、《哲學動態》、《高校文科學報文摘》上產生反響,同時也被學界廣泛關注。“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專欄開闢了文化哲學研究的新領地,填補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
文化哲學:後現代主義研究1995年第6期開設。這是繼“文化哲學:跨世紀的思考”、“文化哲學: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後第三個對“文化哲學”進行專題研究的專欄。主要刊發了國內對後現代主義有一定了解和研究的、思想具有前沿性的中青年學者的文章,他們是王岳川、王治河、葛紅兵、金惠敏、尹樹廣、洪曉楠、孔令宏、周榮勝、趙海峰等。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對後現代主義的產生、在中國的發展及其影響進行了研究和梳理。
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1994年開設。這是《求是學刊》哲學版的重點欄目。從開辦至2000年,這一欄目匯集了國內研究當代馬克思主義的眾多著名學者:張翼星、張一兵、衣俊卿、陳振明、俞吾金、夢海等。進入20世紀後,馬克思主義的分化及其多樣化格局給我們把握馬克思主義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在這一格局之中,有“正統馬克思主義”,還有西方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西方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歐洲共產主義等,它們都是馬克思主義本身自我分化的產物和結果,因為它們運用這些學說的意圖是為了確立某種理解、解釋、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新視野。深入了解20世紀產生重要影響的幾種類型的馬克思主義的主要論點及相互分歧,不但有助於在現時代了解馬克思學說的本質精神和理論價值,而且有助於我們對20世紀人類歷史和人類文化進程的深入理解,因為,20世紀不同馬克思主義流派的爭論,從一個側面折射了20世紀人類歷史和人類文化演進中的各種矛盾與衝突。
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1999年第6期創辦,共刊發53篇文章。世紀之交,回首近20年的哲學發展,儘管在哲學觀念、思維方式、理論視野和主題內容上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這些研究大多未觸及傳統理論的研究範式,未完成理論範式的根本轉換,缺乏深刻的自我批判。本欄目的開設,旨在對以往的哲學研究進行一種徹底的“前提批判”,這種批判是積極的、建設性的,它不是單純地否定過去,而是在反思、總結過去的基礎上,建設關於未來哲學的新理念。2000年第2期,在這一欄目之下,又開設了“20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重大問題檢討(筆談)”系列子欄目,這一欄目雲集了國內一大批在哲學的不同領域成就卓著的中青年博士、教授,探討的領域涉及實踐哲學、交往理論、文化哲學、發展哲學、價值哲學、人學研究、新儒學、後現代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全球化時代的哲學理念等,他們以全新的視角,站在世紀之交的橋頭,回眸20世紀哲學的發展歷程,面對蘊涵無限生機和希望的21世紀,批判、清理和總結過去的思想遺產、確定新的思想坐標和思維路向,為人們梳理了一條通往建設未來哲學新理念的道路。

海外來稿

新世紀伊始,經濟全球化浪潮以一種不可抗拒之勢撲面而來。隨著中國成功加入WTO,一方面,我們行將全方位地融入“全球化”的歷史進程,同時這種發展趨勢必然會推動全球範圍內的文化整合,形成一種全球範圍內的文化對話、交流和整合機制。這對我們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發展機遇,它可以把我們的文化發展納入到全球化的文化發展的格局中,積極地推動國內外各種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對話、交流和相互借鑑,吸取現代社會的理性的、科學的、民主的、平等的、法制的文化精神,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的文化價值體系。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學術期刊應該積極地參與全球化的文化對話,主動置身於當代國內外學術爭論和思想交流中。為此,《求是學刊》從2002年第3期起,開設“海外來稿”專欄,不定期地刊發國外學者有關哲學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文章、學術動態、人物專訪等,截止2003年第2期,該刊已發表海外學者的學術文章9篇,其中美國生態紀學會主席赫爾曼.格林的《托馬斯和他的生態紀》(刊2002/3)被《新華文摘》轉載、美國著名過程哲學家小約翰.科布的《世界經濟及其理論辨析》(刊2002/4)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
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筆談)專欄
2002年第6期開設。新的世紀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時間轉換,信息化、全球化的到來正在使我們的傳統生存方式、傳統價值體系、傳統文化體系、傳統的經濟運作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哲學作為這個時代的文化精神的自覺體現,它的觀念、主題、形態、範式、維度、視野也在發生深刻的轉變。關注我們這個時代的哲學變革,對於人們更好地把握時代的變幻所帶來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的改變,重建人的內在使界重建終極關懷之維度,為現代化的“遊牧民族”尋找新的精神家園,對於新世紀哲學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一專欄是繼《求是學刊》開設的“世紀之交的哲學自我批判——20世紀末中國哲學研究重大問題檢討”之後的又一哲學重點專欄。現已刊發“當代哲學觀變革”和“形上學在當代的命運”兩組筆談文章。我們希望《求是學刊》的新老作者踴躍為次欄目設計、組織、撰寫具有創建性的筆談專題和文章。

經濟版

生產力經濟問題研究1983年開辦,發表論文近30篇。此欄目創辦時間早,對我國生產力經濟學學科的創建及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國著名經濟學家熊映梧教授系生產力經濟學主要創建人,關於生產力經濟學的許多主要思想均通過此欄目首先發表。
第三產業問題研究:1985年開辦,發表論文18篇。此欄目創辦在國內研究領域亦屬領先,使第三產業問題從相應的理論高度及深度上得以辨析,對中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提供的是具有實踐意義的理性證明。
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業問題1996年開辦,發表論文8篇。將中國農業問題提升至現代化進程之高度予以認識,探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發源領域的新問題,對涉及中國人口最多領域的發展方向問題給予了必要的關注。張培剛教授可謂中國發展經濟學創始人,以張教授的論文為代表開辦的此欄目,引起了積極的社會反響。
國有企業問題研究1996年開辦,發表論文20篇。國有企業系國民經濟發展及體制改革的重頭戲,國有企業隨著歷史的發展需要改革,這不僅具有中國特色,同時也具有世界普遍性,對此進行深入持久的理論探討及實證分析,具有理論及實踐雙重意義。正因如此,該欄目不僅吸引了學術界同仁,而且在國有企業改革實際運做過程中經受檢驗和洗禮,這對高校學報今後的發展也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文學版

美學在當代1994年創辦。不定期刊發文章26篇。主要刊發國內思路開闊、思維敏銳、思想富有前沿性的中青年美學研究者的文章,如王岳川、張法、姚文放、王德勝、肖鷹等。在美學理論界,形成了極強的凝聚力。
重塑文學史巨觀性研究與批判性思考1995年創辦。不定期刊發文章5篇。主要刊發以全新的批判性的話語解構文學史的文章,如葛紅兵、張榮翼等的作品均屬相關領域的重量級文章。
20世紀中國美學批評1999年創辦。不定期刊發文章6篇。側重於對20世紀美學思潮及對現狀的影響的批評,匯聚了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美學學者,如姚文放、袁濟喜、劉士林、牛宏寶等。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1999年創辦。不定期刊發文章6篇。注重巨觀反思,對20世紀中國文學現狀進行批評性思考,刊發了葛紅兵、朱曉進等中青年學者的文章。

法學版

法制現代化研究1999年第3期開設,《求是學刊》法學不定期重要專欄。針對當前法理學熱點—法治問題展開全面深入探討,注重法制建設,為我國“以法治國”提供理論基礎。從1999年到2001年第2期,共發表文章11篇,在社會及法學界獲得了很好的反響,其中,我國著名學者及博士生導師呂世倫教授、謝暉教授,中青年學者馬長山教授、劉旺洪教授等都為本專欄撰稿。
行政法新理念2000年第1期開設,《求是學刊》法學不定期重要專欄。刊發行政法學界的最新學術理論熱點,為“依法行政”提供理論基礎。2000年共發表文章5篇,其中,我國著名學者及博士生導師楊海坤教授、葉必豐教授、馬懷德教授等都為本專欄撰文,並獲得很好的反響。

歷史版

史學博士論壇1992年第1期開設,從1992—2000年共發表文章37篇,不定期專欄。刊發歷史學博士的新觀點,為史學博士提供重要思想交流陣地。其中,我國著名學者黃朴民教授、葛志毅教授、任爽教授等都為本專欄多次撰文,並獲得很大的反響。
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1995年為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特設欄目,並在1995年第2期、第3期、第4期各發表文章1篇。
東北亞研究1995年第5期開設,不定期專欄。1995年—2000年共發表文章3篇,為東北亞史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塊寶貴的陣地。
中觀史學研究1996年第1期開設,不定期專欄。1996年共發表文章3篇,其中,我國著名學者宋元強研究員為本專欄撰文,並獲得較好的社會反響。
世紀之交話史學2000年開設,在2000年共發表文章3篇,不定期專欄。其中,我國著名學者瞿林東教授、吳懷祺教授等為本專欄撰文,並有較好的反響。

投稿須知

1、文稿應具有創新性、科學性、實用性。應立論新穎、論據充分、數據可靠,文字精煉。
2、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確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徵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後
序,接錄稿通知後不再改動。
3、論文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字、正文、參考文獻等。使用外文字母與符號時,一定要分清斜體、大小寫、上下角字母、數碼的符合位置高低及使用規則。
4、來稿文末應附帶詳細的作者簡介(姓名、性別、籍貫、出生年月、學歷、工作單位、職稱、職位、研究方向)和作者聯繫方式(手機、聯繫地址、郵編、信箱、QQ等)。
5、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務必寫清楚,方便以後聯繫作者。
6、來稿應該保證原創,嚴禁抄襲,來稿本著文責自負的原則,作者切勿一稿多投。
7、編輯部對來稿有刪修權,不同意刪修的稿件請在來稿中聲明。
8、稿件投到本刊之日期,三個月後不見採用通知,可自行處理。因人力有限,恕不另行通知。
9、論文發表後,贈當期雜誌1-2冊,以供作者使用。
10、本站並非求是學刊雜誌社,作者若向該刊投稿,請直接與求是學刊雜誌社編輯部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