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芝坡

楊芝坡,1907年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城一個貧苦的回民家庭。 1947年5月,根據上級指示,楊芝坡帶領隊伍重新返回青城縣,楊芝坡仍任保全團長。 解放後,楊芝坡烈士遺骨從岫巖縣遷回家鄉,被安葬在台安烈士陵園。

楊芝坡,1907年出生於遼寧省台安縣城一個貧苦的回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楊家人飽受民族歧視,一家5口人靠父親做小買賣維持生活,不得溫飽,10多歲才勉強念了幾年書。幼年的楊芝坡性格倔強,好打抱不平。有一次,本街一個富戶同學欺負一個小同學,他義憤填膺,立刻上前狠狠地教訓了那個學生,受到了在場同學的誇讚。
“9 18”事變後,日寇入侵,匪患四起,家鄉人民不得安生。楊芝坡不甘當亡國奴,毅然參加了張學良將軍所領導的東北軍,轉戰長城內外。他抗日救國心切,又看到東北軍步步退讓,心裡十分不滿,果斷地脫離舊軍隊,於1938年參加了人民愛戴的八路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教育下,楊芝坡真正懂得了為誰打仗的道理,出色地完成了黨交給的各項任務。1942年楊芝坡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了一位名副其實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戰士。入黨後,他的軍事素質也進一步提高。在多年的艱苦戰鬥歲月中,他赤心報國,智勇雙全,歷任八路軍的排長、連長、教導員、營長、團參謀長、團長等職務。
自參加革命隊伍,楊芝坡一連14年沒有回過家鄉。1945年東北光復,他被黨組織派回東北,同鄭扶一起到家鄉台安組建保全團。鄭扶任團長,楊芝坡任團參謀長。保全團開始設三個連,後來又發動縣城回民組建了一個回民連(也叫回民支隊)。在組建回民支隊時,他率先動員家屬、親友參軍參戰,把自己的弟弟楊芝清、弟媳張桂馥、愛人張百珍、大兒子楊松齡、二兒子楊松柏先後送到人民軍隊里,形成了一個革命軍人的家庭。在他的帶動下,他的回族親友也積極參軍參戰。回族青年馬樹仁張紹春張紹祥、馬金瑞等先後參加了台安縣保全團。 他在縣保全團任參謀長期間,非常注意軍訓工作,使部隊素質不斷提高,在除奸反匪戰鬥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6年2月國民黨新六軍一部進犯台安,為保存實力,楊芝坡和團長鄭扶決定轉移。由於他事先掌握敵情,熟悉地形,指揮得力,在西佛牛戰鬥中,他用一個連兵力,狙擊國民黨新六軍一個團和一些土匪武裝。從早晨一直打到中午,頂住了敵人的瘋狂進攻,有利地掩護了縣黨政機關安全轉移。縣保全團在縣城和西佛牛重創國民黨王牌軍一部後,轉戰遼南同敵人展開了游擊戰爭。
楊芝坡轉戰到遼東青城縣(今岫巖和風城交界一帶)任保全團長時,敵人以大量兵力進攻解放區。由於形勢所迫,他把隨軍的八十多歲老父、懷孕的妻子和弟妹託付給當地政府安頓在一個山溝里。後因叛徒出賣,敵人把楊芝坡的親人全都抓走,並送到本溪集中營,企圖以人質威脅楊芝坡。但楊芝坡毫不動搖,仍率領部隊主動出擊,殲擊敵人。
1947年5月,根據上級指示,楊芝坡帶領隊伍重新返回青城縣,楊芝坡仍任保全團長。當時形勢十分嚴峻,組建部隊十分困難,當楊芝坡得知通雲堡區中隊收繳敵人武器較多時,便帶領少數幹部前去擴大武裝。7月1日,楊芝坡率隊返回縣城途中,在石門山下遭到土匪伏擊。楊芝坡臨危不懼,沉著地指揮戰士反擊,伺機突圍,當連長艾金山受重傷時,他冒著槍林彈雨,奮不顧身地衝上前去搶救,不幸被敵人亂槍打中,頭部流血過多,當場壯烈犧牲,時年40歲。楊芝坡的英雄事跡在鞍山地區廣為傳頌,被人們譽為“台安的馬本齋”。
解放後,楊芝坡烈士遺骨從岫巖縣遷回家鄉,被安葬在台安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