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龍友

楊龍友

楊龍友(1596-1646),名文驄,號山子,萬曆24年生於貴陽城南郊的石林精舍。故居已蕩然無存。萬曆46年(1618),龍友鄉試中舉,在此年與馬士英之妹結婚。天啟元年(1621),安邦彥進圍貴陽城,龍友曾募士隨父拒守。次年,貴陽圍解,龍友率所募追擊,克之。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天啟4年(1624)龍友28歲時奉母移家南京。不久復社組建,楊龍友加入成為早期社員,與復社領袖張溥及後復社中的陳子龍、吳應箕等交好。後與陳繼儒、董其昌、倪元璐等名士交遊甚密。

崇禎17年(1644)清軍入關後,任南明弘光朝(福王朱由崧)官兵備副使。次年,南京陷落,又在隆武朝(唐王朱聿健)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清順治3年(弘光2年,1646)在浙江衢州抵抗清兵,敗退浦城。被俘後不屈而遭殺,一家同死者三十六人。

評價

龍友死事的記述和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在正史或野史的視角下,在文學和藝術的描述中,對他的記載有所不同甚至大相逕庭。《明史》將楊龍友與袁繼鹹、陳子龍等人共入“本傳”:“……明年(1646),衢州告急。誠意侯劉孔昭亦駐處州,王令文驄與共援衢。七月,大清兵至,文驄不能御,退至浦城,為追騎所獲,與監紀孫臨(式公)俱不降被戮。”文後贊曰:“廢興之故,豈非天道哉。金聲等以烏合之師,張皇奮呼,欲挽明祚於已廢之後,心離勢渙,敗不鏇踵,何尺寸之能補。然卒能致命遂志,視死如歸,事雖無成,亦存其志而已矣。” 由此可知,《明史》對他們的評價是持肯定態度的。《黔詩記略》載:“七月,大清入閩,龍友、式公急移軍衛仙霞關,家室從焉。而大清兵已間道先入,二人不能御,負重創,退至浦城,皆被執。貝勒屢諭之降,並不屈,乃斬之。……一家同死者三十六人。死以八月二十五日。其長子鼎卿(時任左都督、太子太保)就刑時,神色自如。……龍友、式公既就義,其所居人為坎瘞大樹下,刳樹皮大書官爵姓名。於是式公兄子中韋字仲衍者,間關走建陽水東三百里,求得瘞處,發之,兩體敗,不復辨,因並焚於東峰僧舍,分裹置衾枕中負歸。以戊子(1648)冬抵戴沖莊,同棺分殮。逾六年,甲午(1654)乃合葬桐城縣東三十里之楓香嶺,復為祠三楹,奉兩木主。過者必吊,呼為‘雙忠墓’。與式公妾葛嫩,皆納自曲中,後與同死。龍友死時年五十,式公少龍友十四歲。”

與此對比,《明季南略》之《馬士英特舉阮大鋮》一則中記呂大器奏:“……士英拉大鋮於尊前,徑授司馬,布列私人,越其傑、楊文驄等有何勞績?倏而尚書宮保內閣,倏而金吾世蔭也。 ”而《明史》對此事也有載:“福王立,遷大器吏部左侍郎。大器以異議絀,自危,乃上疏劾士英。言其擁兵入朝,靦留政地,翻先皇手定逆案,欲躋阮大鋮中樞。其子以銅臭為都督,女弟夫未履行陣,授總戎,姻婭越其傑、田仰、楊文驄先朝罪人,盡登膴仕,亂名器。‘夫吳甡、鄭三俊,臣不謂無一事失,而端方諒直,終為海內正人之歸;士英、大鋮,臣不謂無一技長,而奸回邪慝,終為宗社無窮之禍’。疏入,以和衷體國答之。” 看來,對於呂大器的奏章,主政者並未認真研究,只是敷衍而已。《明季南略》之《左良玉參馬士英八罪》中,左良玉近乎詆毀道:“楊文驄、劉泌、王燧、以及趙書辦等,皆形同犬彘,或罪等叛逆,皆用之於當路。” 左良玉功勞誠然不小,但“驕蹇”“跋扈” ,不顧大局,卻非良將。且呂大器、左良玉皆與士英有隙 ,他們對士英語氣之暴戾,情緒之衝動,實非中肯之言。

與《明史》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清人溫睿臨的《南疆逸史》將楊龍友與馬士英、阮大鋮、劉承胤和馬吉翔共入“奸佞”傳:“及大兵渡錢塘,文驄與魯王大學士田仰同遁至山島中,軍士尚萬人。無何,與仰同遣卒載幣帛獻貝勒,於道迎降,貝勒受田幣而殺楊使者。明日閱其兵,令田兵居左,楊兵居右,各釋兵械,驅田兵出,以鐵騎園楊兵而殲焉,文驄父子皆死。其監紀孫臨,亦不屈死。臨,字式公,桐城諸生,兵部侍郎晉之弟,為人舉止風流,文采動人,後避難台州,文驄招之入幕,奏為職方主事,遂與同難。”

但溫氏這段記述頗有問題。其文謂“文驄與魯王大學士田仰同遁至山島中……無何,與仰同遣卒載幣帛獻貝勒,於道迎降,貝勒受田幣而殺楊使者”。既然認為龍友與田仰皆求降,為何貝勒對“楊兵”和“田兵”區別對待?而且,此處只交待了“文驄父子皆死”,而未言田仰的結局。《明史》載“文驄……與監紀孫臨俱不降被戮”,而溫氏關於此事先謂孫臨“不屈死”,後又說他“遂與(文驄)同難”,描述龍友之死含混模糊,語焉不詳。

評價高下不一的原因,當與馬士英有關。士英為弘光朝首輔,權傾朝野。而龍友乃其妹夫,這種姻親關係難免引起人們猜測和附會。《南疆逸史》又載:“……士英因起文驄兵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皆監軍京口。文驄薄有文藻,頗善筆札,性好結客。既得志,愈益發舒。諸有求於士英者,多緣文驄以進,公卿日滿其座。其為人豪俠自喜,推獎名士,以自附於聲氣,士亦以此稱焉。鼎卿日愈寵幸,近臣莫二,其所奏請,立獲俞旨,雖士英不逮也。以故父子氣焰赫然一時……” 究其原因,乃因“唐王在鎮江時,與文驄交好。至是,文驄遣使奉表稱賀。鴻逵又數薦,乃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令圖南京。加其子鼎卿左都督、太子太保。鼎卿,士英甥也。士英遣迎福王,遇王於淮安。王貧窶甚,鼎卿賙給之,王與定布衣交,以故寵鼎卿甚。及鼎卿上謁,王以故人子遇之,獎其父子,擬以漢朝大、小耿。”難怪《明史》說“其父子以士英故,多為人詆諆” 。

從上可以看出,溫睿臨實對龍友抱有成見,所言並不客觀。

《桃花扇》中對楊龍友的描寫

作為文學藝術劇本的《桃花扇》,孔尚任則將楊龍友作為“間色”人物來描寫 。楊龍友在此書中於第二出“傳歌”出場,以後基本上貫穿了全劇。《桃花扇》流傳甚廣,影響也大,它對楊龍友人物性格的刻畫、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左右了一些人對楊龍友的看法,以至產生成見。歷史事實與文學作品之間本來就有差距,這裡並非採信《桃花扇》所記,不過以此作為士大夫品評人物方式的另一種補充。實際上,龍友對士英也有微詞,並“頗不滿士英所為”,時有規拂。近人楊恩元認為:“明社既傾,士大夫多遁跡不出,而文驄獨須臾不忘故國,流離顛沛,抗拒清兵,至合家膏斧鑕而不悔,可謂人傑也已。世之論者,以文驄為馬士英至戚,不免有所牽涉。其實士英之遭醜詆,亦非定論。近日安順姚儷桓氏引證各書,平反士英之案(按:即姚大榮《馬閣老洗冤錄》),援據精博,攘斥浮說,則文驄為一代之完人,更可無遺議矣。”

對氣節品評的熱衷,可謂中國士文化傳統之一大特色。然而,有時也會因意氣太甚或某種難言之隱做出莫名的惡貶或回護,進而失於心平氣和與公正中立。無論當時或後世,無論公允與偏頗,這些品評的觀點或結論都多少會影響人們對受評者的看法。“多少雄心空對酒,能無清淚滴琅玕”;“總是是非千古定,好將腐史手重刪。” 明末清初的張煌言《感遇》一詩真實地描述了當時大多數士人的處境和心理。

龍友生於萬曆中歲,其時明朝社會政治經濟已沉疴積重。二十八歲時移居南京,正當才華橫溢、豪情滿懷之年。

龍友詩、書、畫皆擅,堪稱三絕。他說:“餘生長萬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往往性情相習,亦往往機緣相湊,所謂得之習慣。亦根之胎骨也。”自然的靈性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主要詩文有《洵美堂集》、《山水移》、《台宕日記》等。其詩與董其昌、陳繼儒、王思任等共入選時人夏雲鼎編選的《崇禎八大家詩選》。清人莫友芝贊其詩“骨挺勁岸異,已有不可一世之概”,認為“先生值遺明殘局,猶螳臂搘撐,妄思恢復,膏斧鉞而不回。其志節至今侹侹有生氣!”。楊龍友的書畫風格主要受同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影響,並上追黃公望、倪瓚之意趣,彰顯明代士人之藝術境界。與董其昌、王時敏等大家齊名,合稱“金陵九子”。董其昌認為其畫風“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韻去其佻”。清代詩人吳梅村作《畫中九友歌》,將楊龍友與董其昌、王時敏等名家同列。有詩讚龍友曰:“阿龍北固持戈矛,披圖赤壁思曹劉。酒酣酒墨橫江樓,蒜山落月空悠悠。” 儼然一位文武雙全的勇士。近人俞劍華認為“明代畫家二千餘人,而能寫景,知於臨摹以外尚有造化者”,僅楊龍友等數十人 。足顯龍友卓著的藝術成就及影響。

江南歷來盛於文墨宴曲,龍友來此,正適其性、致其韻。崇禎二年(1629),楊龍友三十三歲時,“奉其父霞標參政為天台、雁宕之游,裒其詩文圖畫以歸,謂之《山水移》,既而該游集,附以前後一二年作,遂仍其名。”在《山水移》中,為龍友作序(敘、贊、跋、辭)者竟多達三十七人,其中不乏如董其昌、馬士英、陳繼儒、倪元璐、夏允彝、李日華等當代名流。由此亦可見他詩文之優與交遊之廣。

楊龍友善畫蘭,亦有多首題贊蘭花之詩。“怒生老石底,有時若罵風。咄咄隨清吹,有時若書空。朱顏賣桃李,而我固守窮。人各有情性,夫豈無迎逢!” 蘭為花中君子,氣清韻雅而不入俗流。以之擬人,體性察情,暗表心跡,其詩其性,堪為後世之范。

《明史》記載

《明史》 卷二百七十七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楊文驄,字龍友,貴陽人。浙江參政師孔子。萬曆末,舉於鄉。崇禎時,官江寧知縣。御史詹兆恆劾其貪污,奪官候訊。事未竟,福王立於南京,文驄戚馬士英當國,起兵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皆監軍京口。以金山踞大江中,控制南北,請築城以資守御,從之。文驄善書,有文藻,好交遊,乾士英者多緣以進。其為人豪俠自喜,頗推獎名士,士亦以此附之。

明年遷兵備副使,分巡常、鎮二府,監大將鄭鴻逵、鄭彩軍。及大清兵臨江,文驄駐金山,扼大江而守。五月朔,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其地,兼督沿海諸軍。文驄乃還駐京口,合鴻逵等兵南岸,與大清兵隔江相持。大清兵編大筏,置燈火,夜放之中流,南岸軍發炮石,以為克敵也,日奏捷。初九日,大清兵乘霧潛濟,迫岸。諸軍始知,倉皇列陣甘露寺。鐵騎沖之,悉潰。文驄走蘇州。十三日,大清兵破南京,百官盡降。命鴻臚丞黃家鼒往蘇州安撫,文驄襲殺之,遂走處州。時唐王已自立於福州矣。

初,唐王在鎮江時,與文驄交好。至是,文驄遣使奉表稱賀。鴻逵又數薦,乃拜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提督軍務,令圖南京。加其子鼎卿左都督、太子太保。鼎卿,士英甥也。士英遣迎福王,遇王於淮安。王貧甚,鼎卿賙給之,王與定布衣交,以故寵鼎卿甚。及鼎卿上謁,王以故人子遇之,獎其父子,擬以漢朝大、小耿。然其父子以士英故,多為人詆諆。

明年,衢州告急。誠意侯劉孔昭亦駐處州,王令文驄與共援衢。七月,大清兵至,文驄不能御,退至浦城,為追騎所獲,與監紀孫臨俱不降被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