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候宣城題疊嶂樓

,稱“元和體”。 頸聯“登覽春深日,凝思病後身”,是寫自已登上謝朓樓的感懷。 “洗埃”,又叫撣塵。

寫作背景

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蘇轍因力陳政見,冒犯上司,被貶官落職,他風塵僕僕地來到皖南山腹里的一個小縣績溪當縣令。這首五律《次韻候題疊嶂樓》、就是在績溪任上來到宣城寫的。蘇轍有許多次韻別人的作品,如《韻別如子瞻游甘露寺》、《次韻毛君經旬不用鞭撲》、《次韻孫推官朴見寄二首》等。

作者簡介

蘇轍:(1039-1112) 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諡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作品原文

次韻1候宣城2題疊嶂樓3
宋·蘇轍
小4來時路,宣城最近鄰。
樓台5百年舊,花竹6一番新。
登覽春深日,凝思病後7身。
何時對樽酒8,重為洗埃塵9。

作品注釋

1﹑次韻:又稱步韻,依次用所和詩中的韻作詩。世傳次韻始於 白居易 、 元稹 ,稱“元和體”。 唐 元稹 《酬樂天餘思不盡加為六韻之作》:“次韻千言曾報答,直詞三道共經綸。”原註:“ 樂天曾寄予千字律詩數首,予皆次用本韻酬和,後來遂以成風耳。”
2﹑宣城:自公元前109年設郡以來,歷代為郡、州、府城,相沿二千多年而不輟,范曄、謝眺、沈括、文天祥等先後出守於此,李白、韓愈、白居易、杜牧等相繼來此寓居,眾多的人文遺蹟,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這座古城不僅贏得“上江人文之盛首宣城”的讚辭,更因謝朓、李白、杜牧等人的大量歌詠,而享有“宣城自古詩人地”的美譽。
3﹑疊嶂樓:又稱謝朓樓、北樓,位於宣州市區,系南齊著名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謝朓於南齊明帝建武年間(494年—496年)出任宣城太守,於城關陵陽山頂建造一室取名曰“高齋”,在任期間理事、生活於此。曾作《高齋視事》詩,又作《高齋閒望》、《後齋回望》等詩篇。唐初,宣城人為懷念謝朓,於“高齋”舊址,新建一樓,因樓位於郡治之北,取名“北樓”,又因該樓建成時,敬亭山已經揚名,登樓可朓望敬亭山,故又稱為“北望樓”。唐代李白曾多次來宣城,登此樓憑弔,賦詩抒懷。《秋季登宣城謝朓北樓》詩膾炙人口,千古傳唱。詩曰:“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由於李白之詩廣為傳頌,故該樓又被為“謝公樓”、“謝朓樓”。此後在樓的周圍建有條風、清署、迎春、觀風、雙溪、懷謝等亭閣。歷代文人名士慕名而來,登樓觀賞者絡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唐代白居易曾隨長兄白幼文寓居宣城並作有《窗中列遠岫》一詩,抒發登此樓的觀感。該詩被當時的宣歙觀察使所知,大為讚賞,並舉薦其赴京應試,得中為第四名進士,從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還作有《寄題郡齋》詩曰:“……無復新詩題壁上,虛教遠岫列窗間。再喜宣城章句動,飛觴遙賀敬亭山。” 唐鹹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獨孤霖將北樓改建,因其地勢高且險,崖疊如嶂,故題名“疊嶂樓”,並作記以志。明嘉靖年間知府方逢時重修,並復名“高齋樓”,也作題記。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許廷式重新修葺,並說:“疊嶂之名以地命也,謝公之稱以人傳也。北樓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並在其中矣。”遂題名曰:“古北樓”。清光緒初,知府魯一員,重修一新。修整後的北樓分上下兩層,上圓下方,全木結構,頂蓋琉璃瓦,四邊飛檐翹角。上層題額曰“疊嶂樓”,圍以木欄桿,下層題為“謝朓樓”,四方置屏風門。樓基周圍有歷代詩文碑刻和修樓碑記。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該樓被日機炸毀。現已復建如初,重現昔日風采。
4﹑小邑:邑,舊時縣的別稱。如,邑宰。小縣。
5﹑樓台:指謝朓樓北樓。
6﹑花竹:蘇轍詩中的花竹松柏,也經常被他賦予某種隱喻的含義。
7﹑病後:蘇轍生病許久,曾作詩多首。如,《病後》:“一經寒熱攻骸骨,正似兵戈過室廬。柱木支撐終未穩,筋皮收拾久猶疏。芭蕉張王要須朽,雲氣浮游畢竟虛。賴有衣中珠尚在,病中點檢亦如如。”《病後白髮》、[宋朝·蘇轍] 《病退 》、《病中郭尉見訪 》等。
8﹑樽酒:以吉野杉木桶狀態出廠的桶裝酒具有揭開喜慶序幕的烘托效果,主要用於各種喜慶活動。外纏色彩鮮艷的稻秸的稱為“本荷桶裝”,不纏稻秸外露木質的稱為“裸桶裝”。其製作方法使用“吉野杉木”製成酒桶後,加入冷水或熱水,檢查有無外漏。然後將水倒掉控乾,裝入一定量的酒,封口出廠。這一系列作業包括纏繞稻秸,全部為手工操作,所以採用訂購生產的方式。在各種喜慶活動中,使用木勺舀酒盛入木頭酒杯中飲用,可更加烘托熱烈氣氛。酒剩不多時,為防止杉木香味過濃,最好移入其它容器中保存。
9﹑洗埃塵:又撣塵。舊時臘月年節將近時,打掃室內外塵埃的習俗。清顧祿《清嘉錄·打埃塵》:“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

作品賞析

首聯“小邑來時路,宣城最近鄰”,寫宣城是績溪的近鄰,交待他遊覽的路線、地點。這兩句的意思是:從績溪這個小縣來的路上,宣城很近,仿佛是鄰居。
頷聯“樓台百年舊,花竹一番新”,是寫蘇轍到了宣城,看到了最富盛名的謝朓樓,而詩人覺得它有百年之久了。這裡的“百年”不是說謝朓樓整整一百年,而是說時間很久,已經很陳舊。然而,謝朓樓四周的花竹依然簇新、透亮。自古以來,文人墨客都愛遊山玩水,觸景生情,蘇轍在這裡感慨謝朓樓的“舊”,實際上是對過去盛景的懷念。“花竹”,在蘇轍詩中的經常被賦予某種隱喻的含義。例如,他曾以竹喻君子,並與“姚黃左紫”、“ 千葉叢台”的牡丹花相對照。(《林筍復生》)詩里的花竹,不僅是寫超越一時的榮枯,它的隱喻是在更大的時空背景上對命運的思考。這兩句表面上語意相反,實際上意思卻一致,表明一種需要欣欣向榮的新思想、新境界。
頸聯“登覽春深日,凝思病後身”,是寫自已登上謝朓樓的感懷。這樣一個風和日麗的春天,登上謝朓樓,放目遠眺,紅日高照,生機盎然,一派欣欣榮,春天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多么美好啊。然而,山河雖好,自已卻“一經寒熱攻骸骨,正似兵戈過室廬。柱木支撐終未穩,筋皮收拾久猶疏。。”(《病後》) 這時,首先要考慮自已的身體,“凝思病後身”即此意,在《病後》里他寫道:“芭蕉張王要須朽,雲氣浮游畢竟虛。賴有衣中珠尚在,病中點檢亦如如。”這兩句既是實寫,也是虛寫,因為此時詩人剛病癒,又被貶,思想包袱沉重,這不能不引起他的“凝思”。然而“凝思”過後,詩人意志並未消沉,對酒洗塵花竹新,寄希望於未來,
尾聯“何時對樽酒,重為洗埃塵”,他盼望什麼時候能對“樽酒”、 “洗埃塵” 。“樽酒”和“洗塵”是中國民間兩種習俗。“樽酒”是以吉野杉木桶狀態出廠的桶裝酒,以揭開喜慶序幕之用。在各種慶祝活動中,使用木勺舀酒盛入木頭酒杯中飲用,烘托熱烈氣氛。“洗埃”,又叫撣塵。舊時臘月年關將近,人們打掃室內外塵埃,掃舊更新。詩人用“樽酒”和“洗塵”表示自已將擺脫困境,超越生死,喜慶未來,這是他思想上的一個飛躍,是其人生終極價值的追求。蘇轍的這種人生境界,營造了他詩的詩界。事實也證明如此,元豐八年春,朝廷令各州縣徵集戰馬,唯有績溪縣令蘇轍雖不敢公然 “抗旨”,但他用 “事忌太遽,徐為之備”戰略拖延,結果不了了之。績溪縣民評曰:“此公宰縣邑人之幸也。”縣邑人之幸也。”這也可以看作他是對酒洗塵花竹新的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