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虎生

毛虎生,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人,穆之字憲祖,小字武生,名犯王靖後諱,故行字,後又以桓溫母名憲,乃更稱小字。毛寶之子。仕東晉,淮陰太守、冠軍將軍、益州刺史、右將軍、東燕太守等。毛安之的兄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毛虎生,毛寶之子、毛安之的兄長。滎陽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原名毛穆之,字憲祖,小字武生,名犯王靖後諱,故行字,後又以桓溫母名憲,乃更稱小字。仕東晉,淮陰太守、冠軍將軍、益州刺史、右將軍、東燕太守等。

一生征戰

毛穆之承襲了父親的爵位,也繼承了父親矢志北伐的精神。毛穆之隨荊州刺史、安西將軍桓溫出征,屢建功勳,升遷為揚威將軍、潁川太守。354年3月,桓溫率軍北伐,目標是關中的前秦。晉軍接連幾次戰役都取得勝利,很快打到長安城下,但後來因為喪失戰機,前秦堅壁清野,致使晉軍糧草匱乏,最終失敗而歸。兩年後,桓溫第二次北伐,非常順利地攻占了西晉故都洛陽。桓溫的大軍班師回京時,委派毛穆之率2000人保衛洛陽及西晉皇陵,占有洛陽近十年。這其間,桓溫曾提議遷都洛陽,但南遷的東晉官吏早已在江南廣占田地,很多人只圖安逸,不願放棄家業,再回到北方,所以遷都提議就被束之高閣了。
公元368年,桓溫開始第三次北伐,目標是鮮卑人的前燕。進軍到金鄉(今山東金鄉)時,桓溫指派毛穆之鑿河道300里,引汶水與清水交匯。毛穆之籌劃得當,按期完成任務,使得這條小運河成為晉軍糧草供應的生命線。隨後,晉軍進展順利,先後在今開封、新鄭附近大敗前燕軍隊,抵達今河南濬縣。這一次,桓溫再次犯了猶豫不決、持重觀望的毛病,喪失了最佳戰機,最終大敗而歸,幾乎全軍覆沒。撤軍時,桓溫派毛穆之出任東燕(今河南汲縣)太守,督領軍事。這個地方距離毛穆之的老家不太遠,可是不久他又到淮南當太守了。
此後,前秦苻堅屢次乘虛攻打東晉,毛穆之都被委以重任,他和兒子毛球一起討伐苻堅,卻不幸在征途中病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