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蕭賾

信息

中文名蕭賾
別名龍兒
國籍南朝齊
民族漢族
出生地建康
出生日期公元440年
逝世日期公元493年
職業皇帝
信仰道教
主要成就永明之治
代表作品《估客樂》
在位公元482年―公元493年
廟號世祖
諡號武皇帝
年號永明
陵寢景安陵
前任齊高帝蕭道成
後任齊明帝

簡介

齊武帝蕭賾是蕭道成的長子,據說他出生的時候,祖母陳氏(即蕭道成的母親)和生母劉氏同時夢到龍身盤踞於房梁之上,可謂大富大貴之兆。蕭道成於是給他起了一個小名“龍兒”,從中也可以看出蕭道成的“異心”。蕭賾本人從小也把自己看做匡扶天下之才,憑藉老爹的功績,很早就有所作為,在宋明帝平定劉子勛的作戰中又立下大功。蕭道成掌握大權後,他被封為鎮西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沈攸之起兵時,朝廷內部危機暗伏,一時騰不出手來對付,蕭賾未經朝廷授權,就據守長江上的湓口(今江西九江附近),以阻止沈攸之東下。

齊武帝蕭賾(公元440年—公元493年),字宣遠,小名龍兒,齊高帝蕭道成長子,母昭皇后劉智容,南北朝時期齊朝第二任皇帝,公元482年―公元493年在位。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被立為皇太子。建元四年(公元482年),齊高帝去世,蕭賾即位,是為齊武帝。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齊武帝去世,終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為武皇帝,葬於景安陵。

生平

早年經歷
南朝宋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在建康的青溪宅第中出生,據說蕭賾出生當天夜裡他的母親劉智容夢到有龍盤踞在屋上,因此他的父親蕭道成給他取小名為“龍兒”。
蕭賾最初擔任尋陽國侍郎、州西曹書佐、贛縣縣令等職。泰始二年(公元466年),南朝宋江州刺史、晉安王劉子勛謀反,蕭賾因不順從劉子勛,而被南康相沈肅之關在南康郡的獄中。後來族人蕭欣祖、門客桓康等攻破郡城迎救蕭賾出來。沈肅之率領將吏數百人追擊,蕭賾和身邊的人拒戰,生擒沈肅之,斬首百餘級,於是率領身邊的百餘人舉義兵。始興相殷孚率領上萬兵力往尋陽投靠劉子勛,有人建議蕭賾截擊殷孚,蕭賾考慮到寡不敵眾,便退避屯兵於揭陽山中,招兵買馬發展到三千人。劉子勛派遣其部將戴凱之擔任南康相,又命軍主張宗之部千餘兵力前往協助。蕭賾帶領部隊向南康郡,在南康口擊退戴凱之別軍主程超的數百人,又進擊張宗之,大破張部並將其斬首,於是兵圍南康郡城。戴凱之以數千人固守,蕭賾親率將士盡日攻城,終於攻陷,戴凱之逃走,蕭賾殺死劉子勛所任命的贛縣縣令陶沖之。蕭賾便占據郡城,派遣軍主張應期、鄧惠真三千人襲擊豫章。劉子勛遣軍主談秀之等七千人,與張應期在西昌對峙,築營壘,雙方多次交戰難決勝負。聽說蕭賾將親自來戰,談秀之等便退散而去。叛亂平定後,朝廷調蕭賾進京任尚書庫部郎、征北中兵參軍,封西陽縣子,兼任南東莞太守、越騎校尉、正員郎、劉韞撫軍長史、襄陽太守。又另封贛縣子,食邑三百戶,蕭賾堅決辭讓不肯接受。於是轉任寧朔將軍、廣興相。
元徽二年(公元474年),桂陽王劉休范謀反,蕭賾派兵襲擊尋陽,至北嶠,事已平定,升任晉熙王安西諮議,蕭賾沒有接受,又回到自己的領郡。轉任司徒右長史、黃門郎。
元徽四年(公元476年),朝廷任命蕭賾為晉熙王鎮西長史、江夏內史、行郢州事。
元徽五年(公元476年),宋順帝劉準即位,調任晉熙王劉燮為撫軍、揚州刺史,並讓蕭賾為擔任左衛將軍,輔助劉燮一起到任。同年十二月,沈攸之起兵反叛,當時朝廷的決定還沒下達,蕭賾看到中流可以待敵,便領兵占據盆口城作戰守的準備。蕭賾的父親蕭道成聽說後大喜道:“真不愧是我的兒子!”蕭賾要求西進討敵,未被批准,於是派遣偏軍支援郢城。當時平西將軍黃回等都受蕭賾的節制調度。加任蕭賾為冠軍將軍、持節。
升明二年(公元478年),沈攸之的叛亂被平定,朝廷轉任蕭賾為散騎常侍、都督江州、豫州的新蔡、晉熙二郡軍事、征虜將軍、江州刺史,仍舊持節。封聞喜縣侯,食邑二千戶。當年調任侍中、領軍將軍。並賜給鼓吹樂隊一部。府中設定佐史。兼領石頭戍軍事。不久又加持節、督京畿諸軍事。
升明三年(公元479年),轉任散騎常侍、尚書僕射、中軍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晉爵為公,仍舊持節、都督、領軍不變。配給班劍二十人。同年三月,蕭道成被封為齊公,立蕭賾為齊公世子,改加官侍中、南豫州刺史,給油絡車,羽葆鼓吹,增班劍為四十人。將石頭作為世子宮,二率以下官員設定和坊省服章,和皇太子一樣。後晉爵王太子。
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蕭道成受禪登基,建立齊朝,是為齊高帝,立蕭賾為皇太子。

登基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三月初八日,齊高帝去世,蕭賾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為齊武帝。征鎮州郡令長軍屯營部,各舉喪三日,不得擅離職守,都邑城守防備幢隊等,一概不許回京。三月十一日,齊武帝根據齊高帝遺詔,任命司徒褚淵為錄尚書事、書左僕射王儉為尚書令、車騎將軍張敬兒為開府儀同三司。六月初一日,齊武帝立長子蕭長懋為皇太子。

去世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正月二十五日,太子蕭長懋去世,謚為文惠太子。四月十四日,齊武帝立蕭長懋的長子南郡王蕭昭業為皇太孫。
永明十一年(公元493年)七月,齊武帝患病。七月三十日,齊武帝病危,下詔讓皇太孫蕭昭業繼承皇位,要百官盡心輔佐,喪禮從簡,將自己選定的葬地定名為景安陵,不準出家為僧尼,不準建造塔和寺院。當天蕭賾去世,時年五十四歲,廟號世祖,諡號武皇帝。九月十八日,安葬於景安陵。

為政舉措

齊武帝下詔酌情遣返軍中的囚徒,災年時,還減免租稅。在位第四年,他下詔說:“揚、南徐二州,今年戶租三分二取見布,一分取錢。來歲以後,遠近諸州輸錢處,並減布直,匹準四百,依舊折半,以為永制。”
齊武帝時,還與北魏通好,邊境比較安定。齊高帝和齊武帝的清明統治使江南經濟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社會也暫時安定。

治國安邦

蕭賾繼位後,時有恩赦,處事果斷。永明元年三月,詔赦恩50日,對四方犯人,罪無輕重,均予大赦。次年八月,詔都下2縣,對野外的屍體要隨宜掩埋,對無親人的死者給予埋葬。並常到宣武堂去講武。大將陳天福所率部隊軍紀不嚴,掠劫百姓,蕭賾即命將陳天福斬於街市。永明八年,荊州刺史巴東王蕭子響依仗自己是皇子,違犯朝制,私制龍袍,自選朝中衛士60人,欲與北朝交換軍馬,又處死欽差8人,蕭賾即派丹陽尹蕭順之(梁武帝之父)領水軍征討,在船上召見蕭子響,並縊殺之。據《南齊書·武帝紀》載:蕭賾“剛毅有斷,為治總大體,以富國為先,頗不喜游宴、雕綺之事,言常恨之,未能頓遣。”臨崩,又詔:“凡諸游費,宜從休息。自今遠近薦獻,務存節儉,不得出界營求,相高奢麗。金粟繒纊,弊民已多,珠玉玩好,傷工尤重,嚴加禁絕,不得有違準繩。”

檢籍之亂

當初,齊高帝命令門下省黃門郎虞玩之等人重新校訂戶籍。齊武帝即位後,又另行設立校籍官,設定令史,限定令史每天每人都要查出幾件奸偽案件。這樣連續幾年都沒有停止,老百姓為此愁苦不安,怨聲載道。外監、會稽人呂文度就此啟奏齊武帝,齊武帝下令凡是撤銷戶籍的,都要發配遠方戍守邊疆,百姓大都畏罪逃亡。永明三年(485年)冬,富陽百姓唐寓之(《資治通鑑》作唐宇之)趁機蠱惑人們起來叛亂,攻陷了富陽。三吳一帶被撤銷戶籍的人紛紛投奔富陽,人數多達三萬。
永明四年(486年)正月,唐寓之攻陷錢唐,吳郡各縣縣令大多棄城逃走。唐寓之在錢唐稱帝,封立太子,設定文武百官。接著,又派他的大將高道度等人攻陷東陽,殺東陽太守蕭崇之。唐寓之又派大將孫泓進犯山陰,孫泓率軍走到浦陽江時,浹口戍主湯休武擊敗了孫泓。齊武帝派幾千名禁軍,幾百匹戰馬,往東進攻唐寓之。禁軍抵達錢唐,唐寓之手下都是一群烏合之眾,對騎兵都十分懼怕,雙方剛一交戰,唐寓之全軍崩潰,禁軍抓獲了唐寓之,將其斬首,進而平定叛亂各郡縣。事後,參與暴亂的不少民丁,被罰修白下城(時為南琅邪郡治所,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門外),或發配到淮河一帶作戍卒十年。
此暴亂雖很快平定,庶族地主反檢籍的鬥爭並沒有停止。永明八年(490年),齊武帝被迫停止檢籍,並宣布“卻籍”無效,對“卻籍”而被發配戍邊的人民準許返歸故鄉,恢復以前戶籍所注的原狀。許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賦役的特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