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生活

水下生活

這項“生物潛艇計畫”運用的潛水屋,是一個小型貨櫃大小的密封艙。 勞埃德所呼吸的氧氣是利用回收尿液灌溉的藻類,經過氣體交換的生物環而釋放出的氧氣。 勞埃德吃的食物是潛水員用一個密封的箱子傳送給他的。




澳科學家水下生活13天測試“生物潛艇”

未來人類能在海底生活未來人類能在海底生活
澳大利亞的海洋生物學家勞埃德·葛德森依靠一套以植物為基礎的維生系統,住在世界上第一座自給自足的“潛水屋”里,呼吸著利用回收尿液灌溉的藻類釋放出的氧氣,成功在水下生活了13天。也許,人類在海底生活的願望不久將會實現!

靠綠藻呼吸,靠騎車發電

現年29歲的勞埃德,從2007年4月5日至18日的連續13天完成了一段“遠離人世”的假日時光。他躺到一個密封艙中,沉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和新南威爾斯兩州交界處的一個湖底,並在那裡生活了兩個星期。這項“生物潛艇計畫”運用的潛水屋,是一個小型貨櫃大小的密封艙。他通過養殖海洋藻類獲得氧氣,騎一輛特製的固定式腳踏車來發電。
勞埃德所呼吸的氧氣是利用回收尿液灌溉的藻類,經過氣體交換的生物環而釋放出的氧氣。這是人類首次單靠植物所提供的氧氣來進行呼吸。
艙內運用人工照明來促進光合作用的進行,其電力是來自再生能源。此外,勞埃德騎腳踏車藉以產生一些電力,以供給藻類循環使用,並為他的筆記型電腦充電,而其他的電力則由潛水屋外面的太陽能電池供應。
勞埃德吃的食物是潛水員用一個密封的箱子傳送給他的。他們鎖好箱子並給它加壓,然後利用20公斤的重量將其送下水。隨後他們潛入水中,將勞埃德密封艙位於底部的入孔打開,將食物遞進去。

危機重重,卻自得其樂

在這場水底歷險中,勞埃德需要克服重重危險。比如,十幾天的水底密封艙生活顯然會給人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勞埃德坦言,他一開始的確也出現了一點兒幽閉症的症狀。他說:“我很好地排解了這一問題。我原以為我會變成一個瘋子,實際上並沒有那么嚴重。”
為保證自己的安全,勞埃德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比如接受大量體能訓練,監控小組時刻監控等。一旦發生危險,勞埃德會立即得到救援。
為了讓為期兩周的水下生活更為舒適,他還攜帶了上網設備。大部分的時間裡,他靠觀看存在電腦里的影片休閒,有的時候還通過無線網路與世界各地的人視頻聊天。為了解悶兒,他甚至還把全套架子鼓也勉強塞進了密閉艙里,無聊的時候可以盡情敲打,而不用擔心鄰居會找上門抗議。
在水底生活最困難的就是清除密封艙內的二氧化碳和產生氧氣。因此,為以防萬一,勞埃德特意準備了瓦斯監控器和後備氣源。

未來人可能在水下生活

現在,由於城市的土地緊張、環境被污染,人們正在計畫將城市建設向水下發展。據估計,到下一個世紀,世界人口的10%將遷移到水下居住。勞埃德說:“我這么做除了基於教育的目的外,也為了套用科學知識和使用新科技。這個計畫的目的在於鼓勵人們進一步思考永續生活方式,並實地運用相關的科學原理,以及顯示人類在截然不同的環境下生活的可能性。”
雖然美國太空總署和其他太空機構也有不可思議的科技,能讓人生活在如此的環境中,但此計畫的可貴之處,在於方法簡單又成本低廉,對自給自足和永續生活有興趣的一般民眾也能仿效。其中,不起眼的水藻是促成這個計畫成功的要素,它足以作為超級食品(例如螺鏇藻),還能有效地淨化水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