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室女

次室女

次室女的故事發生魯穆公在位的末期。講的是魯國有一個叫次室(今蘭陵)的地方,有一位不同尋常的女子,我們叫她次室女,已經過了出嫁的年齡,卻還沒有嫁人。而且讓人費解的事也發生在她的身上。有一天,該女子依靠在家中廊柱上嚎啕大哭,附近的鄰居都被她無緣無故的哭聲弄得莫名其妙,可悽慘的哭聲卻讓路人動容。

概述

次室,即蘭陵,位於山東省蒼山縣。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仁智傳·魯漆室女》記載:“漆室女者,魯漆室邑之女也。過時未適人。當穆公時,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嘯。旁人聞之,莫不為之慘者。”劉昭《地道記》註:漆室邑即“故魯次室邑。”《續漢書·郡國志》註:“東海郡蘭陵有次室亭”。《論衡實知篇》亦作“次室”。所以《列女傳》中的“漆室之女”應作“次室之女”,是一名具有強烈愛國主義思想的魯國女性。

由來

有鄰居家的一位熱心的婦女以為她因沒有找到合適的對象而煩惱,於是走上前安慰她:“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是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人嫁出去而悲傷嗎?要不我幫助你找配偶。”次室女說道:“哎!我原先一直以為你是聰明有智慧的,沒想到竟然如此沒有見識。我哪裡是因為嫁不出去而悲傷,我是因為國君年邁,太子卻年幼無知,無法繼承王位而為國家擔憂難過。”鄰家的婦女聽後,嘲笑道:“這是魯國貴族老爺們考慮的事情,與你民間一個小女子又有何乾?”次室女說:“其實並非像你認為的那樣。以前有一位晉地的客人在我家住宿,把馬系在我家的菜園裡。馬掙開了韁繩四處亂跑,踩壞了我種的向日葵,讓我一年沒有吃到葵花子。鄰居家的女孩跟隨人家私奔,她家請我哥哥幫忙去把她追回來。恰巧遇到雨後河裡發大水,我哥哥不幸溺水而死,這件事讓我終生失去了兄長。我聽說河水能夠滋潤方圓九里,浸濕方圓三百步的地方。萬事萬物都是相關聯的。現如今我們的國君年邁體弱,太子卻年幼無知,朝中官員虛假盛行,奸臣當道,紛紛欺瞞國君,欺壓百姓。所以魯國不久的將來定有大難。若君臣皆被欺辱,禍患必然殃及老百姓,你我又怎能倖免?每每想到這些,我便情不自禁地想哭。可你竟然說,小女子不要參與這件事,為什麼呢?”鄰居家的婦女聽後,深受感動,趕緊道歉,說:“您考慮的對極了,可這些卻不是你我婦道人家能夠改變的呀!”次室女說道:“正因為如此,我才放聲大哭呀!”鄰家的這位婦女被她說的深深震撼了,兩個人一起大聲哭了起來。

三年後,魯國內部果然大亂,魯國連年遭到楚國、齊國的入侵,國內動亂,田地大片大片荒蕪,成年男子甚至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老人都被貴族強行徵兵,婦女紛紛到前線運送糧草。

次室女的憂君愛國的情懷,在孔子認為“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的男尊女卑時代是難能可貴的。次室女被後世稱為戰國時期女性愛國主義的典範,她的行為和那個時代楚國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思想是一致的。晉代著名畫家顧愷之(約346-407年)所繪的《女史箴圖》是傳世的作品,其中有“魯漆室女”的形象,畫面中有一男一女,女為魯漆室女,形象的反映了次室女無力地靠在石柱上,面帶愁容,左手伸出作無可奈何的樣子。因擔心魯穆公年老體衰,少主幼弱,國將有外患,故依柱而哭。其前一男為魯國大夫。深知漆室女為國擔憂的心事,揖手肅立,洗耳恭聽,面含欽佩之色(附圖)。中國近代史上的女傑秋瑾以《列女傳》中的次室女精神投身革命;民國初年梁漱溟編成“女子愛國”劇本,由名角崔靈芝演出多次,其劇本全文就披露在《京話日報》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