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脫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馬哈木率兵進攻東蒙古於斡難河,被阿魯台擊敗,不久後死去。 明成祖永樂二十年(公元1423年),明朝永樂皇帝第四次親征蒙古,兵鋒指向阿魯台部,脫歡利用明朝的攻勢,出兵大敗阿魯台。 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4年),阿魯台兵敗,後被脫歡擊殺,脫歡暫時統一了蒙古。

明代蒙古瓦剌部三位首領之一,順寧王馬哈木之子。明成祖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馬哈木率兵進攻東蒙古於斡難河,被阿魯台擊敗,不久後死去。脫歡繼任太師,襲封順寧王。當時以阿魯台為首的東蒙古勢力強大,屢屢出兵擊敗瓦剌。明成祖永樂二十年(公元1423年),明朝永樂皇帝第四次親征蒙古,兵鋒指向阿魯台部,脫歡利用明朝的攻勢,出兵大敗阿魯台。到明朝宣德初年(十五世紀二十年代中期)兼併了瓦剌兩個部落,成為瓦剌各部首領。十五世紀三十年代前期,擁立脫脫不花為蒙古大汗,繼續與東蒙古角逐。明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4年),阿魯台兵敗,後被脫歡擊殺,脫歡暫時統一了蒙古。
許多蒙古文歷史文獻中都載有關於脫歡在統一蒙古各部後,企圖篡位的傳說:一天,脫歡騎著馬來到成吉思汗陵前,用劍劈其帳壁,出言不遜,說要取代成吉思汗,要做全蒙古的大汗。他的言行惹怒了掛在陵寢帳壁上撒袋中的弓箭,弓箭發出響聲,脫歡背上應聲出現了箭傷,口鼻流血。驚惶的人們看到撒袋中有一支箭還在顫動,箭頭上沾著鮮血。此後不久,脫歡就含恨死去。這顯然是一則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但也反映出了當時脫歡想做全蒙古大汗而又迫於蒙古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只有黃金家族後裔才能合法繼承蒙古大汗汗位的正統觀念的阻礙,最終也未能當上大汗的歷史事實。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