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東晉大臣、將領]

殷浩(303~356年),字深源,陳郡長平縣(今河南西華縣)人,豫章太守、光祿勛殷羨之子 ,東晉時期大臣、將領、清談家。 早年以見識度量、清明高遠而富有美名,酷愛《老子》。隱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接受執政的會稽王司馬昱徵召,拜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大司馬桓溫勢力消滅成漢,逐漸坐大。為了抗衡桓溫,司馬昱有意栽培殷浩,令其參預朝政。因此,桓溫和殷浩的兩股勢力,加劇了東晉朝廷內部矛盾激化。王羲之和荀羨紛紛寫信勸阻,殷浩一概不理。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病死,諸子爭位,關中大亂。東晉朝廷決策北伐,拜殷浩為中軍將軍。永和八年(352年),殷浩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許昌和洛陽。永和九年(353年),殷浩中計,兵敗許昌,桓溫趁機上表彈劾,朝廷將殷浩廢為庶人,流放東陽。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時年五十三歲。後來,追復原官。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識度清遠

殷浩見識度量清明高遠,年少負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與叔父殷融都酷愛《老子》、《易經》。殷融舌戰辯論鬥不過殷浩,著書立說則勝過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風流辯士們所推崇。有人曾問殷浩:“將要做官而夢見棺材,將要發財而夢見大糞,這是為何?”殷浩回答說:“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將要做官而夢見死屍;錢本是糞土,所以將要發財而夢見糞便。”當時的人都將他的此番言論認為是至理名言。

隱居十年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徵召殷浩為官,他都推辭不就任。後來征西將軍庾亮徵召他為記室參軍,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長史。安西將軍庾翼又請做司馬。後任命為侍中、安西軍司,殷浩都稱病不就職。隱居荒山,將近十年,當時的人將他比作管仲、諸葛亮。王濛、謝尚還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隱的動向,來預卜江東的興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堅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後,嘆息說:“殷浩不問世事,如何面對江東百姓!”庾翼給殷浩寫信說:“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政委託褚裒、何充等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幾戶大族,只怕難保百年無憂,國家破滅,危在旦夕。足下少負美名,十餘年間,內外任職,而如今卻想隱退世外,不問國事,這於理不合。再說,當代的大業,還須靠當代的傑士去完成,為什麼一定要盲目追尋古人的風範!王夷甫是前朝的風流人物,但我始終鄙薄他追求虛名的行為。若以為當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么一開始就該超然物外不問亂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卻極力謀取高位,樹立名望,既是名位顯赫,就該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亂世得以安定,可此時的王夷甫卻又高談老莊,說空終日,不務實際,雖說談道,實長浮華空談之風。等到晚年,聲望猶存,卻貪圖安逸,害怕動亂,專謀自保,最終被石勒所虜,身首異地。凡是明德君子,難道贊成這樣做嗎?而世人都認為他是對的。由此可知當今名實不符,空談浮華之惡習未除。”殷浩還是執意不出山。

徵召入朝

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繼去世,晉元帝司馬睿之子司馬昱(後來的晉簡文帝)當時為會稽王,以皇叔的身份開始入朝執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衛將軍褚裒推薦殷浩,殷浩被徵召任命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殷浩上疏辭讓,並寫信給司馬昱,陳明心愿。司馬昱答覆道:“國家正當危難,衰敗已到極點,幸而時有英才,不必尋訪隱居奇賢。足下見識廣博,才思練達,為國所用,足以經邦濟世。如若再存謙讓之心,一意孤行,我擔心天下大事從此將要完結。如今國家衰微,朝綱不振,一旦亡國,恐怕死無葬身之所。由此說來,足下的去留就關係到時代的興廢,時代的興廢事關社稷存亡。足下長思靜算,就可以鑑別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廢棄隱居之心,遵循眾人之願。”殷浩再三辭讓,從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徵召。

抗衡桓溫

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將軍桓溫消滅成漢政權,因此項功勳,桓溫的威望和勢力都強盛起來,但同時令朝廷忌憚他。司馬昱因為殷浩有極高的名聲,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視殷浩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溫,於是殷浩與桓溫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時適逢殷浩的父親殷羨病故,殷浩離職守孝。朝廷命蔡謨代管揚州,等待殷浩。殷浩服喪期滿,朝廷徵召他擔任尚書僕射,但他沒有就職。依舊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參與朝政。潁川人荀羨少有美名,殷浩召他為部屬,命他鎮守義興、吳郡,作為黨羽。王羲之私下勸說殷浩、荀羨,希望他們與桓溫團結和好,不要內部製造矛盾,但殷浩不聽從。

舉兵北伐

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逝世,後趙隨即就因諸子奪位而大亂,東晉朝廷決定乘後趙大亂而收復中原和關中地區,統一全國。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復中原為己任。 另一方面,桓溫也上表北伐,但沒有回音。桓溫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時桓溫也熟知殷浩為人,故不為此感到害怕。後桓溫因屢次請求北伐不果,於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後自行率領約五萬兵眾東下武昌。此舉令朝廷十分恐懼,殷浩也因此而打算離職以避桓溫,但被王彪之勸阻。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進攻許昌、洛陽。殷浩出發前,墜落馬下,當時的人都認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和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並開長江以西一千多頃水田作為軍糧儲備。 但殷浩到許昌時,因謝尚不能安撫新歸降的張遇,張遇於是在許昌據城叛變,並派兵進據洛陽和進攻晉軍所據的倉垣,亦令殷浩軍受阻。謝尚和新降的姚襄於是一同進攻張遇,但謝尚大敗,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謝尚兵敗後亦退還並駐紮壽陽,殷浩暗中利誘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他們刺殺苻健,許諾事成後將關右之地賜給他們。當初,降將魏脫死後,其弟魏憬代領官職。姚襄殺害魏憬,兼併他的部眾。殷浩十分反感,派龍驤將軍劉啟鎮守譙郡,將姚襄遷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來於壽陽,姚襄愈加猜疑懼怕。又過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歸順殷浩,被姚襄所誅殺,殷浩於是謀劃除掉姚襄。適逢苻健殺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從洛陽西逃,殷浩以為梁安等人刺殺苻健成功,請求進駐洛陽,修復陵園。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領七萬大軍大舉北伐,命姚襄為前驅,冠軍將軍劉洽鎮守鹿台,建武將軍劉遁鎮守倉垣,又請求解除他揚州刺史的職務,專鎮洛陽,朝廷不許。殷浩到許昌後,正遇張遇反叛,謝尚又遭大敗,只好退回壽陽。之後再度進軍,駐紮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膽怯,丟下輜重,退守譙郡,器械軍糧盡為姚襄所奪,士卒死傷、叛變者不計其數。殷浩派劉啟、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殺。

上疏指責

桓溫素來忌恨殷浩,聽說殷浩北伐失敗,便上疏指責殷浩說:“中軍將軍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職,朝廷對他寵信不疑,兩次讓他參與朝政,而他卻不能恪守職分,擅自離任或超越他人職守,隨心所欲。前司徒蔡謨,為人純樸,堅持正義,位居台輔,為先帝之師、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齡,以禮請求隱退,即使天子臨軒徵召仍執意辭官,雖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顯明謙讓之風,弘揚優賢之禮。而殷浩無中生有,狡說詭辯,擾亂朝廷視聽,致使蔡公險遭殺害。自羯胡衰亡以來,中原大地,群兇殘殺不休,百姓塗炭,人人企盼官軍去拯救他們。殷浩受命北伐,卻無報仇雪恥之志,樹立朋黨,製造事端,終使仇敵大肆殺戮,奸逆蜂湧而起,華夏大地紛擾動亂,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懼怕朝廷怪罪,為求恕罪,聲張進討敵寇。駐兵壽陽,卻長期按兵不動,竭盡國庫的資財、五州的人力,糾合無賴之徒,以求自強,封賞無定規,猜疑陷害無所顧忌。所以范豐之流反叛於芍陂,奇德、龍會作亂於身旁。羌帥姚襄率部歸順朝廷,將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質,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撫,使之為朝廷效忠,反而設計陷害,兩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發覺。姚襄迫於無奈背叛朝廷。禍亂叢生,自殷浩開始。又不能乘勢掃蕩敵寇,放縱無能小人,施行殘害奸計,致使朝廷大軍慘敗於梁國,自身狼狽于山桑,舟車焚燒,輜重丟棄一空,三軍糧草,反而資助了敵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裝了盜賊。天怒人怨,成為大眾所唾棄的對象,所帶來的災禍,將危及國家社稷,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緣故。只有主持正義,才能訓導人民,只有賞罰分明,才能眾心同一。臣恭請陛下上追唐堯時代放逐的法典,下鑒春秋時代目中無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寬宏大量,不忍心誅殺殷浩,也應將他放逐到邊遠荒蕪之地。這樣做雖抵消不了殷浩彌天的罪責,但可以使後人引以為誡。

被貶去世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溫上表列舉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於是將殷浩廢為平民,並將他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殷浩年少時與桓溫齊名,而兩人卻暗中爭強鬥勝。桓溫曾經問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與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讓我在你我之間選擇的話,我寧願做我自己。”桓溫以豪傑自許,經常輕視殷浩,殷浩絲毫不懼怕桓溫。到殷浩廢為平民後,桓溫對別人說:“年幼時,我與殷浩共騎竹馬,我拋棄離開,殷浩就上前揀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溫又對郗超說:“殷浩品格高潔,能言會道,假使讓他擔任尚書令和僕射,足以成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當,以致有今日。”

殷浩雖然被罷黜流放,但沒有說過半句無怨言,神情坦然,一切聽天由命,依舊不廢談道詠詩,即使自家親人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被流放的悲傷。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寫“咄咄怪事”四個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韓伯,素來受到殷浩的賞識和喜歡,他隨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後回京,殷浩送到水邊,吟詠曹顏遠的詩道:“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吟罷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淚下。後來桓溫打算讓殷浩擔任尚書令,派人送信給殷浩,殷浩欣然答應。攤開紙張準備寫回信,但殷浩太重視這封信,為避免其中有錯誤而攤開紙張又閉合,再開再合,如此往復幾十次,最終給桓溫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溫大失所望,從此兩人絕交。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

死後改葬

後來將改葬殷浩時,殷浩原來的屬吏顧悅之上疏為他辯冤說:“原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沉厚純良,學識博大,風韻高雅,聲望蓋過當時之人。兩度任職,肅清萬里,功勳昭著,聖朝敬佩嘉賞,於是授以北伐中原將帥之任。帥旗豎立後,出鎮壽陽,驅逐豺狼,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飽經風雨,與奴僕一樣勤苦。仰仗皇威,群醜改過,進軍河、洛,修復陵墓。不測的事變突然發生,功虧一簣,忠誠的心愿因此而破滅。遭廢黜之後,自處於荒涼僻遠之處,終身閉門不出,與世隔絕,可謂克己復禮,窘困而無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過,也是失敗中的常事,不應當是長時間譴責的罪行。論其名德之高,論其悔過自責之誠,怎么能不加體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現在墓地已成,墓道已開,懸棺而葬,禮儀與平民相同,有橫死之名,沒有伸冤之期,感嘆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頒發明詔,表揚善者,尊崇恢復他的原官,昭明久遠的暗昧,那么國家就有威恩兼濟的美譽,如果死者可以復生也沒有遺憾。”顧悅之疏議奏上後,朝廷詔令追復殷浩原官。

趣聞軼事

與尚清談

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加以辭藻豐富多彩,很能動人心弦,使人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嚮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清談忘食

孫安國到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侍候的人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這樣已經好幾遍了。雙方奮力甩動著拂塵,以致拂塵的毛全部脫落,飯菜上都落滿了。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

理虧浮辭

殷浩曾到丹陽尹劉惔那裡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殷浩走了以後,劉惔就說:“鄉巴佬,硬要學別人發這樣的議論!”

正始之音

殷浩在庾亮屬下擔任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王導離座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王導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眾人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以後,王導便嘆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如此!”

人之天性

殷浩問道:“大自然賦予人類什麼樣的天性,本來是無心的,為什麼世上恰恰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誰回答得了。只有丹陽尹劉淡回答說:“這好比把水傾瀉地上,水只是四處流淌、絕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當時大家非常讚賞,認為是名言通論。

論辯才性

支道林、殷浩都在會稽王司馬昱府中,司馬昱對兩人說道:“你們可以試著辯論一下。可是才性關係問題恐怕是殷浩的堅固堡壘,您可要謹慎啊!”支道林開始論述問題時,便改變方向,遠遠辟開才性問題;可是論辯了幾個回合,便不覺進入了殷浩的玄理之中。司馬昱拍著肩膀笑道:“這本來是他的特長,你怎么可以和他爭勝呢!”

燒毀醫書

殷浩精通醫術,到中年就全都拋開不研究了。有一個常使喚的僕人,忽然給他磕頭,磕到頭破血流。殷浩問他有什麼事,他說:“有件人命事,不過終究不該說。”追問了很久,這才說道:“小人的母親年紀將近百歲,從生病到現在已經很長時間了,如果承蒙大人診一次脈,就有辦法活下去。事成以後,就算被殺也心甘情願。”殷浩受到他真誠的孝心的感動,就叫他把母親抬來,給他母親診脈開藥方。才服了一付藥,病就好了。從此殷浩把醫書全都燒了。

人物成就

殷浩出鎮壽陽期間,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北伐曾一度招降納叛,收復了許昌和洛陽,但因張遇的叛變而失敗。

歷史評價

桓溫:“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

王濛:①“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 ;②“識致安處,足副時談”

顧悅之:①“殷浩體德沈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 ;②“既受削黜,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可謂克己復禮,窮而無怨者也。”

王胡之:“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

司馬昱:“淵源語不超詣簡至,然經綸思尋處,故有局陳。”

時人評論:“思緯淹通,比羊叔子。”

劉義慶《世說新語》:“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於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房玄齡等《晉書》:①“殷浩清徽雅量,眾議攸歸,高秩厚禮,不行而至,鹹謂教義由其興替,社稷俟以安危。及其入處國鈞,未有嘉謀善政,出總戎律,唯聞蹙國喪師,是知風流異貞固之才,談論非奇正之要。違方易任,以致播遷,悲失!” ;②“中軍鑒局,譽光雅俗。夷曠有餘,經綸不足。舍長任短,功虧名辱。” ;③“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

陳普:“王蒙謝尚不堪論,庾翼桓溫亦浪言。兩晉士風真可笑,盡將管葛許深源。”

李慈銘:“王濟之傲縱,王澄之狂暴,殷浩之虛合,謝萬之佻率,郗超之奸諂,王忱之輕很,皆亂世無賴,蠢國敗家,而士類相矜,以為標準。”

親屬成員

殷浩家族世系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
殷識 殷羨 殷浩 殷涓
殷孝祖
殷融 殷康 殷顗(殷覬)
殷仲文
殷叔獻
殷師 殷仲堪 殷簡之
殷曠之
殷茂 殷道裕 殷景仁 殷道矜 殷恆
殷允 殷穆 殷淳 殷孚
殷沖
殷淡

以上資料摘錄自《晉書》、《宋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