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咳藥

止咳藥

“止咳藥”是老百姓常說的口語,全稱應是“化痰止咳平喘藥”,包括化痰藥和止咳平喘藥。凡以祛痰或消痰為主的藥物稱為化痰藥,能緩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藥物稱止咳平喘藥。 化痰藥主要用於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與痰有關的如癭瘤瘰癧等症。止咳平喘藥主要用於治療症見咳嗽、氣喘的多種疾患。

基本信息

概述

定義:以祛痰、消痰、制止和減輕咳嗽氣喘為主要作用的一類中藥,稱為:“化痰止咳平喘藥”。老百姓簡稱為:止咳藥。

功能:此類藥物一般分為化痰藥和止咳平喘藥。在化痰藥中,藥性辛而燥者,多有燥濕化痰、溫化寒痰的作用;藥性甘苦微寒者,多有清化熱痰、潤燥化痰的作用。止咳平喘藥中,由於藥物性味的不同,分別具有宣肺、降肺、瀉肺、清肺、潤肺、斂肺止咳平喘的作用。部分藥物還有散結消腫、熄風定驚、清熱利尿、潤腸通便等作用。

凡以祛痰或消痰為主的藥物稱為化痰藥,能緩和或制止咳嗽喘息的藥物稱止咳平喘藥。或一般咳嗽每多挾痰,痰多亦每致咳嗽。咳嗽、咯痰和喘息往往同時存在,並互為因果,在治療時化痰藥和止咳平喘藥常相互配伍。化痰藥主要用於痰多咳嗽、咯痰不爽以及與痰有關的如癭瘤瘰癧等證。止咳平喘藥主要用於治療症見咳嗽、氣喘的多種疾患。

祖國醫學所指的痰有兩個涵義,一是咯出的痰,是狹義的,多由感受外邪,肺氣壅滯,津液不布凝聚而成,或由於脾不健運,水濕凝聚而成,如慢性支氣管炎、咽喉部炎症或慢性肺部疾患所引起的咳嗽等。一是指稽留在體內各種各樣的痰,這是廣義的痰,它包括了許多具有某些特殊病症的痰證,如癭瘤。這類藥物主要有以下藥理作用。

分類及適應證

根據藥物的不同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藥可分為溫化寒痰藥、清化熱痰藥和止咳平喘藥3類。

1、溫化寒痰藥。藥性溫燥,主要用於寒痰犯肺所致的喘咳痰多、色白、質稀,口鼻氣冷,或濕痰犯肺、咳嗽痰多、色白成塊、舌苔白膩,以及痰濕阻滯經絡所引起的關節酸痛、痰核流注、瘰癧,或痰濁上壅、蒙蔽清竅所致中風痰迷、癲癇驚狂等證。常用藥有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莢、白前、桔梗、鏇覆花等。

2、清化熱痰藥。藥性寒涼,主要用於熱痰壅肺所致的痰多咳喘、痰稠色黃,或燥痰犯肺、乾咳少痰、咯痰不爽,以及痰火上擾的心煩不安、痰迷心竅的中風、癲狂,或痰火凝結、癭瘤瘰癧痰核等證。常用藥有前胡、瓜蔞、浙貝母、川貝母、天竹黃、竹茹、竹瀝、海浮石、海蛤殼、瓦楞子、海藻、昆布、膽南星、黃藥子、礞石、胖大海、豬膽汁、羅漢果、木蝴蝶、冬瓜子等。

3、止咳平喘藥。主要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肺失宣降、痰壅氣逆的咳喘證。常用的藥物有杏仁、紫蘇子、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矮地茶、鼠麴草、洋金花、百部、紫菀、款冬花、白果等。此外,部分藥物還可用治痰熱急驚、濕熱水腫、腸燥便秘等證。

套用配伍

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藥時,須根據不同的病情適當配伍。

1、如因外感,當配解表藥;

2、如因里熱,當配清熱藥;

3、如兼里寒者,當配溫里藥;

4、虛勞咳喘者,當配補益藥;

5、癲癇驚狂者,當配安神、平肝、開竅藥;

6、中風痰迷者,當配開竅醒神藥和熄風藥;

7、癭瘤瘰癧者,又當配軟堅散結之品。

用藥注意

1、咳嗽兼有咳血者,不宜用強烈而有刺激性的化痰藥,以防加重咳血;

2、對麻疹初起的咳嗽,不要急於止咳,尤其不要用溫燥性或收澀性的止咳藥,以免助熱或影響麻疹透發。

藥理作用

1、化痰作用:桔梗、前胡、皂莢、南星、貝母煎劑或流浸膏有祛痰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這藥物均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桔梗和前胡的作用較強,皂莢次之,在給藥1小時後分泌量較多,以後逐漸減少。款冬花效果較差。家種、野生川貝母醇流浸膏均有顯著祛痰作用,兩者無明顯差異。由川貝母提出的生物鹼及貝母皂甙2、3,對小鼠有非常明顯的祛痰效果,劑量減半,祛痰作用則不明顯。家兔口服南星煎劑能顯著增加呼吸道分泌,可持續4小時以上。半夏製劑給兔腹腔注射,對毛果雲香鹼的唾液分泌有顯著抑制作用。

2、鎮咳平喘作用:實驗證明,半夏、桔梗、款冬花、苦杏仁等有鎮咳作用:半夏煎劑對碘溶液注入貓右肋膜引起的咳嗽有明顯的鎮咳作用,藥效能維持五小時以上,可能由於直接抑制咳嗽中樞之故。桔梗鎮咳作用較強。款冬花給貓灌胃後半小時有顯著的鎮咳效力,款冬花與等量冰糖治療大人咳嗽、小兒吼嗽或外感風寒咳嗽有效。服用小量杏仁,在體內慢慢分解,產生微量氰氫酸,對呼吸中樞有輕微抑制作用,使呼吸運動趨於安靜,從而有鎮咳平喘的效果。 川貝母、浙貝母的流浸膏及煎劑對鼠、貓均無鎮咳作用;亦有報導川貝母對小鼠有較強的鎮咳作用。浙貝母甲鹼有擴張家兔及貓的肺支氣管平滑肌作用,與阿托品相似。用離體家兔、豚鼠氣管肺灌流法證明,款冬花醚提取物小劑量灌流後,灌流滴數略有增加,用較大劑量後,滴數反而減少,且不能對抗豚鼠由組胺引起的支氣管痙攣,其醇浸膏對呼吸頻率及深度有減慢加深作用。款冬花醇浸膏對哮喘患者(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者),多數有效,但遠期療效較差。

3、其他作用:半夏各種製劑均有一定的鎮吐作用,對犬只能減少阿朴嗎啡所致的嘔吐次數,不能完全抑制嘔吐,半夏的鎮吐活性與栽培條件有關,含氮肥區的產品活性強。半夏對小鼠離體早孕、晚孕子宮有抑制作用;半夏蛋白(從半夏中分離出的一種植物蛋白)有抗早孕作用,利用辣根過氧化物酶標記定位表明,半夏蛋白抗早孕可能是由於它在小鼠子宮和胚胎上有一定的結合部位,這種專一的結合,導致了細胞功能的改變,進而終止了妊娠。款冬花能引起中樞興奮,升壓,興奮呼吸,抑制胃腸道平滑肌。動物實驗證明,桑白皮煎劑給家兔口眼6小時內,尿量及其中氯化物含量均較顯著增加,桑白皮為中醫常用消水腫方劑五皮飲(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陳橘皮、生薑皮)的組成部分。

研究資料表明,此類藥部分服後可增加支氣管的分泌,使痰液稀釋,易於咳出,而有祛痰作用。某些化痰散結藥含碘可用於缺碘的病症。止咳平喘藥大多有鎮咳作用,部分藥物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而有平喘作用。有的尚有抗菌、抗病毒及抗腫瘤的作用。化痰止咳平喘藥被廣泛用於感冒、氣管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大葉性肺炎、肺結核、肺癌等多種肺部疾患,以及甲狀腺腫大、中風昏迷、半身不遂、癲癇、精神分裂症、癔病、美尼爾氏綜合徵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溫化寒痰藥

半夏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

【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外用消腫止痛。

【臨床套用】

1、燥濕化痰:用於濕痰,寒痰證,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藥,尤善於治臟腑之濕痰;

2、降逆止嘔:用於胃氣上逆嘔吐,為止嘔要藥;

3、消痞散結:用於心下痞,結胸,梅核氣等;

4、外用消腫止痛:用於癭瘤痰核,癰疽腫毒及毒蛇蛟傷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反烏頭,陰虛燥咳,血證,熱痰,燥痰變慎用。

天南星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肝、脾經。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止痙;外用消腫散結。

【臨床套用】

1、濕化痰:用於濕痰,寒痰證;

2、祛風止痙:用於風痰證,善祛風痰而止痙;

3、外用消腫散結:用於癰疽腫痛,毒蛇咬傷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使用注意】陰虛燥痰及孕婦忌用。

【附】膽南星,藥性苦、微辛,涼,歸肝膽經,功能清熱化痰,息風定驚。

比較:半夏與天南星

共性:二藥性味均為辛、溫,有毒。

① 燥濕化痰:用於濕痰,寒痰證;

② 外用消腫散結:用於癰疽腫痛,毒蛇咬傷等。

個性:

半夏:溫燥性、毒性比天南星小而力緩。

① 善長健脾胃而燥濕,長於治濕痰證;

② 降逆止嘔:用於胃氣上逆嘔吐,為止嘔要藥;

③ 消痞散結:用於心下痞,結胸,梅核氣等;

天南星:兼苦味,其辛散溫燥之性及毒性較大而力猛;

① 善走經絡而祛痰,長於治風痰證;

② 祛風止痙:用於風痰證,善祛風痰而止痙,如風痰眩暈、癲癇、中風及破傷風等;

鏇覆花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溫。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消痰行水,降氣止嘔。

【臨床套用】

1、消痰行水:用於咳喘痰多及痰飲蓄結胸膈痞滿等;

2、降氣止嘔:用於噫氣,嘔吐。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布包。

【使用注意】陰虛勞嗽,津傷燥咳者忌用。

白芥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胃經。

【功效】溫肺化痰,散結止痛。

【臨床套用】

1、溫肺化痰:用於寒痰喘咳,懸飲等;善治皮里膜外之痰。

2、散結止痛:用於陰疽流注及痰阻經絡關節之肢體麻木,關節腫痛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

白附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胃、肝經。

【功效】祛風痰,定驚搐,解毒散結,止痛。

【臨床套用】

1、祛風痰:用於風痰證及頭面諸疾;

2、定驚搐:用於中風口眼歪斜,破傷風,驚風癲癇等;

3、解毒散結:用於瘰癧痰核及毒蛇蛟傷;

4、止痛:用於風邪或寒濕所致的偏正頭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末服,0.5~1g。

白前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降氣消痰止咳。

【臨床套用】

用於咳嗽痰多,胸滿喘急,尤以寒痰阻肺,肺氣失降者為宜。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清化熱痰藥

桔梗

【性味與歸經】苦、辛,平。歸肺經。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臨床套用】

1、宣肺:用於肺氣不宣的咳嗽痰多,胸悶不暢;

2、利咽:用於咽喉腫痛,失音;

3、祛痰排膿:用於肺癰咳吐膿痰。

【用法用量】煎服,3~10g。

川貝母

【性味與歸經】苦、甘,微寒。歸肺、心經。

【功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

【臨床套用】

用於虛勞咳嗽,肺熱燥咳,尤宜於內傷久咳,燥咳,熱痰之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2g。

【使用注意】反烏頭。

【附】

浙貝母,性寒,味苦。歸心、肺經,功能清熱化痰,開郁散結,用於風熱燥熱痰熱咳嗽及瘰癧,癭瘤,癰瘍瘡毒肺癰等。煎服,3~10g。

浙貝母苦寒性較大,偏於清肺化痰,川貝母苦寒性較小,偏於潤肺化痰。

栝樓(瓜蔞)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寒。歸肺、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化痰,寬胸散結,消癰腫,潤腸燥。

【臨床套用】

1、清熱化痰:用於痰熱咳喘;

2、寬胸散結:用於胸痹、結胸等;

3、消癰腫:用於肺癰,腸癰,乳癰等;

4、潤腸燥:用於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20g。

【使用注意】反烏頭。

【附】

瓜蔞皮,性能與瓜蔞相似,功偏於清熱化痰,寬胸利氣,用量,6~12g。

瓜蔞仁,性能與瓜蔞相似,功偏於潤燥化痰,潤腸通便,用量10~15g。打碎入煎。

竹茹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臨床套用】

1、清熱化痰:用於熱痰證;

2、除煩止嘔:用於痰火內擾,心煩不眠及胃熱嘔吐。

【用法用量】煎服,6~10g。

【附】竹瀝,性寒、味甘,功效似竹茹,清熱化痰作用優於竹瀝,還可定驚開竅,用量,30~60g。

前胡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歸肺經。

【功效】散風清熱,降氣化痰。

【臨床套用】

1、散風清熱:用於外感風熱咳嗽有痰者;

2、降氣化痰:用於咳喘痰多色黃者。

【用法用量】煎服,6~10g。

天竺黃

【性味與歸經】甘,寒。歸心、肝經。

【功效】清熱豁痰,清心定驚。

【臨床套用】

1、清熱豁痰:用於痰熱壅盛所致的咳喘氣急,煩燥不安等;

2、清心定驚:用於痰熱蒙閉清竅或肝熱動風的神昏譫語、小兒驚風抽搐及中風痰壅等。

【用法用量】煎服,3~6g。研粉沖服,每次0.6~1g。

海蛤殼

【性味與歸經】苦、鹹,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化痰,軟堅散結。

【臨床套用】

1、清熱化痰:用於肺熱,痰火之咳嗽氣喘等;

2、軟堅散結:用於癭瘤、痰核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蛤粉宜包煎。

海藻與昆布

【性味與歸經】苦、鹹,寒。歸肝、胃、腎經。

【功效】軟堅散結,消痰,利水。

【臨床套用】

1、軟堅散結,消痰:用於癭瘤、瘰癧、痰核等;

2、利水:用於腳氣浮腫及水腫等。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反甘草。

胖大海

【性味與歸經】甘、淡,涼。歸肺、大腸經。

【功效】清宣肺氣,清腸通便。

【臨床套用】

1、清宣肺氣:用於肺熱聲啞,咽喉疼痛,咳嗽等;

2、清腸通便:用於燥熱便秘,頭痛目赤。

【用法用量】2~4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止咳平喘藥

杏仁

【性味與歸經】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功效】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臨床套用】

1、止咳平喘:用於咳嗽氣喘,味苦能降,且兼疏利開通之性,降肺氣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達止咳平喘,為治咳喘之要藥;

2、潤腸通便:用於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3~10g。宜打碎入煎。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過大,嬰兒慎用。

百部

【性味與歸經】甘、苦,微溫。歸肺經。

【功效】潤肺止咳,殺蟲。

【臨床套用】

1、潤肺止咳:用於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癆咳嗽;

2、殺蟲:用於蟯蟲、陰道滴蟲、頭虱及疥癬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紫菀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肺經。

【功效】化痰止咳,潤肺下氣。

【臨床套用】用於咳嗽有痰。

【用法用量】煎服,5~10g。

葶藶子

【性味與歸經】辛、苦,寒。歸肺、膀胱經。

【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

【臨床套用】

1、瀉肺平喘:用於痰涎壅盛,喘咳不得平臥之證,本品專瀉肺中水飲及痰火而平喘咳;

2、行水消腫:用於水腫、懸飲、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銀杏(白果)

【性味與歸經】甘、苦、澀,平。有毒。歸肺經。

【功效】斂肺定喘,止帶濁,縮小便。

【臨床套用】

1、斂肺定喘:用於哮喘痰嗽;

2、止帶濁,縮小便:用於帶下,白濁,小便頻數,遺尿等。

【用法用量】煎服,5~10g。搗碎。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多用,小兒尤當注意。

款冬花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溫。歸肺經。

【功效】止咳化痰,潤肺下氣。

【臨床套用】用於多種咳嗽,尤宜於寒嗽。

【用法用量】煎服,5~10g。

紫菀化痰力強,多用於咳嗽痰稠難咯者;款冬花,兼能溫肺,並重在止咳,尤宜用於虛寒咳喘。

紫蘇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歸肺經。

【功效】降氣消痰,平喘,潤腸。

【臨床套用】

1、降氣消痰,平喘: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2、潤腸:用於腸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5~10g。

桑白皮

【性味與歸經】甘,寒,歸肺經。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臨床套用】

1、瀉肺平喘:用於肺熱咳喘等;

2、利水消腫:用於水腫,如風水、皮水等。

【用法用量】煎服,5~15g。

比較:桑白皮與葶藶子

共性:二藥性寒。同能:

① 瀉肺平喘:用於肺熱咳喘等;

② 利水消腫: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等。

個性:

桑白皮:重在清泄肺熱,用於肺熱咳喘或肺虛有熱之咳喘氣短等證。利水之中善治風水、皮水等。

葶藶子:苦辛大寒,重在瀉肺實,行痰水,兼通二便,多用於痰水壅盛,喘滿便秘及胸腹積水等證。

枇杷葉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臨床套用】

1、清肺止咳:用於肺熱咳嗽;

2、降逆止嘔:用於胃熱嘔吐、噦逆。

【用法用量】煎服,5~10g。

馬兜鈴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歸肺、大腸經。

【功效】清肺降氣,止咳平喘,清腸消痔。

【臨床套用】

1、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用於肺熱咳喘,本品善清降肺氣而化痰止咳平喘;

2、清腸消痔:清大腸積熱而治痔瘡腫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止咳中成藥

咳嗽是冬季的常見症狀,一旦出現咳嗽,最受人們青睞的莫過於中藥止咳口服液、糖漿、膏滋之類。雖然每種止咳中成藥都標有“止咳化痰”、“鎮咳平喘”等功效,但由於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所以在選藥時應避免盲目和隨意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