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鐮翅小卷蛾


種名:櫟鐮翅小卷蛾
種拉丁名:Ancylis mitterbacheriana Denist et Schiffermuller
國內分布:山東

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 7—10 mm,翅展18—27 mm。體翅褐或灰褐色,頭頂著生棕色疏鬆毛叢,腹端具1圈淺色鱗毛。複眼黑褐色。觸角,雄蛾63節;雌蛾69節;基節較粗大,長是鞭節的3倍。下唇須黑褐色,向前略向上彎曲;第二鱗節最長,是第一節的3.5倍;第三節最小,呈黑褐色。前翅略呈長方形,頂角突出,呈鉤狀;前緣有大小不等的鉤狀紋25—26組;中室以後有一銀灰色波狀斑,在兩翅合攏時,形似一個“亞腰葫蘆”。後翅銀灰色,呈亞四邊形。後足有1對中距和1對端距,中足有1對瑞距,均內長外短;前足無距。 卵 扁橢圓形,長 0.75 mm,寬 0.55 mm。初產時鮮紅色,後變為深紅色,近孵化時暗灰色。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 13-15 mm,頭寬 0.9—1.lmm,扁圓形,頭褐色,胸、腹部黃白色。前胸背板有6塊漆狀斑,氣門上方的2塊大,形態不規則;背中線兩側、靠後緣的2塊農大,略呈“彎月’形;前方的2塊小而圓。體節毛瘤明顯,中、後胸背面的4個毛瘤排列成單行,每個毛瘤上生2根剛毛;各腹節背面的4個毛瘤排成梯形,前窄後寬,每個毛瘤上生1根剛毛。趾鉤單序雙環式,外輪為全環,內輪為半環;臀足二橫帶。 蛹 長 7.5-9.5 mm,暗棕色,胸部有 1條淺色的背中線。第H至第七腹節背面各有2列刺,前一列大,後一列小;第八、九節背面各有1列;腹末端具鉤狀臀棘12根,其中肛孔兩側各2根。翅芽達第四腹節;後足與翅芽等長,觸角等其餘附肢均短於翅芽。第H腹節氣門外露。腹部從第四節開始活動。各節有明顯的白色剛毛。

生物學特性

1年發生1代,以老熟幼蟲越冬。翌年1月下旬開始化蛹,2月中、下旬進入化蛹盛期。成蟲3月初出現,10日前後進入羽化盛期,下旬麻棟花芽開始萌發時初見卵粒,枝芽開始萌發時卵大量出現。4月上旬見初孵幼蟲,中旬麻棉早萌枝芽抽出3一4片幼葉時進入孵化盛期。10月中、下旬幼蟲老熟,11-12月份隨所卷葉片脫落於地面,並在其內越冬、化蛹。蛹期平均34天。 成蟲多在8-11時羽化。羽化前,蛹體憑藉腹背各節的刺突,將前半部移出蟲室(後半部留在室內);羽化後,蝸殼常留在原處。成蟲白天隱蔽在地面的枯枝落葉下靜止不動,回落時分在林內貼近地面做波動式飛行,時飛時停,約1小時後進行交尾或飛上樹冠進行產卵和補充營養。白天隱蔽的成蟲,受驚擾後常做 10-20 m的短距離飛行,停落於裸露的林地、石塊或柴棍上,人難以靠近,10分鐘左右,再行隱蔽;夜間活動遲緩,受驚或觸動後很少飛行,只做短距離跳躍或收縮附肢,墜地假死。成蟲在剛剛突破芽鱗的花芽上補充營養,有趨光性,20—22時趨性最強。成蟲多在背風、低洼處的酸棗、胡枝子等林地小灌叢的枝幹上交尾(高的麻株樹上數量較少),19時前後開始,1點以前結束,持續2—3.5小時:交尾時雌的頭朝上,雄的頭朝下。室內觀察,成蟲一生交尾1次,交尾後,雄的5-8天死亡,雌的則在第二天夜裡開始產卵,第十一至第十七天死亡,產卵量為123一236粒。 成蟲產卵時,多自樹枝的基部往上邊爬邊產,至頂端轉換產卵枝。卵單粒散產。據對麻際、樹樹、板栗混交林(6麻2脯2板加黃擅)的調查,其卵的林間分布率為:麻標上占96.5%,椒樹上占3石%,其它樹上無分布;樹冠外圍為鞏%,內膛為40%;上都為55%,下部為 45%,樹冠以下的樹幹上無分布; l-2年生小技上占 8%, 3-5年生枝幹上為57%, 6年生以上的枝幹上為 35%。 卵歷期13-17天,平均15天。幼蟲多在10—17點孵化,尤以13點前後最多,其它時間也有孵化,但數量極少。初孵幼蟲體長 1.2 mm,頭寬 0.2 mm,活動敏捷,其鑽出卵殼後,即沿技迅速爬行,找到新抽出或正在萌動的枝芽、花芽,鑽於芽鱗下,先吐少量的絲,後利食幼枝的皮層或在葉芽、花芽內串食。被咬斷的葉芽因有絲粘附,暫不脫落。初孵幼蟲經11-14天進行第一次脫皮。2齡幼蟲,少量繼續躲在芽鱗下危害,多數轉移到剛剛展放1/3的嫩葉上,在葉基由邊緣向里卷1個小的蟲室,在其內剝食葉肉,並完成第二次脫皮;被害葉片在幼蟲轉移以後,或枯萎脫落,或長成一大的缺刻。進入3齡以後的幼蟲,則將葉片沿中脈縱折,吐絲粘合成 1個長約 2.5 cm,寬約 Icm的蟲室,在其中剝食葉肉,有的 1片葉上達3個蟲室。1頭幼蟲一生卷2一4個葉片,其轉移時多趨向於上部較嫩的葉片,故被害葉多在枝梢的頂端,樹冠內膛很少。幼蟲共6齡,頭殼寬為:0.2,0.3,0.45-0.50. 65-0. 7 0.8-0.9,0.9-1.lmm。 發生與環境的關係 1.地形與坡向該蟲主要發生在背風向陽的棟林內,其次是東西坡向的礫林;陰坡、風口、山脊處發生很輕。 2.林分狀況讀蟲對光的要求較強,鬱閉度小,光照充足的林分發生重,反之則輕,純林的蟲口密度較混交林的大。 3.人為活動由於該蟲隨其卷葉落於地面越冬,其發生量明顯受人為活動影響。如因民眾“抬革’而使枯枝落葉無積累的林分,害蟲發生明顯減輕。 4.天敵數量有一種姬蜂寄生其幼蟲。據對營南縣望海樓林場的陳林調查,1987, 1988兩年越冬幼蟲的寄生率分別為 4.4%、 10.l%,其下一代的發生量則分別為 153頭/株和96頭/珠。

防治方法

1、檢疫

對松瘦小卷蛾應進行檢疫,禁止將發生此由地區的大酋、接穗外調或經嚴格檢疫後調出。

2、林業防治

(1)造林時適當密植,實行針闊葉樹混交,加強撫育管理,使樹冠儘快初閉,以減少松針卷蛾油松球果小卷蛾、標鐮翅小巷蛾、棉揭帶卷蛾等的發生危害。(2)退育抗蟲樹種;例如貴州葵花松對油松球果小卷蛾有一定抗性。(3)結合鬆土,於樹幹基部培土壓實,以防止復梢小卷蛾成蟲出土。

3、人工防治

(1)對柳杉長卷蛾在蟲口密度不大的低矮林分中可以人工摘除蟲苞,加以處理;或用手捏死苞內幼蟲及蛹。(2)秋後至3月底以前將採收的皂莢果處理完畢或密封貯藏,以防荔枝異型小卷蛾羽化後的成蟲飛出;對遺留地面或掛在枝上的莢果,要抬淨處理;以消滅其越冬幼蟲;5月中旬開始經常檢查枝上有否此蟲危害莢果,有則及時摘除處理;(3)栗樹落葉後及次年早春樹液末流動前,徹底清除栗園地被物,以殺死栗子小卷蛾越冬自蟲。(4)收盡留在樹上枯果穗及地面枯葉並加以燒毀,以清除洋桃小巷蛾蟲源。(5)徹底清陳雲南松小卷蛾蟲害木(枝梢)。(6)剪除被害栗枝燒毀,以殺死油松球果小卷蛾尚未墜地的老熟幼蟲。(7)冬季剪除被害枯梢,生長季節及時剪除被害梢,集中放於寄生蜂保護器中,以達到保護寄生蜂、殺死天敵的目的。例如杉梢小卷蛾、松檔小卷蛾、雲南松梢小卷蛾、夏松小卷蛾等。(8)除去林間枯枝落葉以消滅標鐮翅小卷蛾的蛹。(9)種子園及母樹林秋季採種時撿出有蟲球果,加以燒毀,以防一點實小卷蛾發生。

4、燈光誘殺

成蟲羽化期中可用黑光燈誘殺。例如柳杉長卷蛾、油松球果小卷蛾、紫金卷蛾、松梢小卷蛾、雲南松小卷蛾、棗鐮翅小卷蛾、棉揭帶卷蛾等。

5、生物防治

(1)套用25%複方蘇雲朵桿菌(Bt)乳劑200倍液噴殺油松球果小卷蛾初印幼蟲。(2)套用 0. 5億孢子/ml青蟲菌毒殺棗鐮翅小卷蛾幼蟲(棗芽長 2-3 cm、葉展開3—4片時)。(3)套用50億孢子/g白鷹菌粉,每畝1-1.5 kg噴殺柳杉長卷蛾幼蟲有效.(4)卵期釋放赤眼蜂,每畝3-5萬頭,以抑制油松球果小卷蛾及栗子小卷蛾大發生。(5)保護利用寄生蜂;例如對松瘦小卷蛾、龍眼裳卷蛾松線小卷蛾松皮小卷蛾等的寄生蜂。

6、化學防治

(l)對幼齡幼蟲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 1500—2000倍液、 50%甲胺磷乳油 1000—1500倍液、 50%敵敵畏乳油 1000信液、 50%殺螟松乳油 1000倍液、 50%馬拉硫磷乳油 800—1000倍液、 75%辛硫磷乳油 2000倍液、敵百蟲晶體 1000倍液或 500-700倍液(松皮小卷蛾剛侵入樹皮幼蟲)、25%亞胺硫磷乳油1000倍液、50%對硫磷乳油2000僅液、 50%久效磷乳油 1000—1500倍液、2.5%溴氰菊酯 0.5—1g/畝、 20%殺滅菊酯8000-10000倍液(每畝10-20 ml)常規噴霧或40%增效氧化樂果乳油10倍液、25%甲基對硫磷微膠囊劑、 2.5%澳氰菊酯 5-10 ml/畝超低容量噴霧以毒殺之。對松皮小卷蛾及松媛小卷蛾幼齡幼蟲則可用40%氧化樂果乳油 5倍液、 50%敵敵畏乳油 10倍液、 75%辛硫磷10倍液塗乾以毒殺之。對老熟幼蟲墜地始、盛期於地面噴撒西推因粉劑,每畝 2 kg。如油松球果小卷蛾。(2)對成蟲可用 50%敵敵畏乳油 1000倍液常規噴霧以毒殺之,例如松皮小卷蛾成蟲;又可用25%甲基對硫磷微膠囊劑或70%敵馬油霧劑超低容量噴霧,例如雲南松梢卷蛾成蟲;又可用“741”煙霧劑或“741”煙霧劑加硫磺粉(8: 2),用量15-22.5 kg/ha,熏殺,例如油松球果小卷蛾、杉梢小卷蛾、松梢小卷蛾、雲南松小卷蛾等。對夏梢小卷蛾、杉梢小卷蛾成蟲用性信息素誘殺很有希望。(3)對卵可用 50%殺螟松乳油 100-150倍液常規噴霧,例如油松球果小巷蛾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