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氏祠漢畫石像

武氏祠漢畫石像

相關:早在商周時期,我們北方黃河流域就已出現了一種木製紡織工具——腰機。它在使用時席地而坐,結構極為簡單。而漢代斜梁機的出現,則標誌著紡織技術的逐漸成熟。在山東武氏祠漢畫石像上的“曾母投杼”圖中,曾母使用的斜織機即是今日遍及魯西南家家戶戶立式織機的先祖。

概述

武氏祠漢畫石像武氏祠漢畫石像
武氏祠畫像石
中國東漢石祠畫像石。武氏祠在今山東省嘉祥縣南武宅山,舊稱武梁祠或武氏“前石室”和“左石室”,為武氏家族墓葬的雙闕3個石祠的石刻裝飾畫,現保存刻石40餘塊。據武氏石闕和武梁碑記載,它的創建年代在東漢桓帝建和元年(147)前後,由石工孟孚、李第卯、孫宗 等人刻造,並由“良匠衛改雕文刻畫”而成。東西石闕畫像內容為神仙靈異車馬人物與歷史故事。現存武梁、武班、武榮三石祠中,武梁祠形體較小,為開間結構。武班、武榮等祠形體稍大,為中間有立柱的雙開間後壁有龕的結構。各石祠畫像內容分布大體相同,刻神仙、靈異、祥瑞等圖像於頂部,暗含天降祥瑞之意。圍繞東王公、西王母為主的神話傳說都刻在兩山牆的山尖部位。表現儒家門人的高貴形象都刻在後壁高處和兩山牆的上層。反映墓主人顯赫地位的出行圖布置在後壁和小龕的橫額長石上,並通連山牆。按五行思想中西方屬金呈殺的觀念,西壁下刻攻戰圖。而表現墓主人養尊處優的宴飲、樓閣都刻在祠堂中心後壁的明顯之處。武氏祠眾多畫像內容中,表現最多的是歷史上的人物故事畫,並且畫像之側有榜文題銘和贊語。其中表現的古帝王聖賢有伏羲、女媧、祝融、神農、黃帝、顓頊、堯、舜、禹、帝辛、文王、武王、周公、老子、孔子及 弟子等。歷史故事中表現古代忠勇義士的內容有:荊軻刺秦王、聶政刺韓王、藺相如、范睢與須賈、豫讓刺襄子、要離刺慶忌、曹沫刺桓公、侯贏朱亥劫魏師等。表現節婦烈女的故事有京師節女、梁節姑姊、無鹽醜女、齊義繼母、秋胡妻、朱明妻、王陵母等。表現孝子的故事有閔子騫、老萊子斑衣娛親、丁蘭刻木奉親、董永賣身葬父、伯榆悲親、邢渠哺父等。另外還有義漿羊公、泗水撈鼎、柳惠、顏叔等故事畫。】其他冷漠的石頭怎能這樣有血有肉,而且會在一千八百多年始終保持著她那樣熱情洋溢的生命力,這就是武氏祠珍藏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它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漢代社會生活,透視出先秦時期的歷史文化積澱。題材內容之廣博、思想內涵之深邃,雕刻技法之精美,居全國漢畫像石之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它超過了同時期埃及的石刻和希臘的瓶畫,堪稱世界一絕,值得去一賞。
坐落在濟寧市嘉祥縣的武氏祠漢畫像石雕刻,以其豐富的藏量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它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組藝術珍品,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民間藝人以刀代筆,集雕刻、繪畫於一身,在祭典先祖的祠闕石壁上,繪出一幅幅古往今來,生龍活虎的藝術畫卷。
那么,兩漢的繪畫雕刻藝術,是如何走進墓祠建築成為以祭祀先祖為主要目的的漢畫像石的呢?究其原因,是出於迷漫兩漢之際的厚葬之風。也可以說,漢畫像石是漢代厚葬習俗的直接產物。這種厚葬習俗的主要思想和社會根源,是根深蒂固的"靈魂不死"觀念。那時人們以為萬物有靈、萬物有序、視死如歸、所以他們用厚葬的手段,不惜一切建造地下宮殿或豪華墓林,繼續享受甚至生前沒有得到的榮華富貴。由於石刻畫像比竹板、布帛堅固耐久較銅鐵金屬製品取材廣泛,最能滿足其厚葬建築銘記以存的需要。於是,先朝的青銅雕刻技法套用在石壁上,宮廷壁畫被厚葬之風裹挾進墓林裝飾建築之中,漢畫像石必然就應運而生了。
武氏祠漢畫像石大多是體現了這樣的傳統思想:忠、孝、節、義。
琳琅滿目、宏偉壯觀的武氏石刻,是一部別開生面的歷史典籍,它內涵豐富,體大精深、光彩奪目。那是一個繽紛的世界,從天上到人間:玉兔搗藥、車馬出行、歌舞宴飲、獻俘出征、收穫耕種……真是精美生動。武氏祠漢畫像石的內容豐富多彩,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武氏祠漢畫像石上刻了很多主人大宴賓客和車馬出行的大型場面,裡面的男女主人頤指氣使,一副高高在上的表情,僕人們都畢恭畢敬。漢代社會崇尚富貴,"崇高莫大乎富貴"。因此墓主在畫像中也大肆渲染他們生前的富貴生活,從山林天池到宅第高樓等,將這些內容都總匯起來便可構成一幅完整的莊園經濟圖。"這些做法可以被看做是墓主生前生活的反映,也可以看做是對那種奢靡生活的嚮往。"
二是垂教後世的歷史故事。漢代高層採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在社會上儒家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大肆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臣孝親的倫理道德,對賢臣明臣、武功爵勛、貞節烈女、殉國刺客頂禮膜拜。因此有了多幅漢畫像石上孔子弟子的人物形象,而荊軻作為忠義的化身,為漢代人推崇,被稱為第一刺客,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也三次出現在畫像石上。
三是雄奇瑰麗的神仙世界。這些內容的畫像,表達了墓主希望死後能升仙和享受仙境生活的強烈願望,而這種仙境生活實際上就是墓主生前現實生活的延伸和繼續。
"武氏墓群石刻可以看做是漢代社會的縮影,它展示漢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和社會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場景。"刻者在狹小的空間中抓住人物特徵,深入表現,無論是畫面布局還是人物形態的描繪、動勢均表現出高超的技藝。它不僅是精美的古代石刻藝術品,也是研究漢代社會的重要資料。
漢畫像石大體上始於西漢晚期,盛行於整個東漢時代,以後就不再流行,畫像石可以說是漢代社會的百科全書。因為時代久遠,地上建築灰飛煙滅,漢代墳墓中的漢畫像石圖像卻因材質不易腐朽而保存下來,成為反映那個時代的主要畫卷。
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一切文化藝術的發展都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通俗地講,就是等人們有了經濟保障之後,才有可能去追求和享受藝術。於是,漢畫像石就成了一個時代的產物,產生在漢代那個富庶又處處張揚富庶的時代,一個張揚性格又略現浮誇的社會。
西漢時期,人們經過休養生息,有了閒錢讓生活變得豪奢,雄厚的財富積累使得厚葬蔚然成風。漢初期統治者熱衷於神仙傳說,追求長生不老,在死後也相信人是"死既再生",希望生前的富足可以一直延續到死後。於是,墓室成了墓主人生前環境的縮影。
另一方面,漢代提倡"舉孝廉","以孝治天下",而行孝的最高境界,莫過於將親人死後厚葬。這是漢畫像石得以產生的思想基礎。但這種奢侈之風沒有流行很久,不過持續了三百年,到東漢末年就開始走向衰落。雖然漢畫像石在漢代十分流行,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能力在親人的墓室里大規模的雕刻,這應是富人們露富的手段。同時他們的雕刻給後世留下了最輝煌的一筆。它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價值,而且更加具有十分難得的藝術價值。嘉祥武氏祠的漢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剔地更深,花紋凸出較高,石面打磨的既平整又光滑,物像輪廓線和線條刻劃得流暢纖細,非常靈活嫻熟。主題形象也非常突出,它開創了中國繪畫獨特的構圖法則,使中國繪畫在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
我們很難想像漢代匠師怎樣精心雕鑿,創造這一奇蹟的!然而事實證明,他們的的確確具有令現代人折服的藝術魅力。這種天才橫溢的想像和藝術表現開拓創造精神影響後代人,為後世造型藝術的蓬勃發展拉開帷幕,並奠定了基礎!
嘉祥武氏祠的漢畫像石,以它獨特的魅力、璀璨的光華裝點著孔孟之鄉的風景。巍巍青山默默地訴說著你悠久的歷史,鬱鬱蔥蔥在吟嘆著你的輝煌。武氏祠,您為世人嘆服,為國人驕傲!

特點

武氏祠畫像採用分層分格構圖方法,在一層中包括多個不同的畫面和人物,構圖複雜而又均衡勻稱,具有濃郁的裝飾效果。每個故事又善於把握情節發展的高潮,表現故事衝突和事態發展轉折點的瞬間,因而人物多具有誇張的戲劇性動作,在均衡平穩中又表現出動感和力度。
武氏祠畫像石的雕刻方法為凸面線刻。先將石面磨平再勾出物像,然後把物像周圍部分鑿去,使畫面浮起造成陽文輪廓,最後在陽文上用陰線精雕細刻而成。畫面工整樸實,其嚴謹、樸素、古拙的寫實特色,在山東畫像石中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和典型意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