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設計美學

橋樑設計美學

《橋樑設計美學》是2014年12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林長川,林琳。本書根據套用美學的發展,把橋樑美學納入技術美學的體系,全面、系統地講述了橋樑設計美學。依照比較公認的美學體系,認為橋樑美學應包括橋樑美、橋樑美感和橋樑美的創造三個部分。把橋樑設計美學納人橋樑美的創造,從而確立起橋樑設計美學學科體系,具有創新性。

基本信息

基本觀點

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來闡明工業革命引起人的審美觀改變,從而導致美學的變革,產生了套用美學。認為套用美學的誕生使美學劃分為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兩個階段。古典美學就是傳統美學;現代美學除傳統美學(理論美學)外,還有套用美學(門類美學);

從美學研究的三大領域,美、美感和美的創造,來解釋傳統美學與套用美學的區別。認為在古典美學階段,傳統美學只研究藝術領域的美,著重研究藝術美和美感。建築和橋樑都是作為建築藝術被傳統美學研究;在現代美學階段,藝術領域的美仍為傳統美學所研究,而社會生活和物質產品製造各種領域的美則為套用美學所研究。橋樑美學是套用美學的一個門類,側重於研究橋樑技術美的創造;

從機器生產使設計和製造成為兩個完全獨立的環節,來理順技術美學與設計美學的關係。認為技術美學主要研究技術美的創造。技術美的創造應包括客體美的創造和主體美的創造(即美育)兩個方面。客體美的創造有技術產品的審美設計和生產勞動過程中的美學問題;設計美學只是技術美學的一個核心部分,研究技術美學中的客體美的創造中的技術產品的審美設計問題。同樣,橋樑設計美學是研究橋樑技術美的創造,是橋樑美學的核心部分;

從美的本質是人的本質力量在對象世界的感性顯現,來論述創新是人類本質力量的美。認為橋樑設計創新是橋樑設計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橋樑美學核心的核心。

內容簡介

本書共10章,分上下兩篇。

上篇5章為基礎篇。按照本書體系,橋樑設計美學屬於橋樑美的創造,是橋樑美學的核心;橋樑美學是技術美學的分支;技術美學是套用美學的一支。作為橋樑設計美學的基礎知識的基礎篇,編寫的思路是依循美學——技術美學——橋樑美學的美學體系以及美、美感和美的創造的美學結構。內容的編排是以前者為橫軸,用前3章分別敘述緒論、相關的美學知識和技術美學要點;以後者為豎軸,用後2章分別敘述橋樑美學和橋樑美、橋樑美感和橋樑美的欣賞。作為橋樑美創造的橋樑設計美學在下篇專題討論。

下篇5章為設計篇,專篇論述橋樑設計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在充分闡述基本原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橋樑實際,特別是作者自己做過的實踐進行探討。本書認為橋樑美是技術美的一種,結合橋樑美的具體情況,前一章敘述橋樑設計美學概述。後4章分別論述橋樑美的4種形態,環境美、結構美、功能美以及形式美及其創造。由於,在後工業時代討論橋樑設計美學,因此,把與人類生存關係最為密切的橋樑環境的創造列於首位。橋樑本身的美主要在結構,因此,接著的一章討論橋樑結構美的創造。橋樑美屬於技術美,技術美離不開功能和形式,最後兩章分別敘述橋樑的功能美和形式美的創造。

論述要點

【機器生產的發展產生套用美學】

機器生產的出現使物質生產過程的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直接生產者的個性和想像力被排斥在生產成果之外,產品取決於生產前的設計。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工業產品出現了人與機器、勞動效能、生產及生活環境的矛盾,出現了物質功能與精神功能,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經濟效益與傳統觀念相脫節的現象。

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工業革命創造出技術美的客體,工業品;同時,也創造了技術美的主體,改變了人的審美觀。技術美的思想成為現代社會的新時尚,使美學研究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套用美學應運而生。

套用美學的誕生使美學劃分為古典美學和現代美學兩個階段。古典美學就是傳統美學;現代美學除傳統美學(理論美學)外,還有套用美學(門類美學)。(圖1)

圖1  現代美學體系 圖1 現代美學體系

【套用美學著重研究生產、生活美的創造】

美學研究的三大領域包括客體的美、主體的美感和美的創造。傳統美學側重於藝術領域美和美感的研究,與哲學關係密切;套用美學則側重於美的創造的研究,與專業關係密切。套用美學應該汲取傳統美學的研究成果,探索藝術生活以外的物質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生存質量的。

【橋樑設計美學研究橋樑技術美的創造】

機器生產的出現,使設計和製造成為兩個完全獨立的環節。技術美的創造應包括設計和製造兩個部分,研究設計方面的技術美創造的就是設計美學;研究製造方面技術美創造的就是勞動美學。

橋樑美學屬於套用美學,側重研究橋樑技術美的創造。橋樑設計美學研究橋樑美的創造,是橋樑美學的核心。(圖2)

圖2 橋樑美學體系 圖2 橋樑美學體系

【橋樑審美設計思想的歷史演變】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美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人類在改造自然中,與自然界建立了對象關係,使自然成為人的對象世界,在對象世界中人們觀照到了自己的本質力量,這就是美。從歷史發展看,人對橋樑的審美觀是隨著人的本質力量的發展而變化的。由於人的“本質力量”發展的程度不同,各個歷史時期橋樑美的形態也就有所側重。橋樑審美設計思想經歷過從原始橋樑純樸美到古代橋樑工藝裝飾美;從古典橋樑工藝裝飾美到現代橋樑結構美;再從現代橋樑結構美到後現代橋樑以人為本的變化。

【當今橋樑審美設計思想】

由於,橋樑審美設計思想的變化是發展,是繼承,而不是淘汰,不是取代,除了以手工生產為基礎的裝飾美由於基礎結構的改變而消失,只留下形式美的痕跡外,都只有補充,沒有消除。後現代橋樑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實際上就是建造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因此,當今的橋樑美應該是功能美、形式美、結構美和環境美的統一,是多種形態的統一。只不過更加側重結構美和環境美,特別是環境美。由於結構美和環境美是伴隨著工業文明而產生的,因此它們就成為當代橋樑美的時代特徵。當前橋樑審美設計應該特別注重結構美和環境美。橋樑的結構美本為現代主義所倡導。現代主義思潮的出現是人類建築史上一次全面劇烈的革命性變化的產物,而後現代主義只是現代建築在形式和藝術風格方面的一次演變。因此,結構美仍是當前橋樑設計美學所關注的重點。只不過現代主義對結構美的理解與後現代主義是有區別的,其區別在於前者更偏重於從橋樑本身結構功能的角度來理解結構美;而後者除了橋樑本身結構需要外,還從人的角度,從為人類創造美好的生存環境,這一高度來理解結構美。當今,橋樑設計美學極其重視橋樑的環境對人類身心的影響,把橋樑的環境美推到了風頭浪尖。在今天,只說橋樑的形式美、功能美和結構美還不夠,還應該重重地加上“環境美”這一筆。環境美是當今橋樑設計美學的核心,其他都是手段,都是為了建造人類理想的生存環境這個崇高目標服務的。橋樑的結構美也應該服務於這個崇高目標,全面滿足人對環境的需求。

【設計創新是橋樑設計美學的核心問題】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人們從小就嚮往高科技,追求知識,追求卓越,因此,追求景觀與意境的統一,神形兼備,情貌相溶。要求橋樑的結構不僅可靠、可用,而且可視、可思,經過一番品味才知其中奧妙;能夠陶冶心理情操,體現出生命的律動,引發豐富的審美感興;富有創造性,能夠體現人類的聰明和才智,啟發他們戰勝自然的勇氣和毅力。作為這種要求的橋樑就不應該只滿足於功能主義或形式主義的追求,也不是只求受力合理,經濟節省,施工簡便的“溫飽型”的結構。而應該是能夠增進知識,能夠啟發智慧,越看越美,百看不厭的結構。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類在改造自然中,與自然界建立的對象關係,使自然成為人的對象世界,美的本質就是人的聰明、才智、意志、感情、品格等本質力量在對象世界的感性顯現。在對象世界中“復現自己”,“直觀自身”,這就是美和美感。設計創新充分顯現人的本質力量,是人類本質力量的美,是橋樑設計美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全書目錄

上篇 基礎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國橋樑建設的空前發展

第二節 當前中國橋樑的審美問題

一、中國橋樑與已開發國家的差距

二、思想差距的填補

第三節 橋樑審美設計師的演變

一、工匠、藝術家與橋樑審美設計

二、建築師、設計師與橋樑審美設計

三、結構工程師與橋樑審美設計

四、結構工程師與建築師的合作

五、具有審美設計素質的結構工程師

第四節 橋樑設計師的素質與歷史使命

一、當代橋樑設計師的技能與素養

二、當代橋樑設計師的社會職責與歷史使命

第五節 本書導讀

一、全書思路和內容編排

二、本書論點

三、本書要點

第二章 相關的美學知識

第一節 美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古代美學思想先驅

二、近代美學學科的建立

三、現代美學視野的擴展

第二節 美學及其研究體系

第三節 美的本質

第四節 美感

第五節 美的作用

第六節 藝術及現代美學分類

一、藝術與技術的合和分

二、建築與藝術的同和異

三、藝術分類

四、美和美學分類

第三章 技術美學要點

第一節 技術美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技術美學思想的萌芽

二、技術美學學科的誕生與發展

第二節 技術美的本質

第三節 技術美學及其研究對象和內容

第四節 審美觀念的發展和演變

一、中國古代審美觀念

二、西方手工藝時代審美觀念的演變

三、工業時代審美觀念的變革

第五節 設計美學

一、設計美學及其產生

二、設計美學與技術美學的關係

三、設計美學的意義和作用

四、設計美學的特性和研究對象

五、設計美學三要素

六、設計美學門類

第四章 橋樑美學和橋樑美

第一節 橋樑美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橋樑美學研究體系

第三節 橋樑美的本質和特徵

一、橋樑美的本質

二、橋樑美的特徵

第四節 橋樑美的意義和作用

第五節 橋樑的歷史文化積澱

第六節 橋樑美的民族、地方風格和時代特徵

一、橋樑美的民族風格

二、橋樑美的地方風格

三、橋樑美的時代特徵

四、橋樑風格的交流與融合

五、橋樑風格的重組

第七節 橋樑美學的屬性

一、橋樑與建築的區別

二、橋樑美學與建築美學的關係

三、關於“橋樑建築藝術”和“橋樑藝術的哲學”

第五章 橋樑美感和橋樑美的欣賞

第一節 橋樑的美感

第二節 橋樑美欣賞中的主體與客體

第三節 橋樑審美的不定性和個體差異

第四節 橋樑審美觀的三次變革

一、從原始橋樑天然純樸美到古代橋樑工藝裝飾美的變化

二、從古典橋樑工藝裝飾美到現代橋樑功能結構美的變化

三、從現代橋樑功能結構美到後現代橋樑人本環境美的變化

第五節 橋樑美評選和評論

一、20世紀世界最美橋樑評選

二、橋樑的審美批評

第六節 橋樑美的鑑賞

一、頤和園玉帶橋

二、瑞士桑尼伯格大橋

三、法國米約高架橋

四、重慶菜園壩大橋

五、太原祥雲橋

下篇 設計篇

第六章 橋樑設計美學概述

第一節 橋樑設計美學及其研究對象

第二節 中國古代橋樑審美設計成就

第三節 歐美現代橋樑審美設計思想

第四節 中國橋樑設計美學發展前景

第五節 推動橋樑設計美學發展的因素

第六節 當今橋樑審美設計

第七節 橋樑設計方案徵集和選定

一、橋樑設計方案徵集實例

二、橋樑設計方案的選定

三、特大橋樑設計競賽

四、設計競賽經驗

第七章 橋樑環境美及其創造

第一節 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

第二節 環境的定義和分類

第三節 人類對環境的作用和反作用

第四節 橋樑與環境的協調

第五節 橋樑環境的設計

一、以人為本的橋樑環境

二、城市橋樑環境

三、自然環境

四、心理行為環境

五、橋樑環境保護

第六節 橋樑環境美設計實例

一、博山城區孝婦河橋樑環境設計

二、蘇州太湖大橋設計

三、蘇州龍橋方案設計

第八章 橋樑結構美及其創造

第一節 橋樑的結構美

一、結構美的定義和發展

二、橋樑結構美的條件

三、中外美學家、文藝家對新奇美感的論述

四、橋樑結構美的表現層次

第二節 橋樑結構的創新美

一、審美心理的“喜新厭舊”現象

二、橋樑結構美的生命力在於創新

三、技術創新造就結構美的橋樑

第三節 現代斜拉橋的結構美

一、現代斜拉橋的時代審美魅力

二、現代斜拉橋的崇高感

三、斜拉橋結構美的創造

第四節 異化結構橋樑

第五節 各類橋樑構造美創造技巧集錦

一、梁式橋樑

二、拱式橋樑

三、纜索承重橋樑

四、城市高架橋樑

五、道路跨線橋

第六節 橋樑結構美的範例

一、汴水虹橋

二、倫敦千禧橋

三、九龍山通天橋

第九章 橋樑功能美及其創造

第一節 功能主義和形式主義的片面性

第二節 實用品功能美的三個要素

第三節 建築和橋樑的功能美

第四節 橋樑的實用性

第五節 橋樑的經濟性

第六節 橋樑功能美的範例

一、安濟橋

二、輔拱式系桿拱橋

第十章 橋樑形式美及其創造

第一節 形式及形式美的產生和發展

一、形式和形式美

二、形式美的產生和發展

第二節 橋樑的形式與內容

一、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二、內容決定形式

三、形式對內容的反饋作用

第三節 形式要素及特性

一、形式要素及其美感

二、形體

三、色彩

四、材質肌理

第四節 形式組合法則

一、形式組合法則及其套用

二、統一與變化

三、調和與對比

四、節奏與韻律

五、對稱與均衡

六、主體與從屬

七、比例與勻稱

八、體量與尺度

九、虛實與層次

十、過渡與呼應

第五節 橋樑形式美的典範

後記

作者簡介

林長川,男,同濟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35年12月19日出生,福建福州人。同濟大學道橋系橋樑工程專業1961年本科畢業,1964年研究生畢業。1953年起先後在福建省支前公路修建指揮部,交通部第三工程局,交通部,同濟大學上海公路工程研究所,葉門共和國薩那技校、同濟大學橋樑工程系和同濟大學橋樑工程設計院等單位工作。在一個甲子的橋樑生涯中,從事過橋樑的施工、科研,教學和設計。各種經驗相互補充,形成較為實用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橋樑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橋樑美學的理論和實踐以及纜索結構的設計和施工等方面,做出貢獻。擅長於結合我國各個時期的材料和工藝發展水平,創造性地運用先進的技術成就,開發適合於當時、當地具體情況的新型橋樑;善於運用新穎、獨特的結構手段,創造出與環境相協調的橋樑造型;對橋樑美學有較深的造詣,最早在國內高等學校中正式開設橋樑美學課程;對纜索承重橋樑有較豐富的設計經驗,參加過我國第一座現代懸索橋——汕頭海灣大橋的方案設計,主持過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纜索系統設計,獲國家級設計金獎,是我國最早從事現代懸索橋設計的專家之一。退休後,曾受聘擔任潤楊長江公路大橋設計項目組副總工程師;運用自己的專長和畢生所積累的經驗,進行橋樑結構創新及審美設計和諮詢,先後設計過多座各種形式的新型橋樑,這些橋樑結構新穎,造型新穎、別致,美觀,受到好評;對橋樑美學和設計創新研究成果進行總結梳理,出版《橋樑設計美學》專著。

林琳,女,1969年9月10日出生,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福建福州人。1993年建築學專業本科畢業,從事建築設計工作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