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音樂學院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

簡介

武漢音樂學院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於2003年7月成立,是湖北省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為國家教育部、省教育廳推出的一項站在世紀學術前沿,以高起點、高水準、高目標啟動的科研工程。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是依託於武漢音樂學院的實體性研究機構,受湖北省教育廳和武漢音樂學院雙級領導。它發揮武漢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音樂考古學、音樂聲學、音樂史學等學科的傳統優勢,長期以來在學術上相互滲透,形成了以中國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為中心的學術交流和協作關係。並且在長江流域傳統音樂、楚音樂文化等研究領域形成了優勢和特色。中心現由我國著名的音樂學家、琴學家、樂律學家丁承運教授擔任主任。

發展

中心的建立依託了武漢音樂學院長期以來在長江流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領域的優勢。武漢音樂學院的這一研究起步於20世紀50年代,經過幾代學人的努力,在民族音樂學、音樂考古學、音樂聲學、音樂史學等學科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長江流域音樂文化區”理論的提出、湖北民歌“色彩區”理論的提出、“長江中上游地方小戲的聲腔系統研究”、戲曲音樂的“腔式板塊”理論研究、以出土曾侯乙編鐘為代表的先秦音樂文化系列研究、中國道教音樂研究等,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近年來,武漢音樂學院的研究者們又在多個研究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研究成果,如楚聲研究、琴學研究、漢唐清商樂調研究、唐代音樂文獻研究等,此外,還將學術視野拓向文化內涵更為豐富的廣袤民間,直面形態更為多元的民間音樂實踐和民俗文化現象,力圖開拓中國傳統音樂理論研究的新思維、新方法。

特色

作為研究長江乃至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專業機構,中心的主要特色體現在:
1、多學科的理論及研究方法融合,其中涉及音樂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物理聲學等學科;
2、高科技及現代信息技術的套用;
3、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重,實現理論成果向實踐的轉化。此外,中心還力圖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與信息建設、科研體制改革等多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其目的是整合各學科領域的相關優秀人才和傑出成果,加強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理論體系、研究方法的研究,從而推動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中心設立學術委員會,將其作為學術研究的指導性機構。同時,中心特聘我國著名音樂學家為顧問。中心採取研究人員流動制,以課題為中心聘請相關學者作為中心的研究人員,並努力為研究人員提供良好的研究環境和學術平台。

管理

中心推行開放式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實行課題開放、內外聯合、“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運行模式,並以“責、權、利”明確到人的聘任制方式層層聘任基地中心主任、學術委員會成員、基地管理人員。為進一步調動科研積極性,提高科研生產力,中心施行人員崗位責任制,中心建立了一套科學的量化指標考核體系,對中心領導和研究人員實行崗位任期評估;為加強和完善制度化管理,中心制定並推行了《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章程》、《長江傳統音樂文化研究中心財務制度》及學院的《科研項目管理條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