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少主義風格

描述在視覺形象處理上,極少主義可以說是去除了一些複雜的元素,沒有個人主觀的詮釋,將藝術的境界達到本質的極少。 色彩特徵上,極少主義藝術作品中一般只出現一兩種顏色,若非明亮純色便是黑白灰,是在現代藝術基礎上進一步的簡化。 極少主義藝術作品的影響停頓在感性思維中,這種美作為最強的抽象,將藝術性緊縮到最小的可能,作為一種自然簡練的微妙與平衡而被人們認識。

出處

1965年,美國批評家芭芭拉·羅斯在《十月》雜誌上發表了《A.B.C藝術》一文。在這篇文章中,羅斯談到了當時美國藝術中出現一種新的藝術傾向。她將這種新藝術的特徵概括為:“一種藝術形式,與先前浪漫式、記傳性的抽象表現主義風格比起來,是一種空洞的、中性的、非個人化的、機械式的藝術風格,觀眾對它情感與內容的明顯缺失,感到非常驚奇。”在當時美國批評界,羅斯是一位嚴肅而認真地研究並支持極少主義的批評家之一,她曾將這種新的創作觀念與馬列維奇的繪畫和杜尚的現成品藝術聯繫起來考慮,試圖為它們找到理論上的依據。

描述

在視覺形象處理上,極少主義可以說是去除了一些複雜的元素,沒有個人主觀的詮釋,將藝術的境界達到本質的極少。極少主義使用最簡單的幾何圖形和不具有個人情緒的藝術語言,被視為是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叛。同時,這一藝術流派也排除具象的圖像與虛幻的畫面空間,偏好單一的圖像,經常包含著以各自形狀安排的小單位元素。極少主義是第一個完全由美國藝術家發展出來,具有國際性意義的藝術活動,並且在繪畫、文學、建築、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進而衍生出近代許多重要的藝術派別。
然而,“極少”並不意味著單純的簡化,相反,它往往是豐富的統一,是複雜的升華。無論是形式語言、表現主題,還是審美功能,極少主義風格的藝術都做的是“加法”之後的“減法”。極少主義追求的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傳達思想,之前以往的種種藝術流派更多強調的是形式,往往因為繁複的形式而使它要表達的思想被埋沒、被忽略。繁複到了一定的極至必定走向極端的簡單,最終各種藝術形式回到了它的本原,以極簡的方式崇尚自然、崇尚本原。
在材料的選用上,極少主義藉助於徹底與傳統藝術脫離後追求創新,藝術家多選用非天然或工業材料。在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如同工程師一樣,顯現的是社會屬性。他們意圖除去這些有機的活力,使用無機材料,沒有歷史內涵,抽象冷峻,不給觀眾聯想的餘地,更能注意作品本身。極少主義追求無內容、無主題的表現,作品直接與觀眾產生溝通,手法上多採用系列化的方式。同時極少主義風格的藝術推崇整體性,取消一切分散注意力的細節,沒有令觀眾產生空間深度幻覺的視覺創造。極少主義藝術品中的構成元素對於整體是從屬的,不同元素之間的聯繫被取消,均衡不再是構圖的唯一指南。以波洛克為例,他的作品雖無明顯秩序,但他以同樣的力度處理畫面每一寸空間,到處都充滿細節。從製作工藝上來看,極少主義藝術崇尚機械加工過程,多運用工業生產方式,刻意追求畫面或雕塑表面的光滑平整,這也是追求無內涵、無先例材料運用的自然延伸,體現工業化生產的特點。色彩特徵上,極少主義藝術作品中一般只出現一兩種顏色,若非明亮純色便是黑白灰,是在現代藝術基礎上進一步的簡化。儘管藝術家對顏色有不同偏愛,但多是選擇一種單一的色系,灰色系或者鮮艷的色調,以增加作品的空間感和光的效果。

影響

實際上,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這種新的藝術活動已取得較大的影響,並於1966年舉行了極少主義第一次大型的藝術展覽。顯然,極少主義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不同於抽象表現主義的藝術形態。極少主義又稱ABC藝術或硬邊藝術,源於抽象表現主義,一般按照杜尚的“減少、減少、再減少”的原則對畫面進行處理,造型語言簡練,色彩單純,空間被壓縮到最低限度的平面,並力圖採用純客觀的態度,排除創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現。極少主義以一種客觀、冷靜和非敘事性的眼光與形式,從事藝術表達的藝術傾向或流派,提倡“純粹的虛無”,追求最簡潔的藝術效果:無空間、無質感、無感情、無氣氛,只有最簡單的色與形,而在雕塑中,則體現為最簡單的幾何形構成。
極少主義藝術作品的影響停頓在感性思維中,這種美作為最強的抽象,將藝術性緊縮到最小的可能,作為一種自然簡練的微妙與平衡而被人們認識。極少主義藝術家認為,形式的簡單純淨和簡單重複,就是現實生活的內在韻律,所表現出的去除一切裝飾的簡潔代表著進步,在外表簡單枯燥的作品後面,是藝術家對生活和社會秩序的渴望與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