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什凱克市

比什凱克市

比什凱克市(原伏龍芝市)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首都,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主要的交通樞紐。吉爾吉斯斯坦全國劃分為7州2市,州、市下設區,7州2市包括楚河州、塔拉斯州、奧什州、賈拉拉巴德州、納倫州、伊塞克湖州、巴特肯州、首都比什凱克市和南部首都奧什市。

基本信息

簡介

比什凱克市比什凱克市

比什凱克市(原伏龍芝市)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首都,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主要的交通樞紐。面積130平方公里,人口59.2萬人(1995年),包括80多個民族,有4個市轄區。比什凱克市坐落在共和國北部吉爾吉斯阿拉套山山麓,楚河盆地中央。

城市占地1.27萬公頃,海拔750米,大陸性氣候,夏季乾燥炎熱,7月最高氣溫有時達到40℃以上,冬季平均氣溫為-7℃,全年平均氣溫不超過10℃。阿拉----阿爾恰河、阿拉米丁河和楚河大渠穿城而過。1979年發現了幾處水溫39℃的礦泉。城市四周有1200公頃森林。城市居民中,吉爾吉斯人和俄羅斯人共占80%左右,其餘為烏克蘭人、韃靼人、維吾爾人烏茲別克人等。

比什凱克市是中亞地區一個重要工業城市,電力、機械、儀器、電器製造是工業主導部門。比什凱克市是重要的交通樞紐。 窗體頂端窗體底端該市有圖書館250多座,藏書共3550萬冊,其中大型圖書館有國家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和少年圖書館。全市有文化宮和俱樂部18座,電影院16座,此外還有博物館、劇院、體育宮等文體設施。

地名沿革

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族人自古以來對該市的稱呼,其吉爾吉斯語的意思是“攪拌馬奶的捧子”。
1878年俄國人將該地稱為必茨伯克(俄語:Пишпек),1926年吉爾吉斯加入蘇聯,成為其中一個加盟共和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比什凱克亦成為此加盟共和國首府,為紀念在吉爾吉斯出生的蘇聯和吉爾吉斯共產黨軍事家米哈伊爾·伏龍芝,當地政府將比什凱克改稱為伏龍芝(俄語:Фрунзе)。
隨著吉爾吉斯於1991年脫離蘇聯獨立,吉爾吉斯斯坦政府於同年2月7日恢複比什凱克的地名。

詳細介紹

比什凱克市比什凱克市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楚河州州中心。它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吉爾吉斯阿拉套山北麓、美麗富饒的楚河盆地中央。比什凱克市是吉爾吉斯斯坦的政治、經濟、文教和科技中心,也是該國的主要交通樞紐。城市面積11.57萬公頃。下設4個區,即五一區、列寧區、十月區和斯維爾德洛夫區。還有一個名叫“喬一阿雷克 ”的鎮和一個名叫“奧爾托一薩伊”的村。人口79.74萬(2002年)。其中,城市人口79.29萬,占全市總人口的99.4%;農村人口4500人,占0.6%。據1999年3月人口普查資料,在該市人口中,主體民族吉爾吉斯人占52.2%,俄羅斯人占33.2%,烏克蘭人占11.2%,維吾爾人占 1.7%,哈薩克人和烏茲別克人各占1.6%,德意志人占0.7%,東乾人占0.5%,還有其他民族。比什凱克是一座有百餘年歷史的古城。始建於1864 年。當時是浩罕國要塞,後為沙俄要塞。1878年設市。

1926年5月12日,為紀念誕生於該市的原蘇聯軍事家米·瓦·伏龍芝,改市名為伏龍芝。1991年2月5日,恢復歷史名稱比什凱克。2003年6月14日,比什凱克市民隆重慶祝首都建市125周年。該市的主要工業部門是:機器製造和金屬加工工業(2000年,其產值為4.459億索姆)、輕工業(5.766億索姆)、食品工業(18.773億索姆)、電力工業(9.966億索姆)。2000年,這些工業部門的工業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60%以上。截至2001年1月1日,全市在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商業和服務性行業方面登記註冊的企業、組織總共20867個(其中8916個正在運作)。這些企業、組織按所有制類型劃分為:1219個屬於國家所有制(其中841個正在運作),291個屬於公共所有制(其中2個正在運作),19357個屬於私人所有制(其中7864個正在運作)。比什凱克的工業生產形勢同全國一樣經歷了一個滑坡蕭條和恢復增長的“V”字形過程。1991-1995年,比什凱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3/4,而從1996年起,工業生產停IL滑坡,開始呈現增長趨勢。同1995年相比,1996年工業生產增長了3%。比什凱克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它通過9條公路幹線和1條鐵路支線同國內務州和周邊國家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中國聯結起來。比什凱克市有3個火車站、兩個長途汽車站和中亞最大的飛機場之一--“瑪納斯”機場。比什凱克市是一個開放型城市。 1995年,在該市創建了自由經濟區。2002年,比什凱克市刨工業產值89.030億索姆、農業產值3.389億索姆c全國的主要教育、科研機構都集中在比什凱克市。1999-2000學年,在28所高等學校中有學生7.91萬名,有教師4594名c其中,博士226名,副博士1341名。比什凱克市有 114所普通教育學校。在校學生10.43萬名、教師5570名:全市有32家醫院(9680張病床)。全市有22個大型圖書館(藏書720.8萬冊)。有7座劇院、10個電影院和11個博物館。比什凱克作為國家政治中心有如下權力機構:總統辦公廳、政府、最高會議、共和國法院和檢察院以及被視為“第四權力”的大型媒體:《吉爾吉斯斯坦言論報》、《自由之山報》和《比什凱克晚報》等報刊編輯部和廣播電視編輯部。在比什凱克市設有中國美國、俄羅斯、德國土耳其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白俄羅斯等10幾個外國使館。該市有一條長3.5公里、寬約25米的著名的鄧小平大街。在大街東端起始處,矗立著高兩米、雕刻有鄧小平頭像的紀念碑。

城市特色

比什凱克市比什凱克市

吉爾吉斯斯坦首都和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吉爾吉斯山北麓的楚河谷地中心。海拔750~900米。面積130平方千米。人口63萬。大部分為俄羅斯人,其次為吉爾吉斯人和烏克蘭人。市區橫跨阿拉爾卻河和阿拉密琴河,大楚斯基運河橫貫其北部。東部為新工業區,西部為老工業區和鐵路貨運站,南部有文教、科研機構和工廠。市內有公園、果園多處。1878年建市。1926年至1990年稱伏龍芝。1991年2月改名為比什凱克。吉爾吉斯最大的工業中心,主要部門為機械製造和金屬加工,生產農機、工具機、電機、儀表等。輕工業、食品工業也很重要。烏茲別克的布哈拉有輸氣管道通該市。陸路交通樞紐。有鐵路通土西鐵路上的盧戈沃伊和伊塞克湖西岸的雷巴奇耶等地。公路通塔什乾、阿拉木圖、奧什等地。航空要站(主要機場:馬納斯國際機場)。設有吉爾吉斯科學院吉爾吉斯大學、博物館等。

比什凱克市街道整齊,綠樹成蔭。該市工業發達,以機器製造、食品加工和精梳毛紡為主。比什凱克以西60公里的托克馬克古城附近的碎葉,是中國古代大詩人李白的誕生地。比什凱克是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的文化中心,這裡有共和國科學院、高等院校、博物館和劇院等。

比什凱克建立於1825年,在中亞各國歷史優久的首都中,比什凱克是相當年輕的一個城市,也是吉爾吉斯唯一的大型城市及工業中心,清新和綠化的一個城市。考察組去比什凱克拜會大使館有關人員,參觀手工藝中心、參觀民俗村、阿拉圖廣場、歷史博物館等。重點參觀什凱克人文大學,探討在碎葉城舉辦李白詩歌朗誦會。

比什凱克有一條以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命名的街道。1996年6月,時任比什凱克市長、吉著名經濟學家西拉耶夫提議,將比什凱克通往奧什的咽喉的路段更名為"鄧小平大街",旨在了解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街道起始處右側,矗立著鄧小平半身塑像紀念碑上,碑文以吉、俄、中三種文字沉穩有力地銘刻在花崗岩紀念碑正面:此街以中國卓越的社會和政治活動家鄧小平的名字命名。而大街東側豎立的"鄧小平大街"俄文路牌與紀念碑遙相呼應。這條自西向東雙向6車道的大街車水馬龍,兩側商鋪鱗次櫛比,一派繁華,勃勃生機。

歷史文化

比什凱克市比什凱克市

根據近年吉爾吉斯及中國歷史學家的發現,吉爾吉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西元前201年。現時有關吉爾吉斯人最早的記錄是《史記》 ,當時吉爾吉斯人被稱為“鬲昆”或“隔昆”(馬、馮,2000,142頁)。《漢書‧匈奴傳》下記載:堅昆分布在丁令以西、烏孫以東、烏揭以北,“東去單于庭七千里,南去車師五千里”(馬、馮,2000,143頁)。吉爾吉斯人的始祖相信源自突厥人的後裔,他們當時住在今日的蒙古國。後來,有部份部落遷徙至今日西伯利亞南部,並從6世紀至8世紀於葉尼塞河沿岸定居,成為突厥汗國的一份子。在蒙古帝國崛起之前,他們一直擴張,版圖直達今日的圖瓦共和國。12世紀,耶律大石利用遼朝在西北地區的良好民望,在此及新疆建立西遼。是時,伊斯蘭文化傳入,並成為當地的主流宗教。他們大多數都是信奉遜尼派的哈奈菲派系。13世紀,蒙古帝國興起,他們開始南遷,並於15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他們來到今日吉爾吉斯的國境。
18世紀,今日的吉爾吉斯地區分別是準噶爾蒙古(北部)及浩罕汗國(南部)的勢力範圍。到康熙帝平定準噶爾蒙古之後,浩罕向大清帝國稱臣,整個地區都進入了清朝的勢力範圍內。19世紀20年代,浩罕勢力擴張,整個吉爾吉斯地區都成為了浩罕汗國的一部份(馬、馮,2000,154-155頁)。1854年,沙俄著手入侵浩罕汗國,並透過各種外交手段逼使清廷承認中亞地區各藩屬的獨立地位。1876年,浩罕亡國,整個吉爾吉斯地區都落入了沙俄的手裡(馬、馮,2000,157-159頁)。沙俄的統治,引發不少反抗,但亦有不少人決定離開現居地,遷入帕米爾高原及阿富汗;但另一方面,由於當時清廷對國內回民的壓逼,使陜甘寧地區的回民北遷至今日楚河沿岸,成為今日東乾人的祖先。1916年沙俄對反抗運動的鎮壓,使不少吉爾吉斯人從中亞遷徙至當時新成立的中華民國。
1918年,蘇聯成立。1924年,中亞地區實行民族劃界,今日的吉爾吉斯建立起喀拉吉爾吉斯自治州,成為俄羅斯聯邦的一份子。在沙俄時期,今日的吉爾吉斯人被稱為“喀拉吉爾吉斯”,而“吉爾吉斯”這名稱卻是今日哈薩克斯坦人的稱呼(馬、馮,2000,143頁)。1925年正名為吉爾吉斯自治州,到1926年又再升格為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正式成立,成為蘇聯的聯邦成員。
從1920年代開始,吉爾吉斯無論在文化、教育及社會制度都有長足的改進,使經濟及社會快速增長。文化的普及,使國內開始對語言規範化的要求。1924年,吉爾吉斯採用阿拉伯字母來書寫他們的語言,到1928年又改用拉丁字母。1941年,史達林執政期間,吉爾吉斯的傳統文化被壓制,並被強逼改用西里爾字母。
1980年代末,戈巴契夫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的新計畫起初對吉爾吉斯的政治氣候無太大的影響。然而,對於作家的聯盟(UnionofWriters)來說,共和國的雜誌報紙被允許採用一個比較自由的態度,並且建立一種新的吉爾吉斯言論自由(LiteraturnyKirghizstan)。非正式的政治上的團體是被禁止的,但是在處理1989年出現的一個尖銳的住房危機時,一些團體被允許運作起來。
1990年6月,烏茲別克斯坦族和吉爾吉斯族在烏茲別克斯坦族占大多數的奧什(osh)州爆發民族衝突。暴力的敵對跟著發生,以致緊急和宵禁的狀態被實行,並且持續到1990年8月秩序恢復。
1990年代初期的轉變對吉爾吉斯影響甚大而吉爾吉斯民主運動(吉爾吉斯民主的運動(kdm))亦發展成為於國會重要的政治力量。在一場令人心懸的勝利後,阿卡耶夫(AskarAkayev),吉爾吉斯科學院的院長,在1990年10月被選為總統。1991年1月,阿卡耶夫組成了新的政府,當中由一些年輕﹑立志改革的政客被任命,並構成主要結構。在1990年12月,吉爾吉斯最高蘇維埃議會(SupremeSoviet)投票同意將國名由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自治州換成吉爾吉斯的共和國。(在1993年,它正式改名為吉爾吉斯共和國)。並將原首府伏龍芝恢復原名比什凱克市(英文譯名:Bishkek),並定為首都。
儘管有獨立的傾向,其實經濟看起來已與蘇聯開始對抗。1991年3月在一個關於是否保留在蘇聯的一個公民投票中,88.7%的選民核准了一份提議,做為一新聯邦繼續保留在蘇聯內。
1991年8月19日,該州緊急狀態委員會(SCSE) 藉助莫斯科方面的力量,計畫嘗試在吉爾吉斯罷免阿卡耶夫。在計畫失敗後的一個星期,阿卡耶夫和副總統庫茲涅托夫宣布了退出蘇聯共產黨(CPSU),辭去書記一職,並將整個政府機構解散。受其影響,緊接著在8月31日的最高蘇維埃議會投票中宣布脫離蘇聯獨立。吉爾吉斯語在1991年9月替換俄語被宣布為官方語言。(不過在2001年12月,透過一個憲法的改案,將俄語重新給予官方語言的地位(譯外話:當時需要改善與俄羅斯的關係))。
在1991年10月,阿卡耶夫以收95%的絕對票數未遭反對被通過,直接選舉為新獨立的共和國總統了。連同其他七個共和國的代表一起,他當月簽署了新的經濟團體的條約。1991年12月21日,吉爾吉斯共和國正式地進入了獨立國家國協(簡稱獨立國協)(CIS)。
1993年,阿卡耶夫的幾個親密部下受到腐敗指控而陷入一場重大醜聞。其中包括總理契吉謝夫,他於十二月因道德原因辭職。之後,阿卡耶夫解散了政府並且邀請蘇聯統治時期的最後一任總理久馬古洛夫組閣。1994年1月,阿卡耶夫組織了一次授權他完成任期的全民公決,獲得96.5%的支持。
1993年5月,議會批准了新的憲法。1994年,議會在1995年2月任期結束前的最後一次會議的出席人數沒能達到法定人數。大多數議員普遍認為總統阿卡耶夫在幕後操縱了這次抵制行為。阿卡耶夫則聲稱是共產黨通過阻礙這屆議會完成任期從而引發政治危機。阿卡耶夫在1994年10月組織了一次全民公決,這次公決提出了2條憲法修正案:第一條是允許以全民公決方式修改憲法;第二條是建立一個叫“JogorkuKenesh”的兩院制議會。這次公決獲得壓倒性的通過。
雖然選舉日發生了大規模的違規行為,但是在被大多數國際觀察機構認為這次選舉活動是相當自由和開放的之後,在1995年2月,舉行了兩個立法機構的選舉,包括一個擁有35個議席的全職機構和一個擁有70個議席的兼職機構。獨立候選人贏得了大多數議席,說明對當時選民來說政治家的人格魅力比其政治主張更重要。新議會的第一次會議於1995年3月召開。在這次會議中通過了憲法中對立法機構職能的確切表述。
1995年12月24日,阿卡耶夫在總統大選中,獲得75%大比數的選票,擊敗另外兩名對手,成功連任總統,為期五年。他利用國有媒體及政府資源去進行競選活動。此外是次大選共有6位候選人參加,有3人在中途退出大選。
1996年二月的公民投票----儘管違反了憲法與公民投票法----賦予阿卡耶夫總統更大的權力。雖然該修正案給予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但是也更清楚定義了國會的權力。自此,國會開始真正的獨立於行政部門之外。
1998年十月的公民投票同意了憲法修正,包括增加下議院的議員人數、減少上議院的議員人數、25%的下議院議員由政黨比例代表產生、縮減國會言論免責權、引入私有財產制、禁止立法限制言論與大眾傳播自由、與政府預算改革。

2000年2月20日與3月12日舉行了兩輪議會選舉。歐洲安全合作組織聲稱這次選舉違背了自由與公平的原則,因此是無效的。對反對派候選人以及反對黨不利的頗受質疑的司法程式限制了選民的可選擇性。同時,國家操控的媒體只報導官方支持的候選人。政府官員對支持反對派的獨立媒體機構施加壓力。之後舉行的總統大選同樣也被認為充斥著違規操作而被國際觀察機構宣布是不自由與不公平的。
2005年2月27日及3月13日舉行了國會選舉。歐安組織認為雖然這次選舉仍然沒有達到自由公平的標準,但是與2000年那次相比有了一定進步,特別是在這次使用了不可擦的墨水、透明的選票箱以及提供選舉觀察機構比較好的配合。
斷斷續續的針對議會第二輪選舉中的舞弊行為的示威活動在2005年3月演變為自南部各省發起的要求政府辭職的遊行示威。3月24日,15000名支持反對派的示威者聚集在比什凱克要求總統以及他的政府辭職。在示威者與警察的衝突中有人受傷,並且發生大規模的哄搶。最終示威者占領了總統官邸,總統阿卡耶夫先逃到哈薩克斯坦,最後到達莫斯科。起初他拒絕辭職並宣稱這是一場政變,但是最終他在4月4日辭職。

交通

首都機場——瑪那茲國際機場,是以吉爾吉斯民族英雄瑪那茲命名。該機場亦被美軍徵用為空軍基地,稱為瑪那茲空軍基地(Manas Air Base)。(該基地有一個非官方別名為簡治空軍基地 Ganci Air Base,以紀念在911事件中殉職的紐約市消防隊長彼得·J·簡治)
集體運輸——比什凱克常見的公共運輸工具有巴士無軌電車、蘇式小巴(其營運方式接近公共小巴)和的士。另外,市內有行駛固定路線的有軌電車。目前比什凱克沒有捷運,但現正考慮興建輕鐵系統。

旅遊

比什凱克市有著自公元前2世紀絲綢之路商人通商時留下的遺蹟,在宗教遺址方面,有早於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帝國時期富古希臘色彩的佛教,及至公元6世紀在區內流行的景教。在人文景觀方面,13世紀至18世紀期間的部族汗國和19世紀開始滲入的俄羅斯文化的痕跡處處皆是。當中著名的景點包括:
米哈伊爾·伏龍芝的紀念雕像——位於首都火車站對出的公園廣場。
國家歷史博物館
國家實用藝術博物館——展示吉爾吉斯傳統手工藝品。
吉爾吉斯白宮——現今吉爾吉斯坦總統官邸,亦是前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黨總部。
阿拉多廣場(Ala-Too Square)——國家獨立紀念碑設於此廣場,每天在這裡皆有軍隊換軍儀式。
鄧小平大街——一條東西走向的雙向6線行車大街,長3.5公里,寬約25米,在大街東端,矗立著一座2米高的紅色花崗岩紀念碑,碑的正面用中文、吉爾吉斯文和俄文寫著:“此街以中國卓越的社會和政治活動家鄧小平的名字命名”。此大道於1996年由當時的市長命名的。
阿拉亞卡國家公園(Ala Archa National Park)

友好城市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美國科羅拉多州) 1994年
銀川市(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 2000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