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流螢

書籍簡介:

書名:歲月流螢作者:黃暉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 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 時代文獻出版社 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6月
字數:155千字
頁數:171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 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定價:38元

作者簡介:

黃暉,原名黃家富,福建省泉州市人。1961年8月高中尚未畢業即“投筆從戎”,應徵到福州軍區某部當戰士;1964年8月棄武從文,經部隊推薦考進中山大學中文系深造。1970年8月,大學畢業分配到粵東北山區的大埔縣工作,先後任縣科教辦公室幹部、縣委新聞秘書、縣委宣傳部副部長。1984年5月,調進廣東省委機關報——南方日報社工作,歷任記者站站長、要聞部主任、社委委員、副總編輯(其間一度兼任《南方周末》主編)。專業技術職務為高級編輯。從事新聞工作20多年,發表各種體裁的新聞作品、文藝作品數十萬字。新聞作品在廣東省和全國性的評選中多次獲獎。1998年和1999年,先後榮獲新華社和中國時事報導研究會聯合評選的“關心時事報導總編輯獎”、廣東新聞界先進人物最高榮譽獎“金梭獎”。1996年起享受國務院為有突出貢獻專家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本書序文:

作序:李孟昱
我與黃暉兄的友情,要從大學入學時談起。我們都是由部隊推薦考取中山大學中文系的。他是福州軍區獨立通信八團的通信兵,我是廣州軍區獨立通信五團的通信兵,就這樣走到一起來了。入學一年後,我任年級的班主席,他是學習委員;嗣後,我任中文系學生會主席,他又任系學生會生活委員。而且,在大學二年級時,我們都免修寫作課。讀中文系緣何免修寫作?教授們說,在大一時寫的作文表明,我們寫作已經“過關”,沒有必要與其他同學再學作文ABC,可以騰出時間研究其它學問。我雖然在部隊時就寫過小說,但未獲發表;而黃暉,則是我們年級80多位同學入大學前唯一已在報刊發表過詩歌、小說的學子。那時,同年級的大多數同學都在做著一個當作家或者詩人的夢。就當時我與黃暉兄的文學素養與底蘊、生活閱歷與積累而言,要不是後來的“文化大革命”,要不是後來都走上了新聞編輯、為人作嫁之路,說不定我國文壇還會多出一兩個知名作家呢!現在,黃暉兄《歲月流螢》要出版了,從這本結集我們完全可以窺見到他大半生所走過的曲折歷程的足跡,仿佛觸摸到他心靈、情感和性格深處的脈搏。
大學畢業時,南方日報社不知從哪裡弄到一份名單,到中大中文系指名招收畢業生。在這份名單上,我與黃暉名列前茅。但那時的黃暉“愛情至上”,主動要求追隨夫人山青去了有“山中山”之稱的大埔縣。在大埔摸爬滾打一晃就是十幾年,終於從一般幹部成長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書中的《大埔雜記》,正是描繪了他大學畢業後生活的邊隅山區的風土人情、民間風采、鄉俗逸事、人世百態,讀來使人感受到他對大埔這方土地的熱愛與留戀。這些篇章筆墨雖然短小,但親切、平易、自然、細緻,帶有濃郁的泥土氣息。
值得稱道的,當然是《歲月流螢》里的《舊聞新編》了。在八十年代中期,黃暉搖身一變,大埔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一夜之間竟成了南方日報梅州記者站站長,也成了當時南方日報高產的地方記者。在記者站兩年多的日子裡,他發稿就達二百五十多篇,幾乎每三兩天就有一篇新聞作品在《南方日報》刊出。當時,不少同行在私下向他取經:在不怎么出新聞的梅州,你居然能發如此之多的新聞稿,奧秘何在?他們哪裡知道,是黃暉善於思考的頭腦、洞察世事的目光、政治敏感的銳利,以及寫作技能的嫻熟,達到了其他記者沒有達到的境地。當然,也和他勤跑基層抓新聞分不開。應該說,《舊聞新編》里的作品,既是當時時代前進軌跡的真實記錄,也是黃暉博聞強識、殫精竭慮境界的充分展現。
1987年初,黃暉調回南方日報編輯部,主持要聞部工作,真正開始了“為他人作嫁衣裳”的生涯。那時,他把自己的全部激情都傾注在《南方日報》第一版的編務上。只要是他當班,第一版的每一篇文章,從標題到文字到標點,無不經過他的精心修改、斧正和推敲。長年累月晝夜顛倒,坐以待旦斗轉星移,其困苦甘辛可想而知。更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要聞部主任、後來成為分管要聞部的副總編輯、再後來兼任《南方周末》主編的黃暉,在培養新聞人才方面,也耗費了大量心力。記者們懂得,采寫新聞稿件還有一條必不可少的捷徑,就是要多與要聞部溝通,向他們請教,求他們指點。黃暉在指導記者采寫稿件時,總是不遺餘力,黽勉從事。而對於夜班編輯的工作則更是言傳身教,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年復一年,一批批備受他指點扶掖的記者、編輯,都來去匆匆地從他的辦公室里走出,然後挑起了大梁,有的成了名記者、名編輯。而他,仍然只是一個默默地埋頭一字一句地在別人文章上點竄的資深報人,直到兩鬢飛霜,直至退休離崗,而毫無怨言。黃暉兄情懷之博大、胸襟之開闊,難道不值得人們崇敬嗎?
書中的《副刊走筆》,體裁多樣,題材廣泛,反映了黃暉對各種文學體裁的熟練把握。尤其是那些短小精美的散文,值得一讀。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或像寒光閃爍的匕首,或如叮咚歡唱的山泉,或似冰心澄澈的玉壺,或若鮮艷芬芳的花叢……而黃暉的散文,就像大埔山區那蒼翠叢林中汩汩流淌的溪水,清新而明麗,深情而秀朴。散文中以簡潔無華的文字造就的優美意境,涌動著他一片無限真摯的深情,抒發出他邈遠而高尚的襟懷,給人以思想的啟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俯仰之間我們都已老矣!黃暉兄出版《歲月流螢》,以留贈世人,不讓其湮滅,令人欣喜,值得慶賀。回想起我們幾十年一起學習、工作的情誼,舊日的情景,又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現,真乃心潮起伏,神思飛越,感慨系之。於是,以愉悅之筆寫下以上文字,是為序。

書籍目錄:

《歲月流螢》序 李孟昱6
舊 聞 新 編
把歧視知識分子的領導換下來
附相關評論:換得好 10
糾正新的不正之風領導要帶頭
附相關評論:從我做起 12
石扇區將出現美麗小城鎮
附相關評論:怎樣領導小城鎮建設? 14
老區要靠政策改變面貌
附相關短評:為什麼有報導價值 16
實行工程回訪 質量保修一年
附相關評論:此風應當大長 18
興寧整頓亂漲價亂收費毫不含糊 20
財源廣進 家庭幸福 21
附相關評論:愛山的人 22
梅縣石扇水泥廠高瞻遠矚請大學教師到廠培訓工人
附相關評論:不僅使山區工廠受到鼓舞…… 23
他們真正懂得“時間就是金錢”
附相關評論:不能不懂的學問 25
山溝的集體小廠一鳴驚人 27
附相關評論:廠長要有這樣的膽識 28
興寧建立縱橫交錯的市場網路 29
廠長利益和企業效益掛起鉤乾群同心協力企業活力倍增 30
高明之舉
附相關訊息:往年台上作指示今日台下聽民意 31
抓好作風開好局
附相關訊息:勤政為民 多辦實事 32
發生在大埔縣的一起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事件
附相關評論:憲法教育不抓不行 34
故鄉山親水親人更親
——訪原台灣電影導演謝雨辰先生 36
曾雪麟回“足球之鄉” 38
山區裡的文化宮 39
把科學致富的種子撒向山山嶺嶺
——記全國農村科普先進工作者鄭俊南 40
寸草春暉
——訪旅港嘉屬商會副會長劉宇新先生 42
風雨梅江
——梅城軍民抗災搶險側記 43
急流勇進
——記在抗災搶險中英勇獻身的共青團員羅湘倫 45
白宮行 47
八進興梅治崩崗
——記華南師大生物系莫熙穆教授 49
辦園植果寄深情
——記梅縣市旅外僑胞鄧光衡 51
個體戶陳平三征中秋聯 52
一塊正在開發的寶地
——赴黔採訪散記 53
怎樣看待“芋仔”大過“芋頭”?
——大埔縣大東公社採訪札記 55
春風吹拂群山綠
——平遠林區採訪札記 56
山區小廠為何能有高效益
——五華變壓器廠採訪札記 57
多頭批發藥品害處大
——興寧醫藥市場採訪札記 58
靠什麼贏得市場競爭
——五華汽車電器廠採訪札記 59
優勢在哪裡? 60
看四海潮汐觀五洲風雲
——南方日報國際副刊《世界廣場》開版絮語 61
納百川·興粵海
——南方日報《九州經緯》開版致讀者 62
大 埔 雜 記
廣東“漢劇之鄉”——大埔 64
紅旗躍過韓江
——朱德同志在大埔革命活動片斷 66
踏遍青山歌未盡
——記山歌師余耀南 67
僑聯連僑心 天涯代尋親
——記大埔縣僑聯主席廖斯倫 68
百秒成鷹 譽滿瓷鄉
——記陶瓷老藝人郭壽民 69
劫餘歸燕更多情 70
故鄉情系赤子心 71
山中新城湖寮鎮 72
今日銀江處處輝 73
曲灘今昔 74
清芬四溢的西岩茶 75
雙髻山秀色 76
靈岩石趣 77
明珠普照“山中山” 78
重睹白玉城芳華 79
大埔兒歌小談 80
曲曲漢樂頌昇平 81
大埔涼亭記盛 82
抓好識字教學 83
副 刊 走 筆
大霧山里 86
征途小曲 89
三河壩隨想 91
青溪水流長 93
雲嶺杜鵑 95
小鎮抒情 97
我愛棕櫚樹 99
遵義去來 101
在悼念鄧小平同志的日子裡 103
崖畔,開放著朵朵野菊花 105
春歌三章 106
山 中 情 107
酒鄉聞酒
——黔行漫記 108
探幽夜郎國岩洞多奇絕
——黔行漫記 109
黔中風情 110
以石取勝的歷史名城 113
摩尼草庵留勝跡 114
探幽攬勝黃岩洞 115
從江戶博物館到東京塔
——訪日散記 116
僑胞的良伴交流的紐帶
——訪美散記之一 118
珍惜“上帝的恩賜”
——訪美散記之二 120
賭部落格與流浪漢
——訪美散記之三 122
大峽谷和大瀑布
——訪美散記之四 124
如沐春風
——訪美散記之五 126
訪泰素描 128
索物以托情 131
議論入詩意更深 132
青出於藍勝於藍 133
小札一束 134
獻給故鄉的戀歌
——讀散文集《藍藍的泉州灣》 135
幽草逢春夕照明
——曾仁忠新作《桑榆微霞》序 137
燈 下 學 步
高揚主旋律唱好重頭戲
——《南方日報》要聞版評介 140
“要”中求“活”
——增強黨報要聞版可讀性芻議 143
整體優先圖文並重
——南方日報如何辦好要聞版 147
明確地位作用做好“副”字文章
——對辦好國際副刊的幾點認識 150
打破地域界限廣傳九州信息
——南方日報創辦《九州經緯》專版回眸 153
文字上力求準確無誤 155
努力探索以正確輿論引導人
——專業技術工作報告 157
附 錄
奮蹄老黃牛 燈下編華章
——記金梭獎獲得者、南方日報副總編輯黃暉 163
夜班編輯的貼心人
——記“關心時事報導總編輯獎”獲得者、南方日報副總編輯黃暉 166
敝帚自珍心也樂(代後記) 168

原文摘錄:

……
詩貴有詩味。而一首詩,要情味雋永,詩意盎然,詩人往往通過奇特的想像和新穎的比喻,把一些抽象的、無形的事物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創造出優美動人的意境,從而產生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所以,比喻向來被認為是詩歌的重要表現手法。古人曾以“索物以托情”來說明它的特點和作用。
翻開絢麗多彩、膾炙人口的唐詩,我們會驚奇地發現,詩人對比喻手法的運用,確是達到了鬼斧神工、爐火純青的地步,不能不令人擊掌嘆絕。有些事物,任你怎樣精雕細刻地加以描繪,也很難把它的神髓風韻表現出來;可是,一旦經詩人運用描形擬聲的比喻,這一事物的本質特徵即被準確而強烈地點染出來,使詩歌多彩如畫,別具風神。且看劉禹錫的《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詩人從“望”著筆,由近而遠,以明鏡比喻洞庭,以青螺比喻君山,把秋夜的湖光山色描繪得那么幽美動人,十分傳神地表現了詩人的特殊感受。更妙的是,有些難以名狀之物,一經詩人運用具體的物象為喻,就可變成鮮明的藝術形象,做到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如賈島《客思》一詩中“促織聲尖尖似針,更深刺著旅人心”。詩人以針為喻,把無形的訴諸於聽覺的促織聲轉化為具體可感的視覺形象,從而使讀者曲曲地領略到其時詩人羈旅鄉愁的情景,收到了“聽聲類形”的藝術效果。至於李、杜諸大家的千古絕唱,巧譬善喻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令人讚嘆不置!
比喻這種手法,在詩歌創作中有著不同的形式和特點,“或喻於聲,或示於貌,或擬於心,或譬於事”(《文心雕龍·比興》),可謂無一不可。但它要求自然、合理、精當、準確,有獨創性,力求“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統一。
“詩要用形象思維”,為歷代詩家所重視。然而,詩中能不能發議論呢?對此,清朝詩人沈德潛說:“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而亦不盡然”。(《說詩晬語》卷下)他是主張議論可以入詩的。我們不妨以《登鸛雀樓》為題的兩首唐詩略作比較。暢當寫的是:“迥臨飛鳥上,高出世塵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詩的前二句寫樓之高,後二句寫登樓所見之廣。應該說,景是寫得不錯的。宋人沈括稱之為“能狀其景”。(《夢溪筆談》)但是,讀完之後,卻只給人們留下片斷的畫面,印象一般。王之煥寫的則不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詩的前二句,凝鍊地描畫出開闊壯麗的大自然景象,後兩句,作者把筆鋒一轉,插入議論,把讀者帶上一個更開闊、更高遠的境界,使讀者的想像力伸得更高,飛得更遠,而且強烈地感受到詩人注入詩中的昂揚向上的激情和熱力。這首詩也就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得到一點啟示:詩中恰到好處的議論,不僅可以使詩的意境表現得更為鮮明、突出,而且可以使詩的主題得到深化。
在詩歌創作中,形象化和本質化往往是同時出現的。詩中的議論,往往是詩人認為形象描繪已不能表情達意,因而發為直接議論。這種議論,是和詩的形象描繪完全整合在一起的,是形象思維的升華。再看看被沈德潛稱為“純乎議論”的杜甫名篇《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詩的前四句主要是描寫,後四句是議論。而議論又是和描寫緊相呼應的,是詩人的情感熔鑄成的,兩者都同樣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迫切仰慕的心情。而且,議論中高度地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遭際、抱負和功業,能喚起讀者對許多歷史故事的聯想。這樣的議論是詩化了的議論,情味深厚,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和感人力量,是形象思維發展的必然歸宿。當然,詩中的議論如果脫離了形象思維,就會變成庸夫俗子的枯燥說教,那些“好以議論為詩”的宋詩,讀來所以會“味同嚼蠟”,原因即在於此。所以,沈德潛又說:“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勿近倫父面目耳。”(《說詩晬語》卷下)誠是經驗之談。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