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化就業

民工化就業

民工化就業,又稱大學生民工化、本科民工、碩士民工乃至博士民工,是“大學生就業難、畢業即失業”語境中衍生出來的新語詞。專家稱,在每年約上百萬大學畢業生競爭上崗”環境中,正有越來越多大學生畢業後走進車間、農村,從基層乾起。他們不嫌髒和累,與農民工同工同酬同吃住。

簡介

回到銳詞報回到銳詞報

80後的人為房價的高漲而焦慮不安,為工作的不穩定而焦慮,實際上,我們這些畢業的大學生已經淪落到還不如當民工的地步了。”很多網友在論壇發表心聲,大學生待遇還不如農民工的輿論再次引起了網友對大學畢業生生存空間的討論。

其實,關於大學生身價趨同農民工的討論早已有之。中國社科院去年發布的《2009人口與勞動綠皮書》也宣稱,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和有經驗的青年農民工的搶手,兩者工資待遇有趨同的趨勢,甚至剛出校門的畢業生工資不及同齡農民工。

大學生與農民工搶飯碗,無奈“民工化就業”,“本科生工作還不如當個民工”。表面上看,這是知識貶值、體腦倒掛。還容易引發“讀書無用論”思想沉渣泛起。

背景

民工化就業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

整體經濟環境
大學生民工化就業的出現,與經濟環境、畢業生就業形勢、民工荒等有很大的聯繫。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金融風暴,波及多個產業。中國國內的出口加工行業受其影響極大,中國企業太多選擇裁員、緊縮支出來保持自己的生存,這造成了就業崗位的奇缺。
大學生就業
而大學生就業方面,平均每年約600萬大學畢業生“競爭上崗”環境中,“僧多粥少”。在就業大軍中,長期以來引人關注的大學畢業生在這個冬天也感到了些許寒意。逐年增加的數以百萬計的高校畢業生與經濟增速放緩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金融危機下的就業壓力不言而喻。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高校應屆畢業生加入到“考研”和“考公”的隊伍當中以避過“就業寒冬”。
民工荒
大城市生活成本過過,很多農民工也開始了反城潮。其實在那些“回流”的農民工打道回家的時候,不僅意味著自己對“進城”的放棄,同時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他們是被產業升級、技術發展和素質提高的浪潮淘汰了。民工“回流”,不是自動離棄造成的荒缺,而是被動淘汰後的黯然退出。只是在他們退出之後,高素質的、能滿足現實需求的民工尚未及時補上。“民工荒”應該是就業結構調整中的一次崗位震盪,是“結構荒”,是“偽民工荒”。

專家剖析

判斷求職者身價高不高,收入少不少,不能單純看他的身份是農民工還是大學生,而應該看他創造的勞動價值與工資待遇是否成正比。大學生雖然學歷層次較高,但是由於目前大學專業設定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結構性失衡的矛盾,再加上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往往沒有從事與其學歷相適應的工作,所從事的工作技術含量並不高。再者,剛畢業的大學生就業技能單一,工作經驗缺乏。求職空間並不大。

華南師範大學諶新民教授所言,“不是大學生太多了,而是我國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存在嚴重的失衡。由於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梯級轉移的滯後,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從這個角度講,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實質上是人才結構、產業結構的問題。並非人才貶值,大學生身價趨同農民工的問題。

事實上,除了高勞動強度行業與少數技術熟練的農民工外,與大學生相比,農民工處於更劣勢的就業地位,大部分農民工的工資比大學生低。不少農民工工資在當地最低工資標準附近徘徊,甚至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農民工工作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也是不爭的事實。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契約,沒有辦理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工作條件、勞動條件,居住條件惡劣,被拖欠工資的農民工更不在少數。

在這方面,大學生的情況要好得多。他們憑藉學歷優勢,與用人單位的談判餘地大一些。還可以爭取到一點話語權。退一步講,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沒有工作經驗,與農民工搶飯碗,工資即使不如有經驗的青年農民工也屬正常。大學生積累工作經驗以後,不僅利於跳槽換工作,而且工資上升空間潛力較大。而農民工漲工資就要困難得多。農民工大多處在上有老下有小,人生負荷最重的時期。肩上的擔子更重,心理壓力更大。他們中的大多數由於沒有大學學歷,無法取得城市人戶籍身份,在城市更易遭受冷眼、歧視。

因此,大學生與農民工搶飯碗,大學生收入不如農民工,固然有大學生身價下降,就業心態更加務實的一面,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在於人才結構配置不合理,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錯位。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缺乏工作經驗,暫時調低就業期望值而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