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化

標籤化

該帖子被廣泛的引用,也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非議。有憤慨的有贊同的,也有認為無聊的,還有認為這是中國人劣根性的表現。但是聯繫到國外媒體對中國的妖魔化,表明兩個問題。首先是無知,無知很容易將個別的人或事件“標籤化”,進而泛化,甚至“妖魔化”。其次“被妖魔化”,也在這一方面表明,確實存在問題,否則不會被人揪住小辮子,呵呵,感覺人都有揪別人小辮子的優勢心理。 當然,人都有共性的一面,區域文化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共同的文化特徵,表現出來在行為上相似性,所以人群會被“標籤化”,這樣和不同的人打交道的時候,可以做到有備無患。但是這是總體的社會文化背景所決定的,是社會的“共性”特徵。

概述

將某人或某物定型化或者歸人某一類,而不是將其視為一個獨特的個體。例如:將某人歸類為一個侍者或一個警察而非獨特的個人。周期性的“重現現實”可有助與我們克服標籤化的傾向。

“標籤化”對待特定人群

由於媒體對某些負面事件和人物的不適當放大以及報導失衡,使得社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容易以點代面,以偏概全,形成刻板印象,以定勢思維來看待相關群體,以致會產生嚴重的偏見甚至排斥和鄙視。歧視是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病毒,它會使被歧視的社會群體受到孤立和傷害,嚴重時更可能導致社會對立與衝突,危及社會穩定。這在對農民工的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人們一般把他們看成是“艱辛、勤勞、卑下、非理性、低人一等”的代名詞。筆者以為,這都是社會中“污名”現象的典型寫照,而“污名”的邏輯與“標籤化”的邏輯如出一轍。這是我們不能不正視的。
先哲羅素說:“在仇恨和不公平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世界絕對不會是一個適合產生幸福的世界。”無論是地域歧視還是人群歧視,傳遞的恰恰是無緣由的仇恨與不公平。如此的歧視與打造和諧社會,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關係完全悖逆,更是與公平公正的原則背道而馳的。我們應警惕“被標籤”背後的污名和歧視。否則,在對好人感動之餘,遺憾的產生或是必然。

評價

我是《每日最新聞》忠實冬粉!幾乎每期都看,因為老師說過:“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不過我最重視的就是“標籤化”!
假如你是一個家庭富有的人,你是否會在與人家爭執時被人家一句“你有錢很厲害嗎?”罵的無話可說?是呀現在太多的“標籤化”了!我們一出生,就會被“標籤化”蒙上一層陰影!到了某一間學校,人們會議論紛紛這個是有錢人,這個家裡很窮的!人們為什麼會把富有和貧窮看的那么重要?的確,現在很多富人,公務員,都是以為自己是人上人,其他人都是低賤的,可不是所富人都是這樣!也有好人!只是任何通過自己努力得來的富有、權利都會被人嫉妒!人們總覺得為什麼我不是李嘉誠?為什麼我不是比爾·蓋茨?為什麼我只是個平凡人?我不是“富二代”、“官二代”!但我又一個幸福的家庭!世界上沒有不公,你沒有努力,就不會有回報!
希望人們早日放下自己的嫉妒心,努力才會取得成就!讓世界沒有“標籤化”!

標籤化標籤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