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塵僕僕

另外,對移民真正的生活著墨確實不多,我們的想法是做好自己能夠做到的。 他們從潘茜那裡得知我們正在寫關於移民的書,就以我們的研究作為多倫多篇的主線,採訪了Jan et和我關於對移民現狀的看法,後來又採訪了其中一位我們的受訪者。

內容介紹

-作者自序-
1999年落地多倫多後的第三個月,我就積極投入Janet關於中國技術移民的研究項目中。 在項目過程的4年中, 我們跟蹤採訪了50對帶小孩的移民夫婦。那時候Janet和我常常開上一個小時的車,到我們的受訪者家中,時間常常在他們的傾訴中飛逝,3、4個小時的長談是常事。在返回的路上,有時我們會頗學術地討論他們的經歷與我們的想法或論證;但更加經常的是長時間的沉默,只有車輪在黑暗中行駛的聲音,因為心情的沉重,因為同情他們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因為替他們惋惜優秀的人才不被承認。
四年中我們寫了幾十篇學術論文,涉及移民工作、住房、教育、性別之差等等諸多方面。這個項目是由加拿大人文科學會資助的,他們獨立於政府,我們的研究目的就是令政府關注移民所面臨的問題,找出其中的社會因素,希望政府改進相關的政策。寫作期間我們不斷地將論文傳送給我們的受訪者,讓他們了解他們的談話起到的作用,但實際上這些文章太過學術性,也有人反覆告訴我們要讓還在國內的後來者知道現狀才有實際意義。他們的呼聲埋下了寫作本書的種子。
2002年秋天我終於忙完了自己的畢業論文,當時下不了決心開始這么大一個工程,等待畢業期間幫教授做助教、代課、又短期參與了其他研究項目,仍然猶豫,不知道能不能從一而終完成這個心愿,更準確地說是承擔起這樣一個社會責任。另外,當時自己也處於個人感情的困境,常常在抑鬱中醒來,強迫自己面對新的一天。最終還是關心我、支持我的人們促成了這本書的誕生。
Michel, 我的愛人同志,2002年六次橫跨大西洋,到多倫多督促我、鼓勵我、幫助我。每次來幾天,Michel給我燒飯、幫我溜狗、校對我寫好的稿子。最難忘的是我們的“君子協定”--- 我每寫完一張紙,他就做28個伏地挺身和28個仰臥起坐(28是“談判”的結果!),我最多產的時候他一天要做280個伏地挺身、280個仰臥起坐,決不偷懶。
我們採訪過的朋友們也一直給我打氣,多倫多北京協會的陳大哥聽到我要動筆,高興得上完夜班睡不上幾個小時也要請我們吃飯,後來還一直想將這本書引薦到多倫多華人最紅火的網頁。
劉是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在國內又是編輯,聽說我們要出書毫不猶豫地提出幫忙看稿子。除了修改了我全片的語病以外,還給了我非常中肯的意見,在郵件中他寫道:
“我最先想說的是,你有著富於邏輯的頭腦和非常清晰的思路。這對於做文章來說恐怕是最重要的了,而做不好文章的人,大體上說是缺少這一點。看完你的稿子,我的整體印象是你從你認為重要的方面清楚地描述了移民生活的全景。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但你做得很成功,給我舉重若輕的感覺。”
“有一點對移民來說很重要,那就是他移民的目的是什麼?他想得到什麼,又想擺脫什麼?對於移民來說,加拿大和中國的不同意味著什麼?來到加拿大若干年後,他們是否達到了移民的目的?在多大程度上?我想這是重要的角度。如果把來到加拿大若干年後的移民分為成功的,一般的,不成功的三組,從以上角度衡量他們,回答以上那些問題,我想這是人們感興趣的。……你的稿子似乎對移民的工作、學習之外的生活,也是真正的生活著墨太少,我認為這是一個需要更多著墨的地方。”
我想劉看到這本書還是會有失望,我們試圖討論這些問題,但我想深度仍然極其有限。另外,對移民真正的生活著墨確實不多,我們的想法是做好自己能夠做到的。我心中仍然有些愧疚感…...。
2002年底,加拿大深冬時刻,我迎來了鳳凰衛視年輕有活力的Meg和她的《唐人街》攝製組。他們從潘茜那裡得知我們正在寫關於移民的書,就以我們的研究作為多倫多篇的主線,採訪了Janet和我關於對移民現狀的看法,後來又採訪了其中一位我們的受訪者。有一次我去他們下榻的酒店碰頭,被屋內的凌亂嚇了一跳。Meg說他們整夜趕著出片子,白天又要出去拍攝,我想我實在是在溫暖的室內喝著茶寫稿子,沒有理由心神恍惚,擔憂完不成寫作。
Meg他們走後,2003年4月我完成了全稿,飛回北京與潘茜和楊淼介紹的出版社分別談了出書的可能性。因為不是約稿,自己出書是背著加拿大政府學生貸款的我沒辦法負擔的,也就暫時放下了。其實寫這本書主要是對自己4年的全情投入有個交待,出不出書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後來在上海安定下來,開始被新工作折磨得筋疲力盡,書的事情就那么高高掛起,成了有點點痛有點點癢的心病。直到田歌這個享受走出去開開眼界、卻深深根植於中國文化的我眼中的文化人,這個有佛性的從來不急不火的老友不急不火地說‘你也該了卻這樁心事了’,令我從新振作起來完成自以為可以為社會做點事的責任感。
這本書共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寫的是技術移民在加拿大的工作經歷,也是我們研究的主線,分別以技術移民的年齡、受過的教育、所學或所從事的專業領域、性別、英文水平,以及他們在加拿大所擁有的人際關係的不同,分別描述了他們的經歷,並闡述了其中的共性,供即將移民或考慮移民的讀者們參考。第二部分則是在訪談中收集到的移民加拿大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住房、子女的幼托和學齡教育、移民自身的進修和他們的父母一代的移民生活,最後還對目前愈來愈多的兩地分區家庭給予關注。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比較學究氣,但其實對決定移民的讀者,這也是一本工具書,在政策、手續等等方面我們做了儘可能詳盡的描述,並附上了可以進一步了解或查證的出處。
最後祝您有一個愉快的閱讀與思考經歷。
許麗平
2007年5月於上海

作者介紹

許麗平:1999—2003在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與Janet Salaff教授及其研究小組研究中國技術移民問題。2007年回國,現在上海就職於全球最大的市場調研公司。
Janet Salaff: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